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
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
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厥。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至誉无誉
、不欲绿绿如玉,珞珞为石。”
修真人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抱元守一。所以老子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纵观
从古至今的所有事物凡是得到“一”的:天因得到“一”才清明,地因得到“一”
而宁静,因为混沌的“一”为天地未判之母,没有“一”则天无由以化清。地无由
以降宁。神因为得到“一”而灵功,因为人的神本来源于天地太一之灵气,练神俗
称练元神,其目的就是使人身中之太一灵气归于虚空而不受人身之制,从而得天地灵
气“一”的滋养,再返作用于人体而使人蹈虚灵。河川得到“一”就会充盈,因
为雨水是由天地阴阳之气的合“一”方才能降之于地,盈之于谷。万物得到“一”
才能化生,万物之始为旦,卵生有胞,胎生有盘,万物之初象却离不开一个“园”,
所以“一”是万物之母。候王因为争取到了唯我独誉的“一”,才能名正言顺而号
令天下。
? 这个“一”对于万物来说,就是道以致用而产生的德,所以古人曾曰:“德者,
得也。”假如不能得到这个“一”,天也就得不到清明,恐怕将要破裂;地无法得
到宁静,恐怕要发生震动;神无法保持灵动,恐怕要衰歇,山谷无法得到充盈,怕
要枯竭。万物无处滋生,恐怕要消灭,候王不能保持独尊的地位,恐怕要亡国。因
此,显贵是以低贱作为根本。高和下也是一对阴阳,故下是高的基础,它们互相依
存,消除任何一方都将动摇这个整体的存在。这就是“一”的整体性。很多修真人
割裂看待相对概念,自以为“正”的时候,往往就站到“邪”的方面去了。道这个
“一”是万物之母,它对“正”和“邪”是没有分别“心”的,你正它就资正,你
邪它就成全邪,所以世间的报应都可以说是道的杰作。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
道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守住根本的一面,基础的一面,概括起来说就是守住“阴”
性一面。所以候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就是贵以贱为根本的最
好作为吗?因而世上最好的称誉就是没有称誉,因为有了好的名声,毁谤也就随之
而生了。不要象美玉一样为人垂视,而应该象石头一样平常,为人忽视,那么一切
就会安于自然了。
? 修真之人抱住道理不是要你执着于一家之说或者说某种论点不放,而是希望你
在修证的过程中抱住“一”而涵盖所有事物的对立双方,自己的立场不可放在阳性
一面,而要长处其阴。这样做我们的灵性就容易发现和培养了。
? 世上各门功法是百家齐放,道家修炼具有三千六百门。很多人在这缤纷的气功
大潮前,莫衷一是,不知道怎样修炼才好。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抱住“一”先进去。
无论是买一张票能够看所有的戏还是买一张票进一个门,总的说来,进了大门就可
以再买再进而登堂入室,直到弃之其门而创立境地。气功界有句行话叫做“贵在精
一”,说的就是练功时要精修一种功法,但并不是要你“从一而终”,而是让你在
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期内,专修炼一种功。要练到灵动、灵生、灵敏、灵台、灵
性,到了灵性,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就会远远超过原功法的境地。有人就问:我
练不到那个境地该如何?万事都是有缘份的,功法的适应性也是这样。哪一种功法
你修炼起来特别敏感,你就“精一”它。不要依照“规定”、“原则”、“说法”
“经验(别人的)”在一个时间内炼很多的功法,那就不能称作“守一”,是会得
不偿失的。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是吾在接受老子教诲的过程中唯一的一句被老子易动了的话,
老子曰:“反者道动之”此一字之易就给了练功修道人以明确的方向。反向运动的
证悟之人都会得到道的推动。这里的道已经被人格化了,历世以来的修真得道之高
人,他们实际上也就是道的化身,也能够代表道来资助我的修炼。所以我们在整个
的修真过程中都要保持一种向反方向证悟的灵性状态,我们就可以“得道多助”。
? 道被描述得隐含在万象之中、万物之内而不可捉摸,实际上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而复归于本,是“道”本身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从万物之象中体悟它们的运动就
会找到“道”的痕迹,这就是在掌握“道性”。
? 道的作用是弱柔谦下,所以修炼者保持柔弱之心就会为道所用而成“器”,也
就是为“道”所推动。
? 天下万物都是由“天地”这一对“有”而产生的,而“天地”本身又是由“道”
这个“无”而生成的。这样我们在求“道”这个“无”时就不可有意去求,只能无
心去证。因为人心所产生的欲望没有一件不是假的。假的反面是真,那么我们保持
“无心”作用在自己的修炼过程中,其结果就无所不真了,这也是“反者道之动”
的效果。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
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像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具有很高灵性的人,听见道的说教就会积极实行,那是因为他们的先天沟通情
况很好。当他们在从事修道的过程中,就有一种远游归家的感觉油然而生。中等灵
性的人,先天蒙尘,对道的似曾相识,不忍弃之是根本。愚人自扰难持行。未等灵性之
人,失迷真我。听到道就大加嘲笑。没有先天为基,所以抓不住本来,只会象浮萍一样
随波逐流,这也正对应了万物看负阴抱阳的规则。当下士抱住了浮光露利,就看不到
深奥隐存的“道”。如果他不笑而“道”被下士所逐,那“道”不就成了凡心之利了吗?
? 古人说:“光明的大道在常情的眼中是黯昧难寻的;当你跨入了道的大门之后,
其前进在凡心来看却是在后退;本来很平坦简易的大道,由于后天意识的干扰,使
它在人眼里成了崎岖难行的山径;最高的德行就成了卑下的山谷,在默默地容纳一
切;广取博修的德行却总能够使人看到欠缺些什么,那是因为他是有心而作,总不
如无心的上德那样为众德之母,为而无恃,而有心作为的德是不会有满足的;如果
抱着目的和欲望去建立自己的功德,其行为的实质就好象是偷窃一样,因为他不明
白人的功都是天地所赐,(人本天地所生)。无欲的德则合于天道,有欲的德则
夺天功为已有;过分的追求事物的园满,在主观上想达到洁白无瑕的境地,那就象
在修行中自取其辱,因为道性从来都是双重的,你只需要守住浅淡不鲜明的一面。
? 用心去评判“真人”的意境,没有不改变其原因貌的可能,因为真人溶于常道,
后天的分析和判断在先天的“真”前没有不过头的。就如同世人对至人的形象,
不是将其描述成文学中的神佛,就是否定其仙妙的存在而大笑一样。
? 所以,在矛盾着的双方之中,本身就隐藏着道的运动。过去说修道之人要外园
内方,如果能修到外园内也园,那不就合道了吗?所以说真正的内方是没有棱角的,
那没有边角的方不就是园吗?事物的变化都有自己的一个过程,过去修道人称为“
道器”,其功成园满不是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久的磨炼方能成“大器”;真正的
大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就象大道的妙蒂在语言中无法传递一样,但是它又和合于万
音之中,细观至无我之时,则万象自明,这就是观音自在;合于大道是没有形象可
以概括的,因为合道之人纯朴浑同,无由能致其衷;道的隐微无法用心去判别它,
这是共性。但是只有道,对万物不但能够创生,而且长养其成。这些也都是真借
假而成的普遍现象,人为什么不在修真之中长效之?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人之所恶,
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德行的修为首先要明白万物的属性,人的属性也是离不开负阴而抱阳的。如果
说得简单明了一点就是:“人的主观意识(识神)总是背道而驰的”。因为人心也
习惯于抱阳。对隐微的“道”,人心尽管依其而生,依其而长,却长久地当作被动
的基础不自觉地依附着“道”。即使人在修道,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并努力使自
己的主观意识合于大道,也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受阴阳属性的左右而与道背,所以在
人的修为中把握对事物阴阳道性的体悟,并保证始终都立足于阴性的角度和位置于
去观察,这就是“德行”修为中的要点。
? “道”产生混沌的“一”,“一”又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由在中间的冲和
之气相连接而成三,“三”由此种状态而化生了万物。阴阳二气是传统概念,如果
用物质的性质来概括,那么显态的物质就属于阳性的,隐态的物质就属于阴性的了
,其中的连接桥梁就是冲合之气,也称能量隧道。万物本身内涵阴阳,外趋阴阳。
? 说得形象一点:“万物总是背靠着阴而得其滋,怀抱其阳而得其长”。没有内外前
后的冲合之气在中间调合,使得事物的运动在道性之中自然进行。没有能量隧道的
中间媒介作用,事物的隐态,物质性也就不会被发现在起作用,特异功能也就没有
其神奇的面纱了。人在修道中的炼丹过程,也就是主动地寻找和重建这个隧道的经
过。
? 隐态的物质性被万物所负,所以万物难知其阴。显态的物质性为万物所抱,所
以人难逃“名、利、形、身、心”的牵制。由于这种牵制的作用,人们很厌恶“孤”、
“寡”、“不毂”这些结果是很容易理解的。过去的王公却以这些来作为自称,以
示对道理的掌握。我们修真人的本心要作好真正的“王公”,也只有善处其“孤”、
“寡”、“不毂”的立场而不是停留在口头。所以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当站在阴性
的立场上看来损去了阳性的物质时,却得到了大道的补益;若想抱住阳性的一面不
忍放弃,其结果是阴性的基础受到动摇。与其相平衡的阳性一面就会被削弱了。因
为阴性易守,增阴则必然能吸收阳;阳性易散,增阳则必然要阳极生阴(损)。因而
有意加强的主观想法往往得到削弱事物的结果。清静无为可能就是由此而发吧。
? 人们都这样传教,我也借这句话教人:”强暴的人是不得好死的“。我就拿这
句话来作为传道的基本道理。柔弱如果为人的修为所用,那么刚强就是其必然的结
果。这都是玄妙的道性在左右,我们为什么不在主观上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现
象颠倒一下?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水是天下最柔弱的物质,它却能够穿透最坚硬的金石。“道”之虚无,却无所
不在。练神的玄虚,所以能够兼顾修行中的每个环节和火候,我因此而知道在修炼
的立场上,“无为总是最简便的法门而且能够带来益处。不用言语来传教而在隐态中
道法之传,这才是道中之道的传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均能无为而为之,那
结果一定会超出常人的想象。这两者的道理天下人尽管不难理解,但是却很少有人付
诸实践”。人不为弱则不为道所用,道之不用则无以成为器,大器不成则无以成正果
。所以人在修行之中的要点就是善抱其阴,善处其弱,善立其下,善守其中。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不外求,这个道理是源于宇宙全息论的。人身之内何异于人身之外?然而向
内求则是立足于阴性物质运动的一面,向外则是在消耗自我的小宇宙还其于大宇宙
。所以在大的问题上分清阴阳抱弱而为之,长生久视之道就在其中了。
? 人的名声给人带来利益,但是虚名与身心的修炼谁更重要?肯定是身心的修炼
,所以庄子拒相位而甘清贫。身心修炼的获得与金银财货取得是哪一个更多?身心
修炼,调整环境,进化自然。其神能涵盖万物,其能量左右万象,其身能逍遥无殆
,其心能通晓天真。所以修真得道之人取万物尤如探囊,拥万象却不占为已有,然
而“无私方能成其私”。所以人世间的财货再多,都不如得道人所修炼身心获得的
多。
? 名利再丰富都要亡去,因为那些是身外之物,不能长久地拥有,得道却保存了
性命,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象这样的亡失与获得是哪一个有害?过去多的喜好
必然要大费精神,因而练功人讲求清静无欲于名利,又要忘我无为而守中(不过分
保养身体)。过去多的贮藏必然有严重的流失,因为道要损有余。所以现在气功的修
炼中将采气视作基本方法之一,然而很多人采进了却守持不住。“采气容易聚气难”
,说的就是气易走失。原因就在于道性要损而人心要积。心性的修为若不走在前、
处在阴,越采多则失去的越惨,所以老子花大量笔墨讲到无为而治国(身)的道理。
? 知道满足,就没有困扰和曲辱。修真炼丹也是这样,人凭一时之灵巧,天机的
凑合,采得外药聚身,其象得缘,故心如游猎,若一味纵马由疆,由迷生识,则必
然贪之无厌,终至获罪于天,怪其盗取损德而施以辱报,这是必然的结果。
? 知道适可而止,方能保证没有危险,长生久视之道离不开这一点。修行人无心
方能保证欲生则警觉。当止即止,无为才能做到万事由“神”,适而可行的法度才
能昭彰。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人在修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态要合于道性。不要因为存在而转移自己的位
置,这个位置仍然是指事物的阴性位置,因为清静能够克服躁动,寒冷能够克服炎
热。所以清静无为可以当作天下修真的准则。功成圆满却固守心性修为的欠缺,其
作用不会有任何的害处,而且会永不衰竭。因为练神的圆满还不是心性的同登彼岸
。收获的充实容易使人自满,如果人心固守清虚,其作用会使人窥见玄妙之窍,使人
的受用永远没有穷尽。
? 由此而论,人在修真中的心态也就有依据和缘由了:最正直的修为要用委曲心
情持有它,成功者方能深藏不露,最大的神通体现出来的智巧这要用笨拙和不达来
相匹配,这样的“山水”才耐人寻味。胸中藏有天理法轮,无事不能辩之大白的修
真人,其言谈就好象不会说话的小孩。尽管形体上没有发挥出长处,其潜在的“神”
却更有机会和能量让人知晓大道,这也就是“阴传阴会”的长久之原因。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天下有道时,人人和平共处,止息了战争,乐于田园。这里用其暗喻修真之人,其
德可彰,大道制其身,就如同神修之法中由神来控制全身这个天下一样,民以自化
,(君)心自清静,身体中的调整平和,外来也没有恶的信息能干扰,这都是天下为
公的缘故。这个“公”就是性命之德。
? 如果天下无道时,人人逐利争名,私欲无厌,战端纷起。在此亦用来比喻:
修真之人若无道性之德,其心、行、性分离,各行其事,代表道的神不但无法控制
全局,反而被束缚在身体内总不得解脱,其内争不断(逆五行而相克)其外夺频生
,(附体现象邪气增加),而且心惕惕不可终日,都因为战事此起彼伏,没灭善于
郊野(只管去消灭外敌去了)。因此,玄功中的附体现象的实质就是人体这个“天
下”无道性可言、可证、可行。致使民以自争互斗而生魔象。 由此看来,天下的灾祸没
有比心君的欲望和不知足更大的了,有欲就必然要生
魔而生乱。天下的过错(身体的不平衡),没有能够超过心君有目的的贪求了。巧
取豪夺则失民心,民心(神的谐调性)一散则天下(身心)大乱,到头来成了民已
制君,这就是身体性命的恶性循环。
? 所以,心中保持知足的警觉而达到了功成圆满,这才是真正长久的丰满富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
见而名,无为而成。”
道不在远,而在每个人的心中,道生天下的万物,万物自含其精,精中有信,
我们的心感知了这个信,就能窥见其精,是以天下万物莫不在掌。这是一种修真的
境地。过去只是从文理上解释和明了这个概念,现在由于“特异功能”的普遍理解
,人们已经知道“遥视”,“遥控”这些神通现象并非怪力,而是每个人(很多已经被
应用到科学、军事之中)通过修炼都可以达到的状态,只不过现在的特异现象(大
量的)很大一种程度上不是偶然的出现,而是自然界的发展进入到更换期的物性反
映,也就是说是被动出现而且受自然力的左右。
? 我们理解了“神通”,从“神通”反映的一些信息就能窥见万物的现状。当然
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是受“神通”持有者的心性修为影响的,只要我们清静
无为,无私无欲,反观内省,我们获得的信息肯定是“甚真”的。老子曰:“吾何
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我为什么知道万物的性质以及它们活动的始终呢?也就
是依靠这个“道”办到的。
? 所以,不需要走出大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理;不需要探视窗外,就可以掌
握自然的法则。这一切都可以在人身上完成的。因而人心外驰,向外求道,只会得
到“走得越远,知道的也就越少”的结果。
? 以此,“圣人”不必实践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不必亲眼去看就能明了事物的
名实,成功了的事情并没有圣人的参与却离不开圣人的左右。如果从修真的角度看
这些现象,实际不都是练神和神用的结果吗?中国当代的圣人严新在与科学家的
合作中几千公里以外改变物质的性态并获得实验的成功,这正是无为而成的例证。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修道之人首先要明白学与不学的利弊,为学与为道的区别。为学,知识和欲望
是同步增加的,虚伪诡诈,忧愁烦恼也伴随着学习不断增加,这是为学的弊;为道
却不同,为道需要知识和欲望一天比一天地减少,这样虚伪和诡诈、忧愁和烦恼自
然也就随着不断地减少。如果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地减少主
观意识(识神)中所存储的信号对潜在意识(元神)的影响。这其中并不是消去原有
的知识,而是在信号系统中将已存在的信号的阴性根源连接起来,从而达到阴阳和
合的目的。新知识的取得也是在无心获得的,有时当人进入特定的状态以后,可以
看到自己的信息(神)在通过空间渠道学习,其学习的内容并不受大脑状态的限制,
但是学到东西的使用却受到更高一层信号的调控。
人的主观意识的学习是大脑皮层的一种活动。人修真的炼功则是力图激活大脑
深层乃至于整体细胞的运动协调,这种激活的条件是两方面的,阳性的一面是靠全
身经脉的打通和隐态物质的激发。阴性的一面则是潜在高信号的支持和主观意识的
换位(无为),过去是主,现在作宾,过去是有作,现在却要无为。这种无为相对于
性命系统来说并不是什么都不干和不发生。因为作用于人体的意识系统的阴阳两个
方面包括表层意识和潜意识,为道者则按“反者道之动”的原理调换一下表层意识
和潜意识的现状,让阳性的表层意识(识神)进入无为的阴性状态中去,那么就可
以称之为得道性而可获得多助了。这个帮助的源泉——更高一层信号就会通过潜意识
作用在人体中调动元精——身体中的隐态物质,从而达到合和阴阳(练丹)激活整个
大脑(觉悟、开悟)的目的。
? 所以,真正的开悟不是智巧的积累,也不是心知口辩的敏捷,而是人身性命两
个方面阴阳和一,结晶升华的结果。
? 人修真只有将自己的主观识神放到无为的境地,潜在的意识(元神之类)才能
发挥作用,并达到涵盖万物无所不施,无所不为的效果。就象上一章
中谈到气功师在几千公里外对科学实验样品的作用成功,对于常人不可理解。如果说到更不
可理解的现象,那就是在实验样品发生变化的同时,气功师并不是在装模作样地运气发功,
而是在潇洒自然地聊天_俗称为吹牛皮,并极其认真地说:“牛皮吹得最大的时候
也是功发得最强的时候。”如果说吹牛皮能够到达肆无忌惮的程度,也正是他的识
神最放松,对元神影响最小的“无为”时刻。所以他获得成功,是因为他明白了“
无为”的含义并能在常道中体用非常道(元神)的缘故。到底是道在用他还是他在
用道?我看至此境地就没有这个分别的必要了。修道的学子心里明白这个问题
对认识无为和无不为,作主人还是当宾客还是很有意思的启发。
? 因此性命双修的仙道之举,应当首先保证本心中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造成干扰。
有干扰了,性命双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云:“心中无事即是佛。”老子
曾曰:“未证佛道,难以入仙道”说的就是心中无事以取天下(性命双成)的原则。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道了无为的缘由和原则,在现实的常道中还要学会德行的积累,这个积累主
要是信号和信息的积累,不是识神中知识的积累,这个积累就是常道中的德。
? 圣人没有执着的思想,他的想法都是来自于大众的意志,这是信号中阳的一面,
所以圣人对百姓始终都能善待之,因为圣人知道百姓的一切。善的,我善待他们,
不善的,我也善待他们,这样就得到了善的结果。在信号阴的一面,百姓不信实的,
我也信任,这样“我独异于人”就体现出来了,也就不会放过事物发展中潜在的因
素之作用而获得主动。
? 过去说“悔过迁善”,很不好理解,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老子在此就宣讲得
很清楚。善与不善都是道性的一对阴阳,执着于任一方面都不能算德,所以将百性
之心公允的“善”这个“一”执之,对任何善的和不善的,习惯的和不习惯的人
都待之以“善”,在事物的表面得到百姓的爱戴,在潜在的百姓意识中也取得了信
号的支持,修真者的元神就会因此而强大。
? 人心好疑,固有人云:“怀疑一切”,这种论点对于修真之人来说是相当有害
的。世界上事物存在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的,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所以对人对物
及其性质的判别也只能抱定“一”这个天下式,“信”就容易接受到该事物所存在的
信息,不信也就排斥了这个信息,对于“道”的包容性来说,“信”更容易包容一
切。现在修真人的“信”很大一部分是针对来源于阳性的信息渠道(文字传播),
这样的“信”很难得做到“无心”。如果说一个修炼的人在进入一种特定的状态以
后看到听到感到各种信息,你是信还是不信呢?不信不行,半信半疑也不行,而要
全信,因为信与否还是接到信息后心的变化过程,而不是神(性)的决定,所以仍
然要抱定一个“信”,但也要“无心”。就是说无任是“善”也好,“信”也好,
都要常无心,只有无心之德善和德信才是上德。否则善信的作为对修真的结果就起
不到促进作用。这其中的玄妙关系也只有修炼者才有机会体验到。
? 圣人在天下(社会、宇宙中)谨慎收敛为的是取得信息的支持。要取得对性命
的双重成就首先就要先浑朴自己的心。百姓对天下事物的态度都是想用眼睛和耳朵
接到的信息去判断清楚,分析分明,而圣人却象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抱元和已,无
是无事,纯任天然,这一点是老子在五千言中反复提到过的修真心态。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老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
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之身,生死无定,其神出于阳世人即为生,其神入至阴间(多维时空)人即
为死。所以相对于白天来说人晚上睡着了也是死,早上醒来了也就是生。人的生长
死短为“死”,人的生短死长为“亡”,这些都是相对于阴阳而产生的相对概念。
象医学上所说的“植物人”,人未死(脏器还在活动)神已亡,说的就是“生短死
长”。这样看待生死主要是在修炼的过程中人不免要去体会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
一些具体过程,其中的控制者就是修炼出的“神”,前提是这个“神”不能亡失,
这就需要更高一层信息:“师父”的帮助和调控。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也含
有这样一个修炼实践在中间。凭大德度过了这一关,方能够体会到“害里生恩”的
道理。
? 从宇宙全息论来看,生的人他有十窍三门,(十窍:两目、两耳、两孔、口腔、
前阴、后阴、肚脐。三门:天门:囟门;地门:足心;人门:手心);死的人也有
十窍三门。那些为了长寿而自己走向死亡的人也有十窍三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
况呢?因为过分的养生,用心过度,反而戕害了身心而丧送了性命。
? 听说善于控制生命状态的修炼者,在深山中遇不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中打仗
也受不到兵刃的伤害。犀牛虽凶,却没有地方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却没有使用爪
的地方,兵士连他的形都看不到,武器也就没有地方体现它的锋刃了。这是为什么
呢?因为善于控制生命状态的得道者在致死的境地中首先进入了“入无”的状态
,就象过去形容修真者变幻莫测的神通:“出有入无”一样,但出来则聚而成形,
入进去则散为真气,你说他怎么会有“死地”呢?至于说到气化的境地,人间已经
有不少穿墙过壁,隐身遁形的记载和报道。这也属于“信”与“否”的范畴。
? 能够长生久视的人也都是在这十窍三门上做文章。历史上对人
之窍的认识始终不离九。因为第十窍在人出生后就封闭了,但并非就停止了它的作用。人的
生死园满就象数字来源于十指一样是离不开“十”的,“十”、“死”两字谐音,故古人对
“十”诲莫如深,而修真人就是重“十”,故而有“死而不亡”之说。如果谁见
此言有意深颌者,可以参考《玉真通解》性命学概论的有关内容。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
有,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使万物产生,德畜养了万物。万物因化气而有形体,形体的生息因天时、地
利、德化而生长发育并能完成。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
? 道之所以被尊崇,德被珍贵,是因为它们对万物都是常任自然而不发号施令。
所以道创生万物,德畜养万物,培育万物,长成万物,爱戴万物。但是从来没有将
这一切归为已有,从不自恃其能,从不宰制万物这就是最深微玄妙的德。
? 此章之要在于修道人的把握要仿于道德,不可立于主宰,只可顺其自然。从小看人
身这个天地间,万物莫不为道所生,德所长,如果我们将人身这一切据为已有,而
准备去改造、控制、创作之,则是远离道德的行为,所以要忘我。从大看人的作为
,当人修炼到练神还虚之后,人的作用将很重要,此人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很强烈。
如果我们修道者于此时贪天功为已有,那也是没有向道理修持的行为,而且是违背
天理的行为,是很危险的。所以当练神阶段的时候一定要谨持“无为”。如果我们
从信息反馈中看到很多的环境因素因自我的修炼而朝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方向运动,
而我们又心无所动,泰然处之,那才会体会到深奥莫测的“玄德”之真正意境。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其明,无遗其身殃,是谓习常。”
天下万物都有个本源,将其作为天下的母,这个母就是万物尊崇的道。知道了
万化之母,就自然会知道万物珍贵的“德”这个子。德畜养万物,体现了万物自化
的普遍规律,德是道之子,认识了万化的规律但不去参入我们的主观干扰,即象“
道”那样“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我们可谓守住了道性这个母,守住了这个母,
作为修真的人来说就有了上德,上德无为却依靠其母到达无不为,这样的修真方能
保证永世都不会有危险。
?闭眼塞耳不开口,方能内观其真,外推其假。分清真假,方可终身没有勤苦、
繁劳。放纵声色耽于情欲,则是抱假弃真,所得终为泡影,那样终身不可救药。
? 内守其真,见众人之不见的隐微才能算清明;收敛情欲,内保真常;外显柔弱
,其内方能长强不殆。用自身真常之光可以认识万物的共性,但是不能长恋于此,
当返本敛光回到自身的真常中去,这样才能用外能补自已光明,这样做只是固守内
真,没有什么危险。这是告诉大家在常道之中所应守持的方法。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
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大道可知,却不可轻传,故圣人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举。不言之教可以知白
守黑,常守其母;无为之举可以柔克刚,无入无间则无所不能为之。如果我对于
大道独具卓识,当我要以理度人时,我最担心的是施教。因为大道尽管至易至简就
象平坦的大路一样,常人却因为有识神的干扰从此喜欢背道而驰,偏要去走小路,
攀崎岖。朝庭的宫殿漂亮,乡间的农田却很荒芜,仓库也很空虚;人们以艳丽的衣
服为贵,腰中佩带锋利的宝剑,吃喝玩乐以为文化,财富积累在家都盛不下了。这
些现象就如同强盗偷取了财物在那里公开夸耀一样。因为这一切都是在偷窃天地的
精华而暂时的把有,是一时的得意和恣纵,并不是修真人所应该把持的大道。民好
抱阳而恣情纵欲,到时百病缠身而本心始萌发本性求助的意念,这种情况不可轻施
其教,更不可明施德能,只可先劝其心向善,善积其德,然后晓之以理,大道之尊
则于彼心中自生。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
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其德乃普。故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无为”的意境是建立在“道性”基础上的。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重属性,互
相作用的结果促进了事物的进展。而修真者的德就是建立在“负阳抱阴”这个基础
上。
? 天下的事物,立于外面的一定不会长久,拿在手上的终究会脱落,修真者所修
的道德是无形的,修真者把握的是事物隐态一面,成功者把自己的信号分布到天下
万物中,这也是众生佛性的源泉之一。合于道的人与道同在。真正能够受到子孙祭
祀,世世永享的人,是因为子孙心中永远离不开这个祖先的形象及生活中离不了祖
先能量的影响。“性命双修”是道家学说中的高层次实践,离开修身而谈道德,
那只是对性功的执着,性命一对阴阳是得道的基本因素。用道来修炼自身,其德
才是真常不虚伪,推及至家庭,其德就有富裕;推及至乡村,其德就更加容易增长
;推及至国家,其德就更加广大;推及至天下,其德就如日之辉,普天下都有其“
佛光”了。
?
修真的人,其形好静,其神普增,分神化气的结果使其德无所不在,从信息学
来说是指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大,以致于普天下都能给他的形提供全息的修炼信
号和普遍的存在信息。所以合于大道的成真者,他就可以以已一身而知天下人的情
况;以其一家的信息而知其他各家,以其一乡而知别村;以其一国而知它国,用天
下的信息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我为什么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呢?是因为我所修得
的道使我无所不在的缘故。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博,骨弱筋柔而握固。未
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
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最丰厚的人,有如初生的婴儿。初生的婴儿,毒虫不咬他,猛兽不扑击他
,凶鸟也不抓他。他的筋骨虽然柔弱,可是小拳头握起来却非常紧,他并不知道男
女的交合,而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他精气充足。他成天至晚地啼哭
却声音不嘶哑,这是因为他性无情怒,元气和合。知道了和合元气的道理并贯彻。
在修炼的实践中,这就是修身的常道;知道这个常道则能内启玄关,外悟妙理。如
此两者合一为明。有益于生命的修炼可以带来祥和,但是却不是靠人的心去控制这
和合元气的运动。控制元气看来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强大和有力,但这与婴儿的无心
之精至与和至比起来却相差很多,而且不符合守弱存真的德行。
?
婴儿的成长,心智荫生而形体日益强壮,看来表面强盛,却是由强壮走向衰老,
这一点是不合于弱柔之道的,由于这种不合,所以人才免不了死亡。
? 婴儿的无心和柔弱是修真人难以做到的,但是修真人也正是将此作为目标并反
向运动。返朴归真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 现在的气功修炼者,如果明白了“心使气日强”的短处,那么对老子所创下的
“神修金丹法”的理解就不难了。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
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明白大道的人,知晓天理的严谨,也就会看到道本来就是用话语说不清楚的,
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这才是知强守弱的举动。那种自我炫耀,成天喋喋不休
的人,是因为他没有领悟到天理的精微,才会逞强多言,而不明白“弱者道之用”
的奥妙。“道”作为天下万物的本源,它的特点就是不露任何锋芒,人不可能从识
神上去破解。“道”自然无为,却能消除本源之中产生出来的任何矛盾,也能使科
学从任意角度都找得到自以为合理的答案。“道”隐芷了光芒,使人看不到他的端
倪,但是却用光与人们作各种各样的游戏。“道”混同朴俗,无所不在,人们却将
其当作神明祈祷,却不知他就在体内。因为“道”已经将其溶化在万物万象之中,
所以万物莫不尊贵“道”。而圣人亦不轻言。因为道在玄境中总是与万物同行。当
修真人明白了大道的“玄同”之道理。不可以在修炼中有意地去亲近“道”,因为你
看不到“道”。不可以有心去疏远“道”,因为“道”无所不在。不可以抱取利的
目的,因为你无处可取;不可以抱害人的意图,因为“道”能使其事好还。不可以
将其贵处,因为道无所显示之处。不可以将其贱待,因为“道”无所不能包容。因
为道能在“亲疏、利害、贵贱”中平衡一切事物的阴阳发展,所以“道”才是天下
最珍贵的。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
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
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用正道治理国家,这个原则用在修真上就是用正道来治理人的身心。所以佛家
发出了八正的概念(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但
是这个“正”并非要用什么条条框框来约束身心,只是让修真的人保持;“无为”,
、“好静”;“无事”,三点足矣。做到这三点则无事不成正,用变幻无方的方法
用兵(兵不厌诈),用“无事”来治理天下,则民众足以修养生息,自然能得到民
众拥戴。我为什么知道其中的道理呢?因为我看到:天下的规范越多民众无处自力
,所以越加贫穷;民众多权谋,则欺骗争夺,使得国家混乱。民众的技巧太多,奇
物异品越多,人的欲望也越大。法令越繁杂,人也就越好侥幸行险,以自成对立。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治,则民众得以自化纯朴为生;我喜好清静,则民众将自理
纯正,以统民风;我没有事情可给民众造成负担时,则民众自然富足;我没有欲望
了,民众也就会效之以朴实。”
? 如果我们在人生的修炼中去寻找这些道理,同样可以取得统御人身这个天地的
主动权。
?人生于世,受各种信号的影响和干扰,所以人多“忌讳”,无法建立起自修自
证的系统,因此去知剔识可以结自果。世人好求,尤民多利器,人的修真若一味用
法术在人世间扶正济贫,就象一个国家不安于和平而好外伐一样,使得国家(人身
心)受到的潜在信息影响增多,则无一刻有清明的机会(反观内省)。
?人多伎巧尤如修炼的人爱好太多,心往外驰则外魔自入,所谓低级的信息附体,
实际上是人心不静,外驰邀魔造成。法令滋彰尤如戒律繁杂,使修真人日日沉念于
防违之中。越防,越加强了应戒之物的阴性潜能,至使人心难入自然,难免一朝破
戒而长久懊悔。因戒而生盗是因为事物的高下相盈性质造成。所以老子在告诫我们
修真的人,要想成真只要“无为”、“清静”、“无事”。便可获得成功之上德。
我心中抱定了无为,则全身的细胞自己就会按修出去元神发出的统一信号进行进化。
我心中清静自然了,全身细胞就受不到任何信息的干扰而正常聚散(气化)。我心
中无事了,全身的细胞才不会有大起尘劳,自养当然能够各得天地之灵气而自富自
成。但是他们又都受一个统一信息_练虚合道之神的指挥,决不是本心的识神。
? 所以在成仙的前提中一定不能缺少成佛的标准:?
“无灾无难,?
无喜无忧,?
无思无虑,?
无事无是。”?
成佛是性命双修取得大成的基本条件,基本范围可以从八个无字上概括,其细
节可以参考“玉真通解”之性命章节。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
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
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妖。”
治国者如果无为无事,看起来其政平常而不明朗,但民众却因此而安定自由,
民风反而淳厚自然。治国者如果有为有事,法律看起来很清明,民众却没有自理自
化的朴素,民风反而日趋硗簿。灾祸与幸福总是相伴而行,当你遇到灾祸时,幸福
就紧靠着它;当你得到幸福时,灾祸就隐藏在其中。谁如果想从两者中找到其中确
定的结果,实在是没有这种正道!因为人心好变,不能清静抱一,所以正常的可以
变为反常,善良的可能变为邪恶。人们单纯地追求幸福而想逃避灾祸,却又不肯
在自身的君主(心)中去寻找福祸的根源。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所以圣人的行
为方正却从不强人所难,与世推移却从不割伐;律已廉洁却与世无伤;正直处世却
肆有忌惮、不露技巧。光明无量,却隐含锋芒,智慧却不显聪明。
? 人心糊涂,却能聪明应世;那是因为本性自醒。人心聪明,却终有算计之失。那
是因为无德以应天道,固不会长久。“修炼的人也是这样,入魔如果能够自省则是天
大的福份;学法能够自净则是求真的根本”。人都希望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完成修真
大业,却不知道各人的福缘为孽障所蔽,孽轻者可以悔过迁善而释。孽重者当蹈祸
置福,祸亦非祸,福气相伴者。所以很多炼气功者一旦失常则家人惶惶,社会惶惶
,醒来之后人心也惶惶,实际上都是正常。只要善于反省,忘我自净,则由祸得福
。有因就必然有果,如果我们事先悔过彻底,则轻罪可免,如果我们省已自知,则
德化重孽(道无不在),无为而治了,民当自化。这是方法,所以能够因祸得福。
民心求福之意已经日久,修真人却不可得道而传福于民,传福者,传祸也。很多人
善行不够得福则消受不了(不能平衡气运),所以转为祸端。民只能赐其复善之念
,善念人人本来有之(人之初,性本善),可惜为阳世贪欲所蒙,劝善者,以阳合
于本性之善也,此为正法,不可不行。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
生久视之道。”
性命双修而求真于道,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收敛信号,爱惜精神。只有注意道向
内求,心不外驰,积累良好的信号,慧而不用爱惜精神,这才是对道的及早修持。
对道性的及早的修持称之为重积德;重积德的修真人,他心无欲念清静无为,常处
在万物之母的柔弱之处,所以他能得助于自然而无事不能克服。这个时候的环境是
在围绕他的性命运转的(不是围绕他的识神运转,而是围绕他的性命运转),所以
常人根本就不可想象这种人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无不为之),过去就称这种功夫为“
隐功”,区别于明功的最大特点就是“真人不露像”“无为自然”。由于他无法测
定的能力,证明他在隐态的环境中有了一个完全按道性运转的巨系统,这个系统的
名称为“元神”,所以元神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两个的信号。由于这个系统非常
庞大严谨,就象一个国家的各种机能都具备在其中。而且这个“国家”的来源是与
道有着母子之缘,所以道始终都是这个系统运转的枢纽。有了道作为元神系统的后
盾和源泉,那么性命的长久就有保障了。这就是根深蒂固的方法和成果,按这个方
法去修持而获得相应的成果,才称得上是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这个根,一定要看作是根。修真的人却一定要求到这条根。实际上我
们每个人的身体之中都有这条根,佛家称之为佛性,道家谓之真我,如果我们修炼
中都能清静无为了,真我也就出现了。但是真我不一定在体内出现,也不一定是自我的
形象。而在信号训练阶段这一点是最让人费解的。当很多的外来信息进入体内时,
很多人就惶惶不可终日,却不知道有缘来相会的都是“道”这个根的巧妙安排,正
邪善恶都在道中,我们又该怎样去领悟“道”的游戏呢?详细的修炼方法是请参考
《玉真通解》一文。
? 长生久视是靠自我保护和珍惜作为基础,这就是啬。为什么要走“神修丹法”
的正道,在于唯有此法才合于道性。先全其神,后炼其命,神不全,命成也是空屋。
这个神不是阳神、阴神、而是元神。元神就是能够借天地之太一而能自生自化的系
统。所以用“元”来形容之。很多修真的学子一踏进修道的大门就学会了发气用功
,在练气化神的环节上长期地徘徊不前,其原因就在于太浪费自己的元气了,更重
要的是浪费了自己成真的大好时光。到了有自己“国家”的时候,“国家”后面有
了它强大无比之母“道”的时候,你所做的功德玄而又真,比那些靠发放外气所积
的功德不知道要大多少倍,我们为什么不去从长生久视,天下为公作想呢?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
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象烹调一盘小鱼一样简便。但是小鱼翻动太多就容易破
碎,所以我们修真的人在对待元神这个大国的立场上也是要清静无为,勿要大起尘
劳,政令繁苛。用道性的原理去治理天下,就象我们在用道性指导自己的修真一
样,任何的鬼怪在我们的范围内都会各安其所而失去神通的意义,并不是这些鬼怪
没有神通,而是他们的神通在道的面前不愿意伤人(因为在道的眼中没有鬼怪),
并不是其神通不能伤人而是因为这个大国的君主(性),他就象圣人一样,明白了
大道,包容了一切,他丝毫没有防御抵杀的想法,因为圣人无伤的念头,其鬼(阴
性信息的代表)也就自然会感应到圣人(识神)的信号。由于两者和平共处,各得
其所(其鬼可以帮助圣人治理天下,圣人可以用道来超脱其形),所以圣人(识神)
也就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并积累了阴阳、隐显、玄真交会合一的德。
? 怎样对待信号训练阶段中大量的信息干扰问题,这一章是个原
则。治国非常简单:清静无为,可是在侵略者(信息干扰)的面前你是用道来包容他,
还是用本心去伤害它,那将获得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
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
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在修真的实践中,人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治心练心和静心,总想做到一
心一意地去修真,却不知道心中所藏之物也是大道的影子。也存在着一阴一阳的两
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先天阴性的元神,另一个方面是后天阳性的识神,而修真人首
先当分清,谁是大国,谁是小国。这一章所论述的就是识神与先天元神的关系。当
人的肉体还未气化使之还原于太空时,人如果不是绝对静止,那他就存在识神的活
动。这种活动受制于先天却源于后天,所以存在一个与先天元神的关系问题。先天
不过是想统一天下,把一切都归在其领导中而完成天人和一与形神和一的目的;后
天识神的初衷也是在修真的过程中完成天人和一的大业,并使识神与元神形成一个
整体,也就是使自己归于元真之中;这样两者的目的相同并能实现各自的愿望。但
是元神始终都处在隐敝和谦下的位置,这就是识神能够对人整体起到釜底抽薪作用
的原因。
? 元神的修炼成功,就象在体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就象一个大的
国家,但是这个大国虽大却如居下流,始终都处在隐蔽的位置。正是相对于显态的
隐,使得天下之信莫不交归其中(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具备这种系统),而且元神真正
是玄牝的沟通者。阴胜阳以安静,是因为静止的谦下总是动态的归属。所以元神在
修真的过程中总是处在识神的下面作为基础,很少去取代这个位置,因而元神终究
会兼并识神这个小国;小国要想取合于大国,识神要想进入元神的境地,就必须处
在其对立面下更静止的状态。法曰:“定能生慧”,以此为缘故。所以元神以谦和
爱护和深沉的智慧取得识神的归附融同,识神则以礼下明达和清静取得了与元神的
同步和归真。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
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奥秘之源,善人以“道”作为宝贝,不善的人也因为“道”的运
转而达到目的。不善的人用漂亮话来博取名声,干出一些好的行为使人依照着去做
,这说明不善人的心中也知道恶与善的区别,并知道善之为美,所以对不善的人,
我们为什么要抛弃他们呢?因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不善人也只是道性
中善人赖以存在的对立事物而已,因此劝人向善有多种的方法。象设立天子,布置
三公,虽然极端地重视劝化的举措,前有拱壁,驷马随后的礼节,还不如将包藏万
物的“道”展献在众人的面前,并让人们亲自去实践。从古到今为什么人们都非常
尊贵和重视这个道呢?人的修为如果获得了道的源奥,任何有罪之身都可以获得天
理的赦免,并避脱因果的灾祸,所以紫阳真人说:“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
地”。所以“道”历来都成为世人所追求的目标而受到贵重。善和不善都是历史进
程中的一个对立存在。人们的本性中都知善之为美,所以世人对道都想知晓,当未知
事物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如特异功能),人们就想去了解它,当气功大潮在人们
面前展现时,敏感的人就想去实践它(生病削弱了人的阳气,阴性的本真也就敏感
了)。所以,在绝大部分的气功教理中,都是劝人向善的,如果我们通晓了“天性
在人”的道理,就知道我们自身是微不足道的,越竞争也就越卑微。只有握住天道
,知之修炼,方才能谓之圣人而立于天地之间获得长久。现在天地怜世人之愚而坐
进此“道”(气功大潮的本质),我们为什么不去求道却在善和不善中纠缠不休呢?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修真人在修炼出元神之后,他的德心和德行就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去引导之。因
为这个时候的元神系统要逐渐以大国的处下姿态而取小国,如果强而夺之,将不是
本心的觉悟而是迫而行之。所以终究会有很多弊端反馈。所以元神在后来越来越隐
蔽,按这些原则去修持则“小国”越来越敏感,因为“小国”从下而进取了“大国”
的缘故。如果逆而行之,那就只会以削弱“德性”作为代价了。
?有作为但是无以为之,因为有作为是顺理成章,无心无欲;有
事情可做但是心中却从来不为事情所缠绕,也不以心计事,一切都顺其自然;美好的
事物纷呈,却心无执着,如过眼的云烟,自然会归于淡泊。无论大大小小的是是非非,
多多少少的恩恩怨怨,我都以德来还报。得道虽难,因为道至简至易,所以修持之法
当以易为宗。道大且巨,无以整观,却是由无限细小的阴阳所构成,所以我悟道当重
微妙,从细微的德开始积累。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
? 天下的大事,必定由细微开始。所以圣人始终都不为大道之事所愁,而是少私
寡欲,所以才能获得大道。轻易许愿而答应人家者一定缺少信用,将事情看得容易
的人必然要遭到困难的对应。因此圣人在处事时谨慎而不敢轻视任何困难,所以圣
人在处理难事时也就象容易的事情一样平常了。这就象现代圣人的所阐述的道理:
“在战略上要蔑视敌人,在战术要重视敌人”。战略为大则以小(看)待之,战术为
小(轻),则以重对之。这也是事物的阴阳相应才符合于道性的方法。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道理之中有原则,原则之中有方法。非常道都是由常道来表达。当我们在修炼
的时候,明白了常道的现状,却以非常人所能接受的观念去立定自己的德心,那么
非常道也就展现在你体外元神系统的运动中。这一切都是针对圣人的条件而立言的
,常人既不理解,也不可能完整地实践,所以很多修真的人停留在性功的基础上徘
徊。
?
何为圣人?也就是上文所说能够具备“大国”的人。元神这个巨系统是在人的
内丹完成之后而园满的(男子先内,女子先外)。很多修真也想在命功上追求而达
到掌握大道之目的,那更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离大道,因为“执者失之”,这是
必然的“道性”。
? 事物安定的时候容易把持,事情没有发生前就容易图谋。脆的东西容易破碎,
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办事最好处萌发之前,治理的最好时机是没有出乱子。合抱
的大树,由小苗长起,九层的高台,由小土块累积成,千里的路程,从脚下开始。
有心于作为的人,终究是要失败的。不识时务而执着不悟者,得到了也会丧失。圣
人无为而其神为之所以他符合大道而无败事。圣人没有欲望故无执着,所以他就不
会失去什么。常人办事,常常是接近成功时失败。谨慎从开始到结束,则没有失败
的事情。所以圣人的想法总是和常人的习惯与愿望相反的,起码来说圣人将常人看
得很贵重的名和利都看得很淡薄,他所要学的就是放弃对知识的依赖,以弥补众人
离道失真的过错,以辅助万物发展的自然,但是又不敢有所作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
矣,乃至于大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的玄德是指练神的境
界之玄德,“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个玄德是指练形所需把持的
境界。玄妙无比的德是深奥、远大,与万物的运动趋势是相反的,所以其结果才会
顺应大道的存在。?
古代善于修道的人,对于身形的修炼并非是要明确具体的方法,而是要越糊涂
越模糊对待越好。身形的调整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人身形上的每个细胞都记录了历
世以来的干扰信号和智识信号。由于身形与天地全息相应的位置不同,所以不同躯
干所具有的信息也不一样,要想使所有的人体细胞统一于一个信号是相当困难的,
困此道家内功“神修丹法”在功成园满之后还要在无为之治的情况下积累大量的玄德
,这些大部分是通过元神完成的(就象前面举例说的遥控科学实验)。同时还要由
里向外,由下向上地由元神控制反复多少次地调整身形的细胞信号以臻统一。这个
时间很长,相当于人长成的相等时间。达到气化飞升的结果,要靠心与神的合一、
性与命的结合,细胞与整体的合一,有的功法流派在处理身形的合道问题上不讲求
性命双修,而是在修炼中积蓄大量的外能在身体内,当时机成熟时就施放积蓄的内
能虹化肉身,使人身的物质转化成一种能量场的形式保存下来。这种放弃有形质的
还原也是一种出路。
? 所以人在修炼的过程中如果用本心所学到的智巧方法去调整身体的形质那无疑
是在挖东墙补西墙,只会破坏身体全息信号的整体性而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这是
指在神修上具备基础的人)。因此很多修炼者在通过灵动关由元神调整了身体的不
平衡(例如疾病)后,转而修持有为功法时,往往越练问题出得越多(所谓的出偏
),实际上就是本心的作为就象一个大的盗贼搅乱了整体谐调信号一样,其结果就
是鸡犬不宁。因而不以智巧来治理身形这个大国那才是人生中的一大福惠。
? 知道用智和不用智的对象和区别,按照阴阳的对象而有所取舍,这也是修炼中的
一种模式。象有作为在看不见的状态,无为却在清醒的常态中(出无入有),就是
这种模式的运用。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
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
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善处势下则可得众缘,善处民下可得心,善处身后可得真心,善处神下可以成
真。”有关处理人在修炼的过程中,特别是入世修行的过程中主观意识和潜意识,元神
与识神的关系上,我们到底怎样摆放识神的位置,本心的活动原则,这些都可以从
德的修为章节中找到答案。本章与有关涉及“处后不争”的章节一样,同样是谈阳
性活动的主宰在修炼中若想为主则首先要为仆,若想得到性命修炼的主动权首先就
要忘我无为,处下不争。人在修炼中其身体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传统与保守,进取与
随流的争夺。只不过这个争夺都是本性这个包含道性的角色在导演一些戏而已,而
人好用“现有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去对待这些争夺,这样无形中就伤害了德
性的培养和增长。
?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使所有的河流奔注,是因为它善于自处在低下的地
位,因而它能做百川的首领。因此圣人要居于万众之上,首先要对人民言语卑下
,处事谦和。相应在修炼中对身体这个万民,也当谦和无争,才能立之于上,若一
味克苦强扭约束身形,非但不能治民却终究要官逼民反。想要居万民之前,必须对
民众态度善和,事事退后。所以圣人虽然居于上位,而民众却不感到有什么负担,虽
然在领导群伦,而民众却不感到有什么危害。这是因为圣人身处阳位,心却在民下
。如果将圣人看作是有德的善心,那么心的活动在下(为身形自化作想),身体这
个万民交给道这个主宰才有可能,心的活动在后(顺其自然),万民才能够在元神
的控制下得到自化的机会。所以天下的人民都乐于推戴他而不会厌弃。明理与善为的
人其识神的活动越来越准确。圣人不与任何人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任何人能够争
得过他。人的心向相反的位置运动,处下不争,其结果却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够推却
和逃过的,因为这个时候的心是得到全身拥戴的,身体的“穴眼”接受到什么信号
或者是身体本身的反馈都会如实地流向低下的君位。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
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了,大得什么都不象。却不知正因为太大,才没有什么
东西能够形容道。如果说道能够与什么东西相象,那么“道”早就渺小得不值一顾
了。修真人的德大而进道,但是作为修真却并非要炫耀德,相反为了保存自己却要
佯装愚顽。那些自诩其德才或者是张扬其神通的修行者,实在是一件非常的危险的
事情。“道”的包容为什么不包括自己的张耀之心呢?所以真正的大德之人入世修
行的整个阶段内不会主动地张扬和炫耀自己。如果时势所造、大“道”之命将自己推
上了“名人”的角色,也有三个法宝可用来护保自己。我这三件法宝,修真人得而
宝之,则可永趋真境,众人如果执而宝之则天下为公,其民如果贵之则福寿双全。
第一件是慈善,第二件是俭啬,第三件是不敢领先于天下人。慈爱者心中有百姓,
百姓的心中就支持他。他因信号的支持而常备正气故能见义勇为。俭啬者体心于常
道,修真于生活,故能广采博取万物的信号,方能在内蓄精积德,所以才能称得上
其德广大。不敢为天下先者,无众人之神扰,有百姓之拥戴,无欲求之耗散,有真
常的长大,所以自身之道器得以成就。谁如果抛弃慈爱只讲勇敢,不求俭啬而只欲
广大,不能居人之后而只好争先,那正好违背了知白守黑的原则,适应了“负阴抱
阳”的趋势,那样做远离了修真人的要求,休望长生久视之道,只有死亡在等待着
他。
? 三件法宝之中,慈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修炼或者是生存福气要求。有了慈爱
之心,则万众莫不感之,天地莫不应之,因为天性在人也。人发天性则天人和应,
天人和应尤如天人合发,故能万化定基。大家也都知道,自古以来天人合发都指的
是潜在信号的一种运动,并不是有为之举。所以慈爱足的人,进则能取,守必不致
失,原因就在于他胜在无为,守在无形(阴)。其胜是因为天以大救小,以大补小
,因而必胜;其固是因为天心人心均慈,合发之力无力能克,所以固是必然,这些
都没有离开玄道而言常情。故未修大道者,笑之于三宝,而修真者视三宝若性命。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于当统帅的修行者,不以孔武为尚,则是重道德,去蛮勇,显弱柔,具文像
;善于战斗的修行者,从来无怒气,因为他平心善待万物,德行纯推自然,临敌如
同游戏,所以无怒之缘,善于战胜敌对的修行者不战而敌服,因为他使敌对无以措
其兵,无以施其谋,无以展其能。他无非是守静抱道,身后的雄兵自有亿万之众,处
柔则兵强,身后的则军前;这个道理在常人看来是说不通的。善用人的修行者自当
隐退处下,谦和用常,借他以成己为,借人以修功成。很多人特别是现代很多通过
练功而有些神通和灵通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注意功者,上天之功,若据为己有,
则难逃“客慧”之虑,到头来万事皆空的结果。皆因上德之人借下德,大德之行用
无德,这就是“道性”,也就是天理!所以世人欲修真者无有不被”附体“的,无
非是本心的觉悟与否,想不想以身处下的问题。愿意处下者终究有自己的本性”佛
光“。所以,当大家明白了玄境与道性的关系之后,不争之德是修行中最重要的,
否则就没有自己的德可言。有了不争之德自有用人之力,这就是上德借下德,大德借
用无德,有这些借,千军万马也都在其中。非以有心借,自有道运转,非以无心还,
德在无形间。无非是显态和隐态,阳物质和隐性的物质之间的一些平衡罢了,有心知
此理的人自当深修,得其理后只怕“知者不言”。所以说能配得上运用这些道理的人
才是德配天地的大智慧者,是自古以来修真至极的妙要。
以上的这些说话都是阐述“隐功”的非常之理,世人多有情,自以有意以对,所以
对众人只可言德之修己,却不谈德之用人。实际上不是德在用人,而是道在用人,何以
为道也,身中有道为性,身外有道为神,此二合一则为真。然而人心可畏,故难见其神,
更难见其性,此理得之于心者故躬,得之于行(形)者轻命,清大家慎之。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宾,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性命双修者,做人之形不可能不遇强者,做主的神更有大兵之境等待其历练。
所以有此一段用兵之法。兵者,无形之物,非以明民。古代用兵方面有句名言:
”我不敢取攻势而要取守势,不愿轻易前进一步,却愿退后一尺。”所以说千军
万马的行阵,在行战的时候却看不到其行列,伸臂打击却看不到臂膀;浑身上下都
是兵器,但是对应时却看不到其手上有何武器;虽然对峙,心中却没有任何敌对的
意念,而是在用道心度衡。祸害最大之处就是临阵轻敌。因为轻敌可能会丧失我前
面说过的“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件法宝,因为轻敌实际上就是轻视修
真中赖以立足的环境。没有强的对立面,也就没有弱的这个“我”。我如果“强”
而轻敌了,我那三件法宝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所以持“强”则远离道性,更不要说
让其慈对众生,俭啬对己,不争为上了。实际上在修真这所出现的对峙中,都是“
道”这
个万物之母在调教自己的孩子而排演出的一出又一出的游戏。所以说两军对
战之时,有慈爱之心的一方肯定会获得胜利,因为他德可配作天威,故其母对他“
得道多助”。
这些话都是在针对修炼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而谈。当然是有了上德的条件才可言
此“战事”,没有这个条件,那就是心理自我安慰过程。很多修真者在具备上德条件
(有时间性),其神身上却仍然携带有从形上带出去的糟粕,这个时候如果一味纵之
无情(本无情)则失其本。这个本就是“慈”对众生。因为此时的形中之“心”一动,
其神马上就能感应,所以神修和修神在识神和元神间的关系来说是取长校短,相补益
彰。
。*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懂,照着去做也很容易。但是天下却没有人能照着实行。因为世人容易忽略容
易之中有困难,困难之中又有容易,到底是如何做才切合于我说的道呢?这就是我所说的“知白
守黑,常抱于阴”。看起来事物在变,但我却没有变,更何况常人对阴阳两面的事物几千年来都
是分开来认识,那又怎么去彻底知我言谁?行我所行呢?因为言论总是有宗旨,办事情得有一个
主宰,但是宗旨也分阴阳,世人并不知道我说的何时何言为涉阴,何时涉及阳,实际上我都涉及
了。所以道者言玄虚,法者言治国,兵者言论战,理者言修身,不一而足。每一种学术都可以
在我言之中找到论点。谈到办事的主宰,常人主心,修者重神,大则重道,小命贵德,何以称
小,实在是微不足道。从这两点看,人们不能确定我到底是谁和我到底在说什么,因此人们不能
理解我。了解我的人少,才衬托出我的宝贵。所以圣人总是穿着朴素而怀中却藏着美玉。为的就
是深藏不露,处下不争。由于不争所以没有人能与我争,谁又能知道“我”几千年以来到底“争
”到的是什么呢?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者不言”,所以知道只做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佯装知道,那一定有所毛病。修行人如果
厌恶不懂而装懂的行径,他就不会再犯这个毛病。圣人没有不懂崐装懂的毛病,因为他最反感不知
以为知,所以他不会“言者不知”,而行不言之教。
对于老子言中所说的道理,我亦不能自栩为知,否则我也就不能保存自己。过去说天机不可泄
漏,也说明大智若愚的重要,古人都认为:知而若不知,上智之人,聪明庸智,守之以愚,我为
什么不去照着做呢?圣人行不言之教,我这里的所说的都只是愚人之谈罢了。因为大道不可以无
庸言,无上智。我守其下,故晓谕听我言者。玄真之处找“无言”,平常修炼我扯谈,戏言之中
含真机,道貌之人尽岸然。所以世人之言“口传心授”者,文字上是看不到的,传一定要找一个
特殊的环境和场合,若夸而骑谈者,不是生病者就是“郎中”。
老子曰“当年五千言尽皆糟粕”,然无糟粕则无以肥田,田不肥则无以生谷,五谷不丰则无以
饱众生。所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只要内在潜在隐态的效应存在或发崐生了,为什么要去追究那空洞
不切实际的学识呢?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
,不自见;自爱,不自责,故去彼取此。
当民众不害怕天尊地威而无所畏惧的时候,天地对民众造成的生态不平衡的报应也就马上要到
来。所以我们人类生存在地球上,首先要考虑到天地气运的平衡,不能盲目地为了生活的高追求
而竞争生产,破坏生态环境。当人们在生产中无所顾忌的时候,也就是惩罚即将到来之时。我国
现在发布了“环境保护法”,可是很多单位却无视其力,当一意孤行,忘记了害怕法律时,国家
这个大的权威也就将严厉的惩罚降至这种单位。这是一个单位,如果是以国观国,以天下观
天下呢?地球的上面的大气,下面的水都饱受人类蹂躏,天下这个大威也不知该何时候降临
,我们修真人又该畏惧什么?这是谈大的方面,生活中小的问题看待也离不开这个规律。修炼
者的身行这个大国中的民众,当他们自生自化时没有任何的畏惧,越是自由,由元神传递到其上
的信号也就越强,对身心的调整所产生的要求也就越大。这个时候的“国君”——识神。当以无
为之治而处之。你不能有意地约束形体,使“百姓”们不能安居乐业,生养自化,象有的人在练
“神修丹法”时却强迫自己的形体双盘练功,耗费掉大量的精神,实际上,无为之中,元神对身
体的调整已经很苦了,但那是“百姓”自身协调的苦,而不是君主有为压迫的苦,所以性质应该
区别。修真者对于国中的民众更不能逼得他们难以生存,象在“神修丹法”中苦练睡魔,这都
是要不得的举措。睡魔一练,形体上本来接受到的元神调整信号反弹回去对元神不利,而且身上
每一个细胞感受到的疲劳信号都会由空间渠道反馈到元神身上,使其受到伤害,甚至于消亡,因
为阴阳之间要平衡,当识神兴奋时,元神就抑制。识神柔弱时,元神就强大。陈抟老祖深谙其法
窍,故能一眠数月,实际上他的崐大功德也都在“梦中”展现。
因为识神这个“国君”不给“百姓”造成痛苦,“百姓”才会不厌恶而发出良好的信息给识神
,使识神获得更大的威信,即接受信号的敏感加强,很多信息都能感受到。这就是功夫界所说的
五眼功能的增强,而且很多的觉悟都能实现,这就是六通的神通增加。
由于以上原因,修真人当在修炼的过长=过程中始终都要保持高度的自知状态而不要去自我
表现。因为自我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假的而不是真的,原因是真我崐的作用需要假我(识神)的忘
我配合才会完整。所以在过程中珍惜自身这个大国中的百姓,而不是君王的自贵自大,盲目地发
号施令,那就是修炼的最佳选择了。因而要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
之。天之道,不争即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惮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刚强的一面,一定难以善终,勇于柔弱的一面,一定能够保存自己。这两者,同样都是
勇气的表现。但是勇气为阳将其运用到退让中就是归于阴,所以有利。阳性的勇气运用于争强的一
面就是趋于阳,所以有害。天道为什么厌恶刚勇争强,谁也不知道是何缘故。所以圣人也难以
说清楚。天道也就在用实际运转说明这个问题:“天道从不和谁争强,但是谁都无法战胜它;天
道从不言语,但是对天下的事情没有一件不能自生回应;天道的行动迟缓,不急不紧,却使得万
物的运动都囊括在其中;天道对万物的作用就像一只硕大的网,其网目虽然稀疏得看不见,却从来
没有一件事情漏失”。
修真进道,对天道不可不知,否则自以为进却实为背。天道不争而胜是因其无为,万物之争尢
渔人之利。不言而善应是因为无心。天以百姓心为心,所以无心之谋能逃天心。不召而自来,因
其无形,则无所不在,没有谁能在其荫之外,所以求天的人不如求己,一切的成就也都藏在自己
的心中;惮然而善谋是因其无事,尽管万物争先,然而其果总在后,珊删来迟者总是谋在果之起
因。天网恢恢,常人逃不过,修真人也逃不过,天道无己,我亦学其无己。所以做人不可无勇,
无勇则无慈,无慈则无性,有勇之后当归其于阴,要勇于立志,勇于剖析自我,勇于认识自我,
勇于改造自我,勇于向内则稳操胜券,勇于向外则杀机难逃。
人有欲有情,好自作聪明,当其严于律己时总可以找到宽解自己的理由,当其宽于待人时总能
抓住别人致命的毛病。所以严己并非是制己于困地,只是要做到“忘我”。天网的目眼再大,谁
也钻不过去。因为其网在人心,以此修真要善于省己。最可留心的倒不是疏而不失的天性。因为
善恶自有其报。最让人难防的是不召而自来的特性:你为正,天道就正帮;你为邪,天道就邪帮
,所以人们对珊删来迟的报应都不解其意,很多自为自争之人如果以一时的效应判断自我的对错
而不是从无为无争的角度自修自证,往往得出的结果总是心安理得。这也是道的善应:“将欲废
之,必固兴之”,善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众不害怕死,执政者为什么要用死来相威胁呢?如果民众真的怕死,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
人我捉来杀掉,那又有谁还敢做坏事?天网恢恢,常道之中自有司杀者按其罪孽自行杀戮,如果
我们自己想代替司杀者杀戮,那就象代替木匠砍木头,不懂木匠的技巧而砍木头还能不伤自己的
手指吗?
作君主的不能代臣下之职。人之心君不可代天道司杀者之作为而行杀戮。这在修真中也是经常
要处理的情况。身形这个民众的聚合体(大国),不可以没有逾越常轨的百姓,因为“民众”在
修炼中要与外界信息接触,从而感染鄙习;另外在修炼之中百姓之中难免要清理剔除一些落后衰
老的因素。这些百姓他们都是不怕死的,因为其怕之根在君而不在民,所以君不可用各种方法威
辖百姓,只可作无为而治,而许其自化,当需要作调整和剔除时,自有天道司杀者以尽其职。这
是对内的一个方面。对外就像人修炼之时遇到邪气歹人,也不可自命为“正道”而要“替天行
崐道”,“惩恶扬善”,对于邪气和残余信息,他们能够来到我们修炼者的身边,说明我们身上
有某种信号与其相应。如果自以为“正”则放弃了认识自我欠缺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要自省自
爱,不可自争自为而去斗杀。他们自有天道制天魔不劳我们分毫精力,天道自能在我无心情况下
很快平息外缘。对于遇到歹人,更应该检查自我,搜寻弱点和因缘,很多事情违法者并不是主观
上都清楚的,就像一个人思维中的灵感一样,稀里糊涂地来到。更有甚者,很多神不足的人还容
易被他物附体和控制,象这些都与自身的修为有关,事情出现了也只可谨守于内而知于外,勇于
反省自己的人很快就会敏感到其根缘。至于违法的结果自有法律的制裁而勿用我们的形体去大
动干戈,逞强赌胜不是修真人的本色。记得有位特异功能者被公安部门请去破一个银行二十万元
失窃的大案,一到现场他就知道情况的始末,就用搬运功将崐被窃之钱弄了回来,并对银行人员说
可能是工作人员搞错了,请再清点一遍,银行方面力辩说已数过多次,可是他却坚持己见。后来
一数,果然分文不差。此案就此了结。然有心者问他原因何在?他私下回答说:“二十万元的偷
窃是要杀头的,我用功能破了案实际上就像我用功能杀了人一样。我用在相反的搬运上,偷窃者
也会引起警觉而以警后效。这件事出现在我的生活工作,也就是看我能否把握住“慈”的尺子
。为了我的名而危及一个人的生命,我实在不敢为之”,由此可见作人不可不明,这个明是涉及
阴阳,全方位的明。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
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数章涉及到民与统治者的矛盾,反复强调其关系实际上就是在提醒我们修真的人要注意在德
行的修为中一定要给“民众”以自化纯朴的足够空间。如果问大国之中的人民和领袖之间的关系
和小国之中的心君与形民之间的关系我抓住谁去认识,我当然是抓住小的一面,弱的一面,以身
观身,以国观国,就是依据这个道理而崐来。
身形这个民众的饥渴,是因为上面的心君不能清静为本,心往外弛浪费得太多,所以身形中好
不容易积累的能量都因为不清静而白白耗散。身形这个民众的调整治理困难,主要是上面的心君总
是行有为之法修炼得太多,使得到处气数不平,气运不合天道。如此则身形之中没有一个统一而
准确的信号支持运转,心又只能顾其阳,因此千疮百孔,七上八下,难以和真,故有为则民难治
。身形这个民众为什么不惜生存,轻蹈危地呢?就是因为上面的心君求生的愿望太浓厚了,民众
接到这个信号则无以适从,完全没有自化的机会,但是又处在君主的强制之下(强行进入动态
),所以民众无以自生,所以轻死。这就像练气功的很多入魔现象一样,当人修炼的目的和原则
不明确而单纯追求欲望的实现时,有的人就无形之中自我伤残,有的甚至毁灭生命。其原因就是
初入门就纵长欲望,当整体细胞接受到该信号之后一旦活动起来身内外又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能
够控制,民众统一的能量是心君难以压服的,因而主观上的欲望就成了残害自我的根缘。所以处
在主导地位的心君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要比重欲厚养正确得多。这里指的厚生的欲望当然是想
长生不老,成仙成佛,与天齐寿的一些想法。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
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天之道有常,观其常则显其真,这个真也就是事物的共性。然而这种共性不是很好观察,它需
要很高的悟性,这就要从德性和灵活性培养起,以养成全息范围观察事物的习惯。观察到了,能
否运用到修炼的实践中去那是德心和德行的配合。老子在这一章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例子
。以提醒我们再一次注意弃强守弱,舍刚守柔的道理。
当人活着的时候,人的身体是柔弱的,死亡以后人的身体就会变得僵硬。自然界的草木在活着
时也是很柔软的,死掉以后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生物中的坚硬强壮的现象是与死亡相伴的。而
柔软柔脆弱小的现象是生存的伴侣。所以当人修炼中守住了柔弱的方法也就有了生存的时机。因
此兵力太强大了,就会遭到失败,树木太强大了,就会被摧折。
凡是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而柔弱的往往能处于强势。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修炼之时也可
以反之则道动(助)之,我们强大的内在素质和修炼之德,放在下面作为基础使人轻易观察不到
,而我们柔和弱小的主观识神却让其在表面的环境中充分得到考验。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这种状态
不移其位,那才是真正的强者,也就是俗语所说“外柔内刚”之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