明师
修炼者如果不遇明师,可能有两种结果:不是由于盲修瞎炼而造成身心的变态,便是要经过长时间自我摸索而找出一条路来。依师而悟者为声闻,无师自悟者为独觉。修炼者,依师指导,开悟佛道,乃是修真的正轨,就一般人的修炼而言,除了方法的正确之外,修炼的层次也很重要,若不知方法,便是盲修或杂修;若不知层次,便是落於骄狂而不切实际。所以,如果你想从教理的信服,进而作实际的修炼,必需要有明师的引进、指点,始可不致浪费时间,也不致造成求升反堕的悲剧。
明师,即是高明的师父,他自己必须有修证的经验,有正确的见地,有道德心,有教授弟子的方法。可是,道法讲求一个“缘”字,正所谓“道门之大,不度无缘之人。”有一个弟子问我:“师父你是不是现在世界上最高明的师父?”我毫不犹豫地说:“不是。”因为,从主观的立场说,我自觉不是,而且相差太远、太远,福德智慧,均感不足,所以无法告诉他,我是最高明的师父。那位弟子又问我:“你既不是最高明的师父,怎敢做人的师父,我又怎样才能找到最高明的师父呢?”我告诉他,唯有高明的弟子,才能选择到高明的师父,所以道的修真者,必须具有眼(有了悟境的经验)之后,才够资格去遍参、遍访天下的大善知识;否则,你是无能识别何人是明师,何人是对你可能有助的明师;纵然是明师,也未必是大名鼎鼎的人,能够有助于你白的,决不在于他的名望的大小,只要他和你有宿缘,他便能够使你受益无穷。因此,绝大多数的修炼者,不是凭仗自己的认识力而得到明师,乃是由于因缘的安排而遇到的师父;有缘则得来毫不费力,无缘则虽面对明师亦不相识。有的人在吃尽苦头之后,开了一下智慧之眼,才遇到理想中的师父;有的人却在明师门下挨了许多年的考验,才从师父处得到一点指引而开了一线智慧之眼。唯有在有了自内证的经验之后,才有选择明师的能力,但这是相当困难的。一般人只有跟着他人去追随具有大名的师父,或者在明师的指示下,去参访另外的明师,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选择明师,是一大难题。自以为是明师的人,固然不一定就是明师,初学者只有凭因缘的安排来得到他们的师父。所以,我虽不是世界上最高明的师父,但也做了一些人的师父,也使得一些人得到了若干道法的受用。我用一个比喻告诉我的弟子们,每一个师父,只是一大堆拐杖之中的一支拐杖,道的初学者,就像一个双目失明的跛子,这个跛子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行走;但他没有办法识别那一大堆的拐杖之中究竟哪一根是最好,如果他希望得到其中最好的一根之后才开始行走的话,那他便永远没有行走的可能了,因为他纵然捡出其中最好的一根,他也无力辨别。在这样的状况下,唯有依靠选择的直觉来作取舍;即使捡出了其中最坏的一根,总比一根也没有的好。我既不敢说我是世界上最高明的师父,也不想谦虚地说我星世界上最不高明的师父;对于有缘而正在亲近我的弟子而言,我应该就是他们最高明的师父。
-------------------------------------------------------
拜师
一位师父的修为只有透过另一位已为人师者才能给予评价。做弟子的,是无法衡量师父的成就如何,他所能做的乃在熟悉道法的正确,并且辨明师父所教是否与之相违背。
为人弟子要能辨明是非。有的老师认为有外在的法(现象)存在。例如,有神论者主张有外在的灵魂常在永恒的上帝管辖之下;另外有人相信,诸法没有因果关联,所有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物质主义者则承认在物理世界中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因为这种因果可以实验证明,但是却否认有控制一切众生的业报因果律。因此,学生在寻找真正的师父时,必须谨慎小心。
如果一位师父的教法与道法正见相应,那么他已经具备当真正师父的最低条件。而弟子选择师父的时候,他应该关心的是,师父是否有正确见解,而不必在师父的个性与行为上挑剔。但通常弟子会注意师父的个性与行为,尤其是当他根据师父的教法来评判师父时,会尽量寻找师父言行不一致的地方。这样一来,问题就发生了。如果师父的行为与他自己所揭示的标准不符,弟子的注意力就会渐渐的只放在师父的缺点上,而对于他的
言教完全失望。因此,他就不会真正地修炼,甚至对于修真也失去信心。
为人师父者总是会遭受弟子的批评。师父已经悟道,不必滞留在尘世之中,但为了利益陷于愚痴泥淖中的众生而留住在俗世。当他生活在俗世之中时,他难免会暴露自己的弱点。跟每个人一样,他必须吃饭、大小便、穿衣、上街等等。很多人看到师父如此,非常惊讶:“天啊!他吃饭呢!既然跟我们一样要吃饭,怎么能够当真正的师父呢?他怎么能和我们一样呢?”
虽然在外表上师父与弟子们同样有缺点,但是要记住的是,他的心是纯净的。如果他的心不清净,所教的法必定有缺陷。
有些传法师宁可隐藏个人的生活实况。你看不见他们吃饭、睡觉或使用浴室。只看见他们端坐高堂、穿着庄严,容光焕发、清净严肃,像是神的化身。
我常常讲,你们不应该把我看做神或菩萨。我与你们完全一样,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事实上我相信我会打鼾,只因为自己听不到自己的鼾声,所以不能确定。
有一次,我师父去拿一件施法用的法器,因为很疲倦,竟把它掉落地上。他当时就说:“人老了最好不要当师父,因为身体不听心的指挥”。如果弟子看见师父外在疏忽,就去模仿这种错误。他就会很不高兴,“我可以犯错,那是我的权利,但是你们弟子没有这种权利。”大多数弟子不了解这一点,因此问题就产生了。最糟糕的是,有些人完全不知修道的目的,跟师父学法只是为了凑热闹。他们不注意师父的所教,却注意师父的行为而加以模仿。如果师父犯戒,他们也照犯。不同的是,他们犯得比师父还严重。如果师父破戒的时间有十分之五,他们破戒的时间便有十分之六。如果师父坚持说,弟子与师父不同,不可以犯错,这些弟子也会告诉
别人:“我可以这么做,但是你们不可以。”这种弟子盲目而无方向,他们没有正确见解,徒使恶业增长。
宗教史上经常辩论这个问题:持正见与守戒律,哪个比较重要?禅宗有句话这么说:修行人应将正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放松戒律。如果学生把这句话加以实行,可能会破许多戒。实际上,这句话是站在弟子对师父应有的态度的立场而说的:弟子对师父的教法应该珍视。师父行为上的缺失是他自己的弱点或疾病的征候。弟子不应该也想感染同样的疾病。学生所要找的师父,只要教的法与道相应就可以。找着了师父之后,学生的责任就是把师父所教的法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如果他能做到这点,他的成就便很大了。
---------------------------------------------------------
法的传承
法的传承不只是表面的仪式或方法的传授,而是灵的传递(赐封)与印证。心法是道与道法的核心。
传法体的授受必须师师相传、信息相连,如树木不能无根一样,你的授法师父从他上一代的授法师父处得法体,当你受法时,你从你的授法师父那里得,这样师师相承,代代相传,历历分明,从法的传授,到依法修炼,直至获得师父印证,整个过程都非常严密谨慎,如果一个人没有师承或不经师父指导,只靠自修虽有孤明自发的可能,但独自奋斗毕竟是冒险的行径。如果有师父随时指点你的错误,随时鞭策你上进,就可以避免停顿在不成熟的阶段自我陶醉或不知所措。因此在师父座下修炼是非常安全的,你到了什么程度?师父会告诉你;你下一步怎么走?师父会指点你;你的境界是不是超过了前一个阶段?师父会给你证明。师徒之间的关系也会在这种不断的指导、不断的鞭策和不断的印证中日益密切。但如果你受法时,对授法师父所说的话,没有一心领受,既使仪规庄严,你也很难得到信灵法体,所以,必须你的心和授法师父的心相契合,才会感应,才有顺利、快速体验法味和直证大道的保障。
密宗也很讲究传承,当你修瑜伽法门的时候,如没有接受上师的传法,你便无从修起,修了也可能出毛病,即使你从书本或经典得到有关修法的认识,你知道那些仪轨和步骤,没有上师的加持和指导,你也不能够修,即使修了也不会得力。
法的传授,一定要由师父赐封传给你,你再往下传,如果没有师父传给你,你无法得到,即使你启己措索而获得法益上的体验,也必须参请高明的法师,勘验你的境界,经过师父确实勘验后加以印证了,才能证明你的体验没有偏离正法。所以宗教史上,自晚唐以来,彼此立门户、争嫡裔,这是愚昧而无意义的,在道的修真和法的印证上,必须严格讲究有无师承。
关于师承的问题,必须纠正所谓“传法”这个观念。一般人认为表面上衣钵的授与,或名义上法眷的安立就是“传法”,这是很大的误解。传法的根本精神是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赐封灵力,灵与灵相连,不在于表面的形式,而在你是不是诚恳接受师父的赐封和指导,当你修真有了成果,便获得师父印证,这叫“传法”。因此“传法”的意义建立在师徒之间,方法的不断传授和境界的不断证明,而“传法”的因缘,也就直接灵活地表现于师徒的关系上。
师徒的关系,最初建立在方法的授受,这是较浅的知识性层面,任何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方法的训练。只有经师父对法加以赐封和灵的传递(并非灌顶加持。密宗除外!),依法修炼才会生效,用法才会灵验。
没有得到师父赐封,法就没有传承力,则难于显灵。当今气功界,有些门派也开始打出了传法的旗号,但却连最基本的赐封授法都不懂,而只让你一符一咒的照猫画虎,显然是很可怜、可悲的,真是误人子弟,贻笑大方。
芸芸众生,应选古法,择明师,勤灵修,才能得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