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牧:海灯的同谋,来告我吧!
--------------------------------------------------------------------------------
2002年11月13日17:32 搜狐视线
视线专栏作家:赵 牧
海灯,一个弥天大谎的主角!
1997年,在遭遇了三十余家出版社胆怯的婉拒后,作家张扬先生的力作《海灯神话》还是被一家勇敢的出版社出版了。
我在仔细地读过这部七十余万字,附有大量历史图片和众多当事人的言证物证的著作后,我有信心说:“海灯绝对是一个骗子!”
随后,我写了篇书评《一部揭谎的力作——评〈海灯神话〉》,不久发表在《南方周末》上。
有人事后曾打趣说,你不怕范应莲告你吗?
我调侃地回答说,要告也得先告张扬先生吧。
不过,当我非常意外得知,在事隔五年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也因《海灯神话》节目被范应莲告上法庭时,我觉得应该郑重地提醒一下海灯的同谋们,你们实在应该在被告的名单中把张扬先生加上。因为,你们如果不把张扬先生告上法庭,并彻底驳倒张扬,那么即使你们在法庭上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也永远改变不了《海灯神话》这本书用充分的论据把海灯死死钉在他应该占据位置的事实。
我现在要表述的,除了表述的方式,内容和五年并无不同。
我要说,在中国造神之容易有目共睹,而且一旦形成气候,再想把“神”请下来就非常困难了。造神容易固然可以归因于国民的文化素质太低,但这并不是全部理由,尤其是从请神下台之难的角度看,这绝非国民素质太低一个理由可解。
如果你确实想了解海灯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就再次要向你推荐张扬先生的《海灯神话》。我确信,一个人只要基本识文断字,只要看罢该书的“第一篇 ”,就会明白海灯究竟是个什么人。
五年后的历史进程表明,张扬当年不惜用数年之功收集证据、证词,用多达“十四编”70万字的篇幅,把海灯身上披的伪装一寸寸剥下来,确实是有必要的。张扬先生用中国古代文献整理中的严格的考据方式写作此书完全是有必要的。
的确,我曾有过这样的期待:期待着海灯的所有同谋,包括在政府部门内部的、司法机关内部的同谋,把张扬先生告上法庭;我甚至希望他们有胆量、有勇气把为《海灯神话》一书中所有提供证言、证据的人全部请上法庭;包括那位曾因为刊登类似文章受到过海灯同谋人身威胁的女编辑。那么这个民事法庭将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了一个有关名誉的结论而展开的大规模的论据展示的舞台。从而也给新闻界上一课,如何避免因为论据的不充分、不扎实、不缜密,给人以“媒体审判”的印象;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期待:期待看清楚,即使为了海灯这个低级拙劣神话的制造者,他的同谋能调动多大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在法庭上展示展示。
从而向中国人展示这片造神的土壤多么急迫地需要彻底改造。
从而告诉中国人,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为什么中国会出现那么多惊天动地的神话奇迹:亩产万斤、造船工业“划时代的技术革命”、“水变油”、无穷无尽的神功大法、“当代华佗”还有划时代的营养品“核酸”等等……
虽然上述神话的制造者大都一一垮掉了,虽然人们最终知道了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大骗局。但恰恰因此,一个更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是:
为什么我们几乎从来不曾从公开的渠道彻底弄清这些惊天动地的大骗局形成气候的详细过程?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详尽地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哪些同谋?
为什么总是有人无论事前事后,都在极力为骗子的行径遮掩而奔走?
我以为,只有弄清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能真正明白,为什么那些拙劣的骗局能在全国畅通无阻,为什么许多骗局已经被法庭定案、骗子已经去了该去的地方,媒体却依然讳莫如深。
海灯神话在中国的媒体上,曾获得过这样一个评价:“誉满中国,蜚声海外”。看过张扬先生著作后,还会得出一个结论,就这个弥天大谎的制造手段之拙劣和效果的显著而论,也可以称之为“誉满中国,蜚声海外”。这在中国骗子大观史上也可谓数一数二。
《海灯神话》的最突出价值就在于这部书不遗余力地揭露这个拙劣的弥天大谎的同时,又充分说明揭谎的困难并不取决于谎言制造的高明与否,而在于这片土壤可供谎言高速恶性地繁殖;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指出这个社会中有太多的盲从轻信的庸众,还有大批毫无社会责任感包括新闻界中的各类起哄架身的帮闲,更有不少因为在利益上形成一致,因而成为沆瀣一气的同谋和支持者。因此要揭露已形成气候的谎言,揭谎者面对的就不是谎言制造者的单个人,而且经常是要面对一个盘根错节、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可能牵涉到许多方面身分各异、有头有脸的人物。
在此,我要再次借用司马南转述邵燕祥先生的一个精彩的概括:揭露这些骗局,你要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三力(权力、财力、暴力)合一”的丑恶势力集团。这也是我认为,证明海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我们这里为什么骗子可以横行。
《海灯神话》这部书,从写作的方式上看,它不厌其烦地证明海灯“不是什么”,因此曾有律师界的专家盛赞这本书达到了极高的律师水准。但我要提醒的是,如果仅仅从法律的角度欣赏作家张扬抨击丑恶现象时,是如何力求自身处于不败之地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海灯神话》只有这样写,才能把那个可供拙劣谎言恶性膨胀的土壤进行量化分析,才有可能让公众知道每个与谎言发生过关系的人,都应该呆在什么样的位置,才可能对那些无论是帮闲还是同谋产生真正的震慑力。
我们已经知道与“造神”相比拆穿谎言的困难,这就是迄今为止,为什么有许多乌七八糟的“神仙传”、“划时代的发明”,却少有同等分量的揭谎巨作的原因。《海灯神话》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本。
让法官们为了一件名誉权的官司去做历史学家的“考据”工作是不现实的,而既有《海灯神话》一书在,这无疑为法官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如果海灯的同谋们因为这篇文章要告我,那就告我吧。(2002年11月12日)
我来说两句 推荐给我的朋友(短信或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