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96阅读
  • 0回复

对气功的一些个人看法-----论修行 (十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pcmouse
 
发帖
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12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8-3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佛教大师神秀的这首偈子,在佛教界可谓是尽人皆知。也因此偈,神秀被后人尊为推崇渐修的佛学大师。

佛教自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传下了实相无相,不立文字之禅宗。禅宗由达摩西来传入中国,传至六祖慧能大师后得以发扬光大。他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开辟了“顿悟”之风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多少苦心向道的人梦寐以求的事。然而“明心见性”岂是一蹴而就之事,马祖道一在禅门中可谓是“大机大用”,但他在得法前也是几经苦修细参,方得怀让大师之心法。香严大师虽因击竹而悟,若非在沩山禅师处苦苦参悟,也不可能闻瓦砾击竹而大彻大悟。能以言下大悟,顿超圣境者毕竟为数不多。

“修行”二字。以字义解当是:修正自己与道背离之言、行、意。“修行”当从“人之初”说起,关于“人之初”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中国古代《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说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不同而逐渐产生差异。但也有人提出“人之初,性本恶”之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人自出生后就表现出了人的自私与贪婪,只有通过后天良好的教养才能使人改变本性。其实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尽然,应当是“人之初,性本纯。”人在出生之时,虽然带有父母遗传基因中的许多特性,但其一点真灵却是至真至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因素。有些人可以出圬泥而不染;有些人是见色染色;而有些人却是见善学难,见恶学易。为何同样是人会有如此的不同?这就得从灵魂的本质上说起。

关于“灵魂”本人已在拙著《略说灵魂》中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请参阅。虽说一点真灵中蕴涵着真如种子,是佛性根本。但组成“灵魂”的物质不是单一的是有很多层次的,佛教六道轮回学说的本质意义就在于此,修行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有些人士认为“灵魂”是不灭的,他们认为任何动物死后,他们的“灵魂”都会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的“灵魂”会进入“天堂”而有些“灵魂”则会下地狱。若如他们所言现在的动物的“灵魂”又从何而来?基督教受此问题困扰已久,最近终于有人提出了“灵魂复制”之说,他们解释说现在的动物的“灵魂”是他们的父母在生育他们时复制出来的。其实“灵魂不灭”与“灵魂复制”之说皆为不实之说,“灵魂”若是父母复制的,那“克隆”动物的“灵魂”又是谁复制出来的呢?“灵魂”是一种能量物质,其中带有大量的信息,当动物死去时,这种物质也离体散去,这个动物的信息便随之消散。但自然是一个全息信息摄录机,只要有这个物质存在过,它就回不折不扣地把他的信息全部收录起来。民间有些会“通灵”的人,往往会出现与逝去的人说话甚或表现出“灵魂附体”现象,普通人往往会被这种现象所怔摄,其实他们只是与此人在自然中的那些信息产生了沟通。他们只是有意无意地掌握了接受这种信息的技术而已。

虽然“灵魂”这个物质在动物死后会消散,但是我们的先人掌握了可以使“灵魂”不散的方法,并以许多方式保留了下来。要掌握这种方法的唯一途径就是“修行”,无论佛教、道教都通过身心并修的方法达到大圆满、大解脱。

如何才能达到大圆满、大解脱?

我们都知道人最大的弱点就是贪、嗔、痴。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滋生出各种各样的贪念与痴心。中国有句古话说:“伴君如伴虎”。可见在帝王们身边做事是何等的危险,尤其是那些帮助帝王打下江山的开国元勋们,若能真正悟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至理名言,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开国功臣含恨而死,这就是“贪、嗔、痴”三字在作怪。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又有谁不想成为万人之上的人呢?就因为这三个字,束缚了多少“聪明人”的智慧;也就因为这三个字,使多少人埋没了良知,出卖了灵魂。

“修行”就是教我们如何祛除“贪、嗔、痴”这三个人生根本大毒,只有去除了这“三毒”的人才会常怀慈悲喜乐之心,也只有常怀慈悲喜乐心的人,才有可能在临终之时心中保持一片安详与宁静,那时他们的灵魂就会与道合一,这就是大修行。我们修行的人都应该知道“反朴归真”四个字的真正意义。何为“朴”“真”?老子在《道德经·象元》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自然就是“朴”,就是“真”。如何“反朴归真”,老子又在《道德经·忘知》中告戒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修行的根本大法是:“无为”。我们根据这无上大法修行,就会得大解脱、大自在,到达“如如不动,了了长明”之大涅磐妙境。为了使更多的修行者能实现修行的目的,佛、道、儒各家都有具体的步骤和法门。如佛教有“戒、施、忍、进、定、慧、方便、愿、力、智”等十波萝蜜指示修行者的修行。如若修行者妄想离此十波萝蜜,以取巧之心证得大道,都是不可能的。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cn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