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89阅读
  • 0回复

源于虚空的实在——"灵境”技术的终极哲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不知所云
 
发帖
8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3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4-30
源于虚空的实在——"灵境”技术的终极哲学
翟振明「美」

一、引言
英语中的Virtual Reality一词在中国有多种译法,而在电子技术领域比较通行的是“虚拟现实”。我在美国刚出版的哲学专著《GetReal:APhilosophicalAdventureinVirtualReality》还没被译成中文,但我在给商务印书馆撰写的介绍我的两本哲学专著的文章里,已把virtual reality一词译为“泛取实在”。在我回国讲学期间,又有朋友建议我译作“虚存实在”。“灵境”这一译法,也在中国某个特定的学术圈里流行,在这篇文章的语境里用起来也许是比较贴切的,那我们就称之为“灵境”或“灵境技术”吧。
当然,译法并不非常重要。在这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种超前技术带来的现实可能性给我们何种哲学启示,而这种启示对当前有关气功和特异现象的争议能提供什么突破性的见解?
哲学首先是对被普遍接受的基本假设进行质疑。对气功和特异现象之可能性持否定态度的人主要是或明或暗地意识到这种可能性与自己关于物理世界的最基本的假设相冲突,而这些基本假设却是被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反复支持的。这里,我们就是要在特定的背景下对这种似乎普遍有效的基本假设进行系统的质疑。
比如说,有些人之所以认为搬运现象不可能,主要是因为这种现象与我们对物体位移时空连续性之假定相冲突。这个被我们的经验反复支持的假定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从一空间点连续地移至另一空间点,不连续的跳跃是不可能的。如果人们不知道一个物体如何从一个地方跑到了另一个地方,人们就自然而然地相信那个物体必需占据过两个地方之间的所有空间点。但是,尽管这种假定有相当的根据,我们能否就应该赋予其绝对的有效性,从而拒斥所有与之相左的现象的可能性?我们的质疑就这样开始了。
哲学质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未经确凿证实的论断不能轻易当作终极的真理;另一方面,它也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对未经确凿否证的描述不能轻易斥之为谬误。在既未证实又未否证的情况下,真正负责任的态度是把判断悬置起来,继续寻找新的证据。这里,我们要悬置其答案的问题是:“位移的时空连续性果真具有绝对必然性吗?”
哲学始于质疑却不终止于质疑,它还要致力于寻找答案。针对特异现象,分析哲学家布劳德(Broad)等人早就做过严格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分析。比如说,布劳德对是否有人具备超前认知未来事件的能力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他探讨的问题是:如果超前认知现象存在的话,物理世界的时空结构及人的认知结构将会是怎样的呢?在这种时空——认知结构下,为何特异现象不会变成常规现象?如此等等。这种探究得到的答案与特异现象是否真的出现过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这后一个问题属经验观察的问题,不能单靠哲学思考找到答案。如有人自以为单纯从哲学思考就能得出否定特异现象可能性的判断,这种人的“哲学”不是假冒的就是误入歧途的。
我在美国出版的专著不是探讨气功与特异现象问题的,其中论证的是为何利用灵境技术与遥距操作(teleoperation)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来的世界与自然给予的世界在本体论上是对等的。这样,灵境世界之基础的虚空倒过来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物理世界之基础的虚空。同样,对灵境世界的空间,也即摄泊空间(cyberspace)之缘起及其结构的分析,也为我们对自然物理空间的缘起与结构的认识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最后,对摄泊空间中虚存的物体如何被我们赋予“质料性”的分析,更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物理世界中物体的所谓“质料性”及实在性也可以是源于虚空的。这样一来一回的分析推理,导致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一旦灵境技术与遥距操作全方位相结合,我们就能浸蕴其中并且在此无限期地生存发展并相互交往下去。这样,我们就相当于从根底上重新创造了整个物理世界!
很显然,我的整个论证过程没有涉及气功和特异现象的问题。但是开了窍的读者也许已意识到其中的内在联系了。现在,我就把拙著中我认为与气功和特异现象问题相关性较大的部份简单介绍给大家。至于这种相关性到底是什么,只能有机会再另行讨论了。

二、灵境如何无中生有
她在白日下跳舞
她在夜晚中居住
她日行千里
吻遍江河湖海
她闻风而动
在少女身上画弧

在斑驳陆离的世界中
她把自己裹住
在与阳光的对峙中
她将远处朦胧的真实
变成身边沉重的虚乌

无限缩小
她领略回归本体的庄严
迅速扩展
她将整个世界
连同自身一起吞没

哦,影子
你是
最空幻的有
还是
最具体的无?
----影子

这是我几年前写的一首短诗,当时我还没系统思考与灵境技术有关的哲学问题。现在,这首诗中的形而上诘问可以具体化为对灵境技术无中生有的过程的演示分析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灵境呢?为方便起见,我将原先意义上的灵境技术与遥距操作技术相结合得到的综合体称作灵境。这样,灵境可被描述为:
灵境是一个完整的人工感官刺激系统与遥距操作技术配合造成的浸蕴体验环境。这个环境把我们与自然物理环境隔离开来,让我们能够随意调整空间距离,又能允许我们象原先那样操纵物理过程,并与他人交往。在这里,我们可以不断再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
举个例子来说,我现正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城里。如果成熟的灵境技术已在全球网络化,我就可以戴上三维视听头盔、传感手套,穿上传感紧身服,把四肢连接在自由运动支架上,这套穿戴一方面检测我身体发出的信号,另一方面给我的身体感官施加恰到好处的刺激,从而让我进入摄泊空间。在中国的读者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入同一摄泊空间。
于是,你我就可以在摄泊空间里相遇了。由于距离可以任意调节,你我可以面对面相互交谈、握手、交换礼物、等等。由于我们的动作通过紧身服等产生信号而被计算机接收,计算机可以运用这些信号驱动物理世界中的机器人完成我们想要它们完成的动作,我们在互换信息和感官刺激的同时也在操纵现实世界中的物理过程。但我们的感觉却是和与自然及他人直接打交道无甚区别。
进一步设想这种由里及外的控制系统扩展至我们生活、工作的所有方面,并且网络的信号都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量子互补进行传播的,我们就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距离的障碍。那时,现在看来的某些特异现象就会成为常规现象了。
但是,有人会问,这种完整的人造灵境世界,是一种臆想,还是能真正被创造出来的世界?我的答复是,就当前而言,原始状态的灵境技术刚刚进入应用阶段,不足为例。而这种技术的极端状态,也即其潜在可能,对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才有意义。为了描述的方便,我在这里给出如下一个假想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的年份时间表,从下一世纪第一年开始。
第一阶段:从感觉的复制或合成到摄泊空间中的浸蕴体验
2000:眼镜式三维图象荧光屏再加上立体声耳机被装在头盔上,用无线电波与计算机接通。
2005:微型无线老鼠(触盘)代替现在常见的有线老鼠,随身携带。
2008:人们戴上传感手套后手臂、手掌、手指的动态形像在眼镜式荧光屏上出现。
2015:传感手套获得双向功能,根据计算机的指令给手掌及手指提供刺激产生触觉;视觉触觉协调再加立体声效果配合,摄泊空间初步形成:当你看到自己的手与视场中的物体相接触时,你的手将获得相应的触觉;击打同一物体时,能听到从物体方向传来的声音。
2035:压力传感手套扩展至压力传感紧身服,人的整个身体的动态形像在三维视界中重现。
2037:传感行走履带与人的两腿相接从而给计算机传送人的行走信号,从而给“不出门而走遍天下”创造了一个必要的条件。
2040:整个人体的动态立体形像与环境中的其他物体形像相互作用,由此产生相应的五官感觉输入。这样,我们身体的动作导致视觉听觉等的相应变化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独立自存的物理环境:往前看是汹涌澎湃的大海,一转身是巍峨耸立的群山,回过头来一看还是大海,只是远方刚驶来一只让人痴迷的帆船……
2045:计算机能力增强,使得全身的所有感觉与立体视觉相协调,从而我们体验到所有感觉都来于人造视界中某个或某些物体。这是完全浸蕴其中的体验:摄泊空间完全形成,与自然环境隔离。
2050:录触机进入实用阶段,利用压力传感服等装备人们可以录制、重放触觉。
2060:摄泊空间与英特网结合,上网即进入摄泊空间,与其他上网的人进行感觉、感情的交流,远方的恋人可相互拥抱。
2070:通过编程,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形像及环境的氛围,改变感觉的强度。
2080:通过感觉放大或重整,人际交往的内容、感情交流的方式得到巨大的充实、改善。
2090:在摄泊空间中的交往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主要方式。
第二阶段:从感觉传递的交往过程到遥距操作的物理过程
2100:遥距通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浸蕴在摄泊空间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由远方机器人提供刺激源;一方面,机器人由计算机和马达驱动,重复远方浸蕴者的动作;另一方面,机器人通过与人的器官一一对应的传感器官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或生命体交往而得到远方浸蕴者所需的刺激信号。这样,浸蕴者就产生遥距临境体验,也就是说,我将可以即刻到达任何有机器人替身的地方,而无需知道机器人的存在,因为在我的氛围里,我自己的身体形像代替了机器人的形像。
2150:机器人不但给远方的浸蕴者提供感官刺激界面,而且重复浸蕴者的动作主动向遇到的物体或生命体施加动作,完成浸蕴者想要完成的任务,也即我们常说的“干活”。浸蕴者的行走动作是经过行走履带给计算机输送信号然后发射给机器人的,遥距操作初步实现。
2180:遥距操作发展到集体合作的阶段:由不同的浸蕴者控制的机器人替身一起完成复杂的室内或户外作业。
2200:遍布全球的机器人替身可与任何浸蕴操作者一一接通。人们毋需物理上的旅行就可到达各个地方,完成各种工、农、商业的任务。
2250:机器人分成不同大小和马力的等级,浸蕴者可在这些不同等级的替身之间自动换挡连接,根据需要而达到功率或动作的放大或缩小。在浸蕴者的视场里,物体的形像可以放大和缩小。于是,我要穿针引线时,针孔可放到房门那么大,我可以拿着线走过去。我要把一架飞机用手拿起来,就可把飞机影像缩成玩具那么小,并利用自动换档系统接通大功率大尺寸机器人替身,从而轻而易举地捏起飞机。
2300:人类的大多数活动都在灵境中进行。在其基础部份进行遥距操作,维持生计;在其扩展部份进行艺术创造,丰富人生意义,通过编程随意改变世界的面貌。
第三阶段:从技术发明到新一轮的创世纪
3000:机器人替身遍布其他星球,我们通过遥距临境和遥距操作到天外观光、探索、开发、建设,或与外星人交往、合作。
3500:人类生殖过程也通过遥距临境和遥距操作完成。小孩一出生就在灵境中长大,长大后完全依赖于灵境才能生活。头盔、紧身服等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人造器官。他们从没真正走动过,但又确实是哪儿都到过。
3600:在灵境中生活的我们的后代把我们今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当作文明的史前史,并在日常生活中忘却这个史前史。
4000:哲学家们把2000年至3500年当作人类正史的创世纪阶段,而史前史的故事成为他们寻根文学经久不衰的题材。
5000:人们开始创造新一轮的灵境……

三、一九九八:我们已生活在灵境世界里!
「配简谱」
奔驰不停不要停…
音乐狂野一如我飞扬的发……
静静的梦浮浮沉沉
不停地游在车河……

这是我给网络女诗人梦冉的诗《红菱艳》配曲后得到的一首歌的开头。这里表达的空灵境界原先并没有与有关灵境技术的终极哲学相联系,我配曲时是把此诗的意境从一个二十世纪末的女性高速驾驶敞蓬车时飘忽而又激烈的感受中挖掘出来的。有趣的是,我把这一小块简谱与中文用作我《GetReal》一书的最后一幅插图。
其实,我整本书的主旨不是描述或设计一个离奇的未来世界,因为这不是哲学家的任务。我要证明的是,我们现在1998年及以往所有能被感觉到的世界,除了不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这点不同之外,与假想时间表中5000年的灵境世界并没有实质上的本体论区别!
说穿了,紧身服相当于我们的皮肤,头盔里的两个荧光屏相当于我们的眼睛,如此等等。我们的皮肤、眼球等器官本来不就是信号的传播转换器么?现在再加一层,只是多了一次转换而已。我们使用显微镜、望远镜等人造转换器,不会使我们的感觉变假,而是变得更真。同样,灵境技术使我们的感觉能力得到扩展放大,感觉不会由此而变得不真。
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要证明遥距临境也是真的,而非“感觉上到了远处实际上没到”。这里涉及到康德哲学、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空间的本质问题。我们的具体问题是:摄泊空间为何与物理空间是等价的?这样的讨论,导致我提出了一个猜想:薛定鄂波函数方程式和闵可夫斯基时空变换中出现的-1的平方根,即虚数i,是物理定律中的“灵智因数”。
我的书中的主要哲学内容,总的说来,就是在严密的逻辑论证中确立不同感觉框架下的经验世界的本体论等价性,这种等价性集中表现为如下三条反射性原理:
(1)任何用来证明自然物理世界的物质性的理由,拿来证明灵境世界的物质性,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或无效性。
(2)任何用来证明摄泊空间中感知到的物体为虚假的理由,用到自然物理空间中的物体上照样成立或不成立。
(3)任何在自然环境中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完成的任务,在灵境世界中我们照样能完成。
在论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所谓物理空间及空间中由质料组成的物体,只是心灵对象化的结果,在其“背后”并没有个体化的承载体。终极的实在是不具空间性的纯粹超越的决定性,亦即道家所说的“道”,或古希腊哲学家说的“逻格斯”。或者乾脆说,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包含所有的“有”的绝对的无。这种绝对,是不为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所主宰的“太极”。
因此,我们生就的感知框架,只是无数种可能的感知框架中的一种,而灵境技术只是第一次使我们对这个框架的选择成为可能。这样的话,如我们与外星人相遇发现他们的感知框架与我们的大不一样,而具有一些我们不知其所以然的“特异功能”,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相反,如果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我们的相差无几,倒是奇迹了。
我在书中设计了一系列比科幻小说的情节还要离奇怪异但却有自明的可能性的思想实验,借以讨论极端状态下事件的逻辑关系。为什么非离奇不可呢?这是因为常态下的事件把人禁锢在很小的思考范围内,使人们把多次重复的惯常性当作普遍有效的必然性。而我们必须从这种桎锢中解放出来,才能理解终极的超越原则。
有了终极的原则,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们现在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是我们未经选择就被抛入其中的灵境世界:假想时间表中的5000年与现在的1998年并没有自足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差别。如果我们惟恐我们的后代这样下去就会误入迷途陷入迷梦,他们就有更强的理由怜悯我们---他们的祖先---的野蛮蒙昧,不懂得创造自己的世界。
这里,我们得出的结论并不复杂,那就是:质料性本来就不是世界的根性,所以再造一个世界也就不用从质料开始。因此,没有质料基础的灵境世界可以具有完全的真确性。
哲学论证的道路是漫长的,在这篇文章里至此我只能以最粗略的方式谈谈思路。篇幅有限,如何是好?我看还是用我五年前写的几行诗《地平线》来赶紧收笔吧:

阴与阳在这里交媾
虚与实在这里搏击
高与低在这里谈判
深与浅在这里相聚
永恒的苍穹接受边界的切割
有限的杂多在这里汇成无穷的单一
(January06,2000,03:19PM)
两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