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20阅读
  • 4回复

一行禅师如是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归根
 
发帖
393
开心币
0
好评度
186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8-08
1。我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尽力把佛法与修行适当地运用于现代生活之中,要使佛法与现 代的科学,民主,人道,环保和社会公平并肩同步。
我坚信人间佛教这个理念,若能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是可以使社会朝着更平等,自由和慈悲的方向改进。
2。“现法乐住”。——————佛陀的教化。
没有亲身接触和透彻理解“苦谛”是很难得见脱离痛苦的“道谛”的。了解痛苦之性质后,才可以用行动和修行来转化痛苦。使身心康复。这就是“灭谛”。正法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现身受证。佛陀曾重复确定,正法是在当下一刻生效的。
3。安详,平稳,接纳苦痛,深入了解痛苦的性质,转化它。坐禅,行禅,专注呼吸,专注俯伏,全面松弛。
修习慈心的聆听与关怀的爱语。
专念,集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8-08
参禅的根本是不是证悟?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8-08
参禅……一般标准的解释
【参禅】
禅宗用语。指学徒透过‘参究’(反究内心,觅求心性)的方法,期求明心见性。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云(大正51·282b)︰‘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祐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于言下顿悟。’

相传禅宗二祖慧可曾要求达摩为其‘安心’,而获大悟。尔后南北二宗亦皆教人于息虑忘念处,反究内心。尤其南宗禅在数传之后,愈益强调参究之重要性。如空谷隆禅师云︰‘不参自悟,上古或有之,自余未有不从力参而得悟者。’另外,禅师教导参禅的方式日益灵活多变,为避免学徒趋向理性思惟,往往不准其自佛教经典中探求,而令彼等在内心自省。或辅以棒喝、拳打脚踢、瞪眼横眉、断指斩猫等手段,以击发学徒心中之疑问,逼其断落意识,达到开悟之境地。至南宋,此种参禅法更发展成临济宗的‘看话禅’,以公案话头为参禅的入手凭借。此风迄今未衰。◎附一︰虚云〈参禅的先决条件〉(摘录自岑学吕《虚云和尚法汇》六二六~六三三页)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覆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澈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那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以戒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了一番煆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了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说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妄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那里有许多罗索──参。

◎附二︰虚云〈参禅方法〉(摘录自岑学吕《虚云和尚法汇》六三七~六四四页)

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一)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二)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一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三)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屙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墬,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1)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2)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四)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五)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心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陜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附三︰虚云〈参禅与念佛〉(摘录自岑学吕《虚云和尚法汇》六二五~六二六页)

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这个是佛门最堪悲叹的恶现象。俗语也有说,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兄弟阋墙,那得不受人家的耻笑和轻视呀!参禅、念佛等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后来诸大师依教分宗,亦不过按当世所趋来对机说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那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尽违背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不是一件极可哀可愍的事吗?望我同仁,不论修持那一个法门的,都深体佛祖无诤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协力同心,挽救这只浪涛汹涌中的危舟吧。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8-08
闲人兄的解释如当头棒喝。小辈自当仔细揣摩其意境。凡是不可弃,亦不可执呀。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2-08-08
闲人兄的解释如当头棒喝。小辈自当仔细揣摩其意境。凡事不可弃,亦不可执呀。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