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菩萨品第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假名菩萨,二者、实义菩萨。
云何名为假名菩萨?”
“善男子,众生若发菩提心已,乐受外术,及其典籍,持讽诵读,即以此法,
教化众生。为自身命,杀害他命。不乐修悲,乐于生死,常造诸业,受生死乐,
无有信心。于三宝所,生疑网心。护惜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犷,悔恨放逸。
于己身所,生自轻想,我不能得无上菩提。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
方便。常生悭贪、嫉妒、嗔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
乐修福,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
“善男子,复有众生发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无量劫,苦行
修道,然后乃得,闻已生悔。虽修行道,心不真实,无有惭愧,不生怜愍。乐奉
外道,杀羊祀天。虽有微信,心不坚固。为五欲乐,造种种恶,倚色命财,生大
骄慢,所作颠倒,不能利益。为生死乐,而行布施。为生天乐,受持禁戒。虽修
禅定,为命增长。是名假名菩萨。”
“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乐听如来
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
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
“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
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常教众生,
菩提易得,能令闻者,不生怖心,勤修精进,轻贱烦恼,令彼烦恼不得自在。心
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盘果,持戒精进。愿为众生驱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
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能救一切种种苦恼。能观生
死所有过罪。能具无上六波罗蜜。所作世事,胜诸众生。信心坚固,修集慈悲,
亦不希求慈悲果报。于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知无常相,不
惜身命。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为诸众生受苦之时,其心
不动,如须弥山。虽见众生多作诸恶,有少善者,心终不忘。于三宝所,不生疑
心,乐为供养。若少财时,先给贫穷,后施福田,先为贫苦,后为富者。乐赞人
善,为开涅盘。所有技艺,欲令人学,见学胜己,生欢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
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是名实义菩萨。”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实义菩萨是不为
难,在家菩萨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缠绕故。”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善生言:“世尊,义菩萨者,云何自知是义菩萨?”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苦行时,先自诫心。善男子,我念往昔行菩萨道时,
先从外道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无退转。无量世中,以灰涂身,唯食胡麻、小
豆、粳米、粟米、糜等,日各一粒;荆棘、恶刺、椽木、地石以为卧具;牛屎、
牛尿以为病药。盛夏之月,五热炙身,孟冬之节,冻冰衬体;或受草食、根食、
茎食、叶食、果食、土食、风食,作如是等诸苦行时,自身、他身,俱无利益,
虽尔犹故,心无退转,出胜一切外道苦行。”
“善男子,我于往昔为四事故,舍弃身命。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
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著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菩萨
若能不惜身命,即自定知是义菩萨。”
“善男子,我于往昔为正法故,剜身为灯三千六百,我于尔时,具足烦恼,
身实觉痛,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尔时即得具足三事:一者、
毕竟无有退转,二者、得为实义菩萨,三者、名为不可思议,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又我往昔为正法故,于一劫中,周身左右,受千疮苦。尔时具足一切烦恼,
身实觉苦,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又我往昔为一鸽故,弃舍是身。尔时具足一切烦恼,身实觉苦,为诸众生
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善男子,一切恶有、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
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
道伴,恶有及业,亦复如是。”
“善男子,舍离烦恼,终不得受恶有之身。是故菩萨,虽现恶业,实非身口
意恶业所作,是誓愿力。以是愿力,受恶兽身,为欲调伏彼畜生故。菩萨现受畜
生身已,善知人语、法语、实语、不粗恶语、不无义语,心常怜愍,修习慈悲,
无有放逸,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善男子,我于往昔受熊身时,虽具烦恼,烦恼于我,无自在力。何以故?
具正念故。我于尔时,怜愍众生,拥护正法,修行法行。受瞿陀身、劫宾耆罗身、
兔身、蛇身、龙身、象身、金翅鸟身、鸽身、鹿身、弥猴、 羊、鸡、雉、孔雀、
鹦鹉、虾、蟆,我受如是鸟兽身时,虽具烦恼,烦恼于我,无自在力。何以故?
具正念故。怜愍众生,拥护正法,修行法行。”
“善男子,于饥馑世,我立大愿,以愿力故受大鱼身,为诸众生,离于饥渴,
食我身者,修道、念道、无恶罪过。疾疫世时,复立大愿,以愿力故,身为药树,
诸有病者,见闻触我,及食皮肤、血肉、骨髓,病悉除愈。善男子,菩萨摩诃萨
受如是苦,心不退转,是名义菩萨。”
“菩萨修行六波罗蜜时,终不希求六波罗蜜果,但以利益众生为事。菩萨深
知生死过患,所以乐处,为利众生,受安乐故。菩萨了知解脱安乐,生死过患而
能处之,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受恩之处,常思反报。善男子,一切众生,常求自
利,菩萨所行,恒求利他,是名菩萨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具足烦恼,于怨亲所,
平等利益,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善男子,若诸外道,化众生时,或以恶语、鞭打、骂辱,摈之令出,然后
调伏。菩萨不尔,化众生时,无粗恶语、嗔语、绮语,唯有软语,真实之语,众
生闻已,如青莲遇月,赤莲遇日。善男子,菩萨施时,财物虽少,见多乞求,不
生厌心,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教化盲、聋、喑、哑、愚痴、边地、恶众生时,心无疲厌,是名菩萨
不可思议。”
“善男子,菩萨有四不可思义:一者、所爱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诸烦
恼,能忍恶事,三者、离坏之众,能令和合,四者、临终见恶,说法转之,是名
菩萨四不可思议。”
“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诃责一切烦恼、二者、处烦恼中,而不舍之,
三者、虽具烦恼,及烦恼业,而不放逸,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
“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始欲施时,心生欢乐,二者、施时为他,不
求果报,三者、施已心乐,不生悔恨,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作是行时,自观其心,我是名菩萨耶?义菩萨乎?众
生若能作如是事,当知是人即义菩萨也。”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作如是事,是不为
难,在家菩萨为如是事,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
佛言:“善男子,若离菩提,无菩提道;离菩提道,则无菩提。菩提之道,
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胜一切声闻、缘觉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
之道。”
善生言:“世尊,声闻、缘觉,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
胜?”
“善男子,声闻、缘觉,道不广大,非一切觉,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
为胜。犹如一切世间经书,十二部经为最第一。何以故?所说不谬,无颠倒故。
二乘之道,比菩提道,亦复如是。”
“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学,即是学果。云何名学?行菩提道,未能具足
不退转心,是名为学;已得不退,是名学果。未得定有,是名为学;已得定有第
三劫中,是名学果。初阿僧祗劫,犹故未能一切惠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
第二阿僧祗劫,虽一切施,未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如是二处,是名为学;
第三阿僧祗劫,能一切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是名学果。善男子,菩萨修
行施、戒、忍辱、进、定、智时,是名为学;到于彼岸,是名学果。”
“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不名为施;有亦惠施,亦波罗
蜜;有非惠施,非波罗蜜。善男子,是施、非波罗蜜,声闻、缘觉、一切凡夫、
外道、异见,菩萨初、二阿僧祗劫所行施是。是波罗蜜,非惠施者,如尸波罗蜜,
乃至般若波罗蜜是。亦是惠施、亦波罗蜜者,菩萨第三阿僧祗劫所行施是。非施、
非波罗蜜者,声闻、缘觉持戒、修定、忍、慈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罗蜜是
名为学;亦施、亦波罗蜜是名学果。”
“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尽智、无生智也。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
是名为学;得菩提已,是名学果。”
“自调诸根,次调众生,是名为学;自得解脱,令众生得,是名学果。修集
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名为学;具足获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学果。”
“为利自他,造作诸业,是名为学;能利他已,是名学果。”
“习学世法,是名为学;学出世法,是名学果。”
“为诸众生,不惜身、财,是名为学;为诸众生,亦不吝惜身、财、寿命,
是名学果。”
“能化众生,作人天业,是名为学;作无漏业,是名学果。”
“能施众生一切财物,是名为学;能行法施,是名学果。”
“能自坏悭贪、嫉妒,是名为学;破他悭贪、嫉妒之心,是名学果。”
“受持五根,修行忆念,是名为学;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学果。”
“善男子,菩萨信根,既自利已,复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
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于身、命、财,不生悭吝,是名
自利。菩萨定知,若用声闻、缘觉菩萨教化众生,众生不受,则以天人世乐教之,
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萨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
以故?如是菩萨于法财中,生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恼,
自处安乐,如是菩萨,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闻,虽复教他,是名利他,
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后转教,是名菩萨自利、利他。”
“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
若作后世,则能兼利。”
“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菩萨若能自具如
是二乐、二福化众生者,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
“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维。”
“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三者、具足念
心。”
“复有四法,能自他利:谓四威仪。”
“复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闻,四者布施,五者
智慧。”
“复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谓六念。”
“复有七法,能自他利:谓坏七慢。”
“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
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品
菩萨。”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乐近善友,二者不乐。乐善友者,能自他利;不
乐近者,则不能得自他兼利。”
“善男子,乐近善友,复有二种:一乐供养,二不乐供养。乐供养者,能自
他利;不乐供养,不能兼利。”
“乐供养者,复有二种:一能听法。二不能听。至心听者,能自他利;不至
心听,则无兼利。”
“至心听法,复有二种:一者能问,二不能问。能问义者,能自他利;不能
问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
“能问义者,复有二种:一至心持,二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
心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
“至心持者,复有二种:一者思维,二不思维。能思维者,能利自他;不思
维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能思维者,复有二种:一者解义,二不解义。能解义者,能自他利;不解
义者,则不得名能自他利。”
“解义之人,复有二种: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
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如法住者,复有二种: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
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
者上下智。”
“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者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
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呵众说,十
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
生骄慢,十六说已不求世报。”
“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者时听,二者乐听,三者
至心听,四者恭敬听,五者不求过听,六者不为论议听,七者不为胜听,八者听
时不轻说者,九者听时不轻于法,十者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
听时为受持读,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调众说,十
六听时为断闻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
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善男子,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
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而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
“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为说,二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
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别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
“善男子,不净说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亦名污辱,亦名错谬,亦名失
意。清净说者,名曰净洁,亦名正说,亦名实语,亦名法聚。善男子,若具足知
十二部经,声论,因论,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说。”
“听者有四:一者略闻多解,二者随分别解,三者随本意解,四者于一一字,
一一句解。如来说法,正为三人,不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如是四人,分
为二种:一者熟,二者生。熟者,现在调伏;生者,未来调伏。”
“善男子,譬如树林,凡有四种:一者易伐难出,二者难伐意易出,三者易
伐易出,四者难伐难出。出家之人,亦有四种:一者易调难出,二者难调易出,
三者易调易出,四者难调难出。如是四人,分为三种:一者呵责已调,二者软语
而调,三者诃责、软语,使得调伏。复有二种:一者自能调伏,不假他人,二者
自若不能,请他令调。复有二种:一者施调,二者咒调。是调伏法,复有二时:
一者喜时,二者苦时。为是四人说正法时,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其给
使。善男子,菩萨若知是二方便,则能兼利,若不知者,则不能自利、他利。”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先学外典,然后分别十二部经,众生若闻
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复为众生说烦恼过,烦恼解脱;叹善友德,呵恶
友过;赞施功德。毁悭过失。菩萨常寂,赞寂功德;常修法行,赞法行德。若能
如是,是名兼利。”
“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
则不如是。何以故?若无在家,则无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
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善男子,有道、有道庄严。道者,所谓法行;道庄严
者,所谓在家。出家菩萨,为在家者修行于道;在家之人,为出家者而作法行。
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受,二者施。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诵,二者教。”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兼有四法:受、施、诵、教,如是名为自利、利他。
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
为易化故。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菩萨
亦应拥护自身,若不护身,亦不能得调伏众生。菩萨不为贪身命财、护身命财,
皆为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摩诃萨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
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菩萨若不自行
法行,则不能得教化众生。”
“善男子,众生诸根,凡有三种;菩萨诸根,亦复三种:谓下、中、上。下
根菩萨能化下根,不及中、上;中根菩萨能化中、下,不及上根;上根菩萨,能
三种化。”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自利、利他,是不
为难,在家菩萨修是二利,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