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27阅读
  • 0回复

心息相依的理和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北斗星君
 
发帖
283
开心币
0
好评度
19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7-15
心息相依的理和法

姿势:本功法名为心息相依,重在神气合一之妙,神气于卦象为离()坎()。是人身的姹女婴儿,婴姹配合,捐恋于中央戊己之宫,戊己即中黄土釜。坐字上二人字下一土字,心息依虚,即二人坐一土之妙。二人者,即一神一气也,土即虚空之土釜也。所以真正坐功,在于神气是否真正的在中央土釜中结合了,不在坐的姿势上过分讲究。故本工法只要能心息相依,同定于虚,不管行住坐卧,都为真坐,若终日死坐,心息不依,神驰气乱,就不足以言坐也。又心即是火,息即是药,故心息相依之法,即是火药同用之功,故白玉蟾称谓“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
然本工法虽不强调某一特定姿势。但因本功法最大特点,着重一定字。从工夫的起手起,到工夫的了手止,无不以定字为主体。无论调身、调心、调息、调药,采、封、固、闭、温养、沐浴,无不在此定中完成。故炼功伊始,便强调要做到三定。三定者,身不动,心不动,意不动也。三定之极而息住念止之四定可冀。故又不能没有一个固定的姿势。不过这个姿势,无须人人强求一致,尽可根据各人自己的体质、功力、能量采取比较适合于本人可以久坐的,自感比较舒适的一个姿势。是则年老体弱、有病之人,斜靠仰卧均无不可,青壮年体强力壮,为了适应环境,与多吸收大自然的先天元气,亦可采取站桩功,或于幽野僻静处打坐之,其功效更为显著。此故古人有选灵地,结道庵之说也。
但总的要求,仍以坐式为主,因为坐式可以做到四平八稳,久坐不倦,到睡到定,都可以做到兀坐不动,无倾斜倒跌之患,至少不会有过多的危险产生。站式卧式则不无偏颇。坐的姿势仍不外于平坐,自由盘坐、单盘、双盘,女子最佳坐势为跨鹤坐。古人云:“男人跌足双跏趺,女人合膝闭前扉。”是男女最佳之坐功姿势也。其特点是易于保精(经)荡气,久坐不损不倦也,总的来说,只能根据各人之体质功力任择之,不能颠倒神气同坐与外形坐式之主次也。还有手的姿势,亦有固定一下的必要。平坐时可平放或仰放于二膝盖之上,盘坐时可两手掌重叠上仰,或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平放于两胯之中或小腹前,也可两手合十,竖立胸前,这样做,不但把手固定下来,还能加强气源,加速气旋,以致气包全身的效应。仰卧时可把掌或仰或覆,两臂从左右两侧平放伸直,平贴椅桥二侧或席上,亦可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轻放于小腹之上。站桩可采取三圆式或抱球式,也可两手合十如拜佛式,竖于胸前。略举数例,聊供参考。
功法:既明玄关一窍,即是身外虚空一着,又明舍身虚静之要,便可下手薰修。工夫原是心息相依,神气合一,放在外面,但依法可分全摄相依法,直接相依法和间接相依法三种。实际上三法都互相贯摄。而又以全摄相依法为优。若依炼功次序来说,初学以间接相依为宜。间接相依以听息为主,听息纯熟,以不执不滞,悠悠扬扬,浮游于鼻孔之外,便可转入直接相依。直接相依者,神息相注,同定于虚无之地也。神息依虚,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肝肾肺心脾之五行,魂精魄神意之五德,自然不召而自归,不思而自得。反之眼耳鼻舌身意归中以后,神气以及其它一切,亦必自然相聚,不复有飞驰走失之患矣。此相辅相成之道,故必有互相倚伏之理也。
工夫纯熟,万缘一放便依,一依万缘更放,无内无外,无人无我,无天无地,更何直接间接之分哉!我人把神放在外面虚空中随息出入,一往一来,不即不离,自然合体。
间接相依法,便是先从耳根悟入,取一根先返本之义。所谓寄心于耳,寄耳于息,谓之返闻闻自息。,听息之前,先可注视外物几分钟。如注视一杯水,一棵树,一方绢或面对墙壁平视肖下处画一个圆圈,余如在面前放一盏放灯,一枝香等均无不可。外物与眼睛之距离约在一公尺左右,注视时,耳根亦随听之。等到心略澄静,已有收摄之把握了,然后把注意力逐渐移近,最后把视听移放在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注意,不可着于鼻口,也不可着于人中。一定要在人中外,约一根筷子长短范围内来去游荡,心不离息,息不离心,依久心息归于一点,固定于鼻孔外径寸之地,心之与息,自然融洽相注在一起矣。《胎息经》云“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去无来。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就是说明这步工夫的实践与效验。诀窍和功法也都彻底讲明了。
实践证明,虚无是心息的系马桩,是制伏心猿的金箍圈。在空王面前,还能有制不伏的妖精吗(实际上世上本无妖精,无非心念纷扰之幻觉)?心念一停,什么都没有了。四面空荡荡的,眼前一片虚白,那里还有什么妖精鬼怪呢?所以神必随气而行,气必依神而住,心息相依,神气便灌注在一起,还能不长生吗?气神即水火也,水火既捏成一团,若水乳之交融,还能不既济吗?到于心不动念,自然呼吸绝断,入于胎息的定境,就能长生住世了。所以心息相依,是伏气的真手段,是结胎的真道路,所谓“胎在伏气中结,气在有胎中息”也。心既依息,舌尖轻轻上舐,针对虚空(鼻孔为人身上≡≡(坤)下乾(≡)法象,故谓天地之心),使血肉之心(舌为心苗,舌之根与心相接)与天地之心相接,从而构通天心人意,所以舌之鹊桥,不但能够构通任督二脉,也是天人通道的一个主要途径。
间接相依,空灵寂妙,初学为宜,其依法就是先用耳去听息.呼吸出入,往来于鼻孔外虚空之中,我能听到,知而不着色身,即是工夫.<<庄子>>曰:"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视乎冥冥,则见如不见;听乎无声,则闻如未闻.不见不闻,乃能真知灼见,自闻和气之音.
仲尼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庄子.人间世>>."庄子借仲尼(孔子)之言,详明了心息依的功法步骤.先是专心一志,以耳去听息,即从耳之一根先悟入,从间接入手.接着就转入直接,听如未听,而心自系之,而进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矣.心息依久,至于心息两定而相忘,神气巳自然混在一起,只有一气氤氲,悠悠扬扬,自消自息,此时既已不知为耳听,也已不知为心听,但又确若有能知,能听者在,即听之以气之妙也,耳既停止了听,心和气也合在一起了。心听既不存在,气听亦了无
知见,惟余一灵独露而已。拆穿了说,无非阴阳合体,先天一气之一物,即是虚无本体的本来面目。故孔子接下去又说:“气也着,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故此气也者之气,已不是前听息之气,为神气之合体。神气既混合在一起,虚无自然,玄牝门开,玄关成象,则天地真阳之气不召而自归,鼎炉、药物、火候,便这样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故而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实承上文心止于符而来,从而也点穿虚无一窍的重要。《易系》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故道即气也,虚亦气也,真气总是在虚无中结合的,集虚之虚即虚无之简称,气既在这里结集,心又在这里依住,故虚无实为心王居住之所。神气穴之名命盖亦本此义而来也。古人说话,句句有着落,岂是泛泛浮文。并又再次点明,“虚者心斋也”。“斋即幽静的小房,故古人读书的小房叫书斋,住心的小房叫心斋,虚无为心居住的房子,岂有错哉!
庄子为了说明心斋的重要,耳目的作用。又说:"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舜禹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人间世》!"假使能耳返听而目回视,则向内通达而排除机心,鬼神也会来依附的,何况于人呢?万物局限性都可得到感化。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均可于此中见之。十六心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是伏羲皇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圣圣相传之心传枢纽,何况一般做丹道功夫的人呢?进一步言明间接相依,从耳根悟入的重要。
此心息相依法,古称日月兼并法,盖心息即日月也。一呼一吸谓之出日入月,《黄庭经》云:“出日入月呼吸存。”故呼吸即日月之象也。《海山奇遇记》中,钟离权受苦竹真君授记说:“此后有二口者(按指吕祖)为汝弟子。若得此人,以吾日月交并法传之。可见心息相依之道,实为钟吕门下之嫡传也。心息相依法虽分为三,而神气合一理本一致,无非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已。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
古德谓道士倒骑牛,亦喻心息相依,反息循空之象也。陈虚白之《规中指南》,以心息相依四字贯摄到底,殊为神妙,反闻闻自息,为最初入道之妙方便门。因息自心起,原为心之风箱,反闻闻自息,神定而息亦随定,息空而心亦随空,向之动着,摄归即不动矣。不动而动,一阳来复,正是无中生有,时至神知之时也。
学道须空尘境,无累於外物,才得受用,欲空尘境,应先空心境,心息相依,即是空心境之妙法。把心放到外边去,与息相随,则心不空而自空矣。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本贴由暗雨于2002年7月15日14:22:36在乐趣园〖证真草堂〗发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