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11阅读
  • 0回复

[原创]致良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健康无价
 
发帖
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6-30

致良知

                      ——2009623网络讲课内容

 

 

请大家按要求坐好,两脚与肩同宽,两脚尖微微内扣,把脚底的涌泉穴空出来。小腿、大腿与上身互成九十度,保持身体的一线正直,整个腹部有一种四面八方向内吸的力使你的腹部自然的收进去。双肩略略的向后展一下然后放下,把肩打开,同时背部有一种四面八方向外扩的力把你撑开,感觉到整个人被这股撑力延伸到无穷远。做好唇齿舌相接,上下嘴唇轻轻的闭合,上下牙齿轻轻的闭合,整个舌头的前沿软软的抵在上牙膛上,不要太后以免腹泻。这一点新来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因为唇齿舌如果没有接好,任督二脉小周天里面的元气流转没有形成闭环,在口腔处断开后就会造成上火、放电的现象。最近几天我给一个朋友调理身体,他用过益元散后由于没有做好这个要求,第二天眼睛就红了,口里面出了几个血泡。强调他做好唇齿舌相接后眼红起泡的现象很快就消失了。轻合眼任眼前景象及脑中思虑来去自如、自生自灭。

今天我们的讲课内容是致良知,其实这是儒家的一个说法。大家都知道孔子当年提出“仁、义、礼”,后人又加入“智、信”,形成了儒学“仁、义、礼、智、信”五常。在具体的修学方法上,儒家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整套的治学方法。随着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到明朝的时候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心中内在的良知,正式提出了“致良知”的说法。这里的“致”是一个兼知兼行的过程。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本来良知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来面目都是至善至美、至全至大的,即“人之初,性本善”,但是由于后天的习气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习相远”,使你的本来面目慢慢的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不能认知到你的本来面目,不能认知到良知为何物。所以他要求你格物致知,致良知,重新往回找,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训练来认识到你的本来面目,认识到良知真如。而这个往回找的过程,也就有了天下万千的学问。比如道、佛、儒、医,包括基督、伊斯兰教等等,所有的这些本真的含义也是希望你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修学来致良知,认知到你的本来面目。各个流派在具体的修学方法上各不相同,在儒家来说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样一个功夫次第。这个功夫次第是以修身作为它的基础的。而修身的过程,就是《论语》里面的第一句话叫“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说做学问,修身致良知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这个快乐从哪里来呢?它就在于你能够把自身的状态不断的向前推进,从经络元气的角度来看,就是使你自身的元气能够不断的充足,做到正气内存,然后你自身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分子都活力洋溢,身上神力自在,重返小孩子纯净活力洋溢的先天态,无有何乐过于此乐。这样一种大自在大愉悦的过程则肯定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所以说“不亦悦乎”是自身的一种状态所约定的。而怎样来达到正气内存、活力洋溢,千古以来对普通人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比如孔子讲天行健,但如何达到这个状态,它并没有在方法上作详细的描述。当然他要求你诚意正心,其实也是在告诉你具体修习的方法,只不过是你有没有看明白、去不去做的问题。同时,由于一个学说、一个理论体系一旦确立了以后,就会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就好像修佛一样,一旦有了寺庙这种组织以后就有了一系列的拜佛仪式,这样一些领人入门的方便法门。儒家也一样。但同时当这种状况一旦形成的时候,后来的人往往忽略它的本来目的,而去注重于一些细枝末节、一些程序上的东西,比如以前天下的读书人都说是儒门弟子,科举考试考的是四书五经的内容,但是后来的很多人就忘记了致良知这个本来的目的,而更多的是用在了仕途或者为自己谋一已之私,或者光宗耀祖这些事情上,而渐渐的失去了儒学本初的含义。所以当儒学发展到明朝,王阳明就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就是说每一个人其实不需要通过这些程序去学习,你只要直接向自心自性去求,就可以认知到你至善至美至大的存在。他这个说法和六祖惠能的观点是一样的,就是知识技巧方法固然重要,固然可以使你达到一个高度,但是你要认识你的本来面目,要致良知,这些知识和概念也可以不需要,而直接走内求这一条路,向你自心自性去求,来问你是否是做到了一个仁的标准,一个义的标准。

在我们今天的课程里面,前面都是对致良知这个概念来龙去脉的简单介绍,作为修真一途来说,每一个真正进入修真门槛的人,他应该已经是完全做到了儒家所谓的君子标准,就是你至少是一个君子,能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对万事万物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态度之后,你才能够开始所谓修真一途。用普通人的话说,你最少应该是一位好人才行。但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正像我们开始所说,每一个人由于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概念,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考虑问题都从小我的的角度来考虑,就是作为“我”来说,这个字大家都知道,它左边是一个手,右边是一个戈,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一个手里拿着一只长枪这样的概念,则它表达的肯定是要用这把枪来防卫或者攻击别人,已经有一个对立的东西存在,而失去了众生平等、天人本来是一个东西的概念。所以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蒙蔽了你的自心自性,或者用比较通俗的话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你在这个染缸里面都有可能熏染上了各种各样不好的习性。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不能强求你一定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每一个人也可以“时时勤拂拭”来不断的净化你的这颗心,所谓二人为仁,就是他已经看到了作为我这种对立矛盾的存在,而提出了仁的概念,叫二人为仁。我和你,你和他都是一个东西,叫仁,其实说的也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状态。因此修真者上来就应该是处在仁的状态,这个状态不是作为一个概念和一个要求来提出的,而是你必须达到的一个状态,如果从具体的修真方法来说,大家都知道太极健身法或者任何正法的传习肯定是加持灌顶这样一套法门,老师通过心法的作用直接把学者的太极带到一个高度,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的太极已经是一个了,二人为仁,你和我没有分别,是处在同一状态之下,这是一种真切的存在。但这个时候作为学生来说,很多时候他其实并没有认知到这一点,就是作为他个体的存在,虽然他身外太极、身内身外生物场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老师的已经合二为一,但是你自己内心并不承认这种状态,并不认为我现在和你是一个,我现在已经完全放下了,就是真的做到并不是说一说这么简单。而且很多人进入修持一途,开始你心里面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求,或者你为了调理身体,或者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者为了避世等等,每一个人进来持有的目的都不同,千人千面。当然对于特别偏执,或者自心已经被某种东西束缚、特别执着的人,作为老师来说也有一个分辨的过程,叫法不传非人,你进门来至少应该已经合乎了某种标准,至少是作为一个善人的标准而存在。我也承认每一个人都会有私心杂念,都会有一已之私,但是我们希望你能够通过这种习练来不断的放下小我,不断的致良知,认识到发自内心的一种大愉悦大自在。这个方法说起来简单,但是最容易的事情往往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你其实也知道这是很困难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个时候一旦你自心自性不能够放下,不能够看淡一些东西,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你自心就会缩小范围,或者说你就不能够在老师所带的那个状态之下呆下去,用大家都可以体证到的一个说法,就是你身外太极的旋转速度就没有办法一直的向上提高,而这个时候你又要学这个东西,又想继续往下修,就会出现一个状态叫人天交战,比如你跟我想通过这种加持,通过心法的作用使你身外太极能够快速的旋转,功力水平能够不断的上涨,但是你心里放不下、又要学的话,这个时候对老师来说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如果我不管你,放下你,那么你就退转到原来的状态。如果我要带你的话,我身外太极就要和你的身外太极处在同频的状态之下,速度要一样,因为如果我一把速度提高的话,你自心的承受状态,你心胸的容积还没有达到这个状态,那么这个时候势必会给你带来一些看起来很不好的影响,比如说头昏头晕,或者忽然之间昏过去,因此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来说也只能根据你的现实状况来给出某种状态。而你要知道作为规律本身的运作来说,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要求的是你不断的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老子的话说叫“以此练此”这样一种状态。而现在教学者为了顾及个别学员的状态,把他的太极停下来适应你的状态,相当于他没有练功在等你,而且处在这种较低能量的状态之下,人就可能会出现身痛,就是你功夫再高,如果你处在低频的旋转当中,你也会难受,也会生病,看上去也会被各种各样的东西所转。大家看佛经里面就有很多类似的描述,释迦牟尼说他自己也身痛,特别是在他涅槃的前几个月他就经常提到他难受,其道理就在于这里。就是他很想在临走之前让更多的人能够开悟明白,所以他就要把人带到一个状态,但是下面的学者不能够在那个状态上保持下去,因此他为了让你明白相当于一种硬挺着的状态在带你,因此学员的状态其实也就影响了他。比如每一个人都知道要想活命就必须呼吸空气、吃饭,这个道理谁都懂。而如果懂这个道理的人呼吸不到空气,吃不到饭,那么他同样会饿死。作为修习也一样,你自身必须处在一个高的频率范围才能够获得大自在,大愉悦,如果你自己经常处在一种低频率的状态之下,那么你身上一样会难受,会受到影响。所以最近有几个学员过来看我的时候,他发现我头上出现了一些白头发,其实和我刚才说的这个有某种关联。当然在我眼里头发白不白、身上难不难受都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就是作为老师来说就应该承担某些东西,有一种责任在。同时既然我知道这样一种状态,当然也会有解决的办法,也可以立即从太极的状态重新返回到无极的状态之中,把这种影响降到可控制的范围内。

我今天说致良知,我也并没有看到我是不是有白发,或难受什么的,这些东西我都没有看到,我都不见,我只是想既然大家有这个缘分能够学习这样一套东西,那么我希望你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的放下自我来致良知,用前面的话说你最少应该能够做一个好人,在钱财名利这些方面能够看的开一点,不要在利益相争的时候更多的看重利益而干一些所谓的恶事出来。二人为仁,你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更多的从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从更多数人的利益考虑,多做一些利人利已的事。所谓义也是宜,适宜,你做事情同时也要知道合乎当时当地的情况,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以万物为本。当你能够从一个更宽阔的高度来看的时候,你的状态也才可能得到改变。如果你把我们所有的讲课内容从文字上从逻辑上能够完全的理解甚至倒背如流,我们所有的修习方法你都知道,但是如果你内心不能够产生一种根本性的改变,不能够致良知认知到自身至善至美至大的状态,你想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也是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协调的。

致良知是一个人不断充实快乐的过程。佛家有大慈大悲的说法,他之大慈、所愉悦自在也是看在自身本具的良知真如,而大悲则是看在众生层面上。就是他知道一个人一旦能够致良知,能够学而时习之,则自身肯定是一种很好的状态,用《黄帝内经》的话说你最少是在贤人的层次上。但是众生往往被外物所惑,为生老病死所转,不能够走到这样一个状态当中,或者用儒家的说法人处在乱世当中,百姓流离失所,或者民不聊生等等这些,他是看在这些方面而为他人所悲所叹。即快乐是对他自心的良知真如而言,大悲是对众生之不觉而言,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侧面,是不矛盾的。同时致良知这个过程只有你自己真的去发菩提心才能够做到。如果你不发菩提心,任何外在的力量都不能够使你走到致良知这样一条路上来。所以也有佛法无边,不渡无缘之人的说法。

 

 

下面请大家做收式,两手沿体侧缓缓飘起自头顶百会缓缓下按至下丹,左手在内、右手在外静默片刻,搓搓手、擦擦脸、收式不收功。

禅道养生:http://www.chandaoys.com

www.chandaoys.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