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36阅读
  • 14回复

[原创]净空编造的祖语和经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7-16

净空编造的祖语和经文

夏雨凉

当尔之时我诸弟子,正说者少邪说者多,受正法少受邪法多,受佛语少受魔语多。——《大般涅槃经》

菩萨若有同师同学诽谤菩萨方等法藏,受学顶戴相似非法者,不应共住。若定知已,不得向人赞叹其德,是名菩萨第八重法。——《菩萨善戒经》

云何名为像似正法?谓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若于非法生是法想,显示非法以为是法,令他于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实故谛故,非是正法,而后像似正法显现,是故名为似教正法。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行正法。——《瑜伽师地论·卷99

四者,菩萨能正除遣所化有情随所生起一切疑惑,护持如来妙正法眼,令得久住。于能隐没如来圣教像似正法,能知、能显、能正除灭,当知是名善入如来密意言义胜利之业。——《瑜伽师地论·卷36

 

一、净空编造的祖语

净空说:“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有一段记载,他说有人问他:‘你老人家怎样教别人念佛?’莲池大师说:‘我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别人再问他:‘您老人家自己怎么念佛?’他说:‘我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教别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他就说:‘我这一生不想再搞六道轮回了,决心求生净土,只念四个字。《弥陀经》上讲的执持名号,名号只有四个字,遵守如来的教诫。为什么劝别人念六个字?别人未必发心往生,所以加个“南无”,“南无”是什么意思?是“恭敬”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跟阿弥陀佛结个缘,不一定真的想往生。真的想往生,“南无”是客气话,不要了,真干,不讲客气;假的,客气一点好,恭敬一点好。’你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明了临终帮人助念只有四个字,不可以念六个字。”——光盘《往生助念专辑·序》

评说:末学因为对净空这段“高论”感到奇怪,故认真地查阅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结果是左查右查也查不到莲池大师的类似言论的记载,故可以肯定,这是净空怪论,他不但乱讲净土宗教义,还把自己的怪论栽赃于莲池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称南无阿弥陀佛”,但从来没有在哪部经里见佛陀讲述过念四个字就能往生,念六个字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缘,不一定真的想往生。”,这分明是净空凭个人意识借讲经说法之机胡说八道,盗佛口而表私意

净空一惯攀附印光大师,吹嘘自己是净土宗的传人,那末学就以《印光大师文钞》里的训诫来催显净空这个冒牌货本色: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由上述印祖的开示可知,念佛以念六字为主,始终念四字是不宜的。而“南无”二字绝非净空说的“跟阿弥陀佛结个缘,不一定真的想往生。”,可见净空是印祖说的“自立章程”的“门外汉”无疑!

印祖在念六字佛号上还有许多开示,今举几例如下:

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与陈锡周居上书

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与徐福贤女士书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离线道胎成就

发帖
3
开心币
14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3-07-09
古语说的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净空之言,虽然与佛经正义有所曲解,但是却能劝化世人,度人行善,虽然有过,但也是功德无量。佛经是佛法的表义,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不可以千般一律。古语又说:僧赞僧,佛法兴,如果互相攻击,互相争斗,佛教内部就已经乱了,又如何可以大兴佛法,广传慈悲之道?
离线真音

发帖
1326
开心币
83
好评度
6685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2-05-21
净空以灾难吓人,这是数千年来的老办法。问题是他甚至引用所谓预言家的灾难预言,说起来像模像样,一本正经,但到最后证明这些预言都不灵验。这是否说明净空其实并没有慧眼呢?
我的现在不是过去的结果
离线儒佛玄道
发帖
3
开心币
14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8-13
回 10楼(無盡燈) 的帖子
善劝我以无语,深造因果恶报。
楼主好自为之,若醒悟立忏悔。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离线儒佛玄道
发帖
3
开心币
14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8-13
无量寿佛,无量天尊。
楼主发贴,尽是诽文。
三世因果,善恶有报。
佛道一家,深信因果。
楼主造恶,因果大报。
诽谤僧士,其性大灭。
因果经云,诽谤僧士。
当报落入,无间地狱。
受无量苦,永无出处。
佛教三宝,佛法僧也。
僧为代表,诽僧如佛。
其恶业大,望极忏悔。
一切法言,皆是善法。
僧士说法,皆是劝善。
若不行止,乃魔者行。
楼主嗔言,乃魔道也。
魔者诽僧,扰乱信众。
使佛早灭,非道德论。
一切佛子,戒为根本。
五戒四戒,四不妄语。
十善修行,嗔恨痴狂。
楼主醒悟,五戒十善。
不造恶口,多留口德。
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寿天尊。
离线無盡燈
发帖
2
开心币
12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8-05
净空不仅知见上多有错乱,感觉更像是在打着正信佛教的旗号行神棍之实。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7-16

阿罗汉指断尽三界见、思二惑所达到的果位,有三义:一杀贼,谓杀尽一切烦恼之贼;二应供,谓应受天、人供养;三无生,谓永远进入涅槃,不再生死轮回。由阿罗汉的三义可知,也即从修行的实际来说,福德不具足不可能悟道,不可能证得阿罗汉果,否则阿罗汉的“应供”之义就不成立。

一个人要修成罗汉要辗转次第增上:三归、四谛、五戒、八正道、十善、闻法、内正思维、离欲、禅定、修四无量心、修无常、无我、苦空、不净观等等,这些善法中的任何一法,其福德与种种殊胜的大布施(修福)相较量都是“不可称量”,“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故知没有“不修福”的阿罗汉,修成阿罗汉必定是“福慧双修”,所以罗汉才堪称“福田”与“应供”,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

 《优婆塞戒经·集会品第一》云: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而证得“无我”的初果罗汉必定是“戒律成就”的,“胜于一切外道”福德的总和。更何况是最胜福田的极果大阿罗汉呢?如果谁说哪个罗汉会没福,那就等于诽谤阿罗汉不是“大福田”和“应供”。

 持戒诵经坐禅”并不等于仅修慧,例如《金刚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说这“先世罪业,即为消灭,”不是福慧双修?难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福慧双修所致?“受持读诵此经”如此,何况严持戒律,精进坐禅修行呢。

“广求檀越修诸福业”也并不等于仅修福,因为没有相当智慧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广求”和“修诸福业”的。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云:“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即最大最好的布施是“断生死施”,是“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这正是阿罗汉所做到的,阿罗汉四相灭尽,离却一切贪欲,不会求世乐之报的。

一个真正心无所求的修行人以虔诚心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帮助众生听闻佛法,给予他人人格上的启发,为他人造福成智,这本身就是福慧双修,因为这样的修行人所修的布施度已经包含了般若度,般若度也包含了布施度,两者融摄一体

净空说:“《楞严经》讲‘转识成智,舍识用根。’,这就是实相——《会集本玄义讲记·四、方便力用

评说:《楞严经》里无“转识成智,舍识用根。”经句。

我的博客地址:http://lygxsyu.blog.163.com/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7-16

该经把阿阇世从入地狱到作佛的整个过程详尽叙述出来,也没有净空所说的内容。

阿阇世杀父犯五逆罪而下地狱是因果关系,又因闻法修行而生天、为菩萨、成佛也是因果关系,这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即所谓“因果不虚”,“因果不昧”。矛盾的是净空自己,他否定因果之道理,胡编瞎说一通就想抹掉阿阇世犯五逆罪所要承担的因果责任,这即是“拨无因果”,为五见中之邪见。净空如此邪见的后果是什么呢?《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七》(大正13·757c)有定论:“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很显然,净空的说法违背佛经,违背阿弥陀佛第十八愿。

净空说:“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证果了,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15

评说:请净空务必说明“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出自哪部经。

考证这句话的出处,原来出自名叫《罗汉托空钵的故事》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中的第三个故事所改编的,兹附该故事于下:

“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俱为沙门。兄好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好布施。弟好布施修福而喜破戒。释迦文出世。其兄值佛出家修道即得罗汉。而独薄福常患衣食不充。与诸伴等游行乞食。常独不饱而还。其弟生象中。为象多力能却怨敌。为国王所爱。以好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供给此象随其所须。时兄比丘者值世大俭。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后得少粗食殆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兄弟。便往诣象前。手捉象耳而语之言。我与汝俱有罪也。象便思惟比丘语。即得自识宿命。见前世因缘。象便愁忧不复饮食。象子怖惧便往白王言。象不复饮食不知何意。王问象子先有人犯此象不。象子答王言。无他异人。唯见一沙门来至象边须臾便去耳。王即遣人四出觅此沙门。有人于林树间得。便摄此沙门将诣王前。王问沙门言。至我象边何所道说。沙门答王言。无所多说。我直语象言我与汝俱有罪耳。时沙门便向王。具说前世因缘事。王意便悟。即放此沙门令还所止。”——《杂譬喻经·三》(比丘道略集)。

大智度论》引用了这则故事,但内容有些变异:

又如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至释迦文佛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贼。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神通阿罗汉。而以薄福乞食难得。他日持鉢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厩中。见王供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我之与汝俱有罪过。象即感结三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言。汝作何呪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言。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不持戒不学问。以其不持戒诵经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道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缘不同。虽值佛世犹故饥渴。——大智度论卷第八·大智度初品·摩诃萨埵释论十四

杂譬喻经》有四种版本,第一版本是《杂譬喻经》(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译),第二版本是《杂譬喻经》(失译人名,附后汉录),第三版本是《旧杂譬喻经》(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第四版本就是上面所举例本。

令人不解的是,在前三个版本中都无上面所举之故事,唯只第四个版本有此故事,并且这个故事至少有一个疑点:该阿罗汉语象,象能听懂,权且算该阿罗汉有神通,那象子是如何与国王对话的呢?

大智度论》引用这则故事产生变异,后来者根据这则故事而改编的《罗汉托空钵的故事》更是走样,在流传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变化也大,如有的版本将两兄弟变成了师兄弟,“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就是改编者加进去的,有一版本说这话是阿罗汉哥哥说的,另一版本却说这话是国王说的,到了净空嘴里就变成“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并且说是“经上讲的”。

布施,或谓行善积德,人们往往着眼于钱财,若如此,则阿兰那行、手不捉金钱的贫僧们无论证果与否都不能得到任何供养,因为他们没有钱财布施嘛。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7-16

净空说:佛告诉我们,动物愈小愈是愚蠢、愚痴,大的动物灵性高一点,也就是比较聪明一点,这是一般讲法。而实际上,我们仔细思惟,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我们观察蚂蚁也很聪明,它的社会组织很严密,有蚁王分工,懂得分工,可见得它并不是很愚痴。飞虫里面,像蜜蜂,它也有组织,它有它的一个社会,怎么能说它完全是愚痴?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仔细去观察,世间专门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他们的观察比一般人要细腻,研究它们的生活动态,从生活动态里面能够体会到它们的心境。”——《太上感应篇·第六五集》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档名:191265

评说第一,请净空拿出佛陀在什么经教里面说过“动物愈小愈是愚蠢、愚痴,大的动物灵性高一点,也就是比较聪明一点。”的证据,拿不出就是编造教义。第二,假如净空能拿出证据,净空仍是在诽谤佛陀,因为净空后一句话是:“而实际上,我们仔细思惟,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假设佛陀说过前面的例话,那净空说“很难成立”就是对佛陀说教的否定,就是说佛陀说的不对,我净空的看法是正确的。第三,假设佛陀说过“动物愈小愈是愚蠢、愚痴,”,而净空说“怎么能说它完全是愚痴?”则是对假设的佛陀原话“愈愚痴”的质问和反驳。第四,净空前面否定了假设的佛陀的话,后面肯定“世间专门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从生活动态里面能够体会到它们的心境。”就是评价佛陀的禅悟不如动物学家的研究管用——佛陀不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不“细腻”、不“能够体会到它们的心境”,这分明是净空在嘲笑和诽谤佛陀。

净空说:“佛在经论里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光盘《佛学答问·上》

评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是净空和其徒子徒孙的口头禅,那么就请净空指出佛陀在哪部经里讲过一切法从心想生

佛陀在经论里常讲的是一切法从因缘生,如大方等大集经》云:“一切法从因缘生。”、“一切诸法从因缘生。、“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大宝积经》云:“一切诸法因缘生故。”、“一者知一切法从因缘生。”,《杂阿含经》云:“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说苦从因生。”、“色从因生。色从因灭。”、“此身非自作,亦非于他作,依于因而生,依于因而灭。犹如诸种子,移植于田园,地味及温味,依二萌芽出。是五蕴四大,及此等六处,依于因而生,因坏即消灭。”,《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从因所生诸法。皆无常苦无我不净。”、“善男子。譬如世间从因生法。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因无常故果亦无常。所以者何。因亦作果。果亦作因。”,《华严经》云:“菩萨知一切生灭法皆从因生故。”。

 另,《中论·四谛品》云:“未尝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净空,佛教是缘起性空论,不是唯心论,别把你的唯心论硬往佛教里面塞。“想”不一定就能“生”的,因为众生虽有千千万万的“想”,但极少付诸实施;就是实施,如果没有“因缘”也不会达到目的,就如很多人想当官发财,但真正当上官发了财的只有那些有此因缘的人;又如你净空老想回大陆,结果就是回不成。

净空说:“世尊给我们说的阿阿阇世王,就是《观无量寿经》里的,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联手破和合僧,五逆十恶造尽了,大藏经上有一本《阿阇世王经》,释迦牟尼佛讲的,他到临终后悔,知道自己生前所做的事情全错了,回头念佛求生净土,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品位呢?上品中生,这是我们决定想不到的。这样造罪的人能往生,在我们想大概是下下品往生,哪里晓得是上品中生啊。”——光盘《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菁华·5

净空说:“《观无量寿佛经》讲阿阇世王造五逆之罪,临终忏悔,佛在《阿阇世王经》里头告诉我们,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们读了也非常惊讶,造那么重的罪业,阿鼻地狱的罪业,在我们说他往生大概下品,下三品往生我们觉得这很正常,不知道他是上品中生,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四九卷》

评说:《佛说阿阇世王经》中无上述经文,纯属净空编造。该经不但没有说阿阇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却明确说“今阿阇世虽入泥犁”。

佛说阿阇世王经卷下》:时舍利弗问佛。阿阇世余罪有几所。佛言。所闻法譬若一芥子。能尽须弥山之罪。舍利弗问佛。王阿阇世当入泥犁不……今阿阇世虽入泥犁。还上生天。上方去是五百四十五刹土。号字名惟位惟位(译为严净)。其佛号字罗陀那羁头(译为宝好)。亦于彼当与文殊师利相得。从其刹欲会闻所说法。则当得无所从生法忍。弥勒于是作佛。阿阇世从彼刹来生是间。尔时当名阿伽佉鈚菩萨。弥勒佛从是因缘。以法教诸菩萨。所说法亦不过亦不短适平等。尔时当说阿伽佉鈚者。以过去释迦文佛时。有王名阿阇世。用恶人言而杀其父。从文殊师利闻诸法。闻已则欢喜信忍。所作罪应时尽索。弥勒佛说是时。八千菩萨悉得无所从生法忍。却后八阿僧祇劫。阿伽佉鈚当行菩萨道。而教化人亦当净刹土……其王阿阇世过如所说八阿僧祇劫以后。当得为佛。其劫当名唾曰鈚陀遍(译为欢喜见)。其刹土名阿迦昙(译为药王)

离线夏雨凉
发帖
19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9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7-16

《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云:“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蕅益大师的《教观纲宗》中对上偈的前半偈有这样的论述: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因缘所生法’者,假藉因缘所生的染净诸法,如此说来,则包括了十法界的染净因果了,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

又如何去观察呢?以三个角度来观察‘因缘所生法’;

第一个角度:‘我说即是空’,‘我’;龙树菩萨(亦可说佛)。因缘所生法,假藉因缘而有,剎那生灭的本性,无我、无我所毕竟空的。‘即’表当下。因为它是因缘生,所以它本性就是‘空’。

第二个观察:‘亦名为假名’;观察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因缘果报的变化。

第三个观察:‘亦名中道义’;性空和缘起这两个真理,把它平衡;性空无碍缘起,缘起无碍性空。此二真理放在一起,同时表现,称之‘亦名中道义’。”

祖师大德们的话说得很清楚了,缘起法空无自性,它包括因果法,故因果法必从属缘起法必自性空。因是缘起的,没有恒常不变的因存在,所以因是空的;果是缘起的,没有恒常不变的果存在,所以果是空的;因果相续,其中没有一个常恒住,没有不变异的自我,所以因果是空的。

再来看看佛说:

《心经》云:“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五蕴”是因缘所生法,皆空也。

《大宝积经》云:“既能了知因缘清净。不应戏论诸有一切因缘生法。彼缘性空究竟清净。如是因缘非互相应。诸法展转无有所作。无有所行。无有事业。如是思惟一切诸法。互相空故无有自性。”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佛言:大王,智照实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法性空故,是即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缘;二谛,四谛,一切皆空。是诸法等,即生即灭,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经九百生灭,诸有为法悉皆空故。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诸法,一切皆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毕竟空,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般若波罗蜜多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诸有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

 各位,佛陀的“照见诸法,一切皆空,”、“因空、佛果空,”、“诸有为法悉皆空故”等等“空”论还不能说明“因果皆空”吗?不但说明有为法毕竟空,无为法也毕竟空,这才是“万法皆空”。既然万法包括因果法,那么“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不然因果法就成了万法之外的另一法。凡夫因因招果,又因果造因,致使因果循环,无有了时,似有因果不空之理,但菩萨因因招果,坦然承受,无嗔无喜,不续后缘,不造后因,则因果自空自灭了,怎么说因果不空呢?难道佛已了的旧账还要萌芽?已了的因果还要接续?还要堕凡夫从新修行吗?

从“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可以明显地看出净空的知见是混乱的,这表面精辟,实则前后矛盾的顺口溜是非法言法,是净空违背佛教“缘起性空论”根本教理的邪说,若任其下去必将对佛法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附:济群法师在大庆净觉寺讲经的解答

问:“有人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净空法师名言,您怎么看待?”

答:“空和不空不是对立的。佛教讲万法皆空,本身就包含着因果的。不要说因果,一切缘起的现象,都是假有的。佛教的空和有是不妨碍的。比如说这个桌子是缘起的有,这个缘起有的当下,它的自性就是空的。空并不是指没有,空只是指这个桌子是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的,桌子的特质是没有的。所谓桌子不过是木头、铁钉、油漆、人工等合成的,我们把这些合成的东西,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桌子”而已。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只是假的,是在缘起的假相上安立的假名,这种假象并不是没有的,的确是有的;但是这种有不是固定不变的。没有特质,没有固定不变的有,所以才说空。其实因果也是空的,也是无自性的。净空法师的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只是他所强调的是,因果是不空的。任何东西,包括因果,既是空的,也是有的。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