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04阅读
  • 3回复

椎击三要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8-15
椎击三要诀

--------------------------------------------------------------------------------

大善功德主 著

敬礼无比大悲主, 具恩根本上师前。见宗广大无有量, 定即智悲之光明,

行即如来之苗芽。 如是受持修行故, 即身必能证妙觉, 否亦心安阿拉拉。

见宗广大无边量, 椎击三要诀扼尽。 最初令心坦然住, 不擒不纵离妄念。

一切皆无唯惊愕, 愕然洞达了无碍, 明彻通达了无说。 法身自性当认之,

直指本相第一要。 复次起住皆适可, 嗔恚贪欲及苦乐。 恒常及暂一切时,

旧识法身认知之。 今昔光明子母会, 住于无说光明境。 所现乐明数数除,

猛施方便般若字。出定入定无差别, 上座下座亦无别, 恒久住于无别境。

然于未得坚固间, 须勤舍离喧闹修。 且须闭关专行持,恒及暂时一切处。

保任唯一法身用, 决定信此无他胜。 一决定中坚决定, 是为第二关要者。

是时贪嗔及喜忧, 妄念忽而无尽者。 旧识境中无连续,知是解脱之法身,

比如水中之图画,自起自灭续不断。 所现明空赤露食, 所起法身妙用王。

随妄本净阿拉拉, 显相与串习相同。 解法殊胜最妙要, 无此解修皆谬道。

具解无修法身境, 解道坚定第三要。 具三要之见宗者, 融合悲智之定者。

万法即真如, 真如即万法。 随契佛子一切行, 三世如来虽聚议,

较此无有他胜法。 自性妙用法身库, 智慧藏中宝库藏, 不同他石诸精英。

胜喜金刚遗嘱教, 三种传承之心印。付与心子记持之, 是诚深义与心腹,

具诚心语义扼要, 义要不可轻弃之, 慎勿漏失此方便。

贡噶上师椎击三要诀撮要口示:
三要者:知自心相,依妄念缘(境)、念之(随)起,而观察自心本相,认知法身自性(这是见)。融妄念为法身妙用,熟识法身(这是定)。于念灭上,坚固而定,念无连续,法身之见不忘(这是行)。
心注眼,眼注空,为一切要中要(须参仰兑修法)。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8-15
南老师开示:三际无际,真空不空
--------------------------------------------------------------------------------
南老师开示:三际无际,真空不空
1、师示:上次由三际托空讲到《达摩四行观》,现在大家就此略作心得报告。

宏志师:昨天念咒兼做观想,准提佛母现前,感受很好,妄想甚少。今天同样上座念咒、观想,情况较差。

修定师:最近修准提法,对念诵要领及观想方法,都比寒假期间进步。我认为三际本空,不必着意去求空,若只守着一个前后际断,而不敢动念,那也无济于事,只要提心持咒,将身心投入音声海中,则不求空,自然而空。

宗诚师:老师讲授《达摩四行观与三际托空》,使我更了解观心法门的重要,我认为将意识停在前念与后念的空隙中,这是第六意识暂时停止作用,乃小乘修止之初步功夫,福慧不足者,易落于昏沉无记中。老师所提示的“前念、当念、后念都须明了,察其善恶,若是恶念,须内布施”,但对于外布施之一切善法,我们仍都须尽力去做,如此正好配合了“达摩四行观”。然而五阴炽盛,业气奔腾,须将此身心业气转化,才能真正三际托空,否则,仍然无法超出三际幻有的颠倒中,所以我体会到了外布施及四行观的重要性。

大明沙弥:老师讲的禅密双修及达摩四行观,我个人认为禅密双修是内修,达摩四行观是对人对事的外修,两者实为一体,名相不同罢了。

远尘师:持咒时已涵盖三际,念头也是这样,念头起来,没有去觉察它,就形成了妄念,若能觉照此念,不迎不拒,提起咒语,妄念顿消,若再起恶念,以四行观对治之,因此,自己的心境比以前更能宁静。

净慈师:老师几天所提示的四行观,提醒了我,目前于动静中能把念头观察得清楚,这几天的修持,我以白骨观配合准提法,先观自身的白骨,然后再观心月轮,觉得很适合。

月映师:对于老师所开示的三际“托有”与“托空”我觉得都很困难,于是采用折中的方法,在静态时做“托有”的工夫,在动态中做“托空”的功夫。静态时,譬如自己观佛像,必须一次比一次观得更清楚;在动态中,注意念头来去,把握念头时的当下,虽然念头如小偷似的难以捉摸,但还是要下功夫去观照它,这是近来用功情况的报告。

大慧师:老师先说三际托空之理,后来又否定它,我认为可分成大小乘三际托空之别,所谓大乘的三际托空,其自性本空,如此则一切万象当体即空,不须你去作意才空,老师传授准提法的圆满次第“我即空虚,空虚即我,我与空虚无二别,亦无空虚之量可得......”,其实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嘛!老师亦说过:“三际无际,真空不空。”所以《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修持成就,也离不开七大(地、水、火、风、空、觉、识)之修持,而此七大本空。这是个人在见地上的看法,而实际功夫则尽量力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之言,也乘着普贤行愿,扩大自己的心胸,因离事无理,离用无体,因此志公禅师说:“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一切事相乃自性体上的妙用,而凡夫与圣人之别,乃觉迷一念而已,所以四圣六凡都是因缘所生法,而因缘所生法,它是本空,本假,本中(中道),不须你去空,也不须你安上一个假、中之名。

禅文师 :这几天仍留心自己那个本自清净的,并注意自己不为境所转。

依聪师:平常尽量用心在观想上,再配合三际托空,总算还能体会到空灵的一面,但不能持久,不过念头起时,晓得舍念,同时加以忏悔。

法光师:在老师未开示四行观前,我于起心动念的观照,颇有类似的四行观的意味,听完开示,则更能把握自己起心动念的观照,同时,也体会到一切修持法门不离观心。余静如:老师教我们如何把佛法变成自己的东西,但必须下真功夫,所以我牢记不忘,在理上正在学习做千面人,才能成为真修行人,必须内方外圆,手上高举智慧的火炬,融化各种是非与执着,因为圣凡之别在于执与舍而已,能化解执着,才能进入清净圆满的毗卢法界。

慧明师:念念中即空即有,但自己却无法做到,还在无明中。

心鉴师:经老师多次开示后,触缘遇境较能觉察自己的念头并能将念头转过来。

圆澄师:对于三际托空配合准提法的修持略有体会,平常均以散乱心在念佛持咒,而一配合上三际托空,则念念转为清明,颇得受益,当我有念头时,我尽量舍念,忏悔,若无念头,则专持咒语并观点明,如此我体会到散乱心与专一心境的修持迥然不同,效果差别极大。三际托空本应清楚了知念之来去,但目前未达此境,只能觉照念头之善恶,作内布施。对于四行观,未听开示前,也曾类似以此法觉察自己,但未彻底,听后更增自己的信心。

2、师示:第一点,没有报告的人要注意,每次光坐在这里,提不出任何心得,到底所谓何事?偶而一、二次还无所谓,多了说得过去吗?!

第二点,大家将报告的内容写便条给从智法师做记录,如果刚才自己所说的,一下都忘记了,那等于随便说说骗人而已。今天听你们的报告,比较满意,有点像修行人的样子,但仍不能说你们是参禅的。

第三点:平常功课还修准提法吗?(众答:是)。除进坛场外,其他时间是不是以散乱心持咒呢?(众答:有)。大家目前约持多少遍数了?(部分同学答:大约二十万),你们未满此遍数的人,要迎头赶上,不要在上次寒假专修时才计数,现在就马虎过去。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8-15
南老师开示:三际无际,真空不空(2)
南老师开示:三际无际,真空不空(2)

修定师:《了凡四训》中提到不要计数,所以我买了计数器没有用上。
师示:那是云谷禅师教在家人的方便法,你是袁了凡呢?还是修定师?不要傻了!而且也不一定要用计数器,身上穿着袈裟,手里拿着计数器,成个什么模样呢?念珠也就是最古老的计数器啊!

你这问题提得很好,一般人可就含含糊糊忽略过去了。其实云谷禅师是不是没有计数呢?你也没问过。明末四老之一的憨山大师还受云谷禅师的接引。云谷禅师是一位禅宗大师,为何他教了袁了凡持咒呢?这就是他的密行。

永明寿禅师、藕益大师都是悟后提倡净土的宗师,因众生执有,而空是提不住的,瞎子走路只好给他一支拐棍,若明眼人有了棍子更好,脚累当脚,见狗当棒,爬山当挂钩。你们就是看到便宜捡了来,充其量也只能成为袁了凡。要想成就无上菩提,岂是二十万、三十万便能了的,更何况一般的散乱心持诵,那就更不用谈了。

现在回转来将修定师最先的报告,你说不管三际托不托空,一切不管,专心念咒,不求空而空,那么你空掉了没有?

修定师:念咒本身即空,全身已投入音声海中,根本不想是有是空。

师示:音声不就是有吗?怎么叫不管三际托空?“念咒就是空”这个理解不对。你刚才说的题目明明是有,怎么是空?随便答说念咒本身即空,一点也不用心,没下真功夫去参究,那是口头禅的式的妄语而已,要不得的,现在懂了没有?几个人懂?懂的举手......(少数同学举手),还不错,有几个人脑筋还清楚。

另外,宗诚师近来修三际托空配合准提法,才知道观心的重要,因此也比较得理不让人。三际托空的修法第二次小参时圆澄师曾提出我讲的《禅与道概论》中所说的观照法门,分之为五个程序(请参阅本刊三卷,十二期。第三页《再谈随息法与三际托空》一文),宗诚师的报告对此法门的配合四行观下了结论,说是最好的观心法门,体会得不错。

远尘师所讲与宗诚师差不多,他说听了四行观后,比较能观念头,这都是正修行之路。你们注意啊!程度不够的,一面用心听,一面好好念咒求忏悔,求智慧。

三际托空是个话头,开始先将心念分成三段,前念过去,后念未生,如水上波浪,一个浪头过去,第二个浪头未起,中间是“一道平怀,水波不兴。”这个心意识的形态现象,叫它是“空”,是停止的、平静的、安详的,有人做功夫偶然也能做到,这当中有点“忍”的作用,即“法忍”之味。忍即停止,切断,如佛经譬喻“香象渡河,截断众流”。

再者,我们的念头如浪之起伏,一个接一个,互相滚动,越滚水花溅得越大,波浪汹涌,十分混浊,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它切断,一般凡夫心里会觉得很无聊,为什么有无聊的感觉呢?因为凡夫意识的习性,捉惯了东西,喜欢执着虚渺的浪头玩耍,花招频出,热热闹闹的,现在突然要切断它,由“灿烂归于平淡”这不是令人感到非常无聊吗?所以我平常说:“假使有人能享受寂寞,享受无聊,他就是大丈夫。”比如明末苍雪大师的诗句:“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你想这对一般人来说简直无聊透顶了吧!一天到晚意识凝结,止于一处,任何思想都不起,世人有几人能享受这份莫大的寂寞呢?再说你们拼命想修行,若真把米粮都准备好,让你上山住茅蓬,一个月不下山,你一定会感到无聊得想发疯。如果利用此人怕寂寞的心理来对治罪人,欲使坦白认错,那很容易,只要把他丢到空灵之处,什么都没有,不需多久他便闲得魂都快掉了,什么真话都愿意坦露。

像你们现在一天到晚见面相聚,喜怒嗔爱种种情绪切得断吗?普通儒家也说:“人非有品不能闲”,品格修养很高的人才能自得清闲,所以孔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只有君子空闲时仍觉得生命的充实,小人没事做就会感到活得没意义,百无聊赖,你们天天想求空,真的空来了,又被吓住了。宋朝曹文逸对修道有个口诀:“闲闲只要养元神”,这个“闲”谈何容易,它就是切断之意,不过这还只是第六意识的境界,但又有几人做到?真做到了,再进而证得小乘阿罗汉果也不难。此念定久,即灰身泯智,修行人连这点起步都没到,那其他接下来的也就不用谈了。

大乘之理,三际本空,前念说空,也留不住,比如苏东坡的诗说:“事如春梦了无痕”。我们的念头如梦一般过去已过去,一点痕迹都没有,如飞鸟行空,没有一点足印,如梦如幻。前念本空,不是你去空它,后念未来,也是本空,当下这一念亦空,可是你要知道三际本空的那一个是什么呢?那就是切断意识的那个“空”,懂吗?所以我说:三际托空,真空不空。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8-15
南老师开示:三际无际,真空不空(3)
南老师开示:三际无际,真空不空(3)
宗诚师:懂。

师示:你懂了,讲讲看。

宗诚师:那个没办法讲出来。

3、师示:能知三际托空的那个自性,才是真知三际托空,那是观照心,所以《心经》提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要我们随时用观照心,观照三际托空,然而必须“行深”才行,功夫慢慢培养,二六时中,动静不忘观照,虽然自性本空,但仍不离观照,等到有一天水到渠成,忽然开悟,此时便得“照见”一念“五蕴皆空”。《心经》提出这些名称,但没细讲方法,只以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说:“观自在”,提示行者心心念念观照五蕴皆空,由于一般人一下做不到,只好分析五蕴与观照的关系,所以又吩咐了舍利弗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第三步又直接指出:“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自性本空。不是你去空的,此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如此,无所谓有,无所谓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以无所得故”,一路否定到底,什么六根、六尘、我执、法执都是空,连空的也要空,因自性本空,了无所得,若说有得,得个什么呢?得个无得。所以苍雪大师诗说:“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万法本自涅盘寂静,你们天天想求寂静,真的寂静境界现前,却反而害怕无聊,怪哉!定慧真到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此乃真大乘境界,但还没有究竟成功,还未达大彻大悟,“依般若波罗密多故”,悟到大乘观照法门才大彻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此而成就,所以说:“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这也是观照。我以前讲过的《般若正观略讲》,大家再找出来参究看看。

(参阅上海佛学书局出南老的《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53页,另有《心经修证圆通心要》单行本,内容一样。)

大家以此大乘观照法门如法而修,自然三际托空,到达自性本空,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中就是这么得!得个什么?得个不可得,懂吗?

宗诚师:懂!

师示:既然懂,什么气脉、武功,还练吗?

宗诚师:武功还是要练!

师示:此身既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练它干嘛?

宗诚师:老师说过:“明眼人拿个拐杖可以打狗打蛇”。

师示:好!你这个呆子,好象真懂了,正好修行。

古人用三际托空,此“托”字真好,如托钵是用这个“托”,一般的裱画,用镜框的,不需前后卷轴的叫托画(用另一张纸把它裱托出来),所以三际本“托”空。

你们从第六意识入手,三际托空了,定久了,神通智慧都来,即止即空,系心一缘,叫它是空,或是三际切断都可以,这就是系心止。说停即停,此乃随缘止,但不是昏散,如此修下去,没有不很快成就的,可惜真做到者太少了。

能够截断众流没有不成就的,但由过来人的修行经验得知,真定下去不到半天全身就发胀、发酸乃至身体变硬,腰不能转,手不能动,宛如僵尸,连此身之流都切断了。这时候信心不够的就害怕了。的确有修行人,到此境界,却惊慌地赶快下座来问我,我笑他:“笨蛋!”他却一点不动心。我告诉他:“你现在的念,正被色身的受阴困住,真切断就不理了,还有感受在?你只是把想阴丢开,并未将受、行、识阴切断”,他听完这些话,马上跪下来说:“千生万劫,难报此恩,佛从一切善知识口中生,此乃真法”。他拿恭维话骗我,我才不受。我算一个什么东西啊!

总之,若把受阴再切断,那就离得证圣果不远了,理解上懂了吗?记住了没有?今天讲的都是大法喔!你们几时才能做到呢?“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切不断喔!

三际有际,还是无际呢?......怎么都变成哑巴了呢?三际当然有际,你说它是无吗?没有怎会说话,纵然是“终日凝然万虑忘”也是一种境界,如果罗汉入涅盘,也是把抓清净境界,属有馀依涅盘,即有为涅盘,有所修有所证,这种的三际托空是把习气压在那里,没有爆发而已,习气未断。你的三际托空是不是修出来的,用什么修出来呢?

宗诚师:作意。

师示:这是大作意。

另有一密教的秘密法门,不走空而是走有的路线,譬如念准提咒,一念追一念,念念不间断,无有空隙可插入妄想(师念咒示范)这个三际统统将它连接起来,念念在有中,若有一念不专,已经不是了。这就是完全“托有”,乃一深妙的密境。一切万法皆有,这个美丽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情万种,所以有个开悟的祖师说:“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灌溪和尚问末山尼:“如何是末山主?”答:“非男女相”,溪乃唱曰:“何不变去?”尼曰:“不是神,不是鬼,变个什么?”(指月录卷十三第二三六页)。

三际无际,真空不空,你能念念有吗?教理不通,修个什么行?必须理事圆融无碍才可,修行有如此困难,也如此简单,要你们托空也不行,托有也不行,这还只是修行的起步,后面仍有事在。然而你们没有真智慧,听不懂,没办法继续讲下去。为什么没有智慧呢?因为没有福德,福德圆满,即是大智慧的成就,《金刚经》只告诉我们布施、忍辱,就能修福修慧,所以没有福德,般若是发不起的。

下面再讲你们听不懂,真修证到再说,你们必须先托空再来托有,千万不要今天托空,明天托有。这几次下来,理事、空有都讲了,大家若再空过日子,没有切实修行,不但没有福报可言,而且简直是造业多端,作贱自己,小心!小心!

(节自《十方》月刊第七卷期《观心法门与三际托空》)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