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81阅读
  • 0回复

修心八偈朗瑞当巴多杰桑格 造偈丹增嘉措     讲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晨光
 
发帖
57
开心币
0
好评度
30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4-19
修心八偈

朗瑞当巴多杰桑格 造偈
丹增嘉措     讲疏
杰夫里 哈金斯 英译
郑振煌 中译


  不管我遇到什麽人,不管我走到那里去,我总是劝人要帮助他人,
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今年我已经四十四岁了,从我开始思考的时候,
一直到今天,我总是在培养这种利他的态度。这是宗教的要素,这是
佛法的要素。

  我们必须把这种善良的心、这种利他主义,当作是修行的基础和
内在结构,我们必须把我们所做的一切善行用来提升它。我们必须心
心念念不可须臾离,我们也必须使用文字或者著作来提醒我们修行。
这些文字便是噶当巴格夏 朗瑞当巴所写的<修心八偈>;即使只是
以热诚的兴趣这个层次来修习,它们也有很大的功德。

1 发心为一切众生
  完成最高的利益 
  便比如意宝殊胜
  我今善持最无上

  决不可以忽略其他的众生,你必须把他们当成宝,如此便可以完
成暂时和最终的目标;你必须一心一意珍惜它们。你必须把其他众生
看得比你还可爱、还重要。一开始,你必须依赖其他众生来产生利他
的大愿,以证得最高的开悟。在中间的阶段,你必须以你与其他众生
的关系,来逐渐增加这种善心,同时修习善行,以便达成开悟。最後,
你是为了其他众生而成佛的。因为众生是这种殊胜修行的目标和基础,
他们甚至比如意宝重要,必须待之以尊敬、仁慈和爱心。

  你必须思惟:「我的心如此充满烦恼,我该怎麽办才好呢?」不
过,心还是依其习气而行,但只要纯熟了,过去的难事也变得容易。
因此,寂天的<入菩萨行>说:「时间久了,没有什麽事情是不能习
惯的。」


2 每次与人相往来
  就从我心最深处
  把自己看得最低
  恭敬别人为最尊

  如果你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寻求快乐,而培养爱心和
慈悲,你还是落在自私的观点之内,终究不能得到好的结果。相反的,
你必须从内心深处,发心利益别人,寻求别人的福祉。
  
  把自己看得比较优越、把别人看得比较低贱的傲慢心理,是发展
利他态度(尊敬别人和看重别人)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依赖
对治傲慢的良药,不管你是跟谁在一起,都要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还低
贱。如果你的态度谦逊,你的善良品质就可以增加;反之,如果你傲
慢自大,就永远不会快乐。你会变得嫉妒别人,嗔怒别人,因此会产
生不愉快的气氛,社会的不快乐就随著增加。

  由於错误的理由,我们对自己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
反之,我们可以藉著思惟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来对治骄傲。譬如,
就以这只嗡嗡叫飞舞在我四周的苍蝇为例吧!从某个角度而言,我是
人,我是比丘,当然比这只小苍蝇还重要。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
来看,毫无疑问的,这只弱小低等的苍蝇,一直被业障所牵引,无法
从事宗教修持,但也不会凭藉精密的技巧而造恶业。另一方面,我是
人,我拥有人的一切潜能和精密的心,却可能会误用我的能力。我自
命为修行人,自命为比丘,自命为人,自命为发愿利他的修行人,如
果误用了我的能力,就比苍蝇差多了。如此思考,自然会有所帮助。

  不过,为了对治骄傲而对自己采取谦卑的观点,并不表示你必须
接受修行错误者的影响。对於这些人,有必要加以阻止和回答;然而,
即使要对某个人采取强烈的反应,也必须出之以尊敬的态度。


3 一切行动要观心
  每当烦恼生起时
  自他两皆受伤害
  坚定面对求改变

  当你在修习这麽一种良好的利他态度时,如果你让烦恼自由发展,
就会产生问题,因为嗔怒、骄傲等等都是发展利他心理的障碍。因此,
你不可以任其滋长,却必须依赖它对治良药,立刻加以抑制。诚如我
前面所说,嗔怒、骄傲、竞争的心态等等,都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我
们的战场并不在外面,而是在里面。

  因为没有人不曾对别人发怒过,我们可以凭藉自己的经验而知道
嗔怒不能产生快乐。谁能够在嗔怒的态度下保持快乐?医生治疗嗔怒
的处方是什麽?谁说发怒可以使你更快乐?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让这
些烦恼有机会生起。虽然没有人会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如果我们受
制於嗔怒的影响,就会动气到想自杀。

  认出了各式各样的烦恼之後,即使是最微细的烦恼生起时,也不
可以这麽认为:「这可能不会有什麽问题。」因为它会变得越来越强
烈,就好像房子开始燃起小火一样。西藏有句谚语说:「不要结交
『可能不会有问题』的朋友。」因为这是危险的事。

  一旦你开始生起烦恼时,你就必须想起相反的品质,利用理性产
生相反的态度。譬如,当你开始生起欲望时,就要做不净观,或在你
的心中做身观想或受观想。当你发脾气时,就要培养爱心;当你生起
骄傲时,就要想起十二因缘或各种缘起法。对治这些心态的基本药方
是空性智慧,将於最後一偈讨论。

  在烦恼生起的当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对症下药,在它增强之前
完全加以克制。不过,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至少要把你的心从烦恼
移开--出外散散步,或观出入息。

  生起烦恼又有什麽不好呢?心一旦受到烦恼的影响时,你不仅在
当下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还会招来身和口的恶业,将来必会产生痛
苦。譬如,嗔怒会使语言粗暴,最後变成暴力的行为,使别人受到伤
害。这些行动会在心中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将来就会产生痛苦。

  因此有一句话说:「如果你想知道过去你做了些什麽,看看你现
在的身体就知道;如果你想知道未来你会发生什麽事,看看现在你的
心在做什麽就知道。」佛教的业报理论认为,我们目前的正报和依报,
都是过去的业所形成;我们未来的苦乐则掌握在我们当下的手中。因
为我们只要乐不要苦,因为善业会生乐而恶业会生苦,我们必须诸恶
莫作,众善奉行。虽然你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就完全止恶行善,但你必
须慢慢习惯於止恶行善,把修行推到更高的境界。


4 愿珍惜恶性众生
  及重罪苦逼众生
  一如难遇珍贵宝
  我今有幸皆得遇

  当你遇到品格不好的人、患有特别重病或其他问题的人,你绝对
不可以忽视他们,也不可以在你和他们之间产生距离,觉得他们是外
国人;相反的,你应该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同理心,珍惜他们,疼爱
他们。在过去的西藏,修这种心的人,负起照顾麻疯病人的任务,很
像今日的基督教教士。因为在照顾这些人的时候,才可以培养利他的
心,作为开悟的资粮,同时也是忍辱的修持,自愿承担种种痛苦,与
他们接触,就好像发现宝物一般。


5 当别人出於嫉妒
  羞辱詈骂亏待我
  一切损失我承担
  胜利全皆送给他

  如果有人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地侮辱你,而你强烈地反应,即使
在世间法上没有错,仍然与为求开悟而发的利他心不相应。除非有特
殊目的,否则强烈反应是不对的。如果有人因为嫉妒或不喜欢你而臭
骂你或甚至打你,你不应该以牙还牙,反而要承担挫败,允许别人享
受胜利。这种作法不切实际吗?这种修持方法确实很难做到,但对於
一心想发起利他心的人而言,却必须做到。

  这并不表示在佛教中,你只能时时刻刻吃亏,故意寻找苦日子过。
这种修持的目的,在於吃小亏而获大成就,你不可以怀有任何怨恨,
却要以慈悲的动机,做强烈的反应。

  譬如,在菩萨戒的四十六轻戒中,有一条戒是要对做错事的人,
做合宜的回应和阻止。如果有人正在做某件坏事,确实有必要加以阻
止。释迦牟尼佛在他的前世中,曾经示现为慈悲的船长。在他的船上
有五百位商人,其中有一位被认为阴谋杀害其他的四百九十九位,以
攫取所有财物。船长尝试很多次劝他不要做这种坏勾当,但都无效。
船长对四百九十九位有生命之虞的商人满怀慈悲,亟想拯救他们,他
也对那位谋杀者满怀慈悲,深恐他因而造了极重恶业。因此,既然无
法阻止那位谋杀者,他就做了决定,由自己承担业报,把那位谋杀者
杀掉,免得他犯下杀害四百九十九条人命的罪业。由於他的慈悲动机,
船长甚至因为杀一个人而积聚了大功德。这个例子说明菩萨为了阻止
别人做坏事,该做些什麽合宜的动作。


6 我以大愿利益者
  忘恩负义亏待我
  我要恒持平常心
  尊为无上殊胜师

  当你很仁慈地对待一个人,也帮助他很多忙,那个人确应该投桃
报李,以仁慈对待你。但如果他不知感恩图报,却以怨报德,对你粗
鲁无礼,那确实是很令人伤心的局面。然而,在利他的前提下,你甚
至要以更大的仁慈来回报他。寂天的<入菩萨行>说,如果有人把你
当成敌人,他便是你的最好老师。在依赖上师之中,你可以明了忍辱 
的意义,却没有修习的机会;在你遇到敌人时,才是真正修习忍辱的
时候。

  为了培养纯正而大公无私的爱心和慈悲,你必须培养忍辱,同时
要付诸实践。因此,修持利他主义的人,必须把敌人当成最好的上师,
当成仁慈的人,以恭敬心相待。

  如果某人或某事以好的动机对待你,你很容易就会产生尊敬和珍
惜的感觉。譬如,我们努力想达成的教法,苦的真正息灭等等,一点
都不需要什麽动机,我们还是会非常珍惜、看重和尊敬它们。因此,
如果有什麽东西有助於增益德性和积聚功德的话,有没有动机就毫差
别了。

  即使如此,伤害别人的动机,却仍然是决定某一个人是不是敌人
的基础。譬如,医生在动手术的时候,可能会使我们感到痛苦,但我
们不会把他当成敌人。只有在面对想伤害我们的敌人时,我们才能真
正修持忍辱,因此敌人是绝对需要的;你不可能对你上师修持忍辱。

  有一个西藏故事说,有一个人正在绕寺,看到另一个人结跏趺坐。
他就他就问那位坐禅的人在干什麽,坐禅的人回答:「我正在修忍辱。」
那位绕寺的人,立刻以非常粗鲁的话骂那位坐禅的人,那位坐禅的人
就愤怒的顶了回去。为什麽会有这种反应呢?那是因为虽然他在修持
忍辱。却从来没有遇见伤害他或辱骂他的人;他根本没有机会「修持」
忍辱。因此,修持忍辱的最佳时机是敌人;修持菩萨行的人,必须非
常恭敬敌人。你必须培养真正的爱心和慈悲,当然要把爱心和慈悲扩
展到想伤害你的人,就必须有与敌人相交往经验。人生中最艰困的时
期,便是获得真正经验和内在力量的最好机会。如果你的生命一帆风
顺,你就变得软弱了;只有在经历最悲剧性的环境中,你才能发展真
正的力量--面对它们的勇气,而心中纹风不动。谁教你这一点呢?
不是的朋友,不是你的上师,而是你的敌人。


7 一切大众无例外
  全力协助给安乐
  众生我母诸苦难
  我皆恭敬愿承担

  这首偈拈出「与」和「取」的修行方法--出於慈心,你把你的
快乐和快乐的原因给予别人;由於悲心,你把别人的痛苦和痛苦的原
因拔除。这些是菩萨的两个主要态度:悲心是关怀别人的痛苦,慈心
是希望别人快乐。在修习慈悲心的时候,你会遇到痛苦不堪的人,这
时候就必须修持「与」和「取」的方法,作如此的思惟:

  这个人正在非常痛苦的情况中,虽然他希望离苦得乐,却不知道
如何止恶行善,因此他就不会有快乐可言。我发愿承担他的痛苦,并
且把我的快乐给他。

  也许有少数才能出众的人真正做到这点,但会很困难;我们大多
数人只能想像做到。即使心理观想拔除了别人的痛苦而由自己承担,
对心理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增加实际采取行动的决心。这种修行法
可以配合呼吸来做--吸进别人的痛苦,呼出你的快乐给他们。


8 我愿此等修行法
  不受八风所染污
  了知世事如幻影
  即得解脱诸牵绊

  就方法而言,这些修行都必须出之於一心一意寻求别人的利益;
你不应该受到八风的影响--八风就是爱憎、利衰、称讥,誉毁。如
果这些修行的动机是为了膨胀你自己、让别人认为你是宗教家、获得
名声等等,那麽这种修行就不纯净了,已经被世间法所污染。修行不
应该这个样子,必须完全是为了别人。

  这首偈子的後半部谈到智慧:在你做这些修行的时候,必须三轮
体空,了知一切现象包括慈悲本身、修持慈悲的人和慈悲的对象,都
像魔术师的幻影,似乎是存在著,事实上却不存在。为了了知三轮体
空,就必须明了这三样东西虽然表面上像是存在,实质上却空无一物。

  譬如,如果有人想以慈悲布施来开悟,却把自己看成是独立存在
的,或把开悟之後想要救度的对象看成是实质存在的,或把开悟这回
事也看成是实质存在的,如此一来,就会妨碍到修行者的开悟。相反
的,你必须把你自己(修行慈悲利他的人)、你所寻求的开悟本身、
一切众生(你是为他们而寻求开悟的)都看成实质上是不存在的,有
如梦幻泡影,以某种方式存在,却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由於将这些现
象都看成是梦幻泡影,也就否认了它们有不变的实体。

  这种体性空无一物的认识,并不是把从前存在的东西一笔勾销。
反之,你只是在肯定从未存在过的东西确实并不存在而已。由於我们
无知,一切现象似乎确实在,虽然它不存在;由於这种表象,我们就
认为万法是以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存在著;由於这个原因,就产生
了我们的种种烦恼,因而被糟蹋了。譬如,你们看到我,就这麽想:
「那是达赖喇嘛。」突然间,亳不做作的,你的心生起一个念头,另
有一个独立於达赖喇嘛的身体或甚至心灵之外的达赖喇嘛。要不然,
就以你自己为例子吧!如果你的名字叫大卫,我们会说:「大卫的身
体,大卫的心。」你似乎会认为:另有一个大卫拥有大卫的身体和心
灵,也有一个大卫所拥有身体和心灵。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我们说
达赖喇嘛是一个出家人,一个人,一个西藏人。当你这麽说的时候,
难道不是在指另一个与他的身体或心灵无关的独立主体吗?

  人确实是存在的,但只是在名分上存在,也就是说透过假名而存
在。然而,当他们呈现於我们的心之前,他们就似乎不是透过假名而
存在,而是独立存在,自己能够独立自足而存在。虽然现象并不能够
自己独立存在,而是依存於其他因缘,但我们却把它们当成是独立存
在的。

  如果事情确实是以它们所呈现的方式而存在著,也就是说确实如
此具体存在著,那麽当一个人加以考察研究时,这种本身所具有的存
在应该变得更清晰、更明显才对。不过,当你寻找那指定的对象时,
在分析之下你并不能发现它。譬如,一般都认为有一个「我」在经验
苦乐,在累积业力等等,但当我们以分析的角度来寻找它时,却无法
发现它。不管是内在或外在的现象,不管它是一个人身体或任何其他
型式的现象,当我们想办法要发现那个假名所代表的现象时,我们无
法发现它到底是什麽东西。

  使「我」得以呈现的是心和身,但当你把「我」分成心和身,并
且寻找「我」时,你却不能发现它。此外,「身体」这个假名依存於
身体各部位的集合;如果你把身体分成它的各个部位,而且寻找那个
身体时,你也不能发现它。

  即使是身体内最微小的分子,也有各种层面,因此有各个部位。
如果有什麽东西是无分子的话,它也许是独立存在的,但没有那一样
东西是无分子。反之,每样东西都是依於它的各个部位而存在,都是
透过观念作用的力量,依存於它的各个部位而立假名(各个部位是假
名的基础);没有那一样东西是经过分析之後可以被发现的。没有那
一个整体可以离开它的各个部位而存在。

  不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东西,却好像是客观独立存在的。
因此,事情在我们心上呈现的方式,跟它们实际存在的方式,或当我
们分析时所看到它们呈现的方式,两者之间就有差距。如果它们确实
是以独立存在的方式而呈现时,那麽在我们分析时,这种存在的型式
应该变得越来越清晰才对。不过,我们可以透过经验获得如下的结论:
当我们寻找这些东西时,一经过分析就无法发现它们。因此,它们被
称为梦幻泡影。

  因为现象呈现在我们心上的是一个方式,经过分析之後又是另一
个方式,证明它们的外相是来自我们内心的错误作用。在你了解这些
似乎是独立存在的现象并不存在於它们所呈现的方式时,你就体悟了
现象如同梦幻泡影,一方面知道现象的外观,另一方面了知它们并不
以它们所呈现的方式存在著。

  了解这一点又有什麽好处呢?在们的贪瞠等种种烦恼之所以产生,
是因为我们在现象之上加以分别善恶,而这种分别又不是它们所确实
拥有的。譬如,当我们非常生气或欲望很强的时候,我们就会对那个
东西产生强烈的善恶感,等到这些情绪平静之後再来看它们,甚至会
发现我们早先的想法很可笑。智慧的利益或帮助就是:它能够让我们
不致於对一切事物妄加非它们所本有的善恶分别,因而得以止息欲望
和瞠恨。

  因此,这个统一的修持法门包含方便和智慧两方面--方便是培
养爱心和慈悲的利他态度,智慧是了解一切现象皆空无实质的观点。

  每天我都诵持<修心八偈>,当我遇到困难的情境时,我就思索
它们的意义。这样子做,对我有所帮助。因为我想到它们对别人可能
也会所帮助,所以就在这儿加以解释了。如果没有什麽帮助的话,也
不必争辩,顺其自然吧!佛法并不是用来争辩的。这些教法都是大师
们所开示的,目的在帮助别人,而不是让大家彼此争辩。身为佛教徒
的我,如果还和其他宗教的信徒争辩,假佛陀今天就在这儿,他一定
会斥责我。佛法必须烙入心念之中,才能将心降服。

  总之,我请求大家,呼吁大家:尽一切力量培养慈悲心、爱心和
恭敬心,分担其他众生的痛苦,对其他众生的痛苦多一分关怀,自私
心要少一些。不管你是不是信仰上帝,不管你是不是信仰佛陀,这些
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的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