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佛祖抛弃荣华富贵,于山野苦修多年后而开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苦中作乐,成为儒门典范。道家龙门派祖师邱长春真人,在磻溪苦行七年后而终成大器。似乎,这些大德都视清贫为修行的资粮。
然而古人又强调修行需具备“法、财、侣、地”,更有“穷文富武”一说。有人认为,佛祖若不是出生为王子,享尽人间乐趣后而出家,他就不可能真正看透人世,也就成不了佛,因为真正的超越应该在得到以后。再看看先秦的百家诸子,又有几人是出身寒微,饥不裹腹?
证诸现实,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两餐而犯愁的时候,当我们还在为家里老少的生计而担忧的时候,确实难以做到“淡泊以明志”。如今,人类已经迈进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当修炼者视修行为提高智慧、完善自我的不二途径之时,难道还要他们背负一个清贫的包袱踉跄而行吗?当修炼者要立志普渡众生、以天下为公之时,难道还要他们以贫穷者的身份站在社会的边缘吗?
朋友,在现代商品社会里,你认为修行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金钱观呢?
[此贴子已经被卫子于2002-6-16 14:27:5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