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95阅读
  • 0回复

张文江:练气功也应遵循阴阳学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幻形气
 
发帖
343
开心币
0
好评度
253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8-06
练气功也应遵循阴阳学说
上海中医研究所 张文江

祖国医学向以阴阳学说为基本理论,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并向以阴阳学说来辨证施治。这启示了气功家也必须从事阴阳学说的研究和应用。古代气功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个人五十年来练气功也有一些体会,兹详述如下。

一、按一年四季阴阳查化练功
从阴阳来概括,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所以练功时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身论功》),使阴阳无伤并得以相生相长。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春夏宜偏于静功,并行“搅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肝气不致内变,心气不致内洞;在秋冬季节宜偏于动功,并行“闭气发热法”[1]或“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使肺气不致焦满,肾气不致浊沉。

二、按一昼夜阴阳变化练功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时辰。从子时至巳时为“六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六阴时”。清气为阳时所主,浊气为阴时所主。行“服气法”时[2],宜在六阳时进行。《服气经·秘要口诀》称:“凡服气皆取阳时,……如此以阳烁阴,去三尸之患。”
阳时服气,颇有道理,即以现代科学言,亦以平旦之时行深呼吸最为相宜,因此时空气中的氧气较为充足,对身体自然有益。
但气功家对阴时阳时的运用还有很重要的含义,即“六阳时为火’,最易使真气自然积聚于丹田,丹田之气充盈,也就很容易使气机发动而运行于任督,形成“小周天”,即真气“通督脉”和“通任脉”。多数人实践证明,“小周天”打通,人体生理上即可起到有益的效应,在病理上亦可得到显著的改善,故历代练功家多重视“小周天”的锻炼。要使“小周天”能早日练成,方法很多,而在”六阳时”特别是在子时进行,确是重要条件之一。
但六阳时只占一昼夜之半,且子时正当半夜,正是睡眠时间,对做日班和夜班工作的人都有困难,故古人又创造了在“活子时”、“活子午”时练功的方法,即不拘于固定的“子时”从事练功。其法是不论任何时刻,只要把姿势摆好即可进行调息,结合意守丹田或“凝神入气穴”使气沉丹田。待真气积聚丹田,再候丹田真气充盈,自然会在丹田部位出现热感、胀满感、气丘感或跳动感等反应。此乃真气行将发动运行之兆,就可称“活子时”已经到了,即可采用“以意引气”之法,把任督打通,完成“小周天”,取得效益。《内金丹》云,“子午功,是火候,两时活取无昏昼”,意思就是说练功可不拘昼夜,只要在练功后,丹田出现上述得气
感,就可作为“活子时”而进行“引气”、“行气”,以通“小周天”。这是“从权而变”的方法,但据我多年气功教学经验,学者如能有条件或创造条件,以“正子时”为主(即在晚上子时)并结合“活子时”进行练功,则更能获得“子午阴阳之妙用”,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

三、按性别及体型的阴阳差异练功
男为阳,女为阴,故妇女练功与男子练功虽有共同处,亦有不同点。古人所著《女丹经》所论练功方法,就是根据妇女阴阳气向的特异性提出的。再从人体类型而言:“有太阳之人,有少阳之人,有太阴之人,有少阴之人,有阴阳平和之人。凡三人者,其志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灵枢·通天论》)。因此,在练功方法上,应当根据其阴阳差异而练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凡阴虚阳亢的病人,宜以静功为主,并结合意守涌泉、三阴交等“阴窍”;而阴盛阳虚之人,它以动功为主,并结合意守命门、百会、泥丸、祖窍(即印堂穴略上凹中)等“阳窍”,庶能使阴阳调和平顺。

四、按人体经络的阴阳练功
人体的十二经脉中,有六阳经和六阴经。而任脉为阴经之海,督脉为阳经之纲,故行“小周天”功时,除当注意前述一昼夜之阴阳差别外,还当按人体经络阴阳不同而辩证练功。《奇经八脉考》载:“任督二脉人身中之子牛也,乃丹经‘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养真集》载;“任督若通,百脉皆通,故‘进阳火’、‘退阴符’[3]而行河车转运之法,……久久纯熟,气满三田,上下交泰,即所谓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玄微心印》载:“任者妊也,行腹部中,故龟纳鼻息,鹤养胎息,而能有寿,通此脉也;督者督也,行背部中,故鹿运尾闾,还精补脑,而至上上之寿,通此脉也。”由此可见,按经络阴阳不同而练功是极其重要的。

五、按病情的阴阳练功
病有万端,然概括言之,不外阴阳,其症状表现多为寒热虚实。练气功亦当本乎阴阳学说,按《内经》“寒者热之,热着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辨证练功。《神气养形论》载:“若腹中大冷,取近日及日午之气眼之;若腹中大热,取夜半及平旦之气服之。”《养生肤语》载:“虚病宜存想收敛,固密心志,内守之功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散发之功以解之;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以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此四法可为治病捷径,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神气养形论》载:“吹以去寒,呼以去热。”于此可见,古人运用“服气”、“吐纳”、“闭息”、“内守”等功法以调和阴阳,其消除疾病之寒热虚实等症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余曾实践确实有效。

六、按呼吸与阴阳的关系练功
呼吸的锻炼(又名调息),是气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当按其与阴阳的关系而辨证进行,以便能使其合乎阴阳升降出入的法则而强身心病。《长生胎元神用经》载:“鼻吸清气为阳,口吐浊气为阴。……夫自修之道,能出入阴阳,合其真矣。”。《读法点晴》载:“吸机之合,我则转而至乾(上),呼机之辟,我则传而至坤(下)。”这些方法能控制、调整气机,使之合乎阴阳升降出入的自然法则,从而“真气”、“卫气”、“荣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运行都能合乎生理要求和病理的转变,对防病、治病、强身、益智起到良好作用。

七、按动静与阴阳的关系练功
气功有偏于静的内功,其动为“静中动”;有偏于动的外功,其静为“动中静”。动静之合适与否,对人体阴阳的影响很大。《于氏中说》载:“阴生于静,阳生于动。”他的意思是指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对于练功来说,阴盛阳虚的人则宜做偏于动的外功;阳盛阴虚的人则直做偏于静的内功。然此乃肤浅之论。若再进一步研究,则动静阴阳,更有“极变”的关系,不可不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阴阳应象大论》中引邵子注释说:“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故阴阳之理,极则变生。”此段论述,实本于《内经》“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之理,但邵氏把动静与阴阳变化的关系更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辨证练功中,确是非常重要。现在有许多人对做静功后出现的自发动不能正确理解,或指责自发动是出偏差,或强调自发动要“愈动愈好”。我认为这些论说都是片面的。我们能知动静与阴阳的密切关系,更根据人体类型的阴阳差异和病情的阴阳偏盛偏衰,使得动静适宜,阴阳无伤,最为妥贴。《不费钱最真确的养生法》载:“动静适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得尽天年。如为情欲所牵,永违动静,过动伤阴,阳必偏盛,过静伤阳,阴必偏盛。且阴伤而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阳伤而阴无所生,阴亦伤也。阴阳既伤,非用法以导之,则生化之源,无由启也。气功以动化(其)静,应无穷,何须藉药炼丹,自有却病延年之实效耳。”此段文字并不冗长,然多精粹,对动静阴阳关系讲得相当透彻。只要在练气功时能掌握动静适中,即可达到却病延年之实效。

八、按“存想”与阴阳的关系练功
“存想”是指练功时用大脑的思维活动来发挥人体的潜力,从而控制调整自己的生理机能和改善自己的病理状态的好办法。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兹就“存想”与阴阳虚实寒热的关系结合辩证练功的原则予以简括论述。
《气功至妙要诀》载:“阳时用阳气,存想在阴冷病灶部位;阴时用阴气,存想在火热病灶部位”,“冬月想房室,用阳气入来觉温热;夏月在家中,用阴气来觉清冷。……用阴气冷如冰铁,用阳气如火烧身。”《文始真经》载:“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李挚说:“人心思火则体热,思水则体寒”(见《养生醍醐》)。这些经验,非常宝贵。人体的冷热感觉能用气功来控制,冬天能穿单衣而不觉寒,夏天能穿皮衣而不觉热。
这证明“存想”结合阴阳关系练功,确实可以起到生理的特殊变化。这方法如能普遍推广,则对于一些阴虚阳亢或阴盛阳虚的病人可以起到相当大的治疗作用。

九、按姿势与阴阳的关系练功
练功的姿势妥当与否,对于练功的结局好坏影响很大。此中关键在于阴阳,即不论以静功为主的内功或以动功为主的外功,其所采用姿势,都必须以阴阳学说为指导。试观我们练功时的各种姿势,虽千差万别,然总不离乎上下、左右、前后、俯仰、屈伸、升降、开合、刚柔等。这些姿势都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离不开阴阳学说。再从防病治病强身益智的作用言,亦与阴阳发生密切关系。如胃下垂的病例,则宜采取卧式并垫高臀部进行腹式呼吸,才能使胃升高;哮喘病人,则宜采取坐式,才易使逆气下降,减轻症状。《医学汇函》载:“有火者开目,无火者闭目”,“欲气上行以治耳目口鼻之病,则屈身为之。欲气下行以通二便,健足胫,则
偃身为之。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足病者视脚……”。类似此种文献很多,不必悉举,仅此一段已足说明梗概。
就我指导病人作气功经验,再略举数例加以证实。有一人行“小周天”功时,气至“玉枕”而不能上达“泥丸”,致在“王枕”部位胀满难受。我教其将后颈慢慢地略为升直,把头稍向后上方一仰,把眼略向前一睁,其阻滞在“玉枕”之经气立即开上“泥丸”,“玉枕”处胀感立即消失。又有一病人气留于“泥丸”不能下,感到头部肿大而沉重作麻。我教他闭目内视丹田,将头略下一低并同时配合“吞津食气法”,立即自觉其“泥丸”之气,顺任脉如闪电般地降至丹田,头部亦立即清醒舒适。还有一个人做气功时常觉胸部憋气闷胀。我教其两手上举停至膻中两侧,然后结合意识与“吞津咽气法”,将两手略着力向下一沉,其胸部积气立即归到丹田而愈。有一教授在20年前即患较重高血压症(血压190/110),经常头晕目眩,走路晃荡,其兄长又系中风死亡,心更恐惧。我教以意守涌泉,并行极慢“台步法”,一步一步地着力于下,病情乃逐渐好转,血压经常保持在150/90左右,现虽年已80,仍能每周上班二、三次。另有一人患严重失眠,虽服大量安眠药仍难入睡。我教其排去杂念,意守丹田以行“鸡步法”,当晚即能很快入睡。还有一人意守丹田时,即觉下腹部发热作胀,阴茎高举,似将遗精。我教其意守会阴,再结合提肛与拇指掐中冲穴法以“炼精化气’,阳举症状立即解除。此种事例甚多,都说明姿势对于阴阳的变化与气机的调整大有益处。《素问·四气调神论》
载:“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治,逆之则乱”《素问·至真大要论》载:“调气之方,必别阴阳。”
怎样分明阴阳以调气?姿势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上下、左右、前后、俯仰、屈伸、升降、开合、刚柔等又常常是交叉进行的,这是属于“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法则,不可不知。在练功考虑姿势时,尤当明辨,庶无差误。

注解
[1]《格致丛书·三天延寿》卷四转载欧阳文忠公经验:“按鼻左右七过,令表里俱热”。我则不用按鼻,只须行腹式呼吸,在吸气入丹田后,把口鼻呼吸减至极细极微,若有若无,处于似乎气息全部停闭于丹田的状态,则即能使表里俱热,甚至头额出汗。这方法对于预防外邪侵袭和治疗初期感冒效果明显。
[2]“服气”又名“食气”,即在吞津时顺气至丹田。
[3]“进阳火”,即在丹田有得气感时,以意引气,使真气沿督脉行至泥丸。“退阴符”,即以意行气,使存在泥丸之气沿任脉下行回至丹田。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渡 更向何生渡此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