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道场-幽冥世界九华山
据《九华山志》载,早在汉朝已有道教门徒在九华山修身学道,东晋葛洪在九华山的双峰山下炼丹修道,至今卧云山北面还留有炼丹井和葛仙洞等遗址。唐代赵知微又在凤凰岭建延华观。相传,唐开元年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来此赏花,在拾宝岩上留下蹄印,而有果老石传世。全山道教最盛时,建有道观20余所。
有关九华山佛教的传入,众说纷纭,至唐代佛教盛行,九华山道教逐渐被佛教所取代,成为佛教名山。据唐代费冠卿著《九华山化城寺》介绍,天宝末年(公元775年),新罗国(今朝鲜南部)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华,上九华山趺坐东崖岩上苦行修炼,当地人士诸葛节等自山麓登山,发现金乔觉闭目静坐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有白土少米烹而食之,深为感动,于是自动捐钱,买下檀姓人家的地基,为他建寺。消息传开后,近山群众纷纷为其伐木取石。这时,在群寺上首和尚胜瑜等也闻风远道赶来,拜金乔觉为师,并替他化缘,同建寺宇。经过十年经营,新寺才初具规模。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郡守张岩仰慕金乔觉德高望重,又进一步修缮、装饰寺中台殿,并表奏朝廷,为新寺赐匾“化城寺”,辟为地藏王菩萨道场。
金乔觉学识渊博,懂得汉文,擅长吟诗。《全唐诗》中收有他的诗作,被后世尊称为“佛诗”。他苦行笃修,发愿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为佛。”自他当了化城寺住持之后,为解决寺僧衣著伙食,亲自开荒种地,自供自给,一直到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圆寂。据说“其肉身置石缸中,经三年后开缸视之,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僧众认为是菩萨显示,且见其貌似佛经中所说地藏菩萨,而称他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又因他出身王子,故又称他为地藏王菩萨。在九华山神光岭建塔殓葬,并配以殿宇,称为月身(古代月字与肉字通义)殿,以资祀奉。当年的李白曾是金乔觉莫逆之交,故当金乔觉圆寂后,李白为其作诗怀念:“赖假普慈力,能救无边苦。”
地藏之义,佛经上说:“安忍如大地,静虑如秘藏。”九华山佛教的兴盛,确是与金乔觉躬身苦行,从而获得当地群众和官府的资助分不开的。除主寺化城寺外,从晚唐至五代,又陆续建起无相寺、圆寂寺、九子寺、广胜寺、崇寿寺、福海寺和尤安寺等大批寺庙。到明清两代,九华山佛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营建寺庙300多座,僧尼5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