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44阅读
  • 0回复

读书与悟道……觉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笑笑生
 
发帖
163
开心币
0
好评度
114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6-27
读书与悟道…………觉禅

尝闻:书为文字般若,能启迪观照般若,进而悟道,便可证得实相般若。倘
若执着文字相,反而增长迷惑,今将平时读文字相时的思惟献给诸仁者,以求指
正。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花无善恶,惟心是用。“迷人眼”者,非花之过,乃贪花之过也。

贪为三毒之首,亦为烦恼之根,烦恼如杂草。“才能没马蹄”时应连根拔起,
否则,听之任之,以为这样才是顺其自然,等到荒草没顶时才思铲除,恐怕就很
难了,非花大力气不可。

故此,“烦恼无边誓愿断”应在“因地”上念头刚刚萌发时下功夫。

不知白居易居士以为如何?


二、“小桥流水人家”

风景如画,人在画中。但不知此家主人作何行业?若是依八正道而梵行清净,
此处便是菩提道场。若是搞封建迷信,装神弄鬼,骗取钱财,或抽头聚赌,巧取
豪夺,此处便是进入三恶道的洞穴。呜呼,风景虽同,业果迥异,怎不令人“夕
惕若厉”。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信然。


三、“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谦谦君子,霭霭吉人,一团和气,令人见而生欢喜心。

佛法住世间,不离世间觉。否定世间法而只修出世间法,如筑空中楼阁;只
认可世间法而否定出世间法,则不能脱离三界火宅。然世出世间法均大力倡导谦
恭之美德,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先德云:“一切加持从恭敬中求”。

“终日乾乾”当然是好,“夕惕”也能促使人时时默照,唯“若厉”则不必
拘泥。何以故?“惕厉”之心,贵在惕而不在厉,惕之正则觉性自显,惕厉之心
过重,则分别执着悄然生起,故行者须“正”惕之。


四、“谦谦君子,霭霭吉人”

凡真修实证之人,每问之于人则曰:“您看我哪些方面还不足,请指教。”

问者以恭敬心,真诚心请教,答者以平等心,慈悲心开示。于是乎天地万物
俱皆法喜充满,三界四生均沾法益。

贡高我慢之人每语之于人则曰:“我比你们都强!”于是乎乌云叠起,无明
弥漫。可叹,可悲。

呜呼!一念之差,岂止天壤?我等凡夫能不“夕惕若厉”么?


五、“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人在画中,美不胜收,收于何处,画在心中。

世尊观娑婆即是净土。迷者闻净土之名而生大疑心,随之出生大邪见、大烦
恼。心之觉迷,立判天壤。

尝闻:烦恼即菩提。然而有多少人能作正胜解?有多少人能亲躬证得?证得
即是觉,一念觉时,便可灭一念烦恼,一念增上菩提心;念念觉时,便可灭念念
烦恼,念念增上菩提心。念念皆是菩提心时,哪里还会去分别我相、人相、众生
相、寿者相?哪里还会去分别此法门彼法门,第一法门,第二法门。法门本无高
下,只是因机施教,所分别者,乃迷者之邪见也。东坡居士以为如何?


六、“入山见山不见道,名守山鬼”

一语中的,正是禅门家风。

见道是根本,入山则是助缘,执着于助缘之相而失其根本,何异于缘木求鱼?

心净则刹土净,山林亦净。自性本来清净,纤尘无染。只以为入山才能见道
者,迷之甚也。况且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离开众生如何行持六度波罗蜜?

只见深山,不见众生,不见自性者,当然只是个守山鬼,悲夫!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居士来问:如何修福?

余答:随时随地救助身边困苦的众生,即是最根本的修福。

他似乎并未听明白,随后告诉我,他准备过些天寄给远方的寺院一笔钱去做
功德,以修福报。

余在心中暗自叹息,寄给远方的寺院,当然是大功德,应当赞叹,然布施并
无远近大小之分别。且诸佛如来以一大事因缘住于世间,也是为了普度三界火宅
之困苦众生。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对众生无慈悲心,或将众生与三宝分割开,以
这样分别执着之心去做功德,这样的功德能有多大?

还有的居士,平时未见有什么布施,而是寄钱“去做功德”,并把全家之姓
名都写上,甚至把刚刚出生和还没上学的小孩子之名字也写上。余甚是诧异,功
德芳名录,其作用是帐目上之作用,也有表彰和鼓励的意思,但不等同于一般的
“光荣榜”或“文凭”之类。

财布施是对治自己贪心之良药,若以换取名利之心去做财布施,贪魔反而悄
然增长,望读者三思。


七、“膏梁厚味,足生大疔”

祖国医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无整体观念,知见则不
圆满,无辩证施治,千篇一律,则不可能做到因时因地因人的善巧方便。而有代
表性的望、闻、问、切四诊,内寓神圣工巧,在临床上运用自如者,当然是个好
医生。故《金匮》云:上工治病于未然。

几千年前的中医典籍早已讲明,贪吃“膏”食“厚”味,足以患“大疔”之
症。大疔之因乃膏食厚味所致。吃药治疔如扬汤止沸,断膏避厚才是釜底抽薪之
善法,故吃素是第一要紧。

素食清淡平和,食之能令身心清净,且不食众生之肉,则能成就圆满之大悲
心。由此观之,何心非要吃肉不可?

余每过闹市,见“生猛海鲜”、“活鱼活鳖现宰”、“活鸡现宰现烤”之文
字广告,心中恻然良久。母鹿因小鹿被箭射死,身体虽住于小鹿旁,其气已绝,
剖腹视之,肝肠寸断;小猿被困舟中,母猿于岸追舟百里,终至气绝,其肠亦寸
断。因食一时口味之享受而食众生之肉者,是否想到,所食之鸡鸭鱼鳖之类,它
们还有孩子和妈妈!


八、“赵州八十仍行脚,只因心头未悄然”

一双芒鞋载着一颗极虔诚而又未悄然的心,不顾八十高龄,不辞辛劳地实践
着佛陀的伟大教导,莫非是善财童子再来?多么好的老人,余之双眸悄然湿润。
我们每天里都作了些什么?余五十有二,每天里仍断断续续在多种念头中打转转。
如此转来转去能转出个什么名堂?若作个行脚居士呢,自己又怕苦,惭愧,惭愧。

无始以来,我等凡夫执肉身为真我,唯恐肉身受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出
不了三界火宅。得到了名闻利养则兴高采烈,失去了各闻利养则垂头丧气,将本
来清净无染的自性蒙蔽得严严实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时才能开悟?赵州
老禅师便是个好榜样,若与“禅”机缘相合者,请迈开双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现在就开始,参禅去!


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俗云:万事开头难。

果然难吗?说难也不难。何以故?君不见,从大商人到小商贩,均起早贪黑,
披星戴月地努力干,为什么?

为了赚钱,钱就是商人的目标--利益。任何众生都有趋利避害之本能,古
今一然。

修行人也是为了得利益吗?然也。

佛陀垂教:人之生命在于呼吸之间。

诚如是,时间是宝贵的,修行是紧迫的。今生不把此身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商人赚钱与其愿相应,修行人证果,当然更与其愿相应。故念佛也好,持咒也好,
修禅也好,其目标都是一样--证果。又何必纠缠于是非人我,赶紧安下心来,
从眼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行持下去,行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时,真正的常乐我净自然与行崐者相应,但眼下务必要做到“始于足下”。


十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东坡居士看到头上长出了白发,而有所感悟。

白发能代表阅历的日渐广博和经验的日渐丰富,也能代表思想的日渐成熟。
然而,判断一个修行人的证量,是不能以白头发的多少来作标准的。

一个自称皈依多年,而且受了菩萨戒的年老居士悄悄地对我讲:某某居士与
我很好,后来听说他是修密宗的,我就与他掰了。……也不是掰了,反正不与他
来往了。

此居士讲的平淡无奇,我却象听到了一声巨雷,因他人是修密宗的,就与人
家断绝来往,难道密宗这样可怕???莫非他是有口无心?在此后我对他的观察
中,看出他不是有口无心,而是以密宗为对头。当他听到居士谈论到“密宗”、
“上师”、“持咒”、“本尊”、“灌顶”等词句时,他扭头就走,一无反顾,
他扭头扭得是那么坚决,走的是那么顽固,满脸都是厌恶的表情。

我看着他那日渐苍白的头发,日渐衰老的身躯,日渐昏暗的目光,日渐晦然
的面容,心里沉甸甸的,不知是苦是悲。

金刚乘(密宗)是大乘正宗,是诸佛如来内证之无上甚深微妙密义,宗喀巴
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仍是当今七众弟子深造的必修课。一个受了菩萨
戒的年老居士对金刚乘持如此态度,怎不令人心痛?对正法的邪知邪见足以毁了
自己的慧命。

还有这样一种对金刚乘灌顶仪式的否定见解:“在头上浇一点水,就灌顶了?
在头上淋一桶水好不好?”

我深深地叹口气,愚痴啊!金刚乘的灌顶仪式,是依据诸佛菩萨所说的灌顶
仪轨,绝不是某一个人凭空臆造的,不理解此宗不为过失,胡言乱语便是大过失!
难道灌顶的不同次第是以水的多少来分别的吗?难道金刚乘不是佛菩萨所说的吗?
如此邪见不知误导了多少初机学佛者,此业果将有多大?醒醒吧,不深入密藏则
不可能理解密藏,不理解密藏,怎能去议论密藏,但愿持此邪见者早日树立起正
知正见。


十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同见水中之游鱼,庄子因之而发出感叹:乐哉,鱼也。

惠子语锋立显:“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辩才机巧:“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余青年时,曾叹庄子之辩,而今观之,并非尽然。

伶舌利齿,是为世智聪辩,属小聪明范畴,辩才无碍,才是从大智慧中自然
流出,如阿底峡尊者和宗喀巴大师诸大善知识。

无碍之辩才,并非依靠技术和技巧,有的人对此并不明白。

有不少人来问:如何开天眼?

余答:先证天眼智通。

又问:如何开天耳?

余答:先证天耳智通。

又问:如何得到辩才无碍?

余答:先证无漏智。

又问:如何先证彼诸智通?

余答: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问者失望者多,余亦为之叹息。问者多以为开天眼、开天耳是用一种技术方
法,在自身中安置(或炼出来)一个什么设备,实为心外求法。

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五眼六通本来具足,只因无始以来妄想执着,心外
求法,忘却了自身的无价之宝,反而用世智聪辩开发如来藏,唉,画饼如何解饥?

庄子与惠子或为哲人,彼此之心尚不能相通,我等比庄子如何?收回心猿意
马,“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十三、“画饼充饥”

小孩子们在一起游戏,在地上画了许多吃的,喝的,围在一起假装吃得津津
有味,问他们在干什么,孩子们则答:玩假的。

修行之人切勿“玩假的”。

一个自称什么书都看,什么事都想弄明白的中年男子悄悄地问:“如果不皈
依三宝,只是一心一意念佛,将来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表情甚是认真。

不知是何因缘故,余常常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

余慎重地回答:“据我个人的见解,此人不能一心一意念佛。”

彼大吃一惊,睁大眼问:“为什么?”

莲宗念佛法门,须深信、切愿、力行,持名念佛者须念至打成一片,才有往
生的保证。能否一心一意地皈依佛法僧住世三宝,和皈依觉正净自性三宝,则能
证明其是否真正深信此难信之法门。住世三宝与自性三宝不可分割,分割尚且不
可,何况不肯皈依呢?不肯皈依而去持名,能相应吗?不能相应者能往生吗?

不知是失望还是迷惑,彼眯起双眼陷入沉思。

是啊,佛法微妙,唯信者能入,诸位万万不可画饼充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