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22阅读
  • 3回复

轉貼:修證方法論 (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8-06
轉貼:修證方法論 (一)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文/岳靈犀
〈修行上可以採取嚴格的經驗主義>
  我最近寫信給一位師兄:

  聖言量是別人的經驗,證量則是自己的經驗。經典固然可以幫我們節省盲目摸索的時間,但如果不去親證,聖言量還是靠不住的,無法抵得了生死。就像科學家一樣,他們不會只看別人的實驗報告,一定還要根據別人的報告再做一次實驗,甚至還要自行控制變因,做不同的實驗。這樣他不但可以親自確認報告的正確性,還可以觀察到別人所沒有寫下來的細節。所以在求知的過程中,證量必然是最後的依據。佛也是先有證量,把它講述出來才成為聖言量。

  最近三、四年,我在修行上採取嚴格的經驗主義,凡是未能親證的東西,都是尊重而存疑。因為不以聖言量和比量為滿足,所以才會繼續突破,從許多不同的言教當中,抉擇出可以驗證的真理出來。如果有人問:「什麼是真理?」鏘的一聲──我會拋一串鑰匙到地上,告訴他:「這個就是」。如果他還不明白,我就說:「上面的東西會掉到下面來。」要這麼確定,我才會說那個是「真理」。

〈修行上不可採取嚴格的經驗主義>

  他提出以下的質疑:

  弟認為不可將「佛法」如同科學家做實驗之「世法」一概而論!請問師兄去過「西方極樂世界」嗎?亦或至兜率天面見「當來下生彌勒佛」?還是曾往「地獄」一遊?照師兄的修法:依「嚴格的經驗主義」──凡是未能親證的東西,都是尊重而存疑。當自失大利!

  「信心」乃為入道之初步,故置於「信、進、念、定、慧」等五根之首。故六十華嚴經卷六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大智度論卷一:「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何等為信力?於如來所起信心,深入堅固。」

  當知古人也有許多不通教理,唯仰仗「一句彌陀」念到能往生西方者!何以故?唯信世尊聖言真實而已!若如師兄的方法:凡是未能親證的東西,都是尊重而存疑;此人未至捨壽之前皆如是「疑心念佛」,豈能往生西方?

  弟再請教師兄,師兄一念相應後的證量能與佛陀一念相應明心見性後的證量相比?能具四智、十號、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等?故佛子於自己親證處當可印證「聖言量」,而於自己未親證處當仰信「聖言量」,豈可於「聖言量」存疑?小弟認為與人論法還是應依「聖言量」做依歸才是!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8-06
修證方法論 (二)
轉貼:修證方法論 (二)
--------------------------------------------------------------------------------
文/岳靈犀
<小疑小悟 大疑大悟 不疑不悟>

  我答覆他:

  證量所證明的,就是聖言量的正確性。親證少分佛法人才會對佛所說的話生起無上的信心。沒有證的人雖然口中說信,但是心裡其實是在跟佛唱反調的,因為他還沒有斷我見、疑見,不可能完全信受佛語。如果真的那麼有信心,聞法的當下就可以斷三縛結證初果的,經裡面很多這種例子。

  「從他聖解,塞自悟門」、「三藏經典,總是魔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見與師齊,滅師半德」等等,都是說明不可執著聖言量。祖師大德甚至呵斥那些只知道依賴聖言量不知道要親證佛法的人為「附草木精靈」。

  參禪就是要起很大的疑心才能夠破參的,證據不足就強迫自己去信,不可能安心的。古人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參禪必須傾身命投入,若不信佛語,怎能如此?但破參前的「信」仍然有疑問、有保留;破參後的「信」,則是證信,真正斷疑。

  除了證信者不疑、斷善根人不信之外,「信」和「疑」都不是全有或全無;所以「凡是未能親證的東西,都是尊重而存疑」,只是符合事實的描述,並不是我的「立場」。除非是自己沒有把握,又怕別人不認同,才會形成諍論。像我說:「上面的東西會掉到下面來」,請問這是「立場」嗎?我會起心去保護這個見解嗎?

  能夠憑一句「阿彌陀佛」往生西方的人,其實也需要一點點的證量來支持他的信心;至少他唸佛的時候能夠消解世俗的煩惱,乃至他能夠修成一心不亂的定力,都是以自己的修行印證佛經話。

本贴由無明于2001年4月25日17:12:22在乐趣园〖般若论坛〗发表.

---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8-06
修證方法論(三)
轉貼:修證方法論(三)

--------------------------------------------------------------------------------
文/岳靈犀
<佛說的話可以懷疑嗎?>

  我們討論的層面包括認識論和方法論,這在修證上都是居於核心的地位,其中至少有三個問題還可以繼續深入探討下去:

  一、 佛所說的話可以懷疑嗎?

  二、 無法親證的事物,可否做結論?

  三、 什麼是真理?

  或許有人會質疑:懷疑佛語的人,還算是佛弟子嗎?我答:不信佛語,而能以身作證的人,是佛所稱許的。如《增壹阿含經》卷十九所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種之人,可敬可貴,世之福田。云何為四?所謂持信、奉法、身證、見到。」

  「彼云何名為持信人?或有一人受人教誡,有篤信心,意不疑難,有信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亦信如來語,亦信梵志語,恆信他語,不任己智。是謂名為持信人。」

  「彼云何名為奉法人?於是有人分別於法,不信他人,觀察於法:有耶?無耶?實耶?虛耶?彼便作是念:『此是如來語,此是梵志語』,以是知如來語法者,便奉持之,諸有外道語者,而遠離之。是謂名為奉法人。」

  「彼云何名為身證人?於是有人身自作證,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來語,諸尊所說言教亦復不信,但任己性而遊。是謂名為身證人。」

  「彼云何名為見到人?於是有人斷三結,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彼有此見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有父、有母、有阿羅漢等受教者,身信作證而自遊化。是謂名為見到人。」

  「是謂,比丘!有此四人。當念除上三人,念修身證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上面的經文說,有四種修行人是佛所讚許、值得供養的。第一種是「持信人」,人家跟他講什麼,他就信什麼,不會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斷,沒有能力分別佛法和外道法。第二種是「奉法人」,他會去檢驗人家所說的,是不是和事實相符,判斷那是佛法還是外道法,他奉行佛法,遠離外道法。第三種人是「身證人」,他不相信任何人,連佛都不相信,只相信自己所親證的;這樣的人已經有少許的證量,但還沒有證果。第四種人是「見到人」,這是已斷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的聖弟子,他完全是以自己所親證的理,作為行為的準則。

  最後佛總結的說:「當念除三人,念修身證之法。」這是說,前面三種人雖然也可敬可貴,但佛要我們效法第四種人。因為只有第四種人可以自行依循證量而得到解脫,遠非前面三種人所能及。

  不通教理,而能念佛往生的人,其實是前述的「持信人」,這種人天生就不會懷疑老師的話,能夠一門深入而得到成就。但這也要前世因緣很好的人才行,否則就會被邪師外道所誤導,永劫不得出離輪迴。「持信人」的成就並不限於往生淨土,《阿含經》中提到,有很多人初次聽聞佛陀說法,就當下斷三縛結成為「見到人」;這些人稱之為「信心清淨」,完全是當之無愧的。至於一般人所謂的「信」,其實沒有斷我見、疑見,而自己卻沒有察覺,因此夠不上持信人的標準。

  相對於「持信人」的依人不依法;依法不依人的,是「身證人」。「奉法人」則是介於二者之間。這三種人將來的果位都是「見到人」。持信人的秉性很特殊,一般人想學也學不來。我們只能學奉法人和身證人,相信自己理性的抉擇,講求嚴格的方法論。



本贴由無明于2001年4月25日17:15:32在乐趣园〖般若论坛〗发表.

-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8-06
修證方法論(四)
轉貼:修證方法論(四)

--------------------------------------------------------------------------------
文/岳靈犀
〈無法親證的事物可否做結論?>

方法論(Methodology)應該是現代科學發展得這麼快速主要的原因。科學家必須知道,一個理論所依據的是經過嚴格證明的事實(證量)還是推測(比量)。例如,在愛因斯坦那個年代,各種實驗和觀測從未發現有超過光速的情形,但不能保證以後不會發現例外,所以他只是把「任何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當作是假設,並以之來架構「相對論」。愛因斯坦不會說:相對論是萬世不移的真理。其他的物理學家也不會迷信愛因斯坦的權威,他們只要發現有超過光速的實例,一定毫不猶豫的推翻愛因斯坦的假設。

  真相(證量)只能去認識、發現,它不是見解、不是思想、不是哲學,也不是信仰。因為它可以驗證,所以不會落入諍論。如果真相還未明朗,大家又急著下結論的話,只好依賴證人或專家的話(相當於聖言量),再作一些推測(比量),由於沒有辦法保證百分之百的正確性,就會引起諍論。例如:政策的辯論、刑事案件的審判等問題,對於還沒有到過佛國的人來說,「念佛能往生佛國」也還不能算是真相,充其量只是他的信仰而已。

  我們的知識當中屬於證量的,根本就少得可憐,但是為了活下去,我們又必須不斷的做判斷,只好暫時依靠推測和報導(包括道聽塗說)。比方說,我們日常的飲水和食物,誰能擔保它一定衛生?然而我們又不能一一的去檢驗,只好位據色澤、氣味做粗略的判斷,大致不差就吃了。因為無法保證絕對衛生,所以有時候就會有吃壞肚子的事。說不定有一些毒素、重金屬在裡面,要吃好多年才會致癌的,在發病之前沒有人知道食物有問題。當我們被迫以不足的證據做判斷時,就要隨時有認錯的準備,不應該輕易做結論。

  證據不足就急著下結論,大家的結論不同,又各自堅持己見,就形成諍論、戲論。甚至一個人閒來無事,腦海裡也有二個意見在那邊交戰個不停。這種思惟習慣若是改不過來,就是修行的障礙。因為心裡有太多與真相不符的成見(邪見)糾纏著,不但智慧無法開啟,連修定都沒有辦法得力。

  奉法人對於聖言量的態度也是一樣。佛經說有天堂、有佛國、有解脫果位可證,還有證果的方法,他不會因為自己暫時沒辦法親證,就予以否定。他會如法修習,看看是不是每一個次第都能獲得驗證。請問:他是相信聖言量,還是不相信聖言量?如果相信,為什麼還要去求證?如果不相信,為什麼又肯傾身命去修行?──其實不能說完全相信,也不能說完全不相信。應該是:雖然相信,但是還保留一點懷疑。

  另有一種成見,它不是理則學所謂的「命題」,因此沒有客觀的真假可言,也不可能以任何方法得到證實;例如:善、惡、是、非、正、邪……等價值判斷。(此部分請讀者參閱語意學、理則學等相關著作。)還有一些影響性含意很強烈的字眼,如「野狐」、「附佛外道」、「催邪顯正」……等,這些名相(主觀的)價值判斷的成份,遠超過(客觀的)事實,但很多人卻拼了老命也要辯個明白,落入我執和法執卻不自知。價值判斷本質上是戲論,足以增長妄想執著,評價若失當,還是很重的罪業,修行人應該儘量避免才對。(有些聖賢可以自在的運用名相的影響性含意破除眾生頑固的執著,就不在此限。)

  《佛藏經》說:「賢聖不作是念:『此是正見,此是邪見』。所以者何?一切諸見皆從虛妄緣起。……若作是念『此是正見』,是人即是邪見。……於聖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悉斷一切諸語言道,如虛空中手無觸閡,諸沙門法皆應如是。」因此,修行人腦海中的聖言量,在本質上仍屬邪見,更別說那些價值判斷了。如果是見道位以上的修行人,就會斷除這些無謂的「見解」。

  例如「上面的東西會掉到下面來」,因為這是您所親證的物理現象,您不必依賴物理課本的定義,念頭一動(離語言文字相),可以靈活的運用它──這就是證量。證量本身就有斷除見解的力量。

  物理的定律只是相對的真理。絕對的真理──清淨本心的證量,其實也離不開事相,所以是以「拋一串鑰匙到地上」來表示。妄心在指揮清淨本心的時候,也是念頭一動(離語言文字相),清淨本心立即了知其意,然後祂會有獨立的作用,協助您完成一切的事;不管您是否已認祂,都沒有差別。

  語言文字只存在於第六識。而第七識起貪瞋,以及第八識(清淨本心)執行第七識的指示,都是當下的反應,其速度快過語言文字的思惟。因此若想做深觀,最少要有看話頭的定力──當念頭一起,語言文字相尚未出現時,就已經了知其意思,才能看清七、八識的運作。修行人的定力就像天文學家的望遠鏡一樣的不可或缺。

  證果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一個比較實際?哪一個才是修行人直接的目標?我認為證果比較實際。因為修行人是以自己的身心作為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每一個步驟都是可以現觀、現證的,這個過程很像科學家重做別人的實驗,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不像往生西極樂世界,要最後關頭才能驗證。我也認為證果才是直接的目標。因為我們修習佛法,是為了永斷貪慾與無明,得到究竟的智慧解脫;未證果的人往生的佛國,乃是化城,並非寶所。

  究竟的佛果或許很難證得,但初果須陀洹只是斷三縛結而已,如果信心具足,或者自己能夠深入的思惟和觀察,是可以當下證得的!如《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一所載:

  爾時世尊與長者及八萬四千眾說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天生之論,欲不淨想,婬泆大患,出要為樂。如來觀彼長者心意及八萬四千眾心開意解,無復塵垢,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八萬四千眾說,廣分別其行。

  爾時眾人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衣易染為色。爾時庶人亦復如是,各於座上,已見道跡,已見法得法,分別諸法,度諸狐疑,得無所畏,更不事餘師,自歸佛、法、僧而受五戒。

  這是說,佛在一次說法當中,讓八萬四千人立即證得聲聞初果。其他類似的記載,《阿含經》處處可見。大乘的經典,則記載佛說法時,許多人當下證得無生法忍(初地菩薩)或無生忍(菩薩須陀洹,相當於七地菩薩)。

  不只佛能夠如此,已大見乘道的佛弟子也都能夠以很簡短的語言文字,將密意宣說出來,讓聽聞的人立即現觀、現證清淨本心。所以不說,是因為預料大家無法信受的關係(已「心開意解,無復塵垢」的人除外)。筆者曾講禪門公案給一個六歲的小朋友聽,他竟然當場把密意說出來;只是他不敢承擔,也沒有任何功德受用。最近有一位師兄告訴我,筆者和他談「心」的次日他就猜到答案,但隨後又被自己否定,直到四個月後才承擔下來。因為他曾經辛苦的參究,知見和定力都已養成,所以當他承擔下來的時候,就斷我見和疑見,安住在道共定當中,得到很大的功德受用。

  只要透過正確的努力,一定能得到預期的效果,世間法如此,出世間法也是如此。已發起出離心的修行人,如果能夠效法科學家嚴謹的求知方法,必然能夠迅速擺脫邪見的糾纏,證得聖道上的第一個果位──須陀洹。

  (全文完. 載自[世界真佛報])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