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148阅读
  • 14回复

[原创]净空编造的祖语和经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7-16

净空编造的祖语和经文

夏雨凉

当尔之时我诸弟子,正说者少邪说者多,受正法少受邪法多,受佛语少受魔语多。——《大般涅槃经》

菩萨若有同师同学诽谤菩萨方等法藏,受学顶戴相似非法者,不应共住。若定知已,不得向人赞叹其德,是名菩萨第八重法。——《菩萨善戒经》

云何名为像似正法?谓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若于非法生是法想,显示非法以为是法,令他于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实故谛故,非是正法,而后像似正法显现,是故名为似教正法。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行正法。——《瑜伽师地论·卷99

四者,菩萨能正除遣所化有情随所生起一切疑惑,护持如来妙正法眼,令得久住。于能隐没如来圣教像似正法,能知、能显、能正除灭,当知是名善入如来密意言义胜利之业。——《瑜伽师地论·卷36

 

一、净空编造的祖语

净空说:“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有一段记载,他说有人问他:‘你老人家怎样教别人念佛?’莲池大师说:‘我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别人再问他:‘您老人家自己怎么念佛?’他说:‘我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教别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他就说:‘我这一生不想再搞六道轮回了,决心求生净土,只念四个字。《弥陀经》上讲的执持名号,名号只有四个字,遵守如来的教诫。为什么劝别人念六个字?别人未必发心往生,所以加个“南无”,“南无”是什么意思?是“恭敬”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跟阿弥陀佛结个缘,不一定真的想往生。真的想往生,“南无”是客气话,不要了,真干,不讲客气;假的,客气一点好,恭敬一点好。’你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明了临终帮人助念只有四个字,不可以念六个字。”——光盘《往生助念专辑·序》

评说:末学因为对净空这段“高论”感到奇怪,故认真地查阅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结果是左查右查也查不到莲池大师的类似言论的记载,故可以肯定,这是净空怪论,他不但乱讲净土宗教义,还把自己的怪论栽赃于莲池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称南无阿弥陀佛”,但从来没有在哪部经里见佛陀讲述过念四个字就能往生,念六个字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缘,不一定真的想往生。”,这分明是净空凭个人意识借讲经说法之机胡说八道,盗佛口而表私意

净空一惯攀附印光大师,吹嘘自己是净土宗的传人,那末学就以《印光大师文钞》里的训诫来催显净空这个冒牌货本色: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由上述印祖的开示可知,念佛以念六字为主,始终念四字是不宜的。而“南无”二字绝非净空说的“跟阿弥陀佛结个缘,不一定真的想往生。”,可见净空是印祖说的“自立章程”的“门外汉”无疑!

印祖在念六字佛号上还有许多开示,今举几例如下:

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与陈锡周居上书

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与徐福贤女士书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7-16

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书二六四》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一函遍复

所言念南无阿弥陀佛,乃消除业障,转凡成圣之妙法。——《复宁德恒德复居士书》”

莲宗行人,常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即可现生生极乐国,预莲池会。——《四川乐山县大佛陵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

可能有人要为净空狡辩说,人家净空说的是临终助念只念四字佛号。好,我们还是看印祖对于临终助念是怎么开示的吧:

“当此大病临身,存亡莫保之时。教以各各为其母志诚恳切念南无阿弥陀佛,以祈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复黄涵之居士书一

“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住生。”——《临终三大要

“昨接汝书,知汝父病极沉重。不可作世间痴心妄想,当依佛法为之助念南无阿弥陀佛。祈其寿已尽,则速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一

《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净空却把“南无”这个众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顺之语说成是“客气话”、“假的”,扬言“不要了”,并肯定地说“不可以念六个字”,这更是对三宝和众生的共同的伤害。

净空是否师承夏莲居的“砍经”手笔,嫌“南无阿弥陀佛”“繁复冗蔓”,认为“南无”两字还留有一点正法的“尾巴”,干脆也砍去不要了!

净空说:“《往生论》注解里面说到,昙鸾法师讲的,末法时期寺院庵堂都是修罗罗刹在做主宰,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我们在天主教看到,在其它宗教里面看到,真正有爱心——《太上感应篇·第一七三集》1999/12/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评说:净空在这里撒了个天大的谎言,末学遍查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没有发现昙鸾法师有净空所说之议论,显然是净空假借高僧大德之口来破坏佛教,光大外道而瞎编出来的。

净空说:“昙鸾法师注解《往生论》,他说,极乐世界的菩萨跟他方世界菩萨不一样,不是一个阶级一个阶级的这样往上提升。他方世界的菩萨,就从《华严》里面我们也能看到,从初住像念书一样升级到二住三住,十住再升到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级一级往上修。极乐世界不是的,他不是次递的法门。《华严》是圆教,这个经圆到极处,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圆解,圆证,一地就是一切地,一切地就是一地,这个是深显弥陀不思议的弘愿,真是所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会集本讲解·159集》20003

评说:净空这段话对《华严》的评价前后可谓矛盾呐,前面说《华严》是“从初住像念书一样升级到二住三住……一级一级往上修。”,后面又说《华严》是“一地就是一切地,一切地就是一地,”然后用一句“真是所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来作敷衍。为何称之为“敷衍”?读者可根据《法华经》里的经文自己去体会,“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昙鸾法师说过极乐世界不是次递的法门,其菩萨不是一个阶级一个阶级往上提升这类似的话吗?

末学在《往生论注》里只查到这么一段与净空言语有关的问答:“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很显然,昙鸾法师的回答语义并不是净空所说的意思,而是与《往生论》里所说的“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相应的。事实上《往生论》里就有“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等论述。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7-16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初地不知二地事,菩萨不知佛境界,贤圣与贤圣之间在证悟上是存在差别的,末学在此简列菩萨十地证境,以供读者参考:

初地菩萨住于欢喜,二地菩萨以十善业自利、利他,三地菩萨进入深广禅定修持,四地菩萨智能炽盛,五地菩萨获证深广、平等、清净心,六地菩萨深悟一切法平等之理,空解脱门现前,七地菩萨证入灭尽定中,八地菩萨得证无生法忍,继续修学诸佛法身智能,九地菩萨获得诸佛无尽善巧智能,十地菩萨得证诸佛最后无上禅定,大放光明。

净空说:“唐朝智者大师说过一句话:‘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要懂,意思是说,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劝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为这么一桩事情。”——光盘《会集本讲解·117集》19998

净空说:“唐朝善导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第二祖师,第二代祖师,他老人家有两句名言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我们净宗祖师说的。”——光盘《会集本讲解·45卷》199411

评说:净空一会说是智者大师说的,而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创始者,根本没有说过该话。一会又说是善导大师说的,为此,宗舜法师在《当前净土宗弘传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在纪念印光大师生西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一文中点评说:“中国净土宗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利用会集佛经来篡改净土宗根本经典的作法就是中国净土宗独有的,甚至连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法语也被人别有用心地伪造。比如现在被黄念祖居士、净空法师等人大力推销的一句话,‘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他们都说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作为宣传自己那一套的‘尚方宝剑’。但他们却从来没有交待清楚,究竟善导大师在哪里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善导大师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善导大师的著作里也找不到这句话。这段话是本愿法门的祖师、日本净土真宗的创始人亲鸾在《教行信证》这本书里讲的,记载在第二章‘显净土真实之行’的‘正信偈’中。所以现在本愿法门、净土真宗讲到这两句话从来没有归到善导大师的名下,注明的都是亲鸾。善导大师不仅没有说过这样的话,相反,善导大师在《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中说:

  ‘若见闻有人行善,即以善助之;若见闻有人行教,即依教赞之;若闻人说行,即依行顺之;若闻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这才是善导大师讲的,是不是‘唯说弥陀本愿海’的‘唯’字呢?现在一些人干的事情,就是‘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在讲经弘法中拼命赞己毁他,对出家众极尽攻击谩骂之能事。这不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又是什么?在他们的眼里心中,善导大师、莲池大师、印光大师的份量,哪里比得上一个‘未冠学儒,甫壮习禅,由宗而教,由密而净’的‘巨德’、‘通家’!这些问题都要一些专业人才去进行研究才能弄清楚的,所以说培养净土宗的专门研究和弘法人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净空说:“倓虚大师说得好,倓老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师,我们在他著作里面看到他很坦率的说,他说他一生当中,参禅而悟的他一个也没看到,不但没有见到,听都没听说过。你就晓得这个事情难啊。”——光盘《会集本讲解·128集》19999

评说:倓虚法师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座主,谛闲大师的弟子。他没有亲手著作,只有一本由他的弟子大光法师根据他的讲述整理出来的一部《影尘回忆录》。我在初入佛门时就看过此书,后来在看到净空如上说后,又把该书看了一遍,没发现该书中有净空所说的内容。事实上,作为佛门龙象的倓虚法师也不会这么说,如果倓虚法师这么说的话,那就是谤宗辱师。

净空造谣很能干,就是不接受该书内容的谆谆教导,如:

无论念佛也罢,参禅也罢,从智门入手也罢,从行门入手也罢,只要你能永远去实行,就绝对能成功。

关于修行的法门,细说起来,有八万四千之多,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现在大端说起来,不外四种:一、律行;二、净行;三、禅行;四、密行。

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天然大业,最忌装璜,有意求全,反致损伤。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7-16

谛老深得参禅的利益,自己也很有见地,所以他在讲教的时候,也多注重静坐。

这里是我的僧格铸造处—受戒—也是我法身慧命养成所—学教参禅—谛老对我的慈爱,谆谆教诲。

二、净空编造的经文

净空说:“修学呢,更要能够忍耐,佛在《金刚经》上跟我们说:‘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一句话的确是真理,无论是佛法世法,我们都要有耐心,唯有耐心,才能够达到圆满的成就。”——光盘《会集本讲解·40卷》

评说:《金刚经·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原文是:“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此处经文中的“忍”指无生法忍,此句的大意是说:“如果有人真正悟得一切法无我,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也自然成就无生法忍,进入大乘的境界,那么他所得的功德胜过七宝布施而得的功德。”

净空把经文中的“无我”两个字弃掉,裁拼成“一切法得成于忍”,使经义全然变了。照净空的话意则是“一切法都是成于忍耐”,难道哪些为达个人目的而忍气吞声的人,或奴性十足的人,或破布瓦片等也能悟得无我境界而成就无生法忍了吗?

净空说:“佛陀在《大集经》里讲过,正法时候的众生戒律成就。成就就是证果位;像法时期,根性差一些了,禅定成就,修禅要有定力才能成就;末法时候,净土成就。我们现在处在末法时期,所以只有修净土法门才能成就。这并不是说其他法门不好,也不是说修其他的法门不能成就。”——《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评说:请问净空,佛陀在《大集经》里的哪一品,哪一段中有以上的训示?既然“只有修净土法门才能成就”,那你后面又说:“这并不是说其他法门不好,也不是说修其他的法门不能成就。”,这不是犯逻辑错误吗?不过,这总比你说的“劝你修别的法门决定靠不住”来得温婉一点。

净空说“释迦牟尼佛替我们选择,他在《大集经》上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给我们说了三个纲领。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那我们选净土就好哇!”——光盘《人人皆可成圣贤》

    净空说“世尊真的慈悲到极处,他老人家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多经,唯恐我们自己不会选择,给我们指出一个方向,让我们循着这个方向去选择。他老人家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世尊给我们指了一个方向。”——光盘《会集本讲解·107集》19996

净空说:“《大集经》里面教给我们,末法众生净成就,这是一个重大的开示。我们生在末法时代,我们学佛选择哪个法门?佛讲的净成就,我们选择净土法门,这是尊佛的遗教。”——《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

评说:《大集经》里根本就没有上述的佛经原文,哪怕是类似含义的经文都没有,这是净空编派出来的佛陀的“遗教”!

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中是这样说的:“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这与净土法门没有一丝关系,佛陀只是客观地说明佛法是如何一步步衰落败坏的,完全不像净空所说的那样——佛陀是在指明不同时期如何选择修行法门——否则,难道佛陀指明在我们现在这个第五个五百年应该“斗诤”不成?

净空说“《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话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记得住,什么意思呢?不知道,而且这一句话仔细想起来疑惑重重。的确,这一句话的意思太深广了。情,有情众生;无情,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用现在人的说法,有情是动物,无情是植物跟矿物。同圆种智,圆种智是什么,成佛啊。成的是什么佛?一个佛啊。你能懂吗?越说越迷惑,同成一个佛,在《华严经》里面叫法身佛。”——光盘《会集本讲解·156集》20003

评说:净空不这么说还不疑惑,一这么说还真疑惑了,因为《华严经》和其他佛经里根本就没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句经文,并且这种说法明显与《大涅槃经》和《楞严经》中草木非众生的义理相违背。

那么正确的说法是什么呢?初步考证结果简列如下:

《普宁藏》元代普宁寺版出版者的与愿文中有:“……法界含生同圆种智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9 9:39:58编辑过]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7-16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中有:“……发菩提心同圆种智。”

《禅宗决疑集》(元 智彻述) 中有:“……誓与众生同圆种智……”、“……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勅修百丈清规》(元 德煇重编)中有:“……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景德传灯录》(宋 道原纂)中有:“……法界有情同圆种智者……”

“法界含生”是不包含无情物的,读者若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看看就知道了

至此可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非佛说,华严经》中也无此意。正确的说法是“法界有情同圆种智”或“法界含(众)生同圆种智”

净空说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自杀他一定找替身,既然他会找替身,这个事情就会连续不断的发生……自杀非常痛苦,在经上讲,他在没有找到替身之前,每七天他自杀这种苦,他要重复演一次,每七天有一次,一直到他找到替身,他才能脱身。”——光盘《会集本讲解335集》。

问:如果人死于车祸,是否会徘徊于车祸现场,每到七日便会重复这个景象?眷属应如何帮助亡者?

净空答:“经上讲,凡是横死都要找替身,要是找不到替身,就无法轮回转世,是很苦的事情。另外,自杀与横死一样,每隔七日又要重复一次,苦不堪言,所以万万不可自杀。”——《佛陀教育杂志·答疑解惑》

评说:净空说“经上讲”自杀和横死都要找替身,那么就请出示证据,到底哪部经这样讲过?净空如此大力“弘法”,想要佛法不毁灭都难!

佛经中说过很多关于横死的问题,讲得比较详细具体的是在《杂阿含九三○经》中讲的一段话,是居士摩诃男害怕突然遇到横死时,如果失去正念不得往生善处,因此前去问佛:“‘世尊,此迦毗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在《佛般泥洹经》中记载,“喜豫国”有很多居士病死,佛陀记说其中有五百人升天得三果阿罗汉,同时还有二百人生忉利天上得初果阿罗汉。在《杂阿含经》中记载,有一位叫阿支罗迦叶的居士听佛讲法后不久被牛顶死,佛陀记说他已经得阿罗汉道入于涅槃。

净空说佛家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阿弥陀经要解大意第十集1986

净空说:佛在经典里面讲得更清楚、更明白,‘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以为出家人这碗饭好吃?细细看看《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你就明白了。但是这个经典,在《大藏经》里面,没有人看。佛不只在这一部经上讲,这类事情佛讲过好多遍,好多部经,你不读《大藏经》,你怎么会知道?——太上感应篇·第十五集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档名:19-12-11

净空说“释迦牟尼佛示范给我们看,而且在经典里面多次的告诫我们:‘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去受用嘛,受用了之后你慢慢还债,你要晓得那个供养的人都在你这边放高利贷的,现在拿的是好用,将来还起来可不是味道了!所以我们接受人家供养用什么心态呢?唉,他来放高利贷。”——光盘《会集本讲解·120集》19998

评说:“佛家常讲”,可佛没讲;且莫言“而且在经典里面多次的告诫我们”,就是净空举出的《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也没有此偈。

末学不禁要问,净空伪披袈裟混了数不清的供养,想没想过“他来放高利贷”,“受用了之后你慢慢还债”?

佛家之了道是指了生死、出三界。“今生不了道”与“披毛戴角还”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为僧人,接受施主的供养布施是正常的行为,因为僧人是众生的福田,众生供养僧人是为自己积聚福德。

出家人现比丘相,生活清苦,服务寺庵,引领信众,代佛宣化,化导愚迷,为众生的幸福祝愿,以此报答信施,已是无量功德,而以此取得微量的生活所需还要他们来生变成牛马抵偿吗?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7-16

《出家功德经》记载:“此鞞罗羡那比丘。畏于生死地狱苦故。舍欲出家。一日一夜。持净戒故。舍此世已。生四天王天。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五百岁已。命终转生三十三天。为帝释子……恣意千岁。寿尽生焰天。为焰天王子……受天二千岁已。命终生于兜率天王子……满四千岁已。命终往生自在天上。为天王子……八千岁已。命终生他化自在天。为天王子……如是受乐。于六欲天。往来七反。此毗罗羡那。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饥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后人中。生富乐家。财富珍宝具足。壮年已过。诸根熟时。畏恶生老病死患故。厌世出家。剃除须发故。身披法服。勤修精进。持四威仪。常行正念。观于五阴苦空无我。解法因缘。成辟支佛。名毗流帝。于是时。放大光明。多有人天。生于善根。令诸群生种于三乘解脱因缘。”可见一天出家也有无限的功德,不但不堕三恶道,也为最终出家和解脱之因缘,何况是发了终生出家宏愿之人。很显然净空的说法与佛陀所说是相悖的,他是在恶毒地诅咒出家人。

《菩萨戒本》云:“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而净空却说供养者是在放高利贷,明显他是想断绝出家人的一切生活来源,这与兵家断敌粮草的战术很相似,也够恶毒的,并且是对施众的极度诬蔑。

了道不一定要求当世成就,因为出家修行很可能是多生多劫的事,不是临渴掘井式的急就行为,没有必要在一生之中急求自了,即使在佛陀时代也没有要求所有的出家僧众必须即身成就。偈云“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净空鼓吹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可见他不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更不能体认到大乘佛法的襟怀,正如圣严法师所说的:“除了站在敌视僧尼的立场之外,对此说法,实在找不出更好的理论根据。”

净空说:“常言说得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解·第七六七卷》 2002/7/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净空说:“世出世间都不能够离开因果的定律,所以佛家有一句话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细讲《会集本》(第一五七B集)2004/2/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讲堂

净空说:“佛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无住生心》第二集(25-36)

净空说:“佛在经上说得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净空说:金刚般若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卷下

评说:各位可从末学繁列的内容中可看出净空从“常言说得好”到“金刚般若告诉我们”的演变过程。

净空没说这句话之前世上无此“常言”。佛家无此话,这是净空家连凑带编的话。佛无此说。经上,特别是《金刚经》上没有此经文。

从语句上分析,如果前后两句所述主题是同一字的话,这两句就是关联句而非转折句。关联句中前一句是对所述概念的总述,后一句是对前一句概念的从属,所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前后两个“空”的概念必须一致,不能赋予两个含义,并且后一个“空”字前面是不能用否定字词的。很明显这句话中的“因果不空”是不从属于“万法皆空”的,在概念上是相悖的,故为语病。这句话的正确语句应该是“万法皆空,因果空。”或“万法皆空,因果空。”。

从逻辑上分析,“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是错误的,因为“万法”包含“因果”,“因果”支属“万法”,故万法皆空因果空。如果言“因果不空”则逻辑错乱,相当于说“万法皆空,因果除外,它不属于万法。”。

从义理上分析,“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也是错误的,因为“万法皆空”是胜义谛,这句话放在前面就成了后一句义理的先决条件,它是用来说明后一句的同理从属关系,即“万法皆空”是胜义谛,后面一句也必须是胜义谛,任何世俗谛的言词是不能与之搭配的。因为“因果不空”不是胜义谛,不能与“万法皆空”相搭配,故全句义理错误。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7-16

《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云:“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蕅益大师的《教观纲宗》中对上偈的前半偈有这样的论述: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因缘所生法’者,假藉因缘所生的染净诸法,如此说来,则包括了十法界的染净因果了,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

又如何去观察呢?以三个角度来观察‘因缘所生法’;

第一个角度:‘我说即是空’,‘我’;龙树菩萨(亦可说佛)。因缘所生法,假藉因缘而有,剎那生灭的本性,无我、无我所毕竟空的。‘即’表当下。因为它是因缘生,所以它本性就是‘空’。

第二个观察:‘亦名为假名’;观察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因缘果报的变化。

第三个观察:‘亦名中道义’;性空和缘起这两个真理,把它平衡;性空无碍缘起,缘起无碍性空。此二真理放在一起,同时表现,称之‘亦名中道义’。”

祖师大德们的话说得很清楚了,缘起法空无自性,它包括因果法,故因果法必从属缘起法必自性空。因是缘起的,没有恒常不变的因存在,所以因是空的;果是缘起的,没有恒常不变的果存在,所以果是空的;因果相续,其中没有一个常恒住,没有不变异的自我,所以因果是空的。

再来看看佛说:

《心经》云:“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五蕴”是因缘所生法,皆空也。

《大宝积经》云:“既能了知因缘清净。不应戏论诸有一切因缘生法。彼缘性空究竟清净。如是因缘非互相应。诸法展转无有所作。无有所行。无有事业。如是思惟一切诸法。互相空故无有自性。”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佛言:大王,智照实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法性空故,是即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缘;二谛,四谛,一切皆空。是诸法等,即生即灭,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经九百生灭,诸有为法悉皆空故。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诸法,一切皆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毕竟空,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般若波罗蜜多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诸有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

 各位,佛陀的“照见诸法,一切皆空,”、“因空、佛果空,”、“诸有为法悉皆空故”等等“空”论还不能说明“因果皆空”吗?不但说明有为法毕竟空,无为法也毕竟空,这才是“万法皆空”。既然万法包括因果法,那么“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不然因果法就成了万法之外的另一法。凡夫因因招果,又因果造因,致使因果循环,无有了时,似有因果不空之理,但菩萨因因招果,坦然承受,无嗔无喜,不续后缘,不造后因,则因果自空自灭了,怎么说因果不空呢?难道佛已了的旧账还要萌芽?已了的因果还要接续?还要堕凡夫从新修行吗?

从“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可以明显地看出净空的知见是混乱的,这表面精辟,实则前后矛盾的顺口溜是非法言法,是净空违背佛教“缘起性空论”根本教理的邪说,若任其下去必将对佛法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附:济群法师在大庆净觉寺讲经的解答

问:“有人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净空法师名言,您怎么看待?”

答:“空和不空不是对立的。佛教讲万法皆空,本身就包含着因果的。不要说因果,一切缘起的现象,都是假有的。佛教的空和有是不妨碍的。比如说这个桌子是缘起的有,这个缘起有的当下,它的自性就是空的。空并不是指没有,空只是指这个桌子是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的,桌子的特质是没有的。所谓桌子不过是木头、铁钉、油漆、人工等合成的,我们把这些合成的东西,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桌子”而已。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只是假的,是在缘起的假相上安立的假名,这种假象并不是没有的,的确是有的;但是这种有不是固定不变的。没有特质,没有固定不变的有,所以才说空。其实因果也是空的,也是无自性的。净空法师的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只是他所强调的是,因果是不空的。任何东西,包括因果,既是空的,也是有的。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7-16

净空说:佛告诉我们,动物愈小愈是愚蠢、愚痴,大的动物灵性高一点,也就是比较聪明一点,这是一般讲法。而实际上,我们仔细思惟,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我们观察蚂蚁也很聪明,它的社会组织很严密,有蚁王分工,懂得分工,可见得它并不是很愚痴。飞虫里面,像蜜蜂,它也有组织,它有它的一个社会,怎么能说它完全是愚痴?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仔细去观察,世间专门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他们的观察比一般人要细腻,研究它们的生活动态,从生活动态里面能够体会到它们的心境。”——《太上感应篇·第六五集》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档名:191265

评说第一,请净空拿出佛陀在什么经教里面说过“动物愈小愈是愚蠢、愚痴,大的动物灵性高一点,也就是比较聪明一点。”的证据,拿不出就是编造教义。第二,假如净空能拿出证据,净空仍是在诽谤佛陀,因为净空后一句话是:“而实际上,我们仔细思惟,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假设佛陀说过前面的例话,那净空说“很难成立”就是对佛陀说教的否定,就是说佛陀说的不对,我净空的看法是正确的。第三,假设佛陀说过“动物愈小愈是愚蠢、愚痴,”,而净空说“怎么能说它完全是愚痴?”则是对假设的佛陀原话“愈愚痴”的质问和反驳。第四,净空前面否定了假设的佛陀的话,后面肯定“世间专门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从生活动态里面能够体会到它们的心境。”就是评价佛陀的禅悟不如动物学家的研究管用——佛陀不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不“细腻”、不“能够体会到它们的心境”,这分明是净空在嘲笑和诽谤佛陀。

净空说:“佛在经论里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光盘《佛学答问·上》

评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是净空和其徒子徒孙的口头禅,那么就请净空指出佛陀在哪部经里讲过一切法从心想生

佛陀在经论里常讲的是一切法从因缘生,如大方等大集经》云:“一切法从因缘生。”、“一切诸法从因缘生。、“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大宝积经》云:“一切诸法因缘生故。”、“一者知一切法从因缘生。”,《杂阿含经》云:“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说苦从因生。”、“色从因生。色从因灭。”、“此身非自作,亦非于他作,依于因而生,依于因而灭。犹如诸种子,移植于田园,地味及温味,依二萌芽出。是五蕴四大,及此等六处,依于因而生,因坏即消灭。”,《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从因所生诸法。皆无常苦无我不净。”、“善男子。譬如世间从因生法。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因无常故果亦无常。所以者何。因亦作果。果亦作因。”,《华严经》云:“菩萨知一切生灭法皆从因生故。”。

 另,《中论·四谛品》云:“未尝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净空,佛教是缘起性空论,不是唯心论,别把你的唯心论硬往佛教里面塞。“想”不一定就能“生”的,因为众生虽有千千万万的“想”,但极少付诸实施;就是实施,如果没有“因缘”也不会达到目的,就如很多人想当官发财,但真正当上官发了财的只有那些有此因缘的人;又如你净空老想回大陆,结果就是回不成。

净空说:“世尊给我们说的阿阿阇世王,就是《观无量寿经》里的,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联手破和合僧,五逆十恶造尽了,大藏经上有一本《阿阇世王经》,释迦牟尼佛讲的,他到临终后悔,知道自己生前所做的事情全错了,回头念佛求生净土,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品位呢?上品中生,这是我们决定想不到的。这样造罪的人能往生,在我们想大概是下下品往生,哪里晓得是上品中生啊。”——光盘《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菁华·5

净空说:“《观无量寿佛经》讲阿阇世王造五逆之罪,临终忏悔,佛在《阿阇世王经》里头告诉我们,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们读了也非常惊讶,造那么重的罪业,阿鼻地狱的罪业,在我们说他往生大概下品,下三品往生我们觉得这很正常,不知道他是上品中生,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四九卷》

评说:《佛说阿阇世王经》中无上述经文,纯属净空编造。该经不但没有说阿阇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却明确说“今阿阇世虽入泥犁”。

佛说阿阇世王经卷下》:时舍利弗问佛。阿阇世余罪有几所。佛言。所闻法譬若一芥子。能尽须弥山之罪。舍利弗问佛。王阿阇世当入泥犁不……今阿阇世虽入泥犁。还上生天。上方去是五百四十五刹土。号字名惟位惟位(译为严净)。其佛号字罗陀那羁头(译为宝好)。亦于彼当与文殊师利相得。从其刹欲会闻所说法。则当得无所从生法忍。弥勒于是作佛。阿阇世从彼刹来生是间。尔时当名阿伽佉鈚菩萨。弥勒佛从是因缘。以法教诸菩萨。所说法亦不过亦不短适平等。尔时当说阿伽佉鈚者。以过去释迦文佛时。有王名阿阇世。用恶人言而杀其父。从文殊师利闻诸法。闻已则欢喜信忍。所作罪应时尽索。弥勒佛说是时。八千菩萨悉得无所从生法忍。却后八阿僧祇劫。阿伽佉鈚当行菩萨道。而教化人亦当净刹土……其王阿阇世过如所说八阿僧祇劫以后。当得为佛。其劫当名唾曰鈚陀遍(译为欢喜见)。其刹土名阿迦昙(译为药王)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7-16

该经把阿阇世从入地狱到作佛的整个过程详尽叙述出来,也没有净空所说的内容。

阿阇世杀父犯五逆罪而下地狱是因果关系,又因闻法修行而生天、为菩萨、成佛也是因果关系,这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即所谓“因果不虚”,“因果不昧”。矛盾的是净空自己,他否定因果之道理,胡编瞎说一通就想抹掉阿阇世犯五逆罪所要承担的因果责任,这即是“拨无因果”,为五见中之邪见。净空如此邪见的后果是什么呢?《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七》(大正13·757c)有定论:“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很显然,净空的说法违背佛经,违背阿弥陀佛第十八愿。

净空说:“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证果了,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15

评说:请净空务必说明“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出自哪部经。

考证这句话的出处,原来出自名叫《罗汉托空钵的故事》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中的第三个故事所改编的,兹附该故事于下:

“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俱为沙门。兄好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好布施。弟好布施修福而喜破戒。释迦文出世。其兄值佛出家修道即得罗汉。而独薄福常患衣食不充。与诸伴等游行乞食。常独不饱而还。其弟生象中。为象多力能却怨敌。为国王所爱。以好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供给此象随其所须。时兄比丘者值世大俭。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后得少粗食殆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兄弟。便往诣象前。手捉象耳而语之言。我与汝俱有罪也。象便思惟比丘语。即得自识宿命。见前世因缘。象便愁忧不复饮食。象子怖惧便往白王言。象不复饮食不知何意。王问象子先有人犯此象不。象子答王言。无他异人。唯见一沙门来至象边须臾便去耳。王即遣人四出觅此沙门。有人于林树间得。便摄此沙门将诣王前。王问沙门言。至我象边何所道说。沙门答王言。无所多说。我直语象言我与汝俱有罪耳。时沙门便向王。具说前世因缘事。王意便悟。即放此沙门令还所止。”——《杂譬喻经·三》(比丘道略集)。

大智度论》引用了这则故事,但内容有些变异:

又如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至释迦文佛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贼。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神通阿罗汉。而以薄福乞食难得。他日持鉢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厩中。见王供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我之与汝俱有罪过。象即感结三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言。汝作何呪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言。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不持戒不学问。以其不持戒诵经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道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缘不同。虽值佛世犹故饥渴。——大智度论卷第八·大智度初品·摩诃萨埵释论十四

杂譬喻经》有四种版本,第一版本是《杂譬喻经》(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译),第二版本是《杂譬喻经》(失译人名,附后汉录),第三版本是《旧杂譬喻经》(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第四版本就是上面所举例本。

令人不解的是,在前三个版本中都无上面所举之故事,唯只第四个版本有此故事,并且这个故事至少有一个疑点:该阿罗汉语象,象能听懂,权且算该阿罗汉有神通,那象子是如何与国王对话的呢?

大智度论》引用这则故事产生变异,后来者根据这则故事而改编的《罗汉托空钵的故事》更是走样,在流传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变化也大,如有的版本将两兄弟变成了师兄弟,“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就是改编者加进去的,有一版本说这话是阿罗汉哥哥说的,另一版本却说这话是国王说的,到了净空嘴里就变成“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并且说是“经上讲的”。

布施,或谓行善积德,人们往往着眼于钱财,若如此,则阿兰那行、手不捉金钱的贫僧们无论证果与否都不能得到任何供养,因为他们没有钱财布施嘛。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7-16

阿罗汉指断尽三界见、思二惑所达到的果位,有三义:一杀贼,谓杀尽一切烦恼之贼;二应供,谓应受天、人供养;三无生,谓永远进入涅槃,不再生死轮回。由阿罗汉的三义可知,也即从修行的实际来说,福德不具足不可能悟道,不可能证得阿罗汉果,否则阿罗汉的“应供”之义就不成立。

一个人要修成罗汉要辗转次第增上:三归、四谛、五戒、八正道、十善、闻法、内正思维、离欲、禅定、修四无量心、修无常、无我、苦空、不净观等等,这些善法中的任何一法,其福德与种种殊胜的大布施(修福)相较量都是“不可称量”,“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故知没有“不修福”的阿罗汉,修成阿罗汉必定是“福慧双修”,所以罗汉才堪称“福田”与“应供”,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

 《优婆塞戒经·集会品第一》云: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而证得“无我”的初果罗汉必定是“戒律成就”的,“胜于一切外道”福德的总和。更何况是最胜福田的极果大阿罗汉呢?如果谁说哪个罗汉会没福,那就等于诽谤阿罗汉不是“大福田”和“应供”。

 持戒诵经坐禅”并不等于仅修慧,例如《金刚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说这“先世罪业,即为消灭,”不是福慧双修?难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福慧双修所致?“受持读诵此经”如此,何况严持戒律,精进坐禅修行呢。

“广求檀越修诸福业”也并不等于仅修福,因为没有相当智慧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广求”和“修诸福业”的。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云:“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即最大最好的布施是“断生死施”,是“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这正是阿罗汉所做到的,阿罗汉四相灭尽,离却一切贪欲,不会求世乐之报的。

一个真正心无所求的修行人以虔诚心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帮助众生听闻佛法,给予他人人格上的启发,为他人造福成智,这本身就是福慧双修,因为这样的修行人所修的布施度已经包含了般若度,般若度也包含了布施度,两者融摄一体

净空说:“《楞严经》讲‘转识成智,舍识用根。’,这就是实相——《会集本玄义讲记·四、方便力用

评说:《楞严经》里无“转识成智,舍识用根。”经句。

我的博客地址:http://lygxsyu.blog.163.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