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63阅读
  • 0回复

张伯端和他的《悟真篇》/张振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风车
 
发帖
9
开心币
0
好评度
106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03
世界宗教研究 2001年第2期 P74-84

道教研究

张伯端和他的《悟真篇》

张振国

【摘要】
道教内丹修炼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深受研究者的注意。北宋张伯
端的《悟真篇》是汉代魏伯阳《参同契》以后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经著作,可以说同为丹
经之祖。本文对《悟真篇》的作者、基本内容、理论渊源、修炼实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

作者张振国,1946 年生,上海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道学院教务长、讲师、文化研
究室主任。

一、张伯端其人其书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被史家认为是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集外丹和内丹修
炼之大成,在东汉直至宋代这漫长的岁月,爱好修炼的人士,包括上层显赫之士,无不
受到它的影响。宋朝的张伯端发挥《周易参同契》的理论,援佛入道,主张性命双修,
先命后性,结合自己的修炼实践,写出了《悟真篇》,用歌诗的形式,借用外丹烧炼的名
称,依托卦象传播内炼的药物、鼎炉、火候、防危等丹经必须的知识。《四库提要》称其
为:“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行世以后,备受推崇,
于是注家蜂起,阐幽显微,因之门派林立,绵延不绝。
张伯端(983-1082)字平叔,一名用成,号紫阳,浙江天台人。生活在外
丹修炼日见萎缩,内丹修炼日臻兴盛的北宋。薛道光(薛式)《悟真篇记》说:“张平叔
先生者,天台人,少业进士,坐累谪岭南兵籍。治平中先大父龙图公詵帅桂林,取置帐
下典机事,公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公薨于成都,平叔转徙秦陇,久之,事扶风马默处
厚于河东,处厚被召,临行,平叔以此书授之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願公流布当有因
书而会意者。”(见《道藏》二册九六八页)《张真人本末》:“紫阳真人乃天台缨络街人,
先名伯端字平叔,后名用成。少无名不学,浪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未备,孜孜访问徧
历四方。熙宁中陆公龙图锐镇成都,乃依以游蜀,任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於己
酉岁遂遇异人传火候之秘,其道乃成。”《悟真篇自序》:“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
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惟金丹
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
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
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不唯紊乱仙经,抑亦惑
误后学。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疲悴。虽询求遍于海嶽,请益
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后至熙宁二年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
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张伯端自幼好学,他深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
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不唯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的后果,他既力排异端邪说,
又主张“万卷丹书语总同”,所以兼采儒佛之理,提倡三教归一之说。他一面传金丹之道,
一面积累《悟真篇》的素材,写出了至今仍有较大影响的悟真之作。
从“罄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内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
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诸周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乙。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
以周岁律”,尤其是一个“续”字,根据这些话推断,开始时《悟真篇》并没有系统的构
思,也不是短时间完成的作品,他是为了适应二八斤两、对应六十四卦、配合太乙之象、
符合一年十二个月,才凑足这些数目的。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有些作品内容上显得重
复。或许是这个原因,《又西江月一首》等被疑为后人续添。
张伯端写完九十一首歌诗后,觉得对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尽,又作为歌颂乐
府及杂言等,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这些歌诗乐府杂言当是九十一首
以外的作品,所指应是“又西江月一首”即“丹是色身至宝”和“七绝五首”即“饶君”
“投胎”“鉴形”“释氏”“俗言”这些作品。但从“又作为歌颂乐府及杂言等”来看,文
体和以前的作品风格却对不起来。又清董德宁《悟真篇正义》:“按此五首之诗虽言旁门
之学,以及修性之徒,总亦无甚深奥之意,且篇中已言之屡矣,又其原序中,并不言及
有此,疑亦后人所作。”可是宋代陈楠的《修真十书:翠虚篇》中说:“不见《翠虚篇》
内说‘真金起屋几时枯’是引此诗中之句。谅无差谬,是以录之。”清刘一明《道书十二
种》说:“性宗乃《悟真篇外集》,仙翁著《悟真篇》之后,尚恐本源之性有所未究,又
作为歌颂乐府及杂言等,附之卷末,以备性命双修之道也。”显然是指现行的《悟真性宗
直指》历来被编入外集,多出来的六首作品虽真伪难辨,但毕竟被多数人认同。

二、《悟真篇》基本内容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在《悟真篇》名下的作品有七言四韵十六首,七言绝句六十四首,
五言四韵一首,西江月十二首,又西江月一首,七绝五首,这些作品传统地编为上中下
三卷。外篇有《悟真性宗直指》、《金丹四百字并序》、《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
诀》。《悟真性宗直指》是性功的重要内容,安排在外篇之首是为了让它和命功紧密联系
在一起。其余两篇作为对上中下三卷的补充,所以收在同一卷中。《悟真篇拾遗》又称《悟
真外篇》,有《读周易参同契》、《赠白龙洞刘道人歌》、《石桥歌》、《后序原文》等四篇组
成。
上卷即七言四韵十六首,是总论。北宋时期由于皇室的重视,道教得到振兴,连
著名的理学大师也基本上不排斥道教,士大夫信奉道教成为风气,排斥道教的言论和行
为比起前朝要少得多。毫无异议,以入世为主的道教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宫阙里
巷,崇尚内丹修炼蔚为新风。于时,张伯端指明修炼的关键在于阴阳得类和调停火候,
技巧在于坎离颠倒,最高境界是玄珠成象、返本归原,最终目的是“寿永天地”。
中卷即绝句六十四首,可以看作是分论,在分论中也有总分之别。因散见于诗中,
在内容上有些是重复出现的,所以要具体地分出何总何分是有一定的困难。次序上也较
随意,从宏观上看六十四首绝句主要讲述丹经的理论来源、药物、鼎炉、火候、抽添
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刘一明将六十四首作品所述的主旨一一列出。他认为1、 2 言鼎炉;
3、 4 言偃月炉;5、 6、 7、 8、 言真铅;9 、10 言用铅和不用铅;11 总论铅汞;12 言虚无
一气;13 言坎离;14 言戊己;15、16 言坎离颠倒和取铅填离;17 言五行;18 言二弦;
19、 20 言调和;21 言龙虎;22、 23、 24 言炼己;25、 26 言金公姹女;27、 28 言火候;
29 言采药火候;30 言抽添火候;31、 32 言温养与结胎;33 言阴阳归中;34 言沐浴;35
言文烹武炼;36、 37 言卦意;38 言庚申;39、 40 言玄牝;41 言性情;42 言有为;43
言雌雄;44 言有无;45、 46 言服丹;47 言丹自内结;48 言药自外来;49 言内外丹;50
言阳精;51 言返本;52 言慧剑还丹;53 言调和性情;54 言渐顿;55 言结丹至易;
56 言用好我与天;57 言盗机即及时采药;58 言穷理;59 言求师;60 言息机;61 言止
足;62、 63 言生杀;64 言混俗和光。
下卷所收十九首词,基本上以《西江月》曲牌为主,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总结。
外篇韵文有32首,主要是以“歌”尤其是用“颂”这种文学样式来阐明性命双修
的道理。张伯端写完99首诗词后发现“篇集既成之后,又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
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于是增写了专言性功的歌诗,教诲修真之士察心观性,以
儒养仁,以佛培性,事事处处,无分大小,弃恶从善,脱离诸相,才能无为自用,顿超
彼岸。否则纵有千种奇妙丹法,终因根性迷失,亦难于成丹而交臂于成仙得道。命之不
存,性将附焉?因性失命,因命害性都不能悟得无上至真妙觉之道。所以说这32首杂
言是进一步体现了张伯端“教虽三分,道乃归一”的三教合一思想。
另外《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都被刊入《正统道藏》,
虽然题有“张伯端”,“张平叔”之名,但历来有伪托之议。就其内容来看,与前99首
诗词是一致的,不妨把它看作用时文写成的丹书,可以帮助理解上中下三卷丹诗的含义,
现在被一并收入《外三种》。
《悟真外篇》中的《读周易参同契》主要讲述乾坤、阴阳、五行与八卦之间的关
系。《赠白龙洞刘道人歌》实际上是卷一中一、三、五、七首律诗内容的演绎,同时表现
了他对“竟向山中寻草木”的否定。《石桥歌》是浓缩了的《悟真篇》,“山北穴中藏猛虎”、
“山南潭底隐蛟龙”“二兽相逢斗一场”着重谈了沿着任督二脉运气,坎离交会产玄珠;
“无昼夜,要绵绵,聚散周天火候全”、“木生火,金生水,水火须分前后队”这是讲述
五行与火候要匹配;“妙道不离自家身,岂在千山并万水”,鼓励修真之士寻师觅玄旨,
区别真伪丹法,坚持修炼,争取早日与道合真。

三、内丹理论的渊源

我国的养生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相当的发展,出土文物可证。《行气玉佩
铭》共45字,每一面刻三个字,刻在十二面体的小玉柱上,其中九个字重复出现,经
考古学家认定是战国初期的作品。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
文中将四十五个字解释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
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幾舂在上,地之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不过这一理论
没有直接影响《悟真篇》丹法思想。尽管张伯端丹经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行气玉
佩铭》没有成为他丹法理论根本渊源。清朱元育《悟真阐幽》直截了当说《悟真篇》:“此
书源头出自《阴符》《道德》两经,其作用则略仿《参同契》。”作为道家他首推《道德
经》,对其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生思想作了发挥。他在第十
二首中吟“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这
是顺生,离不开生老病死。道是虚无中的先天一气,永远不会枯竭衰亡。作为一个人,
他所具有的先天之气因为烦恼是会一天天耗散,具体表现为一生二,二在人体就是阴阳,
就是坎离,也就是元精、元神。元精下滑,元神上飞直接导致先天之气的耗散。要使它
不消散,就要想办法“归根复命”。如能懂得《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
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道理,笃信不移,努力加以实践,使三归
二,二归一,一归于先天,这就是逆修成仙,相当于佛教的“净意”说。《道德经》五十
八章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伯端从实践中得到“祸福由来互倚伏,
还如影响相随逐。若能转此生杀机,反掌之间灾变福”,这就告诉我们身体所具有的五行
之气也是相生相克的,顺者德中有刑是为杀机,杀机者亡;逆者刑中有德是为生机,生
机者存。这里充满着辩证的思想,要求我们小心谨慎处理好内在的细微变化,不能掉以
轻心。
《阴符经》只有几百个字,但其天人相盗的盗机论和暗合天道的神仙长生学说给张伯
端以极大的启发。第五十七首云:“三才相盗及其时,道德神仙隐此机。万化既安诸虑息,
百骸俱理证无为。”这就是继承了《阴符经》“三盗既宜,三才乃安”“动其机,万化安”
的盗机论,认为“天地为万物之盗,万物为人之盗,人为万物之盗”。万物得到天地之气,
所以有萌生到茂盛的发展;人见万物产生贪瞋痴欲念,万物消耗人的精神。“盗机”说穿
了就是及时地互相利用。正取叫取,不正取叫盗。在丹法上,顺行称取,逆行叫盗。人
若能适时盗取天地之精华,那就能够与道合真。所以要求修士理解阴符道德两文蕴涵的
深刻意义。“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
真诠”,在丹家眼里这两篇文章是修真祖经。
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完备地阐述内外丹法的著作。东晋葛洪的《神仙传》
首次提及魏伯阳,说:“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
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其说如似解释《周易》,
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奥旨矣。”《参
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及《周易参同契鼎器歌》一首,共六
千多字。这是一本将《周易》、黄老与炉火参同一体的讲述丹道的书。主要内容是关于炼
丹的鼎器、药物、火候这三个问题的阐述,“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
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虽然这段文字到八十五章才提及,实际上
是这本书的总纲。行世后,为其作注者甚多,仅唐宋以后的《参同契》注本,《四库全书
总目》就收有6部16卷,明《正统道藏》收入11种。毫无惭愧地雄居丹经之祖的位置。
张伯端从《参同契》获取了大量的营养,并从三个方面作了发挥。第一,张伯端认
定《参同契》是一本讲述内丹修炼的著作。张伯端在律诗第八首中明确说:“休炼三黄及
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三黄就是硫磺、雄黄、雌黄;四神就是朱砂、水银、铅、硝。
《参同契》里提到的这些物质都是有形的,靠道术无法炼就。“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凡
砂及水银”,只有把铅汞解读为元精元神时才算认识了真铅汞。为了突出识真铅的重要,
张伯端连续写了“嚥津纳气是人行”、“调和铅汞要成丹”、“未炼还丹莫入山”、“竹破须
将竹补宜”、“用铅不得用凡铅”、“虚心实腹义俱深”、“梦謁西华到九天”等七首(即第
5、6、7、8、9、10、11首)关于“铅汞”的七绝。第二,从上述七首作品可
知,内丹修炼的药物绝对不是有形有质的金水铅汞,真正的药物是人人都有的精气神,
依靠精气神炼就金丹,“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律诗六)“要知药产川源
处,只在西南是本乡”(律诗七)川源处就是西南方,即人体的坤方,也就是下丹田。
所以修士根本不必避开闹市孤守空山。第三,明确指出修炼的场所不在深山老林,而是
以人体自身为丹炉。“须知大隐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律诗第五),“志士若能修
炼,何妨在市居朝?”(《西江月》十二首之二)这些观点《周易参同契》从未有所说明。《悟
真篇》对此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张伯端还受陈抟内丹思想的影响,尽管陈抟作古的时候张伯端还很小,约五六岁。
陈抟是北宋一位传奇式的隐逸道士。他放弃仕途,专研《易》学,置身黄白炼丹飞升之
事。隐居武当山修炼二十多年,后来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著作甚丰。有《无
极图》刻于华山石室。朱彝尊在《太极图授受考》中说:“陈抟居华山,曾以《无极图》
刊诸石,为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门’;次二曰‘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气朝元’;次四曰‘阴阳配合’,曰‘取坎填离’;最
上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故谓之《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尔。”黄宗炎说:“其
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火不熛烈,惟
温养而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使上,则水不卑湿,惟滋养而光泽。滋养之至,接续而不
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其最下圈名为‘玄牝’,玄牝即谷神。牝者,窍也;谷者,
虚也。指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气。”(转引自《中国道教史,第
七章》)
张伯端绝句第十一首“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中简易无多语,只
是教人炼汞铅。”陈抟著有《指玄篇》确是事实。《宋史-隐逸传》:“抟好《易》,手不释
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
章以笺其旨。”《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都作《九室指玄篇》。张伯端悟真步骤
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陈抟《无极图》提示相同者多,经过黄宗炎
的太极图说辨,我们更有理由说张伯端的悟真思想的形成与陈抟内丹理论有渊源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与《参同契》的关系亲近得多。毕竟他们生活在几乎是同一个时期。

四、内丹修炼的实践

现在对《悟真篇》的内丹修炼作些归纳性的介绍:
《悟真篇》诗词九十九首没有提及下手功夫,估计他都是口授给学生,这和道家道
教不轻泄天机的习惯有关。但从《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我
们看到了口授的有关下手功法。所以归纳起来张伯端丹法有(一)筑基;(二)炼精化气;
(三)炼气化神;(四)炼神还虚。这四个阶段有人把它分为筑基是道术,后面三个阶段
是仙术。
筑基阶段命性合炼。开始时,选择适合自己修炼的时间和场所,根本不必追求“空
山静室”。端坐、平视、双眼微闭、两手虚握太极,顺着呼吸的自然起伏,使自己的气息
沉到下丹田,即脐区。这时自我感觉应当是很松很静。心静至神静的过程称守一,也就
是意守下丹田,重心也应保持在下丹田。觉得丹田气足了就要准备通关,当然这个气还
是后天之气。
通三关,即打通背后三关。气从尾闾处升起,使它慢慢上升,这是通尾闾关。气运
至后背,几乎与心脏等高的地方,称之谓夹脊关,气容易从此处通过。气运到后颈脑下
与口相对应的玉枕关时,道路不通畅,需要花大力气慢慢通过。如果通过太快,气容易
上冲而至偏差。从尾闾到头顶泥丸宫,(一说)再到上嘴唇处,称逆运督脉。由泥丸宫往
下,(一说下嘴唇)经过印堂鼻窍即鹊桥,再经十二重楼,即喉管进入绛宫,即中丹田,
下行至下丹田即通任脉。任督二脉通,这时运气不运药,故只能称通脉或称转轱辘,如
果运转中有了药,那就得称小周天了。通与不通,全在于意念的运用,凭意念去体察。
如果有气感、有热的感觉,则说明任督已通。任督二脉是八脉的枢纽,任督二脉通了,
其他六脉也随之而通,(如果有药其中,则为大周天)全身也就通畅无阻。筑基的过程是
有为的,运的都是后天之气。筑基目的是补人体亏损,活络经脉,通气血。
筑基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气息。人生全靠一口气,日常呼吸,呼出时,小腹内缩;吸
进时,气下沉,小腹微有上升与突起,做到细长无声,这称调息。通任督时要学会呼出
时连同小腹突起,吸气时小腹内缩,即靠意念持内气沿着督任二脉循环呼吸,这叫调真
息,也称橐籥功夫。开始阶段可以用调息方法,使自己入静,但要真正通任督二脉必须
学会逆呼吸,即当外气入腹时真息从腹底沿督脉上升头部百会穴;外气从鼻子呼出时真
息从百会穴沿着任脉下降到腹底。
炼精化气阶段,内丹功法称初关。运行的线路和筑基时一模一样。这个阶段的主要
任务是在筑基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精气神,达到元精元气与神合凝生成药,也称炁。如
果说筑基阶段以炼气为主,气在任督二脉不断循环运行,那么炼精化炁是指药沿着任督
二脉循环运行,称运河车,运行中使药不断纯化。过尾闾关时需要细步慢行,如羊驾车;
经过夹脊关时象鹿驾车,可以大步急奔;过玉枕关时,通道较小,要象牛驾车一样用力
猛冲。从泥丸宫下行要结合沐浴和退符,使得到初步凝练的药归于丹田。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其实精气神三者是并立的,根据内炼的不同层次和位置分别
冠以元气、元精、元神。筑基使人增加元气。炼精化炁就是让精气神进一步合炼。起始
阶段合炼出来的称外药,外药是生而采的,即筑基阶段在气海里贮满了元气,在静极一
动的时候就表明活子时到来,意味着外药生成,这时就要开始采药。药生成于西南即腹
部。采取以后就要封固在丹田。封固的目的在于继续炼药,使它越来越纯。元神运行到
一定程度就会与已经积蓄的元炁在下丹田交会,产生一种比外药更纯的真种子,不采它,
它永远是气的一种,只有采了它,它就能迎合外药成为“炁”,结成丹母。有了丹母才能
归根复命,所以炼精化炁阶段实际上就是“三归二”的过程。
要做到“三归二”就要运河车,这是一个比喻,在通关的基础上将运气改为运药,
就是运河车。羊车细步慢行,鹿车大步急奔,牛车用力猛冲,过了三关可以直上泥丸宫,
由泥丸宫沿任脉而下丹田,这就是采取药物行周天之法,我们称之谓小周天。
炼精化炁阶段鼎炉的作用不可忽视。《悟真篇》绝句第一首“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
乌兔药来烹”开宗明义,点明鼎器的位置。鼎在乾,即在头顶泥丸宫,为阳,也称阳鼎。
器在坤,即在下丹田,为阴,也称阴炉。鼎器的作用就是为药物锻炼提供场所。炼精化
炁以上丹田为鼎,以下丹田为炉,这叫大鼎炉。乌为元神,兔为元精。脐下起火,将采
到的外药沿着任督升降,也称烹炼。药运至炉称归炉,也就是元精元神和土三家相见,
生成丹母,即大药,至此完成“三归二”的修炼。绝大多数修炼者只能修持到这一程度,
因此要在筑基和初关上狠下工夫。否则无法进入下一阶段的修炼。
炼炁化神是神与炁(丹母)合炼,诞生圣胎,也就是婴儿,完成“二归一”的修炼,
一般称之为中关。步骤为凝神炁穴、采大药(丹母)、炼服大药、养药、结丹。神与气交
产生外药,内药采而生,然后与外药凝为大药。大药也是采而生,再经过一段时间,一
般说七日,可以成胎。修炼方法强调呼吸自然,不必靠意念,只要凝神入定,目光内视
观照中丹田。
通奇经八脉的功夫属于大周天功夫。这一理论首先由张伯端提出,明朝的《性命圭
旨》发挥了这一理论,《性命法诀明指》完善了奇经八脉的理论和修炼方法。其法是由尾
闾到头顶中通督脉;由头顶从前面降至生死窍通任脉;由生死窍到气穴,分二路至后腰
眼,通带脉,再到两腋窝定位,然后到两肘外,为通阳腧脉;由手心走至阴腧脉,双双
回到胸前,再由胸前降至带脉,合归一处,共同回到生死窍,然后上升至心下绛宫定位,
这就是通冲脉,注意不能超过心的高度;下降至生死窍分开,双走两腿外,为通阳蹻脉;
然后直至脚底涌泉穴,回升到两腿内侧,是为通阴蹻脉;过生死窍,上升气穴定位,由
气穴降至生死窍定位。(参见《历史上的炼丹术》)
炼神还虚阶段是内炼的最高阶段,称上关或九年关。这个“九”是我国古代汉语中
最高的阳数,在这里表示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炼成由一归无的性功。归无就是归道或称
归无、归根、明心见性。《悟真篇》绝句五十一首:“万物芸芸各归根,返根复命即常存”,
群阴剥尽才能归根,跳出樊笼才能常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阳神搬移到上丹田。一
般说来,上丹田是炼阳神和阳神所居的地方,中丹田是元炁所居地方,下丹田是元精所
居的地方。阳神上移就是要将在前面三个阶段的基础上炼就的圣胎送至上丹田,功夫不
在通关,运河车,而全在于处虚无之境,以虚无之心炼虚无之性情,达到常定常寂,感
而遂通,出生入死,圆通无碍,彻底解脱,似与天地永存。这个时候万法皆空,万宗皆
同,真如诗中所说“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碍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
吾家”。性命双修,儒佛道兼修,但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在形神一致,形神相依、留形驻世
而求长生的道家的生命观上。

五、《悟真篇》的注本
《悟真篇》传世以后影响了一大批修真之士,由于认识不同,实践的方法不同,于
是出现了不少派别,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悟真篇》。版本很多,影响比较大的有以
下几种本子: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载《道藏》二册。此书是象川无名子翁葆光注,武夷陈达
灵传,集庆空玄子戴起宗疏。文前引有陈达灵的序。序中说:“紫阳陈仙翁,武夷人,有
语录传世为六十四说,分言性命二宗,内外二药。又云不读古文龙虎上经,不知两弦金
水之妙,不读《参同契》,不知日月一斤之精,不读《悟真篇》,不知二章金碧之神。斯道也,
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必也。捋龙虎未分之气,吸龟蛇初孕之精,三百爻中或文或武,六
十四卦内曰屯曰蒙,结丹于片饷之间,成道於九年之上。又云道在外来,安炉立鼎却在
外,道在外来真汞真铅却在内,内一斤外一斤,紫金化紫粉,紫粉化金丹,此先天内药
外药之辨。”该书将七言四韵十六首分为卷一、卷二、卷三,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为卷四、
卷五、卷六、卷七,读《周易参同契》,赠白龙洞刘道人歌,石桥歌,绝句五首,《西江月》一
首兼收在卷八中。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象川无名子翁葆光注,载《道藏》二册。其中收有:七言
四韵十六首,绝句六十四首,西江月十二首,读《周易参同契》,赠白龙洞刘道人歌,石桥
歌。另“有休施巧伪为功力”、“敲竹唤龟吞玉芝”、“饶君了悟真如性”、“祸福由来互倚
伏”、“了了心猿方寸机”等七绝五首,西江月“丹是色身至宝”一首。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紫贤薛道光、子野陆墅、上阳子陈致虚注,载《道藏》二
册。收有:卷一七言诗八首,卷二七言诗八首,卷三七言绝句三十二首,卷四七言绝句
三十二首,卷五五言一首,《西江月》十二首,又西江月一首,续绝句五首。
《紫阳真人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象川无名子翁葆光述。载《道藏》二册。主
要内容分为悟真直指详说,强兵战胜之术,富国安民之法,神仙抱一之道;三乘秘要诗
(分为金丹术、运火法、抱一法)另有张真人本末、薛紫贤事迹、金丹法象。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载《道藏》二册。收有禅宗歌颂诗曲杂言,包括性地颂,
无罪福颂,三界唯心颂,圆通颂,随他颂,宝月颂,心经颂,齐物颂,读雪窦禅师祖英
集,戒定慧解,即心是佛颂,采珠歌,禅定指迷歌,无心颂,西江月十二首。
《悟真篇注释》,象川无名子翁渊明注,载《道藏》三册。上卷收有七言四韵十五首。
卷前有二百许字的短序,总讲内丹是富国强兵的龙虎之术。中卷收有绝句六十四首,卷
前有简短的序言,总述内丹阴阳交感之理。下卷收有读《周易参同契》,卷前有五百多字的
序,主要讲述援佛入道,性命双修。
《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云峰散人永嘉夏宗禹著,载《道藏》三册,共七卷。卷一
二收有七言四韵十六首,标明表二八一斤之数;卷三、四、五收有绝句六十四首,标明
以象卦数;卷六、七收有五言四韵一首,标明以象太乙之数;西江月十二首,标明以象
十二个月。
《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紫阳真人张平叔撰,载《道藏》四册。
《悟真篇诗小序》,载《藏外道书》五册,由淮海参学弟子陆西星讲述。其中收有七
言律诗十六首,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十二首。讲述时,每篇文章有标
题,如:内外药火,大药妙道,白虎首经,二物相亲,三姓会合,七返九还,药化功灵,
屯蒙运火,药火消息,错路第十,功德圆满,二气相资,仙佛同证(以象闰月,即又一
首)。绝句五首以象五行,每首标题为:兼修大药,四果非真,阴神非固,西方极乐,日
用颠倒。在“悟真法语”的标题下,收有无罪福颂、三界唯心颂、见物便见心颂、心经
颂、齐物颂、读雪窦禅师祖英集、采珠歌、禅定指迷歌、无心颂及又西江月十二首。在
文末有悟真小序的勘误表。
《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法题解》,载《藏外道书》六册。其中提到:“远
师真人王邦叔,不知何许人也,年十九,侍紫阳真人为弟子,凡九年不知大道之自然,
亦不请问。一日侍师至罗浮观,先生曰,子之从我不为不久,於金丹之道略不顾及,从
我为何?邦叔再拜曰,匪不顾及也,自揣玄微,必无此分。先生曰,嘻,自太极既分之
后,一点灵光人人有之,贤者不加多,愚者不加少,似子所言,是蔽其明也,吁可哀也
哉!邦叔不觉涕泗交顺,顿首百拜,悲不能起。‘去静室中思吾此语,有所觉则急来。’
邦叔辞,遂去。”半夜里,紫阳先生前去叩门,邦叔趋而出迎。邦叔就把自己坐静室的感
觉告诉紫阳先生,紫阳认为此生可教,于是将金丹图传于邦叔。
《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载《藏外道书》六册。
《金丹四百字序》、《金丹四百字》载《藏外道书》六册。在《金丹四百字序》的
文末提到“今因马自然去讲此数语,汝其味之,紫阳张伯端序”。
《石桥歌》载《藏外道书》六册,注明平叔张伯端著。
《悟真篇》载《藏外道书》六册,为西陵一壑居士彭好古解。
《金丹四百字测疏》载《藏外道书》六册,具名是许敦邦校。
《金丹四百字内外注解全卷》载《藏外道书》九册。
《玉清金笥青华秘文》载《藏外道书》九册,具名张伯端撰。
《悟真篇约注》载《藏外道书》十册,有张祖师原序,翁真人序。
《金丹四百字自序注》载《藏外道书》十册,北宋龙门宗裔闵一得注。
清刘一明《道书十二种》收有《悟真篇》并有独特的注解。

《藏外道书》是当代编的道书集成,内容大多数是流行在民间的不同时期的抄本。
其中有关《悟真篇》的注疏,看来不少是前人注疏的传抄本或缩本,似乎没有什么新的
见解或发挥。但我们从流传中可以看到《悟真篇》在当时社会上的传播情况,这和它应
有的价值是分不开的。


六、悟真丹法传承

张伯端吸收古代内外丹法的功理功法,恭行修炼而无大的收获,直到“遂感真人授
金丹药物,火候之诀”,觉得“指流知源,语一悟百”,修炼乃有大的进展,并有意于用
诗文传授丹法。在《悟真篇后序》中仍不忘重提“向己酉岁,于成都遇师传授丹法”,可
惜的是他始终没有讲出自己的老师究竟是何人。但并不因为无法弄明何者是伯端之师而
动摇南宗内丹之祖的地位。
由于对丹功的认识不同,南宗内丹出现了清修派和阴阳派两个主要的派别。
张伯端是主张清修的,以自身为乾坤,利用自身的阴阳、以自身为鼎炉进行修炼。
据说他曾得罪了凤州太守,不得不出奔,被裁缝石泰遇上而得救,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为感谢石泰解救之恩,便将丹法传给石泰。石泰又传给了薛道光这个关键性的人物。
薛道光,名式,又名道源,原来是个和尚,法号紫贤,陕府鸡足山人。《薛紫贤事
迹》说他:“崇宁丙戍岁冬,寓眉县青镇听讲佛事,适遇凤翔府扶风县杏林驿人石泰,字
得之,年八十五矣,绿发朱颜,神宇不凡,夜事缝纫。道源审察焉,心因异之。偶举张
平叔诗曲,石攫然曰识斯人乎,曰吾师也。”当得知石泰是张伯端的弟子时,僧人薛道光
就拜石泰为师。继而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给了南宋道士白玉蟾。陈楠死后,白玉蟾常蓬
头跣足,野服弊衫,疯疯癫癫往来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金华诸山间,致力于传
播丹道。嘉定十年,收彭耜和留元长为弟子。从张伯端到彭耜,这是最正宗的清修一派。
白玉蟾再传弟子是元初的李道纯,他提出“守中”、“中和”的丹法理论而自成一
家。
张伯端内丹功法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这变化实际上是质的变化。张伯端认
为阴阳集于一身,要调整自身的阴阳,而他的不少弟子将阴阳视为男女,将鼎视为男,
将炉视为女,阳上阴下,热衷于男女同修,成为淫欲的代名词。这就是后来的南宗丹法
阴阳派。
陈达灵《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说,张伯端还将丹法传给刘永年,刘永年又传给
翁葆光,成为很有影响的阴阳派。
石泰传给元代道士赵缘督,赵缘督传给陈致虚。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嬗变,这一派
除石泰外,其余都称得上是阴阳派。
清修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伯端、石泰、薛道光、夏宗禹、叶文叔;宋元间的俞
琰、清刘一明、朱元育、董元真。
阴阳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宋代的陆墅、陈致虚、翁葆光、戴起宗、陈达灵。明朝有
陆西星(属于东派阴阳派)、李文烛、彭好古、甄淑。清代有陶素耜、仇兆螯、傅铨。
清修派、阴阳派对《悟真篇》都有注疏和发挥,本文第五部分罗列的篇目绝大多
数是他们的著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