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90阅读
  • 0回复

[转帖]《周易》研究的新收获——《易学研究基础与方法》简评 李乡浏 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尚元葵
 
发帖
8
开心币
0
好评度
14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07-03

此篇文章转贴自http://www.xyiz.com.tw/xyiz_ll_1.htm#ll02

  
《周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世誉“群经之首”,历来认定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潘雨廷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周易》研究的势头和前景说:“近十年来,《周易》一书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此风不得不知有来自国外的事实,故重视《周易》者,不但限于老年学者,且多中青年,此为极好的现象,能见到《周易》有发展前途。”这是先生为江国梁君《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出版撰作的序文,当时作者年富力强,以其独特的视野和思路,展现于致力象数之学研究和探讨《周易》的本旨,即神学主旨“推断吉凶”和《周易》的表现形式,即“卦象卦辞” ,这是作者承继家传,又具本人的心得,深入钻研和透彻理解“观象系辞”和“制器尚象”的本义,结合实际,不断拓宽思路,以逞尽力说明象数之理之同时,减少过分渲染其神秘感;简明解释象数应有作用同时,力求不再增多其神秘感。这样的构想,作者完成《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鹭江出版社出版),三十八万余言专著之后,经过一段搜集资料,制订课题和精思傅会,推出了《易学研究基础与方法》(一),由台湾学易斋20003月出版,列为《易学研究丛书》之一种,引人瞩目。

  
业师黄寿祺教授说过:“这部奇书的思想光华,是通过神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恍惚窈冥的象征色彩。它那蕴蓄丰富的变化哲理出现之际,人们对之既向往又‘陌生’,乃至‘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上传》)何以称《周易》是“奇书”,俗谓“天书”呢?主要是因为“年代久远”、“文字深奥”、“时代暌隔”、“注疏繁芜”,使得今人难以摆脱深奥艰涩的文字障碍,也使得今人难以逾越古往今来的时代暌隔,以致难从繁芜冗杂的注疏诠释中阅读和理解《周易》原理,视这部在古代相当历史阶段代表中华文化前进方向的哲学巨著,为越读越玄,越注越“神”的“奇书”,其中推断吉凶的主旨和卦象卦辞的表现形式,以阴阳变易,诠释和判断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各种矛盾、运动和变化,无与伦比地展现中国古代人们观察世界和审视生活的辩证思维方式,十分突出地表现中国古代人们宏观把握和微观驾驭的能力。这是“奇书”之“奇”的特色。所以,作者撰出《无字天书》冠于书前,有如引言,启人思考和揣摩——

  
据考:人们只能以古籍中的记载为据,如“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得而画八卦,该图古称为“河图”。它的特点是:用黑白环点示数、排列成图。即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又如“大禹”治水,理龟载文于背,得而因之成“九畴”,谓之“书”,古称为“雒书”。然而,后来见到的“洛书”,没有文字,也只是用黑白环点示数的“图”(有称为“洛图”)。该图有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环居中。据说“河图”“洛书”古时皆有文书,后来散佚,现在大家经常看到是宋时朱熹的《易学启蒙》中的两幅图,因有数无字就叫它“无字天书”吧。至后,又出现一幅图叫做“九宫图”,全是用数码排列。我认为它是试图用“八卦”原理,仿照“洛书”与《大戴礼记》中的“明堂图”而创造的。该图的特点是:纵横交叉数的和皆“十五”,又称“九宫数”。该图实际出现的是在徐岳的《术数记遗》中,属于“古算法”。因为该图有数无文,也可以把它称作“无字天书”吧。应当指出,由于“五术”者强给披上“神秘”的外衣,把它吹得神乎亦神,影响极深,所以我才给以明指:它是数学,“飞星”与它无缘。此外,古代还有几幅图,如古“太极图”、“先天图”、“后天图”等,也都应该称为“无字天书”。(页24

  
正是“无字天书”,《周易》研究,自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着《十翼》以降,注家蜂起,从魏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到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从宋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到明来知德《瞿塘先生易注》(简称《来氏易注》);从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周易观象》,到现代马其昶《复位周易费氏学》、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以及黄寿祺《易学群经平议》《汉易举要·孟氏易学》《周易名义考》《论易学之门庭》等,注、疏、释、辩、论。颇见繁多,其中代有名著,仁智之见,各自深化的认识和独有的见地,力求将文学深奥艰涩得以明白易懂的说明,以期缩短时代暌隔,让人们从古老的《周易》中阴阳变易的理论体系,领悟古人精妙深邃的思想之于社会生活具有分析矛盾,解释世界,探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但是,也存在如《四库提要》既称《易》学有“两派六宗”,越说越繁的偏向。以致不少人们望而生畏,或难以步入学《易》门庭,徘徊不前。

  
众所周知,《周易》作为一个大学问,发韧于占筮活动,阴阳八卦,正是大自然向人类反复映现和不断变易其千姿百态的形象,即通过“无字天书”演变六十四卦,强烈刺激和哲理感悟人们从中获得丰富想象和贴切行知,在不断模拟,获取感知和抽象过程,把握和理解卦象和卦辞——人类最初的文化符号,推动人们理解力的迅速提高,把握了要领形成某种认知模式,映示“无字天书”的“奇”而非不可捉摸的文化要义。这便是集中在象数、义理两个范围的研究。义理派以阐明《周易》的哲学大义,作为经学派,即后称儒学;而象数派,既要切占筮之用,也要发《易》理深蕴,作为象数派,即后称道家派。吴承仕先生在清人彭申甫《周易解注·傅义辨正》有说:“名物为象数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指的是象数义理两者互相参用。作者多年悉心研究,从海外归来,携回菲律宾华文《联合日报》、《世界日报》连载的这部新着,阅后颇为欣慰。如果说《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面世,让读者明白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须熟知中国历史和哲学范畴的发展全过程,还必须了解象数的发生和发展全过程。这样,正是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史况,以便有机联系其与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实际,就能最充分理解中国“哲学——科技“的一体化的特点。作者的研究《周易》新课题,便从这一立论完成《易学研究基础与方法》。何以称这部著述是《周易》研究的新收获呢?我以为其着有独到的特色。

  一.实。全书研究致力于《周易》基础与方法,实实在在搜集丰富的资料,经过思考和探究,立论实在,不务泛论和虚说,力求在普及《周易》原理,提高《周易》阐释水平和阅读能力,尤其突出多学科,多课题,多种思维方法的相互贯通的比较研究,摆好了“干”与“枝”的位置。作者认为,把握《周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这是主干;而枝附的现代和当代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地理、算术、乐律、兵法、韵学、人体科学、化学、医学等。这样阐明经典传的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基础理论,扎实基本功,有益于读者认识《周易》的解经必备的首要依据。至于应当掌握象征这一八卦表现哲理的特殊方式,着眼切实的辅导,不会空言和玄虚说法,使读者清晰地明了象数不离义理,叙义理不废象数,二者不可分割的道理。也许作者多年从事研究的实践较为丰富,著述有据有理,从实例印证立论,更好地了解“干”与“枝”的关系。这便是“知枝知干,溯源升华”和“从源溯流,强干弱枝”的学习和研究《周易》的基础理论和切实方法。所以,国际易学应用工程学会为此着撰的序文叙及:“江教授就是抓住‘枝干’的特点,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即‘文史法’和‘五行法’,前者立足于‘玄理’、‘十三经’;后者紧固于‘阴阳五行’和古今‘科学’,实二者不能偏颇。《〈易学〉研究基础与方法》一书,就是‘五行法’的尝试”。(页8

  作者认为:在明确经传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基础上,应当以《易传》为解经的首要依据,经、传的创作时代不同,故两者反映的思想也互有差异。但《易传》的创作宗旨本在阐经,又属现存最早的论《易》专著,则不可不视为今天探讨《周易》经义的最重要参考数据。《复位周易费氏学》引秦树澧曰:“以经解画,以传解经;合则是,而离则非。”此说可取。应当掌握六十四卦表现哲理的特殊方式:象征。《易》之用虽在占筮,《易》的本质内蕴则为哲学。前人讲象数不离义理,叙义理不废象数,即可知两者本不能截然割裂;而“象”与“理”的结合,正是《周易》卦形、卦爻辞“象征”特色的体现。掌握了“象征”规律,有利于熔象数、义理于一炉、较完整地挖掘《周易》的内在思想。(页114)这些倡导的理论基础是实在的,让读者把握学《易》入门的要领,夯实基本功,以便循序渐进,学《易》解《易》,脚踏实地做功夫,攻学问,取成效,出业绩。

  
二.博。全书立说着论,林林总总,引经据典,联系古今科技实际,既显作者博闻广见,知识面宽,见地独到,又显作者善于广泛征集资料,善于思考和研究,从中阐明《周易》的本旨和象征,不作繁琐乏味的考证,侧重引述和引证自己对六十四卦的分析和理解,拨开神秘莫测的文化要义,留人明白易懂的印象。

  
《易学研究基础与方法》(一)主要是引导易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在学《易》过程中,必须熟悉和掌握易学博大精深,玄奥善变的内容,以简明的予以表达,并运用可效性的“学易方法”,把握学易门钥,逐步深入研究,逐步揭开物质结构、变化的奥秘,建立新的宇宙理论和哲学思想。所以,第一编是《关于研究〈周易〉的方法问题》的第一章“义理”研究的方法,专门介绍黄寿祺先生及其经传“三位一体”研究法和邓球柏教授的《帛书周易》研究法,展现作者的研究和立论的功力,在于广览群书,博识厚积,始能有此基础和方法的著述行世。

  
黄寿祺教授的“三位一体”研究法,扣住“从源溯流,强干弱枝”方法论,一是熟读经传,考明《春秋内外传》诸占筮,以便览观六朝隋唐诸家义疏,最后始稽宋元以降诸家之经说,不从古注入手,力避为迷不知,达到“从源溯流”;二是须知《周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义理象数为主干,其余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算术以及方外炉火、禅家妙谛,还有近世泰西科学者,均视枝叶。不由根干而寻枝叶,力避不辨主客之嫌,这是“强干弱枝”的举措。

  
邓球柏教授“帛书周易”研究,一是注重《周易》研究中“考古”内容,二是《帛书系辞传》充分反映孔子的思想,既突出“追求吉善的途征是自己的德行、仁义,而不是祭祀、卜筮”态度,对易道的阐释自成一家;又倡导安危治乱的变易,强调安邦治国的大益,从而说明名与实,类与变,一与多等辩证关系。至于《帛书易经》共四千九百三十四字,与传世的王弼本不同的字为九百五十七个,约占百分之十九点三九,两相校对,不仅版本和字义有别,也说明古代八卦列序多种,若是这样,可推出有四千三百二十种。古代“占法”更是多类型的。这些列举扼要,对比得力,说明有据,很见广博的识见和研究功力。

  
三.明。行文简明浅现,立说明白晓畅,阐释有融古通今之长,无深奥艰涩之短,便于一般入门读者的阅读,这种贴切读者心理的文学表达,令人体味亲和感的可读性。如“义理”研究的方法,分介黄寿祺教授“三位一体”研究法和邓球柏教授《帛书周易》研究法。前者,有《研究〈周易〉的几点意见》,后者有《〈帛书周易〉内容研究提要》,都以专立一节概介。若从目录上,便未发觉什么,似只是一般的述记黄和邓二位长者的研究法,其实细阅之后,发现作者并非“几点意见”和“提要”,而是从自己与二位长者交往过从的感受入题,展介了“几点意见”和“提要”,令人亲切,可信和明白。行文十分简约,扼要概述,明明白白,从不拖沓冗杂,便是一例。

  
目前,许多学《易》、研究《易》的读者普遍反映:入门难,研究科学《易》亦难。刚刚结束于北京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向《易经》开火,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讨论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等,诚如山东大学哲学系刘大钧教授所指的,杨先生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这便可知杨先生评论《易》的偏颇在于“常识性错误”。但这一言论引起了读者的混乱,似是而非,莫衷一是。其实,19902月《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出版,江国梁君已经回答了诸多问题。我以为,书市上《易经入门》《易经白话》等普通性读物充斥一时,真的阅读之后便可“入门”么?似反弄成一头雾水。“白话”呢?似也不奏效,越解越走样。因为“拖古人到现代来讲话”,并不足取。对于初学读者而言,重要的应注重基础与方法的学习。这一现状和学风,值得关注。作者的这部新着《易学研究基础与方法》(一)应可满足大家的渴望和需求。当然,见仁见智,仍赖读者自己。重以此介,以示祝之于作者的新收获,也向读者一荐而已。

本文作者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