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07阅读
  • 0回复

郭长宏:人天金丹正法——转化心识的静 (仅供参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幻形气
 
发帖
343
开心币
0
好评度
253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5-09
一、转化心识的静

(一)、静的基础

1、留住平衡状态的静
人的身体与能量有关。身体是物质,此物质即是一个人的全部物质,以大的格局看就是指实虚物质。实虚物质之间的状态如何,其与身静的关系如何?从物质生化看,实虚物质在交参的过程中,即已经进行了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交参在物质之间是不可能实现静的,因为物质之间表现了相互作用的动,并且相互制约。但是,只有在平衡状态中进行的交参,才能产生最高境界的静,才是在身体上表现出来并反馈于心的静。这种交参过程及交参的结果,为一个整体性的平衡,平衡本身就是一种静。不管这个平衡是大是小,都是一个绝对性的静。因此,交参过程必须趋于平衡,使其时刻都不离平衡。那么,又如何实现“守住平衡状态”呢?
一切物质现象之间的运动本身,都是由一定的物质规律的自然属性支配的;而这种规律与其自身有关,即在自主地运化时,永远是属于一种平衡性状态。没有外在强大之力的制约,它永远是趋向平衡并且按平衡规律与准则去运动。这是最基本的能量运化规律。只有在自然状态之中,才能符合物性自我的规律性变化,才能实现外在平衡状态。而自然就是不加外在制约,顺乎其本来的状态。而这个外在制约恰恰是来自于人的心,想要实现能量的自然交参运化,就不能人为地、主动地用心去制约身上的东西。应该使自己的心不去管它,就象与自己无关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身上的物质能量进行自然性的运化,才能趋向平衡性的交参。此时身体还是属于动态,但这种动是属于平衡状态中的动,可以说是一种相应状态的静。这样,身上的静反馈于心,使心不动,即实现一种平衡动态中的静。
实虚物质交参而趋于平衡,这个状态是时刻都存在的,主要在交参的瞬间。只要有交参就势必有结果,而这个结果不可能是整体上的,只是某个点上的交参。实虚物质转化以后,就是无实虚的非物质态。如果实虚物质名之为有,那么这个非(反)物质状态也就是一种无,它能对自己的心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静的状态。

2、静与人的心念
一般来说,静是在一个念头之后,下一个念头尚未促成之前的过程中的那个状态。其实,一个念头一旦过去,下一个念头紧接着就会产生。因此要守住二者间的状态就要抑制下一个念头的出现。这样做虽然也可以进入一种静的状态,但这种抑制是自己心动的抑制,来自于心。而在守静于这个状态时身体能量却会发生变化,这样就违背了物质方面的运化规律。由心动去求静的本身就是相互矛盾,因而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往往讲入静的前提都是心不动。而人们在求静的本身时,就已经开始动,即人在修炼时常用自己的心加点东西而求得一种静。这种“加”的关键在形式的适应,即应该趋于一种平衡态而使身上的能量进行自然转化。但是,往往懂得静的人都不容易入静,这是因为他会有意这样那样地去做、去追求。而有的不懂修炼的人或普通人却能在某一时刻进入一种混沌状态,也可能他根本不知道静的概念。质朴见真知,一般思想纯的人容易入静,由于他没有用心去追求什么静,也就没有外加的制约,这样对他来说就是自然性的运化,也就实现了静态。如平时盘坐,这本身就是抑制身上的气血进行自然性交参的行为,从而发生瘀积,使自身无法平衡,因此有很多人会在双盘时产生难熬的痛苦,出现烦躁恶心等。这样反馈到自己身上的大动,位身不静。这是静态之中产生的不静,亦不可取。

3、在修炼中找到守静的途径
从身上找出一条守住静的状态的途径。人在静态时,身体能量方面是趋向于一种无物质性,就是无。它只能烘托,不具有作用性,只能起到趋向于静的作用,而不能抑制静。人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够帮助自己实现静态。就象一瓶墨水倒入小的容器中,一定能分辨出黑色,但当把它倒入大海中,那么由于它散到接近于极限,也就不能表现出黑色了。而自己的心,在身体出现无的状态时,放在无里面,那这颗心就算是墨水,这个无是比大海还要大的啊!大海还是有形的呢,这样你的心就会感到不受什么左右,空空旷旷的无所依托,没有地方放。因此,人也就自然地处于一种高级静态。人在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即最佳状态,它与身体无关),即使自己不管它,这种状态还是存在的,要守住这种静态。在守静态时并不是守着怎么进行交参和怎么启动,那样就是执着于某一点。而是守住交参之后的那种无实虚状态,它本身是清清澈澈的状态,心里是透亮的。我们所守的,要走到这个位置去做,而这个位置也是极容易把持的。
从渊海明灵修持法上讲,在炼哪一个式子时都有这个位置,而且能在每个式子当中绝对地找到这个东西。即在其间稍微静默片刻之时,一停止的瞬间,外在的意念对它不加以干涉,自己当时就静了。此时,身体上的能量就自然地发生交参,出现一种鸿蒙状态,类似于“混沌”。从第一式到收式,片刻之中就能把持这种状态,甚至于根本不必要把持,只要当时片刻不动,心稍微什么都不管,鸿蒙状态一下就出现,这也即是一种“静态”。当然,不是持续这种状态的时间越长越好,静和动本身是交替进行的。我们所言的静是一种相对的静态。

4、从身心交参过程看静态
从身心交参过程看,静并不神秘。它包括修持的一切,时刻都存在,而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去发现自身的能量、智慧和一切好的东西。如果人的心和身都是居于一个空的状态,人在此时即是处于修持的最高境界,在一瞬之间,只要片刻的静就能帮助自身了。
通过做这种方式而想使自己的能量提高。在出现静态之前,如果以自己这样有序模式的修炼状态,那么,就会影响到身体及外在场态的变化,虽然在把持片时之静的过程中已经忘了,但还是能够以能量存在的形式使能量级提高。这即是先使自己的心动,让它进行某一种特定的交参状态。如“修持法”中的手势,气机膨胀,两肾发热,内心一坦然,放松了想法,虽制约了自身空定,但几秒中又出现静的“鸿蒙状态”。这种状态的强弱决定自己静态,这种无的本身,即是实虚物质交参之后产生的,使人在心上、身上、能量上已经进入了一种静态的格局。这些道理在“物质生化基源”中有所体现,但也与人的修炼有关。在认真修炼之中,进入身心交参状态,才能出现一种真正的静。

5、身心合一的作用
人的心态、心志如何,受到在修炼过程中所获得的能量以及其自身实虚物质变参运化程度的影响。
命法修持对心理状态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的能力越高,这种作用性就越强。人在能力级提高时,定力也会相应提高,人也容易入静。在身上修持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的静,在生活上可以时刻用上,如果自身浮躁,只想着自身的事难,那么接受外界能力就差,并且也不会给自己留下时间去找解决事情的办法。
心静方为空,为空时才能容纳一切。如果心动则为不空,不空则不能容纳。心的静态如何,对自己的一切方面都有影响。而修心状态之如何,又完全取决于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因而,身和心永远是分不开的,即身心合一。而谈到人的心时,定与身有关,能量的多少也与静态有关,静态高,外在的东西才能往里进,两者缺一不可。


(二)、静的内容

1、从心上去讲心和静
从心去谈静,一念不起为静。有想法则为不净,干净之后为空、为无,就是静。何为一念?即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我希望从心上去讲心。可是怎么讲,你心里什么都不想,不就是静吗?而如果你又认为:“念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想法”的时候,你在概念之中还存在着这句话,这本身就又是不静。要使人真正地进入静的状态,不可以用这种方法。而不用这种方法就又有矛盾了,那么我连这个想法都不要,也不去管静与不静,这就对了。
因为静本身不是你管与不管的事,不需要什么东西对它有所影响。而真正想要进入这种状态,连这个静都不懂最好。但我们不是白痴,听过并认识这个字,因此知道这个静,其对实现生命的修炼具有无穷的威力,所以我们才去执着于它。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既然不是白痴,就应该有一些别的想法。不知道这个概念,也就不会用它去实现静,做了也实现不通。但你既然比白痴强,就不会在这种状态之中,所以我们想实现心静就装一回白痴,让自然之道去实现静。
不静自静为真静。没有静的概念,没有静的所求,没有静的执着而出的静,才是真正应去追求的静。不静自静就是希望对一切念头都没有,包括想自己在修炼的念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不追求静,包括不追求任何状态,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静,也包括不执着于一切想法。不执于这个静是因为都知道这个字。
平时或盘坐的时候,只要把腿搬上,或是摆成什么姿式,或连摆都不摆,然后就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就把这件事忘了吗?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想睡觉,你就说“我想睡觉”,当说的时候你并没有睡,如果真正地睡着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知道睡觉的概念。入静也如此。按照某种方式去求入静,这本身就是一种执着,很难实现静。当不知道静的概念时,不知道什么是静的
状态,但是人却已经进入了静的状态。那么,当人知道静的概念时,还按不知道时那么做,同样能实现静。所以,当你执着于自己为什么静不下来时,就别管它,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的。比如要走进房子里,走方步还是走碎步,还是蹦蹦跳跳,这没什么关系,只要能走进去就行了,何必还要学什么具体的固定的方法呢?你并没有想下一步该怎么迈,但你的脚却迈出去了。所以说,想真正实现静的时候,不需要什么方法,还是按人原先所走的一切去走,能够实现就行了。
不执着的本身就是一个顺自然的状态。原先的自然性是属于以往的;现在这个自然性,可以随便去干什么,也可以想静,只是不要执着,那就能静下来,否则就违背了自然。不执着于现在的方式,不执着于任何东西,就会顺其自然而入静。

2、静能容纳一切
心静了,静到好的状态,那就是定,静本身是一种形式。可以说,入静后即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如果用物质方面的概念来说,这个静对应的不静即为动。心动就是有,是实实在在的心。平时讲入静都属于有形而无质的事,就是因为人知道这个静的状态。如某人入坐时,两小时后醒来,在时间概念上,表针却是两小时,但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什么形式,这叫有形无质,这叫静。静没有质,没有一切东西,静也容纳一切东西。在如此修为时,当时即能在层次、能量级上,提高很快,因为没有那个东西,才能容纳这一切。
当然,并不是在那个时候, 自己连肉体都不存在;而是那种东西转化到一种状态,进入一种空无的状态,跟没有是一样的。没有的存在地就叫无。以无这种状态出现的时候,能容纳一切有,包括无本身,所以人才能进入能量的境界,进入智慧的境界,进入大静之后的静;在人身上体现的定,可以说就是这种状态。定就是入定,静就是一种状态。定是无形有质的,先圣大德们所认为的很深,“定中生慧”,定后就是大智大慧,入定一次,就算是成正觉,这就是说的有质。入静能是十几分钟或几小时,而定都是片刻的。这就是人在入静后的外在的身体的表现。

3、无意间就产生了静
静在任何时候、任何人身上都出现,无意间产生的静才是真正的静。如人在站桩或盘坐时,心中无所求,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意在何方时,这样就可以说:“今天我真静”,这是较容易实现的。而当一个人的心里有大悲痛时,或晚上跟别人吵架后,在哪儿一站,呆呆地望天空的星星,
当时就已经忘记看什么了,只是在那看而已。过了很长时间,才醒悟自己该回家了,也许人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还有在大的高兴时,会忘了自己该干什么,更不知道想其他别的事了,因为当时的自己已经在精神上完全放松了。这种静在人的任何生活形式中都能无意间捕捉得到,有修持基础的人,如果善于把握生活中的静,才是修炼中的得意者。

4、入静与定的关系
或许很多人都问过:“为什么自己入静很难呢?”因为人在修炼时执着于静字,已经背离了一种自然的规律性,这样就不容易出现静的状态。而有时人忘了静的概念时,连神儿都没有,傻傻的,那种状态,却恰恰是一种高层次的静态。人要想实现静,就应该把什么都忘记,不能执着于一个静。静是普遍存在的,而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发现了,若发现后,才能把持住它,但在把持的同时,又违背了这个静字。这就要求人在修炼或听课时的最好状态即是放松和自然。
在修炼过程中又会遇到入定问题。入定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入定也与形式无关。虽然人体能量的运化因不同形式而有不同的运化,但决定人状态这方面的东西,只有心里放下一切时,无所有,才能静下来,才能实现入定。入定时间的长短也因本人的能力而定,它也可以是随意的。在烹炼时,必须有元神状态,道家修持到元神出关就能够入定。
在这个状态适用的东西不一定在其它状态中也适用,就如入定对不同人也不同一样。如八卦中的一个艮位或是离位,这两个封位状态的时空角度、物质的实虚比例、实虚的结构形式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用两卦来表示时空转化,前者艮卦属性的实物质多,而后者离卦属性的实物质少,虚性物质多;前者密度大,艰难性大;后者容易,能力高。这就是说实性物质多时,对实物质的约束力大,虚性物质多时,约束力小。修持者入定就是由他本身所处的状态,虚性物质远大于实性物质,那么在他身上所体现的时间性就不同于常人了。古语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己千年”。就是说原先世上规定的量度,在洞中进入另一种状态(时空道),背离于原先。众人修持进入那种状态之后,反过来就有大智大慧的形成。一切言行和举动与原先不同,本事大得多,能解决的问题也更多,因而成名。这种高级的定态是人在修持当中很重要的状态。

5、空、无才是真正的合于道
在修持过程中开始入静与入定,接着入空和入无才是真正的合于道。道包括一切,但当人为而用之的时候,就不可能实现无的状态,所以,道指心态为空的状态。一进入这种状态,修持人就可以随意站位于一个位置,去无中生有。有是指片面的东西,空不是指一直绝对的空下去,而是指某种状态的空,其表征现象为无形无质。如一个人坐在那不动,而他自己的感觉是一瞬间,这即是无形无质,无内容,在那一瞬间内是一片空,没有时空的一切东西。而人进入这种无形、无质、无内容、无时间,为空、为道,这是人心静的最高境界。虽然任何人都有可能进入这种状态,但并不常存,只偶然出现,这个方面的把持也很难。只要出现一次这种状态,即是以门外形式修炼百年也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此种状态时,修持者具有与他人不同本质的层次性。空往下走,无才是真正的合于道。要想真正的进入空无,还是需要有能量进入鸿蒙,通过真正的修炼才能合于天地之道。


(三)、实现静的简易方法

修炼者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静、空、无呢?如何走才能达到真静呢?”应找出一些符合现实的、不用意念、不用形式上的意念的入静之法。现在人们所用的,多是引着自己入静,其本身就是去动,无机会静,这样即使进入状态也守不住,这种有意念的方式不可取。而任何人都有意念,目标又是使自己趋向于无意念,如果站位于有意念,但却以意念引着、领着去修炼,这样就不如随着或顺着,即是不排除意念,也不排除杂念。道理很简单,牵着绳一直紧张,为动,一念代万念不行;随着绳本身的曲度,就不会很僵直,因为顺着走,就必须有柔劲才行。绳子绷得不紧为相对静止,即顺着走。
有的人欲入静时,总用压制的方法,这样就会有矛盾。人的意念总会有不动之时,等到意念不领着自己的时候就更静了。如没有绳子,杂念不排除而自无,想法不压制也自无,就算入静了。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才能进入真正的静态。往往越简单的越具有高深的道理。人在不明了道理时才躁,大道寓于简,谁都有这个机会,明者亦易,愚者亦难。随是被动的,顺是主动的,不矛盾,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静态。因此,不用去管静与不静,有可能在某种状态下就会自然顺着那种气氛去发展自己的想法,顺着就能实现一种相对的静,这就是方法。
一切东西的现象都是物质发生变化,是能量的交参,而这种交参变化可以说是时空转换的格局。静本身就是一种时空的转化状态。



注:此文根据1993年“长白山身心修持夏令营”讲课录音整理。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渡 更向何生渡此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