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阅读
  • 6回复

阿弥化身永明延寿大师,后身转为宋濂居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183
开心币
183
好评度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8小时前
对于大圣人教化众生而言,那必定是能光中化圣无数亿,化贤众也无边的。决不会拘定一种身相,而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因为圣贤教化大众,没有执著的情见,自然会以种种身相,善巧方便去教化。
今天就要和大家介绍一位大圣人,这位大圣人所现的相,是在家白衣居士身相。这位大圣人,他就是明朝时期极为罕见的大善知识宋濂先生!明朝宋濂先生是宋朝永明延寿大师的后身,由此便可以知道他的本地风光,就是阿弥大圣人!永明延寿大师是前身现的出家相,而宋濂先生是后身现的是在家相,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圣人在这个世间应化,决定不会偏于现出家相,或偏于现在家相,而是应该现出家相的时候,就现出家相。应该现在家相时,那就现出在家相。可见,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是在弘扬正法,那就是善知识,就值得龙天恭敬,就值得大众去供养守护!

宋濂先生(公元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时期人,先生字景濂,号潜溪,又号无相居士,他是浙江金华人。宋濂先生被后人尊为“浙东四先生”之一,也被尊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便亲口赞叹宋濂先生,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文臣”。
之所以说无相居士宋濂先生,他是永明延寿大师的后身,那是因为这是宋濂先生自己亲自交代的。宋濂先生在《血书华严经赞》的序文中说到:“无相居士未出母胎,母梦异僧手写是经,来谓母曰:‘吾乃永明延寿,宜假一室以终此卷。’母梦觉已,居士即生。”(《潜溪后集》卷之八)而无相居士,便是宋濂先生给他自己所起的号。
在民国时期,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老和尚,他老人家曾经说到,阿弥化身为永明延寿大师,而永明延寿大师又转成善继法师,善继法师又转成无相居士宋濂先生,并且还说无相居士宋濂先生临终时被杀害。正如这位老和尚原文中说的:“阿mtF化身为永明禅师,永明禅师化身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后身为无相居士宋濂:永明禅师就没有阿mtF那样绀目澄清四大海了;元朝善继禅师在苏州阊门外半塘寿圣寺用血书《华严经》一部,他的弘法事业比永明禅师退半了;宋濂为臣,结果被杀,又不如善继禅师;难道说阿弥tF也辗转下劣吗?”

这位禅师老人家,所说的这一番话,想必有他的善巧方便。但不得不说,明朝宋濂先生临终没有被杀而死,老和尚这一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同时,宋朝永明禅师后身为元朝善继禅师,这个说法没有任何公案支持。而善继禅师后身为无相居士宋濂先生,也同样是毫无依据。因为无相居士宋濂先生和善继禅师他们是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宋濂居士在世的时候,善继禅师也还活在这个世上,又哪里会有什么善继禅师后身为宋濂居士。
元朝末年善继禅师的事迹,在《明高僧传》中记录到:“善继,字绝宗,姓娄,越之诸暨人。母梦神僧授以芙蕖,因而有身。生即能言,或见母举佛号,便合掌和之。大德间,剃染。明年,进满分戒。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后往南竺,谒湛堂澄公,澄深器之。至正中,主天台荐福,又迁能仁。晚岁,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一日,忽告众曰,吾将归矣,乃端坐而逝,年七十二。茶毗,舌根不坏。”


这段话是说道,元朝末年的善继禅师,字绝宗,俗姓娄,是浙江省诸暨县人。他的母亲梦见一位神僧,交给她一朵莲华,因此便有了身孕。善继禅师出生之后即能够说话,每次见到母亲称念佛号,便合掌跟着唱和。元成宗大德年间 ( 公元1297~1307年 ),善继禅师正式剃度出家,第二年,进受具足戒。不久之后善继禅师追随天竺寺的大山恢法师,学习天台宗的教观。后来善继禅师他前往南竺寺,拜见湛堂澄公,澄公极为器重他。元朝顺帝至正年间 ( 西元1341~1368年 ),善继禅师主持天台山荐福寺,随后又迁往温州雁荡山能仁寺。晚年,善继禅师专修净土法门,一心系念阿弥陀佛,昼夜精进而不中断。有一天,忽然告诉大众说 :“吾将归矣!”然后端身正坐而往生,时年七十二岁,火化后,舌根不坏。
根据《明高僧传》的记录,根本看不到有任何关于永明延寿大师的后身为善继禅师的内容,也看不到善继禅师后生转为宋濂先生的说法。而民国时期某某老和尚之所以有这些观点,想必源自于他是看了,明朝时期一个文人,名叫谢陛(1547-1615),字少连,他所写的文章,可能受到他的误导,以至于得出这样的结论,误以为永明延寿大师的后身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的后生为宋濂先生。

明朝末年钱谦益居士,在《跋善继上人血书华严经后》中,便对于谢陛的这种错误观点,当时给予了批评:“善继上人血书《华严经》,故学士承旨宋文宪为序赞,新安有谢陛少连者,为之跋尾备载此经去来事,而曰:‘永明师一转为善继,再转为文宪。’以文宪为善继后身误也!文宪序云:‘无相居士未出母胎,母梦异僧手写是经来,谓母曰:‘吾乃永明延寿,宜假一室以终此卷。’母梦觉已,居士即生。’其《赞永明遗像》曰:‘我与导师有宿因,忽悟三世了如幻。’此文宪为永明再来之证也。若永明之为善继,善继之为文宪,陛之言将安据耶?文宪序赞载其门人李耑、郑渊所刻《潜溪后集》中,盖文宪未入国朝之作。而善继写经,始于至正二十五年乙巳,成于次年丙午。文宪生于元至大庚戍,计是时五十有七年矣。序云:今逢胜因,顿忆前事。文宪殆亲见善继者,安得为善继后身乎?三世去来,如屈信臂,不可思议。然以应身信之,则后先历然。谢氏之讹,不可不订也。丙辰冬十月,过半塘,瞻礼是经,因志其后。”(《牧斋初学集》卷八十六)
不是修学释家的文人谢陛随口这么一说,说到永明延寿大师后身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后身为宋濂先生,而这位文人所说的话,又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根本不符合事实的。可惜文人谢陛就这么一说的话,竟然传到了民国时期,还被某某老和尚以为这是事实,这正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呀!

宋濂先生他都已经说了,他是永明大师的后身,而不是什么善继禅师的后身。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相信呢?所以后人对这个概念,不要混淆了!那么宋濂先生自说他是永明大师后身,有无违背圣人清净明诲的告诫,会不会开启后世狂妄之徒以凡滥圣的端头呢?对此,民国时期高僧印光大师对于这个事情解释到:“文宪自说永明后身,得无违f清净明诲,而启后世狂妄之徒,以凡滥圣之端乎。出格之人,不可以常格律之。君岂不见傅大士之自称弥勒现身乎?彼既不以为非,此何独以为非乎?且狂妄滥圣,适足取辱,如刻人粪为旃檀形,岂能与旃檀相混哉!”
宋濂先生他既然已经说了,他是永明大师的后身。那先生对于修学见解上,自然是极度高超的,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之至!宋濂先生讲到他早年多次阅读大藏经,到了晚年独独羡慕敬仰心宗,也就是禅宗!对此宋濂先生在《日本建长禅寺古先源禅师道行碑》中言到:“予早岁屡阅一大藏教,晚独慕乎心宗。”(《翰苑别集》卷之十)宋濂先生在《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中也同样说道:“余也不敏,尽阅三藏,灼见佛言不虚,誓以文辞为佛事。”(《銮坡前集》卷之十)

宋濂先生本地风光就是究竟圆满的大圣人,在示现的过程中,又尽阅经藏,故而对修学的见解上那是相当準确,后代学人如果依宋濂先生而修学,那可以说千稳万当。正如,宋濂先生他所言道的:“濂自幼至壮,饱阅三藏诸文,粗识世雄氏所以见性明心之旨。及游仕中外,颇以文辞为佛事,由是南北大浮屠,其顺世而去者,多以塔上之铭为属。衰迟之余,诸习皆空,凡他有所请,辄峻拒而不为,独于铺叙悟缘,评骘梵行,每若不敢后者。盖欲表般若之胜因,启众生之正信也。”(《銮坡后集》卷之九)
宋濂先生曾经写过《跋金刚经后》一文,在这一文中,先生谈到关于《金刚经》的注解,那独以无著、天亲二论师的经典注释,符合先圣人经中微妙第一真实了义的见解:“世之名僧达贤诠释此经,殆且百家,独无著、天亲二论师,配一十八住,断二十七疑,允合先佛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潜溪后集》卷之四)
对于宋濂先生的跋文,明朝空谷足音大善知识袁宏道先生在《识篆书金刚经后》中,对此高度赞叹到:“景濂一跋,叙述详委。此公邃于禅,而教典尤博,紫阳、圭峰分身入流也。”(《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十一)景濂也就是宋濂先生的字,袁宏道先生不用宋濂而用景濂,那是对宋濂先生的尊重。


明朝万历间,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云栖莲池大师,他首先对于宋濂先生的全集中,关于释家修学的内容,加以另外编辑成书,最初名字称为《皇明护法录》。到了明朝天启年间,钱谦益居士据据云栖版本《皇明护法录》,再加以修订刊刻,改名为《宋文宪公护法录》。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对于宋濂先生也很赞叹尊重,大师帮助钱谦益居士完成刻印《宋文宪公护法录印,此举真可谓是功德甚深。
宋文宪公宋濂先生的著作,近代民國時期的印光大师,他在《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中也高度赞叹到:“读《文宪公集》,既钦其文之洪阔,又服其理之高深。能不断疑生信,愈入愈深,大明儒佛之心法,企出生死之樊乎?况其中发挥F法者,有一百七十余篇之多乎?”(《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三)
关于宋濂先生临终的情况,也不是民国时期某某老和尚所说的被人杀死,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根据正史记载,1380年,宋濂先生的长孙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先生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先生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先生,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徒至四川茂州安置。1381年6月20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临终时,先生端身正坐,行拱手礼,安祥坐化而逝,当时夔州的官员都前来赠赙哭祭。​
根据《潜溪录》中,宋濂先生的《行状》记载到:“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先生以疾卒于夔府,临殁端坐,敛手而逝。当是时,夔州府守官吏皆来赙赠哭奠,遂葬于夔府之西莲华池山下。其经纪丧葬刻石表墓者,则知事桑以时也。”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知事叶以从,将宋濂先生葬于莲花山下。明朝蜀王朱椿,他很仰慕宋濂先生,又将宋濂转葬于华阳的城东。
或许有些人心想,宋濂先生既是阿弥大权示现,何以晚年要示现儿子被杀的情况。你难道不知道释迦大圣人,尚且示现释迦家族被灭的情况?此等之事,不过是警示大家,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如此之慈悲示现,何尝不是大圣人的无尽大慈大悲呀!​当知,修学人未来不管会不会遭遇何等的境界,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恶缘还是善缘,乃至是要夺人性命,令人家破人亡的恶缘。只要修学人内心,能够始终保持这份真诚向道修学的心,那必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利益。
阿弥大圣人示现宋濂先生的时候,他一生好乐看圣贤诸书。在《明史》中记载到宋濂先生是:“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这就告诉修学人应该要好乐正法,要发心研习古大德的著述,努力按教法中所说的去修学。并且一定一定要切记,尽此一生要做一个正直善良不虚伪的人,正如《明史》上所载阿弥大圣人示现的宋濂先生,他是:“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
修学能够如此,那纵然在晚年时,遭遇到极度糟糕的逆境,乃至临终时受到很大的破坏,你也依然可以坦然面对,一点都没有障碍,终必获得善终。正如元朝天如维则大师在《或问》中说到的:“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当了也。”​此中大圣人宋濂先生示现的殊胜的妙义,希望一切学人都能够体会。倘你现在还没有真正领会到其中的妙义,要赶紧想方设法去体会。若已经体会到了其中阿弥大圣示现宋濂先生的妙义,则必当于此示现之最极深恩,生无上感激之心。
当然,浙江古籍出版社也出版了宋濂先生的全集,只不过是繁体字精装版本。如果你愿意在修学上依止宋濂先生,愿意去读宋濂先生的著作,私淑宋濂先生,以宋濂先生为师尊,那自然是千稳万当的,好的不得了不得了,所得到的利益,那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还是需要你能看得懂繁体字,要能够理解文言文,毕竟现在流通的版本,宋濂先生的全集,那是繁体文言文的。​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183
开心币
183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8小时前
累积福德或是帮助别人,重点满足对方的希望。虽然助人有很多种,包括捐钱、帮对方做事等,但简单说,就是满足对方的欲求。
一旦造下很强的助他人满愿的业,未来自己的愿望能被满足的能力也会很强。

这种福德很大的人,在他身上经常会发生这种事,他只要想“我要这个”,就会在没有特别努力的情况下,就遇到能让他满愿的因缘。
虽然有大小之别,但这种经验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只要有福德,心里想要某件事发生,事情很容易朝着他想要的结果发展。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183
开心币
183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8小时前
我们想一想自己在梦中或是碰到鬼、虎、狼、狮子,碰到种种危难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是能念佛,或念菩萨圣号,乃至念经,你就有功夫了。假如你在睡梦中,每逢一做梦你就能警觉着念佛念经,那么你在死的时候不需要别人(助)念了,你自己自然能念,这就是观心的力量。平常还没有到死的时候自己就准备,不必等别人来念,自己准备好了。

~~~ 梦参老和尚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183
开心币
183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8小时前
现在这个环境里头还有好多菩萨,为什么我们遇不到?这是我们的业。怎么样消?《地藏经》告诉我们很多消业的方法,其它的我们做不了,我们就念,一天我们一天分三次念、分四次念,一次念一刻钟。我们少说一些闲话,时间是有的。一天说闲话的时间,一刻钟、二十分钟都过去了,但等到念经的时候,就说没有时间,这是我们业重福轻。

~~~ 梦参老和尚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183
开心币
183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7小时前
人人都想开智慧,能否得到,要看你怎样做。你照着佛菩萨教导、经论所说如法修行,那很快就能得到。随便你修哪一门,一天付出了几个小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能随时随地观心,做梦还在用心修行,睡觉时都在念佛,绵密不断,日夜相续,那绝对成就了。

~~ 梦参老和尚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183
开心币
183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6小时前
《贤愚经》

虽微小罪恶,勿轻谓无伤,余烬虽云小,能烧草山积。

壹|关键要看你发心

很多人都认为,作为在家人,

是很难突破世间重围而专心致志修行的,

所以也很难获得解脱。

但在如今这个社会里,

我们是有办法修行、

有办法成就、也有办法解脱的,

关键就要看你发心,

是否真切、正见是否具足。  

贰|在家人中也有成就者

虽然经典里讲,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本来就是相违,

本来就是矛盾的,

因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间的事情去修行,

这种机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但是如果能将菩提心,

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修大乘的佛法跟处理一些家务事,

或其他世间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

如果不用处理这些事,

当然很好,但往往在家居士难以做到。

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可是,在家人里面同样也有很多成就者。

不仅以前有,现在也有。  

叁|将世间事变成利益众生的事

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做呢?

比如说,虽然平时要上班、要工作,

但是同时你可以发慈悲心、出离心,

这两个是一点儿都不矛盾的。

平时做一些世间的事情,

虽然不是为了利益众生,

但我们也有办法将它变成是利益众生的事。  

肆|发心不同

比如说,吃一顿饭究竟是善,是恶,

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法呢?

如果在不伤害众生生命的前提下,

吃饭本身是无记法。

但是在《俱舍论》里面讲得很清楚:

如果一个人吃完这顿饭,

将肚子填饱了以后,

是为了去杀生、去行骗等,

以这样的目的而吃饭,

那吃这顿饭就是造作恶业;

如果一个人吃饭的目的,

是为了吃饱以后去听法、去放生、去行善,

那这个吃饭就是行善;

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摄持,

那么吃这顿饭就成了大乘的修法;

如果他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

没有去想吃完饭以后去杀生、去放生等,

那这样的吃饭就是不善不恶,所以叫做无记。  

再比如说工作挣钱。

为什么要挣钱?

如果挣钱是为了利用在修行上,

那工作就是出世间法。

如果是要拿这些钱去干一些坏事,

即使现在还没做,

这样的上班天天都是在造恶业。

如果没什么其他的想法,

只是为了吃饭、生存,

这是不善不恶,是无记法。

所以,虽然行为相同,

却因为当前的发心不同而有善、恶业之区别。

伍|行持善法并不难

如果自己愿意做的话,

行持善法还是很容易的,

怎么做都可以。

自己不愿意做的话,

即使天天给你讲大圆满等最最高深的法,

你今天听,明天也听,

永远都不去实修,是没有用的,

讲了也没有太大意义。  

闻法很有意义,通过闻法可以明白道理,

如果不明白就不知道如何修持。

但是如果听了很多却不去实践,

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能得到一些闻法的功德而已,

其他的功德是没有的,

在法的实修上也没有什么收获,

今年是这个样子,明年还是这样,

乃至死亡的时候也是这样空手而去。

如果你自己想做、能做的话,

仅仅吃一顿饭,都能成为解脱之因。

其他类似的修法都是一样,

所以,务必要发菩提心。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183
开心币
183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6小时前
真正的“心地善良”是什么?

《入行论》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壹|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
然而我们总是认为,
我们只和少数众生有所关系。
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
我们总是喜爱一些人,
厌恶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 
这种对其他众生存有的偏颇和有限的见解,
持续使我们生起执著和嗔恨,
因而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如果我们能一瞥过去无尽的生生世世,
我们将了解到,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
而且不只是一次,
他们曾是我们许多生世的父母。  
为了回报他们的爱与大慈,
我们应该像证悟者一般,
对所有众生生起爱与慈悲。
最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
生起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
不遗弃任何一个众生。
贰|受到善心的启发
发起这个誓愿所累积的功德,
和这个誓愿所涵盖的众生数量成正比。
因此希望救度无数众生的愿望,
将能产生无量功德。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是达成这个愿望的基础。  
如同佛陀对波斯匿王所说的:
“喔,伟大的国王,
你的事业是如此的广大无量。
无论你是在行、住、坐、卧,
愿你所有的行为、
法规和判断都受到善心的启发。
如此一来,
你将为你的臣民带来无限的利益,
并为自己累积无量功德。”  
叁|真正的心地善良
“心地善良”是什么?
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
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证明。
然而,父母只不过是,
无量众生里面的两个众生。  
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众生,
不只是我们的朋友,
也包括敌人和陌生人,
当做我们的父母,
并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个你最敌视的人,
并视他为你心中最亲爱的人。
如果你对某一个亲近的人生起贪爱之心,
那么把他视为一个梦中遇到的人,
一个缺乏任何真实存在的幻象。  
肆|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地利益他人来展现,
然而,什么是利益他人?
毫无疑问的,
布施食物、衣服、住所,
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现,
但这种仁慈仍然有限。  
我们应该努力用一种,
无限的方法来利益众生,
而佛法则是唯一的途径。
我们应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众生,
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
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蚁冢、
养鱼塘或鸟禽养殖场念诵诸佛菩萨的名号,
心中生起慈悲,
并祈愿:“愿这些动物不再投生轮回恶趣之中。”  
诸如此类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行为有很多很多。
当你持续受到利益众生的动机的激励,
菩提心,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证悟的愿望,
将在你心中渐渐开展。
伍|菩提心有两个层面
我们不能用表象来评判行为,
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内在的态度。
惊人的利他行为,
可能出自于自我本位的动机,
例如期望被人感谢,
在来世享受业果,
完全和心地善良无关,
如此的动机贬损了行为的功德。  
记住,誓愿带领一切众生解脱的爱与慈悲,
乃大乘之正道。
菩提心有两个层面:
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
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
它将随着时间慢慢地在心中成熟。  
相对菩提心则是,
根植于爱与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为。
深刻地修持相对菩提心一段长时间之后,
这种修持将自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
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显现。
陆|慈悲是空性散发出来的光辉
彻底了悟空性的菩萨成佛之后,
他展现的悲心,
不会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头。
他不会想:
“这个众生向我祈求,我必须帮助他。”  
或“这个众生没有祈愿。”
他的慈悲和空性是无所不在且含摄一切的,
如此这般的慈悲,
是离于偏爱分别、执著或嗔恨的。  
它如同太阳,
平等地映照在每一个水面之上,
无论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浊。
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辉,
离于概念,超越形述。  
这是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
能够如此无边无际的原因,
如果你了解这一点,
你将明白,
即便是吹拂一个发烧病人脸庞的凉爽微风,
也都是诸佛的加持和慈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