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岁以前,不敢一人出门,买东西、理发或其他事情,不到迫不得已,我从敢不去干。走在路上,我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盯着我看。进市场是我认为最噩梦的事。我的娱乐是看电视,不上学的时候,我几乎都呆在家里,不是睡觉就是看TV。我的排遣不是看小说就是玩算命。最喜欢的事情是养蜘蛛、喂蚂蚁、种花。
19岁考上大学,离家近300公里来到广州,仿佛一下子进了地狱,每天要应付好多人,要自理一切生活琐事。我想象自己是一个演员,现在扮演某个角色吧——“他”只是一个角色,永远不是“我”——经常自我暗示:买东西应该怎样做,我参照电视里人家的做法自己去做。第一次见同学爸爸,我学小说里别人那样勉强挤出句“伯父”,窘得恨不得去死。
很快,我发现其实身边人都能接受我,没有人会刻意留意我这么一个小人物,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人人都在慢慢地进行自我完善与增值,与其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不如把自己不踏实的内心世界充实起来吧,很多时候是“求人不如求己”,甚至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人利用人的世界”,只是利用的方式各异罢了。例如父母供我上学,只是为了将来不让我继续拖累他们;同学比我更讨好老师,只是为了期末考试让老师给他们一个及格而已。
那么,我为什么不如别人?我考入公务员为父母免后顾之忧,我努力学习考试成绩体面……别人都只不过是利用他身边的一切人事来达到与满足他的某种需要,我靠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虽然未臻“人到无求品自高”,但相对他们来说我是高尚的,所以我没必要去在乎别人对我的观点如何,我要干什么该做什么我就怎么去做。
走在街上,别人盯看我那是因为我帅、因为我的身材与姿势动人;抬头走路因为我是天下唯一的“我”,别人能遇到我那是他们三生有幸,我可以让他们自卑地看得彻底。在公众场合大声发言,因为发言的不是“我”,“他”只是电影里的一个角色,我在扮演一个别人不敢做的角色……于是,我逐渐释放自己,我敢比别人更大胆地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我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我会做别人不会做的事情,别人永远不知道甚至不相信我下一步会做什么事情……
然后,所有的人(甚至包括我自己)都以为我是个积极开朗乐观无忧的人,很多人经常心事忡忡地向我咨询:你怎么总是那么快乐成天没烦恼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心理压力,把压力自我累计你就成了抑郁者,把压力扔在脑后你就变成快活人。皇帝与乞丐也许只是一衣之别,你内闭我外向可能仅是一线之差——在这线上,自闭的陈平可以变成写出《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的三毛,阳光灿烂拥有最令人怀念的笑容的张国荣先生可以一失足成千古恨——你把世界往心里装,你的世界永远只有拳头般大;我从心里向世界探入,看到的不仅有白驹过隙,还有春草秋露、夏月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