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2回复

能深植空性习气的一首偈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200
开心币
200
好评度
0
若从缘生即无生,
于彼非有生自性。
若法仗缘说彼空,
若了知空不放逸。

这个偈颂选自《无热恼请问经》。
在《广论·毗钵舍那》中有二次引用。
一位高僧在传讲章嘉RPC注解的《缘起赞》时说,平时经常诵读这首偈颂,可以串习空性,从而培植很深的空性习气,并要求在场的听讲者背诵下来。

愿如母有情速速断除烦恼,证悟空性。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200
开心币
20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2-20
闻思修,闻是听法,思是思考,修是在自己的身语意上实践。说实践可能不够准确,实际情况是跟自己根深蒂固的各种习惯开战。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200
开心币
20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2-20
大乘佛法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众生皆能解脱并成佛,为了实现此目的,非发菩提心不可。因为,爱心、仁慈心、悲悯心这些固然殊胜,但再殊胜依然属于世间法功德,对需被爱者等对境有较强的执着分别,故与能所二元执着分别相应,不能与无分别的清净智慧直接相应(间接可以),故而不能直接产生无分别智慧,也就不能直接导致解脱、成佛。
      而菩提心(此处特指世俗菩提心),是在舍慈悲喜四无量心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对一切众生平等的关爱、悲悯,对众生并不做善恶、高低贵贱的区分……且慈悲的同时不仅关注苦乐现状,亦强调苦乐之因;再加上追求圆满觉悟的道心,这就非常与无分别的清净智慧(胜义菩提心)相应。因为特别注重智慧的层面,即强调远离能所二元、远离对发心对境的区分、远离对外境现状的执着、而深入幻相因果之根本……所以,发菩提心超越世俗的大善心、仁爱心、慈悲心……因此为修行解脱成佛所必须。
​       所以,依止大乘佛法、想要修行解脱成佛的,不发菩提心,也就没得可能直接导致解脱、成佛。那我们看,要不要发菩提心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