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的智慧傳承】
⊙胡因夢(作者、身心靈療癒課程講師、譯者)
十余年来我在真实生活里一直扮演着「向西方取经」的角色,并试图从众多现代智者的著作中,为中文读者拣选出传达终极真理的教诲。大部分时间我都待在自家的藏经阁里,使出水磨功夫,完成了克里希那穆提及肯恩·威尔伯这两位证悟贤者近十本英文原著的中译本。另外一位对西方世界影响深远的藏密老师——创巴仁波切——也是我想引介给中文读者的精神导师之一,只可惜虽然有缘译出他最受欢迎的著作《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却无缘付梓出版。后来此书由缪树廉先生完成,众生出版社发行。
四年前我移民加拿大温哥华。靠近维多利亚大学附近有一家著名的形上学书店,店内人文气息浓厚,有别于其它几家商业化的新时代书局。有一天我到这家书店找书,浏览着书架上新问市的几本佛学著作,正思忖着该从哪本书下手的时候,一名加拿大女子从我身边走过,很友善地建议我务必阅读一下眼前那本《当生命陷落时》。于是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阅这位稀有的美籍比丘尼的畅销书。
看完封底作者简介,才知道佩玛·丘卓原来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弟子之一。书中内文一开始的第二章便以坦诚而自在的叙述方式,剖露了作者得知丈夫有外遇时的真实心境,她说:「我还记得当时我感觉天空非常宽阔,屋边河水潺潺,茶杯里冒着热气;时间突然停了下来,我脑筋一片空白,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光和无边的寂静。接着我回过神来,捡起一块石头,向他砸了过去。」
「捡起石头砸向变心的丈夫」这个意象,带给我一股原始而有力的震撼感,我很想知道这位气概激昂的女性一旦踏上道途会有什么结果?她到底想引领读者进入什么样的体悟?而她与她的精神传承结缘又是什么样的前因后果?
佩玛·丘卓本名Deirdre Blomfield-Brown,一九三六年诞生于纽约市,在康乃狄克州完成中学教育之后,进入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毕业后她分别在加州与新墨西哥州担任过多年小学老师的教职,出家前人生阅历颇为丰富,她结过婚,育有二子,后来因先生外遇而离异,三十五岁左右在阿尔卑斯山巧遇Chime喇嘛,并追随这位仁波切潜修多年。一九七二年佩玛在Chime喇嘛的鼓励之下,与她的根本上师创巴仁波切初次相会,从此坚守三昧耶誓,与仁波切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师徒共修情谊,本书第二十章对个中的心境转折有十分动人的描述。
谈到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这位在藏密传承中素因作风前卫大胆而倍受争议的第十一世转生祖古,可以称得上是欧美人士心目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他早期接受的养成训练涵盖了噶举派与最古老的宁玛派传承,同时也是利美运动不分教派的支持者。从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三年,创巴仁波切担负起「青年喇嘛家庭学院」的精神顾问一职。就在这段期间,他开始学习英文,接触西方人士,为日后在西方世界宏法利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九六三年,丘扬·创巴在英国友人的协助下获得一笔奖学金而前往牛津大学深造。一九六七年他在苏格兰创立了第一所藏传佛法静坐中心——桑耶林,不久却因车祸而导致左半边身体麻痹。这个事件为他带来了清晰又充满着解放意味的心灵启示,他决定不再拘泥于莫测高深的僧侣形象,而选择舍戒还俗。一九六九年,创巴仁波切完成生平第一本英文佛学实修著作《动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ion),分别在英国及美国出版;这也是香巴拉出版社发行的第一本书籍。
次年,丘扬·创巴与英国女子黛安娜·派碧斯成婚,并受邀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佛法。这时桑耶林培训的一批学生已经在佛蒙特州为创巴建立了「虎尾」静坐中心,仁波切与北美的深厚因缘从此缔结。佩玛与她的根本上师就是在这个年代结识的。
创巴仁波切一生著作等身,总共出版了十四本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佛典。他最为人尊崇的才能就是擅长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来诠释传统佛法的最高旨趣。他融通东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戏剧等文化素材,因而摄受了众多知名文艺界人士,诗人爱伦·金斯柏格就是他的追随者之一。七○年代欧美正弥漫着自我放逐式的个人主义氛围,创巴仁波切每每以出乖露丑的「脱稿演出」来勾牵这些散漫不驯的花童,打破他们在上师身上设定的完美标准。本书第十六章中,佩玛对这些人的求道态度作了一段有趣的描述。
创巴仁波切在科罗拉多州建立的「那洛巴学院」,被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喻为目前全美唯一的一所真正具有整合精神的佛学院。后来在学生及好友铃木大拙的支持之下,创巴仁波切又设立了「金刚界」这个世界性的组织,来统筹管理全美的直属静坐中心。八○年代,仁波切开始发展出一种伞状的世界性培训组织,取名为「香巴拉精神战士中心」,并结合了日本书法、花艺、茶道、养生、舞蹈、剧场及心理治疗等课程项目,为的是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修行中。
一九八一年,佩玛·丘卓在十六世大宝法王亲自主持的中国显宗圆顶仪式中成为正式的尼师,并出任科罗拉多博德市「行动堡垒」静坐中心主任。一九八四年,创巴仁波切在加拿大东岸新斯科夏省远离尘烟的一座小岛上,建立了气质素朴的甘波修道院,并指派佩玛·丘卓为首任院长,这是北美第一所为西方人建立的藏密修行寺院。
一九八七年的四月,创巴仁波切在加拿大新斯科夏省辞世,享年四十八岁,他短暂而丰硕的一生以及精彩绝伦的演出就此划下句点。数年后,他的衣钵传人欧赛天津也相继过世。一九九五年五月,创巴仁波切的庞大宏法事业开始转由他的长子统理。
佩玛·丘卓承继了这个无惧的智能传承,她的五本著作使她成为西方世界少数受人尊崇的女性佛教导师,《当生命陷落时》是其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一本演讲集。佩玛凭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体察,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宏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觑透的立断智能,融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心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基进、慈悲而又充满着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面对生命陷落时的悲苦与困窘。
本书在第一章即点明精神旅程首先必须面对「普世性的恐惧」。恐惧乃是生物的自保本能,我们内心的反应——包括起心动念、情绪和各种身心的觉受——之中,处处可见恐惧的踪迹。大部分人所提供的解决之道,几乎都是一些不直接面对恐惧的安慰及纾解方法,然而佩玛本着大手印的传承精神,提醒读者「勇者并非无惧」,而只是愿意亲近恐惧、揭露恐惧、探索恐惧,也就是能静观事物的崩解而丝毫不逃避当下。佩玛指出「安住在原处不动,钉牢在原来的时空点上」,这份内心的实修体悟,就是正念或藏密所强调的「处理能量」要达到的目标。她所指出的解脱之道,基本上和禅宗的直下觑透或克氏所说的如实观察都是旨趣相通的。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只要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真相,问题当下就能解决。佩玛在本书第三章的第十五段提出了有别于克氏的观点,她发现心中的烦恼并不会因为如实见到而当下解决,「我们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看得很清楚罢了」,那些耽溺和压抑的内心反应照旧会产生,「但是因为我们愿意认清自己的耽溺和压抑,耽溺和压抑自然会慢慢耗尽」,并因而产生比较开阔和宽大的心胸。在这一点上我个人的体会较偏向佩玛的观点,不过必须强调的是,透过自知之明所发展出来的开阔和宽大,与世俗社会公关应酬式的圆熟是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
数息、随息、观息一向是佛教常用的止念法门,然而主张「全观」的老师──譬如创巴仁波切、克氏、肯恩·威尔伯——都认为此法只能用在前行阶段,因为容易缩小觉察的范围。佩玛在第四章「如实安住」一文中介绍了创巴仁波切所教导的止观双运法门──将大约四分之一的注意力微微地放在呼出的气息上,其余的觉察力则放在觉察周遭事物;如果有妄念生起,就在心中称其为「念」,然后轻松地回来觉察呼出的气息。创巴仁波切多年来不断地改良禅定方法,克氏则早就提出不当运用机械化的持咒法门,很可能会造成脑部退化,修行者对各种方法的使用不可不谨慎。
在第五、六、七章中,佩玛重新诠释了慈悲、自制和弃世这类早已沦为老生常谈的传统佛教理念。「慈悲」以往总被视为一种善待其它众生的理想态度,佩玛却认为慈悲乃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惯性模式、不再戴上人格面具、不再自欺、不需要奋力挣脱痛苦、也不需要变成更好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完全放弃内心的掌控欲望,并瓦解所有概念和理想的一种开放的胸怀」。「自制」在传统上一向意味着压抑欲望的戒行,佩玛却赋予了更深刻的观察。她以原创的诠释方式,将所有意识活动最底端的空性形容成一种无依无恃的境界,然而这个境界总是被我们感受成不安和恐惧,而「自制」就是了解这份不安与恐惧的方法,此法可以使我们安住在无依无恃的状态。面对着动荡不安的外在世界,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无所依恃,然而从佛法究竟真理的角度来看,这却是真正解脱的大好机会。
一谈到「弃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拋弃世俗的一切财物、名望、情感等等牵累,而选择剃度出家的生活形式。佩玛对「弃世」有一番截然不同的见解。她说明弃世的真谛就是放弃心中趋乐避苦的那份希望,放弃有一个固定而独立的自我的那份信念。佩玛强调佛法既非信仰,亦非教条,如果企图抓取其中的精神,佛法就崩解了,我们必须不抱希望,才能有所体悟。这样的精神完全吻合禅或中观的究竟真理。也就是克氏所说的「从所有的已知中解脱」。
在第六章中佩玛诠释了「孤独」的六种含义:寡欲、知足、不从事不必要的活动、完整的纪律、不留连于欲望世界、不藉散漫的意念寻求安全感,为的是帮助我们跨进一个没有轨则的中道世界。坊间出版了许多探讨孤独的著作,佩玛将孤独与实修结合,似乎提供了更彻底的引领。
无常、苦、无我虽然是人生最深的本质,却往往因为诠释得不够透彻,而导致闻者的反弹和排斥,误以为这样的观点太消极、太负面了。因此,佩玛建议我们在痛苦和脆弱之中发现菩提心的真谛,在无常之中认出宇宙的和谐性及至善,在不抗拒无常之中体悟无我,在魔障之中和本慧连结。
如今正值恐怖主义横扫全球,各种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并透过媒体送到每一户家庭,藏密古老预言中的黑暗时代景象,似乎已遮蔽千禧年的乐观愿景。从根本上来看,人类会因为宗教信仰的派别不同而相互残杀,显然是因为执着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及信念系统所致,而似乎也只有超越上述种种意识活动和细微幻象的终极真理,才能帮助整体人类在自心中觅得真正的解脱之道。诚如本书末章所引用的创巴仁波切名言:「从我们困惑的心中所生起的一切现象皆可视为解脱之道。凡事都能行得通。这是无惧的宣言,如同狮吼一般。」
但愿本书从法性自然流露的警语,能引领所有面临困境的读者,在每一个当下勇敢迈入内心那暧昧不明、无所依恃的圣境。
前言
一九九五年我休了一年的假。整整十二个月我完全没做事。那是我一生中精神体悟最丰富的一年。除了放松之外,我没做什么认真的事。我只是看书,健行,睡觉。我煮东西吃,打坐,也写点东西。我没有行程,没有时间表,也没有什么「应该做的事」。这一段时光完全开放,不定时,让我消化了许多东西。虽然放松,我还是做了一件正经事——我读完了两纸箱录音带的誊写稿;那是我从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四年所做的演讲。这些演讲和《不逃避的智能》(The Wisdom of No Escape)这本书中记载的一个月闭关活动中的谈话方式,或是《原地出发》中(Start Where You Are)所记录的修心式的谈话都不一样,因为其中没有什么统一的主题。我偶尔看个几页,发现里面有些轻松愉快的东西,也有卖弄学问的东西。面对这么多自己的文字,感觉既有趣,又尴尬。渐渐地我发现,不管我选择的是什么主题,不论是哪一年在哪一个国家讲的,从某方面来看,这些演讲都只是在阐述同样的东西:我们都需要「慈」(对自己的爱),然后从其中逐渐唤醒对人对己之痛苦无惧的悲心。
在我看来,这些谈话的背后都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要跨进未知的领域,轻松地看待自己无依无恃的情境。另外一个主题则是接受我们平常逃避的东西,消除我们与他们、这个与那个、好与坏之间二元对立的紧张。我的老师丘扬·创巴仁波切曾经说过这就是「趋向尖锐点」。如今我终于明白,这七年来我只是在消化和传达创巴仁波切大胆而有益的开示罢了。
深入去看这些谈话内容,我发现自己要完全体悟老师的开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也发现,尽力实践老师的开示,与他人分享身为学生的修道经验,使我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与满足感。就像我以前常说的,和自己心里的魔障作朋友,和这些魔障带来的不安作朋友,反而使你有一份简单而含蓄的轻松与喜悦。明白这一点,总是让我不禁失笑。
那一年差不多过了一半的时候,我的编辑艾密丽·希尔本·雪儿无意间问我有没有什么谈话录音可以出第三本书。于是我就把那两箱誊稿寄给她。她读了之后,胸有成竹地告诉香巴拉出版社说:「我们又有一本书了。」
接下来的半年,她不断增、删、改、编,而我却拥有极大的奢侈,进一步地将其中每一篇修到自己满意为止。我平日里只是休息、看海、散步,除此之外,我的心思时常沉浸在这些谈话中。老师有一次曾经对我建议:「放轻松,写点东西。」那时候我还不觉得自己真的有办法放轻松,写点东西。然而几年过去了,如今我却真的照他的建议在做。
本书就是一年无所事事跟艾密丽合作的结果。
希望这本书能鼓舞你全心全意地过生活,并且认真地体悟诚实、慈爱及勇气的真谛。如果你生活混乱,压力很大,那么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建议都是你需要的。如果你正好处在人生的过渡期,因为失去了某些东西而痛苦不堪,或者在根本上感到焦虑不安,这些教诲都是为你量身订做的。这本书的要点是,我们都需要人家提醒与鼓励,才懂得轻松面对道途上所遭遇的任何事物。
当我们实践这些开示时,我们就加入了一个由师徒共同组成的久远传承,这个传承早已将佛法融入于日常生活的起伏中。他们已经和自己的自我作了朋友,并且在其中发现了智能,而我们也可以办得到。
我要感谢光明的持有者,可敬的丘扬·创巴仁波切,他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佛法,热切地将其中的精义传递给西方人。但愿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启发能够感染世人。但愿我们都和他一样过着菩萨的生活。但愿我们都不会忘记他所说的:「混乱应该被视为大好消息。」
佩玛·丘卓
一九九六年于加拿大新斯科夏省欢喜湾甘波修道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