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老》《莊》的關係
--------------------------------------------------------------------------------
張成秋教授:臺北.老莊學會常務理事
2000.01.15 - 2000.01.19 加拿大多城第一屆國際易學研討會論文
主席、各位女士先生:
今天,很高興在這裏向諸位請教有關易經的道理。各位都是易經的專家,如果等一下小弟講的有什麼不到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易經》與《老》《莊》的關係,很多局外人士,不懂其中的道理,以為你們研究老莊的,懂得什麼《易經》呢?其實這是大錯特錯,《易經》與《老》《莊》的關係其實是非常密切的。
《易經》與《老》《莊》發生關係是在變動的宇宙觀上
《易經》與《老》《莊》究竟在哪一點上發生密切的關係呢?依我看來,就是在變動的宇宙觀這一點上。然則,什麼叫做變動的宇宙觀呢?就是對宇宙、包括對人生的看法,認識到它是變動不局的這一點特性上。
人生是包括在宇宙之中的。宇宙時時刻刻在變,人生也時時刻刻在變。《易經》認識到這一點,老、莊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易經》與《老》《莊》在源頭上,在基本立足點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後面的發展。
因為發展的不同,因為後天哲人見解的不同,因此發展出不同的學說。
《易經》是“變化之書”
《易經》這本書,書名的意義,就是“變化之書”,因為它主要是講變化的,另外是講人們在變化的宇宙人生中如何應變的問題。英文有兩種翻譯的方法:一個是 I-CHING,那是照音翻譯的,如果照意思翻譯,就是 The Book of Changes,那就是《變化之書》。
《易緯乾鑒度》:“《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鄭玄《易論》:“《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孔穎達《周易正義》更說:“《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都提到《易經》是講宇宙人生變化、變動的一本書。
關於變易與不易,看來似乎矛盾,其實不然。因為宇宙的變動,不是亂七八糟的,不是雜亂無章的,它是在一定的規則與規律下變動變化,因此就會井然有序。今日的科學進步,可以證明這一點。在基督教就說,這是一位全能全智的上帝在主宰、指揮,在設計。我看也有些道理。
所以,現象是時時變易的,而控制現象變易的規律、規則,卻是不可改變的。這就是變易與不變的相輔相成。
《易經》始於伏羲氏畫八卦,以後文王重卦,總共有六十四卦,每一種卦代表在某一種時機下的吉凶悔吝......,也就是當前的處境和未來可能的變化發展。然後,每一卦又由六個爻組合而成,每一個爻在卦中有不同的位置,本身也有不同的屬性(陰爻或陽爻),還有上下兩卦的呼應、轉化,各爻之間或衝突、或呼應、或幫襯、或敵對......也就是所謂爻與爻之間的應、比、承、乘,與卦與卦之間的錯、綜、互、變,都象徵著人生在宇宙與人世間種種變易、變動、變化中,所面臨的處境,和如何因應的道理。
《易經》有兩派:道家《易》與儒家《易》
《易經》由孔子“贊易象”之後,大家都知道它與儒家關係密切。其實孔子以後,到了漢代,流行的是“象數”《易》學。也就是特別偏重陰陽家以算命、象徵的方向發展的《易》學,這裏面又揉合了一些道家(老莊)的道理,不純粹是儒家《易》。到了魏晉南北朝,有所謂的清談,清談的內容,就是《老》《莊》和《易經》,學術上稱之為“三玄”。而第一位又注《老》又注《易》的大師,就是亙古的哲學奇才──王弼。
王弼注解的《易經》,後來由韓康伯續成,再由孔穎達(正義)(疏),收進了《十三經註疏》之中,成了最早、最有價值的《易經》文獻。而這一本文獻的立足點就是道家,就是自然哲學,就是《老》《莊》,怎能說《易經》與《老》《莊》沒有關係呢?
真正值得稱道的儒家《易》著,恐怕要到宋朝朱熹的《易本義》和程頤的《易程傳》。那要比道家《易》的成書晚多了。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易經》至少有兩派:道家《易》與儒家《易》。而道家就是以老、莊為主,道家《易》也就是以老、莊觀點對《易經》的闡釋。所以,《易經》與《老》《莊》是絕對有密切關係的。
“道”的觀念,由《易經》奠立
老、莊是道家,道家的思想當然要以“道”為主。但是“道”的觀念,卻是在《易經》就奠立了的。《易經w縏辭上傳十二章》:“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什麼叫做“形而上者”?先師張起鈞先生說:“形而上,就是有形之物背後的實在”。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宇宙的根源、宇宙的運行規律、宇宙的主宰、宇宙的創造者。在基督教說,就是上帝,在道家、老莊說,就是自然。因為老子曾說:“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主宰著宇宙人生的變動。這一點,《易經》與《老子》《莊子》都是承認的。但是如何應付宇宙人生的變動?《易經》重視的是因時、因地、因主觀條件、客觀狀況來作決定。而《老子》則是看重“道”的反覆,而主張取柔、取弱、取反、取下。至於《莊子》,則認為“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所以,因應宇宙人生的變動,最好的方法,是不分別、計較,進而完全的無所作為,順其自然。
《老子》思想與變動宇宙觀
先說《老子》,他看重“道”的反復,曾有一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就是說,“道”和宇宙的運行,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朝相反的方向走。因為它不是永遠一直線的向前運行,所以強不一定永遠是強,弱不一定永遠是弱。在短時間內,也許強是強,弱是弱,可是“道”與宇宙人生的變化是反復的。於是在許多的狀況下,強者要吃虧,弱者反而要佔便宜。因此《老子》主張:
取柔而不取剛,取弱而不取強,取反而不取正,取下而不取上。
他跟一般人的處事態度相反,謙虛柔弱,退讓不爭,成為《老子》哲學的要點。
《莊子》思想與變動宇宙觀
莊子思想見於《莊子》書。《莊子》書現存三十三篇六萬四千六百零六字,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思想的重點,在內篇七篇;而內篇七篇的重點,又放在它的前兩篇 -《逍遙遊》與《齊物論》上。這是所有《莊子》專家都承認的事情,不必再加爭辯。
《莊子》思想重點所在的《逍遙遊》與《齊物論》,其要義,又叫做“莊學之二環樞”。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逍遙》與《齊物》兩個觀點,是像連環一樣的互相支援,又像樞紐一樣控制著《莊》學的要害。能夠瞭解《逍遙》與《齊物》的道理,大概對《莊子》思想也就能把握了;再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如果有一句話,我們要看它合不合《莊子》思想,也只要看它合不合這“莊學之二環樞”,也就夠了。
《莊子》的逍遙思想,主要是求自由、求快樂。人要自由、要快樂,就要掙脫世間的纏累;而人世間的種種變化和變動,讓我們的心靈七上八下、患得患失、重重糾纏,以至於不能超脫,得自由、得快樂。因此必須求得與“道”混同歸一的境界,才能像“道”一樣無待無求,因而快樂逍遙。
然而怎樣才能達到此一境界?莊子以為,在變動的宇宙中,會有大小、多少、壽夭、美醜......等差異;但是這些都是變動不居的,不是永遠固定的。從“道”的觀點來看,任何差異,其實都不存在。就像是幻影一樣,一時也許看得如此真實,但是弄清真相,才知道原來都不存在。把人間的一切差異看成一樣,而不存在,就是《莊子》的齊物思想。
要想逍遙,就必須齊物,把一切差異看成相同,脫離執著於事物差異的纏累;要想齊物,就必須逍遙,先達到自由快樂的境界,像“道”一樣,從這種境界、出發點觀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沒有一樣不是相同、沒有差異的了。
從而言之:《老子》看問題,因為認清了宇宙是變動不居的,而變的方向是“大、逝、遠、反”“反者道之動”,所以主張我們要柔弱,才能勝剛強;要不爭、居後、居下,才會“天下莫能與之爭”。
而《莊子》也認清了宇宙是變動不居的,於是人們執著的大、小、多、少,似乎都不是絕對的。變來變去,所有的差別,完全一樣。於是,一切順其自然、逆來順受、無為無求、不加干預、不加計較。最後,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那就是他的理想:絕對的逍遙。
結語
《老》《莊》的哲學,都是奠基於變動的宇宙觀,而變動的宇宙觀,則是以《易經》為其共同的根源。所以《易經》《老子》《莊子》,實在關係密切。這是本人對這一論題大致上的看法,不知淺見的對錯,究竟如何,還請各位專家,多多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