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的禅,果真如佛教史上所说那么兴盛的话,那些修行人,在禅定上必然下过相当的工夫。
今天有些人说︰「六祖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啊!你怎么在讲禅定?」唉!这真不知如何向他说明,如果没有禅定的基础,怎么可能有般若的现证呢?六祖第一次说法的时候,是对谁说的?是对陈惠明。他说︰「你既为法而来,可先摒息诸缘,勿生一念,我为你说。」等陈惠明打坐一会儿,六祖才为他说法要。所谓「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是从见地上谈的,在工夫上,则不能没有禅定。
禅定是开发般若智慧的不二门。任何人没有透过禅定的锻炼,根本不可能有「开悟」这件事情!如果有,必是自以为是而已。真正的智慧,必须创建在禅定的基础上。无论是密教、天台、华严、俱舍、中观、唯识,哪一个不是站在禅定的基础上来谈的?禅宗也要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就是不起一念,也就是念头未起之境!只有让自己先住于念头未起之境,然后才有办法「观」或「参」念头未起之境的冲动从哪里来?这个时候才能真正进入「参究」的阶段,如果不然,那只是打妄想,思惟卜度、穿凿附会而已。
禅定在修道次第上,有两个功效。第一,禅定使人的心平静如水。一般来讲,企画的人思路要很绵密,思考要很冷静;一个脾气暴躁、鲁鲁莽莽的人,没办法作深细的观察跟思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欠缺禅定,是没办法作深观的,没办法观察潜意识里面那些蠢蠢欲动的东西,到底从何而来?古人说︰「水清鱼自现,心静思自明」,多少可为此做注脚。我们可以说︰没有禅定就没有佛教缘起的智慧,虽然缘起的智慧并不等于禅定,禅定的结果也不保证一定会获得缘起的智慧,但是缘起智慧的体现必须透过禅定。
第二,禅定的另一功能就是「扭转力」、「决断力」。今天很多事情我们明明知道要怎么做,但却做不来,其实不是我们不做,谁不想成佛呢?谁不想「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尽超生」呢?大家都喜欢这样,大家也希望究竟苦边,到达无忧无怖的境界啊!但是,我们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我们力量不够。我们经常「分明眼界无分别,无奈此心不肯歇」。我们对自己的心没有主宰的力量,我曾讲,如果人的手能伸而不能屈,那么这个手就残废了,而如果心不能听自己操控,不能援引心的力量(定力就是心力)去运行我们想做的工作,我们这颗心,也是残废的。所以定力的第二大功能就是「运行力」,使我们能够行所应行,受所应受。
所以唐宋果真如历史学家所说禅风十分兴盛的话,必然因为当时的修行人,在禅定普遍有良好的基础。而定力也分两种,一种是定心,一种是「定根」。什么叫定心?现在打坐,闭起眼睛……,然后他说自己「入定」了,我们也不晓得他有没有?只看到他起座之后,人家跟他意见不一样,他竟然还会生气!?这样的情形,怎么可以叫做「禅定」呢?所以我姑且称它为「定心」。我认为真正的禅定应称为「定根」──定已成「根」。定已成根即形成「业力」──形成定的串习力、定的惯性力。你要他散乱要他前瞻后顾都没办法。定根成就的人,会有磅礡气势的人格特质,不管到什么地方,都如入无人之境一样──处众无畏,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有永远活在当下的气势。所以我主张习定最好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从欣赏美丽片刻的人生开始学起。一旦禅定的个性养成,就自然而然活在眼前一瞬,永远是「一心」的境界。这种一心的个性,才是真正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