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儒道三家的修持阶段及层次是异流同源、殊途同归。都由动静两种功夫相兼合汇而成。有从动功入手的,有从静功入手而兼修动功的,亦有专一而修的。因各秉师承、各有异殊。久而久之,动静两种功夫各有蕴精。动功逐渐演化为外功、导引、技击之锻炼;静功也渐渐转为宗教的界修。总而言之,单纯性的气功锻炼修持已经很难见其本来面目了。释儒道三家的技术,由于历史的沧桑之变,逐步达到水乳交融。技术上的改良、学术观点的标新,只是导致门派分支的出现。如近百年来圆融三教的道家修真法、丹成九转图及佛家显密圆通的修持法门均源于数百年前王重阳提出的三教归一修持法。王重阳早在其年轻时,则立志于此,将自宅的院庭四角处载了四棵海棠树,喻为“四海之风融于一堂”。
儒家的修持是望文而生义,“以文观法”,日三省吾身何成,养浩然之气遍于胸中,悟彻寰中数术,或“焚香默坐,抱膝长吟”。知书达理以易天下,上治国而下修身,齐家而知天命,享尽天年,以达“齿牙吐慧艳於雪,肝胆照人清若秋”的境界。儒家在社会上的修持,除功名报国,清风理政,为人廉洁之外,退隐后则从卧薪尝胆以报夫差转入修身养性阶段。如“芒鞋同踏处,松径舞穷飚”的信游漫步,或是“坐望南山,以观行云”,察宇宙万物生化之机;“拨墨春山皆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的毛砚生涯及“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初悟人生,都是这阶段的行功内容。然则以妙得天命为之最,“终日身心清若水,笑用光明洗肺肠”。概而论之,儒家的修持行功,有多方面与释道两家相似,如儒家芒鞋同踏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近于道家的“服气餐霞”,采草木花真、树木精气等。儒家“笑用光明洗耳恭听肺肠”的行持,则与佛家的“光明观法”同出一辙。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儒家在读书吟诗过程中,得到音律、声韵的振动,而使身心受益;开发潜能真慧。结合静观达理,使人聪明,则受其习。简而叙之,儒家的修持之法,是习其道,不言其妙。
释即佛家显密二宗弘以广传,以资善念、修法念佛、持戒律、修禅定,从中悟出真妙,以其开发智慧。目前社会上也流传一些诸如“易筋经”、“洗髓经”等外功、武技的修持方法。佛家内功的修持方法均在其宗教功课中潜移默化。如“十参大礼、小拜、十万功课”等。不言其佛家内秘,就外动而言,足以称得上完整的行功。除周身的导引、疏筋活络、调整气脉、促进身心健康外,那有规律、有节奏地振动额头的动作,使人的智能得到激发。课颂经卷则配合涵养道德、增进文明,可谓动静相兼了。这是显宗的基本内容。如果观其高深的修持和密宗的大哲先法,就更玄妙了。从“收心静悟,参禅打坐到内密的无中生有象,空中不空”的行功,应该说佛家的静定功夫,要超出儒道两家。从“呼吸法门、脉轮修持,四禅八定、参师观相、五轮寂灭”等修持行功来看,是非常系统的锻炼过程,有层次有阶段,使人的心理、生理均调节为最佳状态,为后来的“明心见性,光解虹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道家从动功入手,以“导引练形,服气全形,采药全气”等行功为基础,使先天元气充实,“修墙补屋,敛气呈形,抽添坎离”,施水火之功,使体内大药精气神聚结锻炼而升练成内丹。古人喻龙虎为气血神意,由动入静而施功行术,以成“龙虎大丹”。道家观点认为,任督二脉一通,百病不生,“服气练形”能祛老,其修持过程从修墙补屋开始,以至先天真元肾水,得“龙雷而动”“冲腾太乙”。“周经百脉”、河车周天顺逆。从而使身心得到改善,“内固其精,外全真形”,继续修持,在内景功中得到开化,观光,修脉,全真结胎,温养,化形,是古人金刚以火练,烈火产真形阶段,从而达到“长生久视,救济病苦,广度有情,万善同缘”的道家功法之理想境界。从社会性上所见气功形态看,道家的行功较为多见,就动功的系统性,完善程度,分经导脉,阴阳气脉的交注上看,道家的内容优于释儒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