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修證方法論 (一)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文/岳靈犀
〈修行上可以採取嚴格的經驗主義>
我最近寫信給一位師兄:
聖言量是別人的經驗,證量則是自己的經驗。經典固然可以幫我們節省盲目摸索的時間,但如果不去親證,聖言量還是靠不住的,無法抵得了生死。就像科學家一樣,他們不會只看別人的實驗報告,一定還要根據別人的報告再做一次實驗,甚至還要自行控制變因,做不同的實驗。這樣他不但可以親自確認報告的正確性,還可以觀察到別人所沒有寫下來的細節。所以在求知的過程中,證量必然是最後的依據。佛也是先有證量,把它講述出來才成為聖言量。
最近三、四年,我在修行上採取嚴格的經驗主義,凡是未能親證的東西,都是尊重而存疑。因為不以聖言量和比量為滿足,所以才會繼續突破,從許多不同的言教當中,抉擇出可以驗證的真理出來。如果有人問:「什麼是真理?」鏘的一聲──我會拋一串鑰匙到地上,告訴他:「這個就是」。如果他還不明白,我就說:「上面的東西會掉到下面來。」要這麼確定,我才會說那個是「真理」。
〈修行上不可採取嚴格的經驗主義>
他提出以下的質疑:
弟認為不可將「佛法」如同科學家做實驗之「世法」一概而論!請問師兄去過「西方極樂世界」嗎?亦或至兜率天面見「當來下生彌勒佛」?還是曾往「地獄」一遊?照師兄的修法:依「嚴格的經驗主義」──凡是未能親證的東西,都是尊重而存疑。當自失大利!
「信心」乃為入道之初步,故置於「信、進、念、定、慧」等五根之首。故六十華嚴經卷六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大智度論卷一:「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何等為信力?於如來所起信心,深入堅固。」
當知古人也有許多不通教理,唯仰仗「一句彌陀」念到能往生西方者!何以故?唯信世尊聖言真實而已!若如師兄的方法:凡是未能親證的東西,都是尊重而存疑;此人未至捨壽之前皆如是「疑心念佛」,豈能往生西方?
弟再請教師兄,師兄一念相應後的證量能與佛陀一念相應明心見性後的證量相比?能具四智、十號、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等?故佛子於自己親證處當可印證「聖言量」,而於自己未親證處當仰信「聖言量」,豈可於「聖言量」存疑?小弟認為與人論法還是應依「聖言量」做依歸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