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41阅读
  • 0回复

夏坝活佛讲因明(简要笔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23
夏坝活佛讲因明(简要笔记)

--------------------------------------------------------------------------------

  时间:2001年10月20日晚上7-9:30

地点:北京前门西大街135号旁门二层(宣武门教堂东侧第一条胡同第一个门的二层,门面上没门牌号,为找这个旁门耽误了十分钟,没听到开始部分。)

……

印度六庄严:龙树,无著,圣天,世亲,陈那,法称。

世亲有四个杰出弟子,安慧精于俱舍,功德光精于律学,陈那精于因明,解脱军精于般若,是玄奘的老师,玄奘到达印度十年后,藏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吞弥桑布扎到达印度,他是藏文的创立者。

陈那立誓用正理充分表达佛教义理的精华,写成了《集量论》,他的弟子是自在军,自在军的弟子是法称,法称也是护法的弟子。在莲花王时,法称写成《释量论》,然后又写了略本《量决定论》,又写了更略的一本《因明滴点论》。

学因明,与学其它经论不同,因明是学思辨能力,需要反复练习。因明的作用是,正确认识法的规则,比如何为无常的道理等,第二,破斥邪论。原来有一种误解,认为有外道的地方,才需要因明(来破斥外道论),宗喀巴大师说,因明也用来破除疑惑,大倡学习因明。

在藏地,学因明的教材先学“堵扎”(藏文中,堵:摄集;扎:场院),因明要学三年,然后学般若八年,其中每年的冬天要有四十五天继续学习因明,然后再学中观三年,也是每年要有四十五天学习因明,可见因明的重要性。因明是建立在经量部和唯识的基础上的。

一、色体,

真谛,是法存在的本性,俗谛,是法存在的现象,包括有变化的有为法,和不变的无为法。分三部分,色体,识体,非色非识体,汉译叫做不相应行法。
1、外色,宏观的粗物质,指五尘:色、声、香、味、触。
2、内色,微观的细密物质,相当于现在说的神经细胞的机能,就是五根:眼、耳、鼻、舌、身根。
3、能感觉的是根识:眼、耳、鼻、舌、身识。

二、因明上的回答,只用四句话:认可,何故(否定的意思),因不成(论据不正确),不周遍(因果无关,论据与论点不符)。最多作简单几句解释。等对方被逼无奈,问:你是什么道理时,再说自己的道理。

三、性相是名相的定义,事相是名相的例子。性相(藏文:参泥),是法的定义,不是本性(本身)。性相与名相之间的关系,必须存在八周遍。例如,所知,定义是能知,是可以知道的都是所知。必须具备八周遍:
是周遍:是所知,必定是能知;是能知,必定是所知。
非周遍:不是所知,必定不是能知;不是能知,必定不是所知。
有周遍:存在所知的地方,必定存在能知;存在能知的地方,必定存在所知。
无周遍:没有所知的地方,必定没有能知;没有能知的地方,必定没有所知。

(开庆法师问:是与有的区别?)有没有,范围广,不知道这地方有没有这东西。是不是,已经具体到一个东西上了,东西肯定是有了,就是判断它是不是某个特定的东西了。

(慈林居士在黑板上把活佛提到的重要的藏文和汉文词汇写出来,这时写了如下的字:
四正:同正周遍,逆正周遍,顺正周遍,违正周遍。
四倒:同倒周遍,逆倒周遍,顺倒周遍,违倒周遍。)

我提出一个“人”的定义:会说话,会听话,有人的思维方式的人种类型的动物。你们谁来破我这个定义。(没人会破,活佛自己来破)哑巴不会说话,听不见声音,是不是人?植物人没有思维,是不是人?你们来提“人”的定义,我来破。(有人说,人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现在试验证明,大猩猩、蚂蚁等动物也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吗?(又有人提出几种定义,活佛都轻易地就破了。)

只存在智慧的高低,不存在绝对的定义。

存在的定义:正理能知道,或正量所得。

性相与名相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1、八周遍:是、否、有、无。
2、所知,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所知,无为法是所知,但不能说所知是有为法,应该说所知是无为法。(慈林:是与非不能相交。)有无即有,有为、无为,即是无为。
3、总体和个体的关系:有为法包括色、声、香、味、触、法等。色、声、香、味、触、法等是有为法,有为法不是色、有为法不是声……香、味、触、法等。

宝瓶的定义:大肚,下圆,能装水。(套八周遍)

究竟观察所得本性,是胜义谛;观察所得现象,是世俗谛。

为法是常恒,定义:不是刹那变化的法。

有为法是无常,定义:是刹那变化的法。

刹那,打一响指的时间,分作65分。这是经量部的说法。中观不承认有最短的时间,只有更短的时间。也不承认有最小的灰尘,只有更小的灰尘。

虚空的定义:没有造作,没有因缘的结合,不起任何作用,无法变化。谁破?

(我说:虚空能容纳东西,有这个作用。)虚空是没有阻碍的意思,“没有阻碍”不能容纳东西。(我问:虚空是不是存在?)是存在。(是存在,就是有。)这个存在,是存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的空间。(刚才您说虚空是空间,空间就能容纳东西。)虚空是空,这地方没东西,虚空是空,这地方有东西,虚空还是空,虚空本身没有变化,有没有东西虚空都是空的,所以没有作用。(……)你可以这样破:这个杯子里没水是空,这个杯子里倒上水就是满,空和满的区别是什么?

(有人说,您这是诡辩。)这不是诡辩。诡辩是抓刺儿,比如,藏文里有个词是“米-达巴”,本来是“无常”的意思,可有人把这个词拆开解,“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无”,一个是“人”,“达巴”是“恒常”,他说这个词不是“无常”的意思,而是“人恒常”的意思。这才是诡辩。
  常恒有两种,一切现象的常恒,部分现象的常恒。前者如无为法的虚空,虚空的定义:无阻碍,无接触的无遮。“无”和“非(不是)”的区别,无,是彻底否定其存在,非,是只否定不是这种存在。
  一切现象的常恒,比如,太空是可知的,所以是存在,但无因无缘,不变,不依因缘而成,永远不变。
  部分现象的常恒,比如,瓶里的虚空,也叫个别的永恒,因为瓶是个别,常变化。“瓶里的虚空”这个名字,与瓶有关,“瓶里的虚空”不依赖于瓶,但“瓶里的虚空”这个定义依赖于瓶,瓶没有了,“瓶里的虚空”的说法也就没有了。

  总结:讲了几个争论点。
  一、所知与有为法、无为法之间的关系?所知既有有为法,又有无为法,本身为何既不是有为法,又不是无为法?有何弱点?
  二、人和人的定义,人种类的动物,你规定了人种类,当然是人,这是“狡猾”。破了之后的定义?
  三、按我说的瓶的定义,大缸也成瓶了,小壶也成瓶了?
  四、八周遍。
  五、虚空。

十五年前,我在印度,色拉寺有四千人学习辩论,每天晚上辩经,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东西,你想都想不到的。我们班三十六个人,是个坚强的班,很不服气,我们商量好,明天要收拾上一个班的某个人,今晚大家都不睡觉,查资料,背经论,第二天围住那个人就辩,我们有几个人口气很大,专说难听的话,使那个人生气,一生气就乱了,我们几个喜欢看书的,就想办法让他卷入我们的口袋,然后抓住他的弱点辩倒他,这个方法有点“卑鄙”(哈哈)。我们收拾了上一个班之后,又去收拾上上个班,最后收拾上上上个班,只有一个从香城来的比丘我们收拾不了,他不大看书,但思维非常清晰,一个小时之前自己说过的话,记得清清楚楚,提起话头就辩,辩了五六次,最多辩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尴尬得都没话了,一笑了之。我们班经常受表扬,增长智慧非常快,多说,就多想了,就得多找书看,师父讲个方向,自己要翻很多书。
——————————————
夏坝活佛:四川甘孜州理塘长青春科尔寺法相院住持,现在北京大学宗教系读研究生。
准备每周五、六晚上各讲一次,七点开始,但下一次的地点还没确定,过几天后,可以找讲座联系人:关治(66022314 /66059844)问确定的地点。


本贴由大千于2001年10月22日16:16:20在乐趣园〖网海莲舟佛法论坛(国内版)〗发表.

 

 
时间:2001年10月26日星期五晚7-10点

地点:宣武门再往南一站,校场口,路东,招商银行806室。

上次讲的当中有两点必须注意。

一是回答问题的四种方式:1、对方提出论点时,回答认可,或者何故。2、当对方讲为什么的时候,有两种回答方式:

一是周遍,或不周遍,就是不完全的意思,你讲的原因不能完全包括你的结论。比如:

对方立论说:声是常恒的,因为是所作故。

这个原因不能包括结论,因为所造作的东西都是有坏灭的,所以要说不周遍。

二,也可以说因不成。比如:

对方立论说:声是常恒,无所作故。

声本来是由各种因缘和合造作出来的,对方却说声不是造作的,所以要答因不成。

一个立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立一个正确的周遍。如:

声无常,所作故。

一、这时的“声”,是争论的目标,方向,焦点,基本点。必须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二、必须明白属性的反面必须与属性对立。三、必须明白属性的反面必须与因对立。

在因的范畴内必须包含结论。或者说,所争论的结论必须在因的范围之内,是因的必然结论。比如,我说,人的意识决定有来世,因为它是一种能量性的物质。科学证明,能量只可能转移,不可能消失。意识是转化的,也就是说意识是不断更换的,不会消失的。这里对方需要承认两个前提,一、承认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或能量。二、是能量就不会消失。

如果承认现在的意识是昨天的意识演变过来的,那么我的意识在未来也是转移,而不可能消失。胎儿的意识绝不是来自物质,必然是从以前的意识演变而来的,因为它是能量。所以人临终的意识,决不是至此就结束了,必然要转移到下一世。所以,意识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受肉体的影响。

法称在《定量论》里说,胎儿的意识,决定来自前世意识的转变,因为它是有为法,也就是实有的法。意识在每刹那中在无边无尽地变化,所以没有不变的意识,佛教只承认意识的代续,今天的意识是昨天意识的代续,明天的意识是今天意识的代续。

因明是说服人的规则,要选择对手,否则说服不了。所以必须共许几个前提。

一、对方必须明白什么是所作。二、对方必须承认所作是无常。三、对方必须承认声是所作。

在论式后边再加个比喻。

上次讲的里面,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八周遍:是和否,有和无。

上次讲到所知,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所知,无为法也是所知,但所知本身是无为法。其中既有有为法,又有无为法,就必须选择无为法。其中既有有,也有无的,就必然承认有。举个例子,佛是永恒的,还是无常的?(永恒的。)佛难道不是经过无数劫的修行才得到的结果吗?(是。)承认有因果关系,就是有为法。(……)实际上,答佛是永恒,是对的。因为佛有四身(略讲有二身)。

一、本性身,法身,报身,化身。其中本性身是永恒的,后三身是无常的。佛在兜率天时叫百定仙子,已经成佛,为度众生才显现十二相化身成佛,所以大乘不承认菩萨树下才成佛。

二、化身有殊胜化身,比如释迦牟尼从天降生,学习五明,娶亲,出家,苦行,成道,转法轮,涅槃等。还有一般化身,比如佛也化身为鸟和象等动物。

三、具有五定的叫报身。(1)报身定有净土。(2)定有大乘初地以上的眷属。(3)只讲大乘法。(4)永不涅槃。(5)定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四、法身是佛的智慧,一切智,或叫遍智。

本性法身,和寂灭法身(是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灭),都是永恒的。世尊不是永恒的,因为是有为法,报身化身是显现的形态。佛不只是人的形象,佛是四身总和的概念,所以是永恒的。
——————————————————
  今天讲有为法的性相,也叫实有法。有功效者,都是有为法。辩论时必须站在经量部和唯识的共同立场上才能回答,否则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未经严格考虑随便回答,那就成了讨论感想了,不是辩论了。而攻击者是随便的,拿任何理论攻击都可以,答者就必须站在经量部和唯识的立场上,必须坚持定义,坚持书里的观点。辩论是以有很多联系的理论,来说服别人。我是中观见,但在这里讲因明,就必须站在经量部和唯识的立场上,否则就是禅外谈禅了。所以有人站在哲学、科学、历史学等角度来看佛教理论,那就研究不好,体会不到其中的道理,最终是没有结果的。

有为法分成色、识、不相应行法三种。

色,是形态和表现,这是色体定义。分二种:微观的内色(根)和宏观的外色(境)。

内色,如眼根:是能生自果眼识的不共增上缘中存在的内净色。在眼框里存在,是肉眼看不到的。其余诸根以此类推,比如耳根:是能生自果耳识的不共增上缘中存在的内净色。等等。眼根的作用,是加强眼识的功能,于眼识所在处能照见对象。眼根,用现在的话说,好像是感觉器官的神经细胞,有个比喻,说眼识是客人,眼根是客人所在的房子。

外色,眼识能觉察到的是色,耳识能听见的是声,鼻识能闻到的是香,舌识能尝到的味,身识能触觉到的是触。

色,分别有颜色和形象。颜色主要有红黄兰白四种。

这里就可以练习一个辩论。白马是白色吗?(是。)为什么?(因为毛是白色的。)那你的头发是黑色的,你就是黑人吗?(看起来给人的感觉主要是白色的。)我用卫生纸把这个杯子包起来,这杯子是白色的吗?(这种颜色必须是自己身上长的,不是作上去的。)这个桌子是黄色的吗?它的黄色是自己长的吗?不是作上去的吗?为什么外边是白色就是白色的,里边的血肉不是马吗?所以我可以说马是红色的。我还可以说马是花马。因为白马确实不是白色的,有白色,也有其它颜色,这很难确定清楚。白马不是颜色,是一种动物,名字是根据外边毛的颜色起的,起名是可以随便起的,不需要周遍。白马外表的毛的颜色是白的,白马不是白色,它是意识和肉体的聚合体,不是单独外在的现象。好,闹(辩论)这么一下也挺好。

不相应行体不是色体。虚空是无为法。我来破这个,我问:你站的地方有没有空间?(有。)没有空间你就不能站在那里是吗?(是。)所以空间起到了能让你站在那里的作用是吗?(……

攻击者可以随便使用任何观点,而回答者必须坚持定义和书里的观点。(有人问:定义是真理吗?)科学说不知道,这对科学来说是很光荣的,它对世界是一层一层地认识,它的目标是发展的。

你们来破虚空是无为法。(我占的空间别人就占不了。)细物质可以,比如电磁波可以通过你的身体。空间是空,没有遮住,没有障碍叫空间。空间没变,自己运动是因为没有物质阻挡。(瓶里装满了水,没有剩余空间,还能倒进水去吗?)不能。(这空间被占了?)没占。因为空间不够了。(瓶可以分上半和下半,两个半瓶比一个半瓶大?)对。(半瓶的空间变小了?)没有。虚空还是全部,你说的空间有大小,只是一半。(装东西的一半瓶子里没空间了?)正因为装了东西,所以是有空间。(还只能装半瓶,而空瓶就可以再装一瓶,为什么不同?)占有了就等于没有了吗?

(有人说,我用《楞严经》的境界破你说的虚空,山河大地是我一念所生,我一念不生时,山河大地在哪里?)这是说,万法是依赖心的显现,能分别的是虚空的概念,所以是有为法。这是唯识的观点,承认有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因为经部不承认,中观狮子贤承认,应成派不承认。小乘认为大乘不了义,因明是在小乘基础上定义空间。因明是在经部基础上,加少部分唯识的观点,经部不承认法执,法是实有的,只能用小乘经辩论,因为共许。

认识色的量,意识和所看的对境是没分别的,所以叫做唯识空。三时法轮解释了不了义,万法皆空,凡是名字都是假立,内心显现是实有的。中观又能破。唯识讲,仙人见水是甘露,鬼见是脓血,所以万法是业力所显。中观说水就是水,不是甘露。多人见一物苦乐不同,物无好坏。承认外境,各有各的特点,立场,用理论破可以,不可以用经论。因为没受过训练,所以产生矛盾。辩论可以使人对理论印象深刻,不会忘记,学因明,就像锋利的刀子,看书可以看出毛病来,写书就可以避免矛盾。

形色,有八种:长短,方圆,高下,平不平。

声,有两种:有执受大种声,和无执受大种声。有执受大种声,是有情发出的声音,自然的声音叫无执受大种声。这里也有可辩论的问题,比如,鼓声为什么算作无执受大种声。

香,分好闻不好闻,气味有浓淡之分。

味,舌头尝到的感觉,分六类:酸甜苦辣咸麻。

触,地水火风,平的硬的叫地,湿的流的叫水,热的烧的叫火,轻的飘的叫风。

开水里头有火吗?(没有。)开水有没有温度?(有。)有温度就是火。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你说呢?)我说先有蛋。(那蛋是谁下的?)谁下的都行,蛋不一定是鸡生的,反正是鸡之前肯定有蛋就是了。(那我们就问: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那我就说先有鸡?(这鸡是哪儿来的?)是从不完全是鸡的某种动物来的。动物也是有演化的。

另一种辩论法是应成之法,是攻击对方的方法。

识体,小乘中观不承认阿赖耶识,不承认第七识。弥勒五论里,大乘庄严经论,专门讲唯识为核心的观点,现观庄严论,讲中观。世亲写俱舍论,弘扬唯识,解脱军接近中观,写25000般若释,胜军戒军佛护自续派,到(另一个)世亲完善,写8000般若释,现观名词解释。到900年前的金洲变成中观了,所以放弃了阿赖耶识,但仍承认末那识,叫自意(藏文:让惹),能观察意识等。

中观百论,圣天说,学佛者有三个标准,一、必须有很好的智慧,学问越高越好。二、有很公正的心,看问题全面。三、强烈的希求,才不会半途而废,否则不会学得很圆满。宗喀巴讲四个条件,对上师恭敬,能认出贪嗔痴三毒一切烦恼,智慧,慈悲,德能。一切教法互不矛盾,教派之争是不对的,佛法都是佛说的,都是需要的,没有好坏的分别。

汉八宗,藏六宗之中,经部,唯识,中观,都是显宗又有密宗,汉地也是,唐密弱了,但痕迹是很多的。弥陀禅是密宗,净土也是密宗。格鲁派是综合派,包括汉译经典,把所有传承集中起来,整理一下,如法的总和。600年前,宗喀巴说,不管小乘大乘,凡是佛说的一切都不可丢下,都可以接纳,有很多教法居士做不到,不是不需要。我绝对不可以丢下任何法,我有传法的责任。

念佛要认识亲近善知识的意义,人身难得,如风吹烛,所以要珍惜,要修道,解信为主。无意不造业,有意逃不掉。得人身又怎样?八苦,十二缘起,明白我们处于什么状态。所以必须有出离心,才能得永久乐。但一切众生是我父母,不能放弃,而必须获得无上正觉才能解救父母众生。所以要发菩提心,慈悲心,修行六度。二禅后修慧开悟,发现万物本相。密宗不是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是换个方式,禅定好一天可供养十万佛,或无数化身去供养,听法,可以迅速积累资粮。

念佛必须舍得才行吧?必须发现六道是苦海才行,所以必须观六道苦的本质,必须知道三世业报,才能有出离心。还必须发菩提心,平等舍,大慈悲。寂天入菩萨行,自他相换法。还要有一定的福德,因为有因果规律,所以必须有次第,修不成,也可以到极乐世界。

单学因明,增加不了智慧,德能,学习用理论说服自他学习佛法,不是为了辩才。


本贴由大千于2001年11月05日22:18:33在乐趣园〖网海莲舟佛法论坛(国内版)〗发表.

 

时间:2001年10月27日星期六晚7-10点

地点:宣武门再往南一站,校场口,路东,招商银行806室。

色是形态和表现。内色,是细微的,微观色体,不是能看到的,所以叫内净色,净,是很细的意思,大概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神经脉络,或神经细胞,是能起见物作用的眼识的所在地。
心,识体,是名相。性相,定义,是明知,就是能显现出一种明确的形象,明显地点出境。比如,眼识,可以知道外色体的现象。事相,是例子,比如,信仰,是内在思维中,对某种事物崇拜的状态,有一种明显的抽象。再比如,贪图,对所贪对象寻求的欲望,有明显的目的。再如,仇恨等。只要对它有完整形象,就是明知,明知,不等于智慧,不一定正确。比如,胆囊炎病人,看什么都是黄色的,也是明确的,但不是正确的。明知,就是指一种明显的意识,或抽象,比如兔角,也可以有明确的形象,但不是真实存在的。
意识,或知,明见证知各自外境。外境,经部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唯识不承认有外境,认为所谓外境,是内在善恶力的心理所显现的现象。
识,分作心和心所。心,自境的本性自立地所能见到的一种心知。心就是识,也叫主心,事相就是眼识等,五根识。它依赖于内色根,所以叫根识。
眼识:依自不共增上缘眼根来自境自立自能见者。一、依靠眼根所在处。二、所见的对象色尘必须存在。三、必须有不依赖它识,自立能见外境的功能。
眼识可以知道是色吗?这也是可以争论的问题。眼识不识色体,就无功效了;眼识识色体,必须知道这是色体,否则不能成立为识色体。就好像我认识部长,必须我知道他是部长时,才可能说我认识部长。否则,你只是认识这个人,不是认识部长。(有人说,意识与眼识是一个整体,所以知道是色。)你这个整体是由单独存在的两个识组成的?(眼识是意识的一部分。)那眼识就是意识了,你为什么要分开说呢?(眼识就具备认识色体的功能。)眼识知不知道是色体?我不知道他叫张先生,但我却知道他是张先生,这可能吗?(眼识只认识实体,不知道是否色体。)所以眼识就不知道是色体了?它只能收集资料,汇报给意识,意识分析之后,才知道是什么颜色等等。所以眼耳鼻舌身识,就像单位里的各个部门,各种机构,意识是总部,感觉器官的粗感觉,汇报给大脑,总部的作用是意识的分别,可以有种种的反馈意见。
2500年前的佛陀已经知道了世界的结构,也是佛的不可思议之处,比如,在肉胎经里,佛讲了细胞的构成和变化,佛还讲过极微尘的问题,讲过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的成立和发展过程,四大组成的方式,超出了现在人们的想像力。
  心所,是六识心不同的表现,与心实无分别,心是从本质上认知的方式,心所是从它的特点,不同角度表现出的现象。心所:对观察自境特征自立所能见到的一种功能。事相:感觉,思考。心所,也叫心的眷属。有五类。
  五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
  五别境心所:欲,愿,念,定,慧。
  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邪见。还有二十个随烦恼,十一个善心所,四个不定心所,不细说了。
  心识分七部分:现量,比量,已决,思察识,见而不定,犹豫,颠倒识。
  现量,如眼识见色尘就是现量,胆囊炎病人见的黄色,海市蜃楼等,不是现量,是错觉。
  比量,通过一种推测的方式说明问题。如,通过烟,知有火。比量有三种:因果比量,本性比量(自性比量),不可得因。因果比量,通过知因而知有果。本性比量,比如,声无常,所作故。所作和无常本身是一回事,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所作,是指因缘和合而成,不是专指人作的。不可得因,在眼前是否有罗刹?是个疑问,因为我不具备能知罗刹的意识。
  有烟必然有火吗?(有。)比如对面山村里有烟,但那是从山那边飘过来的,那山村里也必然有火吗?(……。)我立论,对面山村有火,见冒烟故。谁来破?(那烟是飘过来的呢?)我说的是冒烟故,飘来的不是冒出来的。(火已经灭了,但还有烟的时候呢?)只要在冒烟,就一定有火,因为它一定在燃烧,否则就不会冒烟了。
  学因明的目的不是为了辩论。如果一个人考了格西,慢心更大了,比谁都执着,这就是表面的学佛,不是修心的学佛者。我们学因明,一是为破自己的疑惑,二是为解得正见。修行应该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修行,有人说你这是小乘的因明,达到小乘的因明也就很了不起了,应该想到,小乘有出离心,我有没有?要用因明来踏踏实实的考虑,观察轮回,生老病死,人生八苦,人生没有真正的快乐,只有好奇感,得到了就没了,拼命去追求一个人,一种物,过一两年就厌烦了,就是因为没有新奇感了。我站得时间太长了,就觉得坐着好,实际上只是坐着的苦还没有发挥出来,等一会儿,又就想站着好了。如果真是站着是快乐,那就应该越站越快乐,如果真是钱多是快乐,那就应该钱越多就越快乐,可实际上呢,是钱越多越想得要更多,永无止境。所以,要用因明消除邪见,而不是培养它。因明说明因果存在,说明轮回存在,如果修行可得正觉。一切成就的根本,是亲近善知识,人身难得,随时都可能死掉,先得怕死,死的时候才能不怕,解脱的方法,首先是要归依,因为佛在2500年前已经成佛,是大觉者,已经解脱,然后就是要依法修行,依自己理解的最后结论为修行导向,为什么因会生果?为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报父母恩,就要有慈悲心,为救度父母众生就要发菩提心,因为只有抛弃一切求得正觉才能够救度众生。


本贴由大千于2001年11月05日22:17:48在乐趣园〖网海莲舟佛法论坛(国内版)〗发表.

 

时间:2001年11月2日星期五晚7-10点

地点:宣武门再往南一站,校场口,路东,招商银行806室。

前面的“堵扎”(《因明学入门》毛尔盖·桑木旦著)就简单介绍完了,我们学“堵扎”要学三年,你们就学了三天。今天开始讲一世达赖写的因明《量理宝藏海论》。为什么要学因明?在弥勒五论里有这样的话,如果我们没学过因明,没有通达因明,圣人他也无法得到一切周遍智,所以必须要学因明。学因明主要为了三项:一、驳斥别人的邪见,比如不信佛法的人,对佛法反感的人等,要能说服他。二、摄受弟子,能给他讲明道理。三、为了自己能够通达一切教证二法。
无所不通,无所不达,这是大觉佛陀,要通达三乘的基、道、果,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说,小乘通达灭寂就行,大乘则要通达一切道,为了解救三乘一切众生,所以不懂因明就成不了佛。有人说,因明不是佛法,但佛教的因明,是用因明表达佛果和得到佛果的方法的。经里讲有三种量:果因量,自性因量,不可得因量。
一、果因量:具慧菩萨通过行为表现能说明的。如:有火,见烟故。
  在辩论之前,必须注意是对谁说的问题,一个论式,不是对谁都是真因,如上面的论式,对方必须承认冒的是烟,还必须承认有烟必有火,上面的论式才能用,才能把对方说服。如果对方不承认上面两条,你就不能说服对方,这个论式就成了似因。
  二、自性因量:与上面真因不同,这叫真论式,是这样表达的:
  凡是生的必然会灭,如花,我也是生的。
  凡是所作的必是无常的,如瓶,声是所作的。而用真因表达就是:
  声是无常的,是所作故,如瓶。
  自性因量不需要周遍,可以不倒回来说。如:不见得凡是无常的,就都是所作的。
  三、不可得因量:如:补特伽罗(有漏者)相互无法明白底细,因为都是无明者。佛可以明白一切众生的底细。

  具有三相者是真因:宗法,同品遍,异品遍。
  一、宗法:于宗所有无过欲,解前陈之上依理立量,确立有此因者为宗法。如:声无常,所作故。这个宗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所作必在声上有,声必是所作的。二、凡是声,必是所作。三、对方也必须承认这个观点。这就具备了宗法。
  二、同品遍:唯在立量之同品中确定为有(周遍)。如:凡是所作的,必是无常的(不必倒回来说)。凡是冒烟的,必有火。(因果不可能同时存在,必因断才生果。)
  三、异品遍:与立量所立事物反义相属故,与立量异品之中决定是无。如:凡不是无常的,一定不是所作。凡无火处,一定不会冒烟。
  对方承认这些观点,才成真因。而双方论点有异,才成真因。

  为什么要学佛法?因为众生轮回无尽,所以必须寻求解脱的道理和出路,但这些道理和出路必须是真的才有效,因明就可以识别真假。陈那的《集量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现在介绍法称因明七论的内容。有本体三论和四支论,本体三论中,《释量论》最广详,《定量论》稍略,《滴量论》最略。先讲《释量论》。
  一、《释量论》。
  所量的对境能无倒(没有错误地)通达,然后能说服别人。
  (一)先讲推理八事。为自悟的,有现量和比量;为他悟之法有能立和能破。这四项各有真似两项,所以成八事。
  1、现量:有四:根现量,识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
  现量,是直接了悟的方法,一不经过推理,无分别,二无错乱,三是真实的心识。现前识不一定是现量,现前识是现量的基础(祖宗),而量是重新生的,刚刚知道的才是量。
  2、比量:通过争议的方法,说明事物真实正确的道理。有三种:果因量,自性因量,不可得因量。
  3、能立:用论式方式去说服别人。如:一切所作都是无常的,如声。眼前瓶是所作的。
  4、能破:不立论式,只破对方。如:一人认为没有来世。可先问对方:为什么没有来世?他说,没人见过有来世。问:没见过的就是没有吗?答:当然。问:好,因为谁也没见过没有来世,那就肯定是有来世了。
  再如,眼识是否识?是。是否明知?是。它知什么?它知道是色相吗?不。它不知道是色相,它能知色相吗?对方就无话了。因为它不知道那是色相,即使知了那个东西,也不能说它知道色相。(这只是辩论胜了,这个道理并不对。)其实,意识是分别事物的本相,眼见色相后只是汇报给意识,眼没有分别能力,不知道是什么。什么都不知道,是否识体?不是能分别的才是识体,只要能知某些东西,可以汇报给意识的就是识了。所以眼,虽然没有色相的概念,但也是识。
  (二)现前识品。
  瑜伽识(现量)品专门说明佛是一切众妙智(正遍智),是难得难悟的,所以佛讲的一切教法是无过的,法称用现量品对陈那的成量品作了弥补。一、现量品,二、成量品,三、自利品,四、他利品。
  对一切众妙智有两种邪见,一、无此因,不可得此果,所以没有佛,因为万物太多了,不可能全部知道。二、能得一切众妙智的人是没有的,除非你自己就是一切众妙智者。
  邪分别,不正确的判断有三种,一、不悟,二、邪见,不但不悟,而且生出另一种想法。三、疑惑,分有因、无因、不计或平等三种:①有因疑:如:善恶有报吗?可能有。②无因疑:如:善恶有报吗?可能没有。③平等(或不计)疑:如:善恶有报吗?或许有,或许没有。
  二、《定量论》
  这本书不是颂词,写得随意一些,比较容易明白。主要不是讲辩论,有三品:现前品,自利品,他利品。这是1300年前写的书,现在看起来仍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道理讲得无可辩驳。比如书里说,母亲肚里刚怀胎的婴儿的知觉,必是前世转变来的,因为是有为法,就像今天的意识是从昨天的意识转变来的一样。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前刹那与后刹那之间不是有个不变的东西移动过来,而是因果关系,后刹那的意识是由前刹那的意识演变过来的代续,因为意识也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就会发生变化更换,所以,今天的意识一定是昨天意识的代续,明天一定会有今天意识的代续。当今科学也说,能量是不可能消失的,只可能转移。所以人必然是有前生和后世的。
他利品,先把外道的观点列出来,然后反驳,这才会发现佛教哲学的精彩,在辩论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三、《滴量论》,或叫《量学理滴论》
很简略,也是三品:现前品,自利比度品,他利比度品。
四、四支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辩难正理论》。
《因滴论》,在自利品中所量的对境,要推理,最主要靠因,都是比量的方式:一是论式,如凡是所作的都是无常的,如瓶,声是所作的。二是真因,如,声无常,所作故。
中观应成派用破法说明问题,所以不成立因。有常见派承认六个量(因)。也有的不承认因,说比如豆角里面有豆,凤凰的尾巴有花纹,谁也没作,所以不存在因。灵魂如灯光,灯灭了光自然就没了。所以善恶也都没有报,怎么快乐就怎么做。只承认现量,认为看到的就是有,看不到的就是没有。
佛教只承认三种因:果因,自性因,不可得因。
果因,确切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自性因,要承认物质的本质。
不可得因,看不到的不一定没有,看到的不一定是这样,人是常有错误的,比如春天我们常看到远处似乎有水流,那是真的吗?人还容易看成是同类的,人们看到的,会受自己各方面的影响,比如有的人自私,常有怀疑,恐惧心,从不站在别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别人对他好,他觉得是想利用他,他对人好,是想得到好的报答,他对人坏,说成是想让人得恶报,别人好,是为了得到名利,所以他的眼里没好人。而也有乐观的人,从不计较别人的好坏。


本贴由大千于2001年11月05日22:17:16在乐趣园〖网海莲舟佛法论坛(国内版)〗发表.

 

时间:2001年11月9日星期五晚7:30-9:30

地点:宣武门再往南一站,校场口,路东,招商银行806室。

上次介绍了法称因明七论中的三个本体论,今天介绍四支论。三个本体论是比较完整的成体系的观点,四支论是其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一、《因滴论》。讲宗法与周遍的关系。宗法,就是要辩论的事物。如:声无常,所作故。声,就是宗法,所作,就是因。《因滴论》就是讲宗法与因的关系,符合周遍和反周遍,就可定为符合条件的宗法。

1、对方还没确认声是常,还是无常,有怀疑,想知道结论。

2、对方承认声是所作。

3、对方还要承认,凡是所作的一定是无常(周遍),凡不是所作的一定不是无常(反周遍)。

二、《关系论》。论证抉择周遍和反诘周遍的关系。一个正确的周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你必须知道凡是所作决没有不是无常的,常中决定没有所作的。2、常恒和无常完全是对立的。常恒,是不变化的。无常,每刹那有生、住、灭三个变化过程的事物叫做无常。刹那,是打一个响指的时间的六十五分之一,这是经量部的说法。比如,我的手臂从放在桌子上移动到扶住我的脑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生灭,前面的手臂都已经灭掉了,只剩了当下这一刹那的手臂。不光外在的物质是这样,内在的意识也是在发生着这样的变化,我看到杯子后又看到书,这时确认杯子的意识就灭掉了。生果时因已经就不存在了。

印度一种外道(听发音好像是数论派),承认有前后世,但认为,如果一个人下世要转生为马,今世其身上已经就存在着无形的马的形象。佛教反驳说,将要投生百次大象的爬在草尖上的一只蚂蚁,是否它身上已经暗中藏有百只大象的形象,只是尚未显现而已,一根草尖上顶得住五百只大象吗?实际上外道这样认为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认为有不变的我。

数论派承认梵,我,梵语叫阿特曼,一切都是梵的外在现象,总结成二十五谛,当你能见梵时,梵就像害羞的女孩儿一样把一切法的现象都收回去了。佛教反驳说,如果有永恒的我,这个我就不能发生变化,现在我如果是快乐的,就应该永远是快乐的,如果不快乐了,那就是发生变化了,就不是永恒的了。如果我是痛苦的,也就应该永远是痛苦的,修不修也不管用,因为它是永恒的。为什么我们修行可以解脱痛苦?正是因为一切是无常的,可以发生变化的。

三、《悟他论》。也叫《他续成立论》。论述依口语了知他心。就是根据对方的说话、表情等现象,如何能知道他的心理。

四、《诤理论》。也叫《辩难诤理论》。讲辩论的规则,及如何取胜。

现在开始作为一个整体讲因明。

一、什么是因明?也就是什么是量?

量,梵语叫“巴日玛那”,就是用尺“量”(发音为二声)长短的量的意思。“玛那”是“量”,“巴日”是首先,从新,更新的意思,量,必须是新的认识,不是已知的认识恢复记忆,是从新认识的,量到的,知道的。
量的定义:从新真切地认识自境之心。

1、如果是已知的认识恢复记忆的不是量。2、没有一点虚假和偏见,是实实在在的真切的认识。3、必是意识认识事物的思维,心就是意识。4、所认识的对象叫自境。
比如,一切种妙智必是量。我现在问:一切种妙智第一刹那知道的一切法,在第二刹那知道时是否是量?(有人答:是。)佛在成佛后第二刹那知道的一切法,难道不是他在第一刹那就已经知道的吗?(佛已经不是第一刹那时的佛了。)你今天是刚刚认识字的吗?(不是。)那就是对已经认识的字恢复记忆了?(是。)那佛不是一样吗?(……)实际上,这个回答对了一半,佛知道一切都是从新知道的。佛教不承认过去未来实有,就不能有过去的量,只有恢复记忆的量,如果承认有过去、现在的一切量,就等于承认因果同时存在了。过去的量没有了,没有的东西哪里会知道呢?现在所量的一切事物,在现前是新的,所以,一切种妙智知道的事物也是从新的,恢复记忆是旧的量,不是从新的。恢复记忆的方式,叫伺察意。昨天的眼根知道瓶,不是眼根知道色,而是意识知道,意识恢复记忆,不是新知识。(佛没有记忆吗?)佛不是没有记忆,佛的记忆不是分别心,佛不存在分别心,所以佛没有比量,所知的一切都是现量。
量一定是证量,证量也有似量。

我来问:佛有没有能知和所知?(没有。)佛知道不知道二谛?(知道。)那就是有所知的对象了。佛有没有能知二谛的智慧?(有。)那就是也有能知了?(……)佛知道的一切都是现量,所以没有能知所知的分别。

量,分两种,现量和比量。现量分三部分,实性,分别,与现前识的分别。与现前识非常相似。先讲定义。现前识:无分别的无错乱的心识。现量:从新真实的无分别的无错乱的心识。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任何推测的,完全是实实在在知道的。

印度有只承认现量的外道(好像也是说数论派),认为一切无因,都是自然而成的。所以不承认有比量的因果关系。他说,孔雀尾巴上的花纹,自然就是那样美丽,碗豆角里碗豆的排列,自然就是那么整齐,那么协调,不是造作成的,没有原因。他们用神通看到,有的人前世行善,但今世却没有得到善报,有的人今世作恶,却在下世未得恶报,所以他们不承认善恶有报。佛教怎么反驳呢?孔雀毛上的花纹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没有母孔雀生的蛋,根本就不会有孔雀出生,所以孔雀尾上的花纹的产生原因,因为它是孔雀的种子才能生成,与后时的饮食等都是有关系的,所以是因缘聚合而成的。碗豆的整齐排列也是来自种子,如果你用小米的种子,它就长不成碗豆这样子,这是因;加上后时土壤、水分、肥料等的作用,没有这些缘碗豆也生不成那样,所以碗豆排列整齐的原因,也不是来自自然,而是因缘结合而生成的。所以绝对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什么原因才能得什么结果,绝不是自然随意的。

再讲定义中的“无分别”,现前识分四部分:根现识,意现识,自证现识,瑜伽现识。

一、根现识,如眼识现识,眼根对色境时,是不经过思考的直接认识,因为眼根根本不具备思考的能力。大脑是思辨的总部,器官是感知通道,五根识能认识对境,却不能分辨对境。

再讲“无错乱”,胆囊病人看见白墙是黄色的,这是由于生病造成的错乱,所以不能说是量,而是非量。(色盲呢?)色盲也是一样,看颜色时就是非量,但看形色(物体的形状)时是正量。

二、意现识,就是心识,现识不一定是从新知的,也有非量现识。能了别一切事物的心识叫意识。有比量和现量。现量,就是无错乱的无分别的新知的一切。意识认识绿瓶(指着桌子上的一个绿色饮料瓶)是现量,因为不是心里幻想的,眼根如实汇报给意识,意识如实了别如理判别,这是意识的现量。意识的比量,如因烟知有火,不是现量,是推测,幻想所得的。如果把雾看成是烟,那就是有错乱。

三、自证现识,中观有的不承认。定义:直接观察内在意识的现前识。只关注内在意识的动态,不知道任何外在事物。如打坐观佛像,还有观察有没有定在佛像上的监督意识,是自证现识。我问:自证现识是不是当下知道?(不是,它知道的是上一刹那的结果。)如果昏沉了,是昏沉之后的刹那才知道昏沉?(对。)没有能知道起了昏沉的意识?(是。)监督不了生起昏沉的心本身?昏沉心是不是内在心?还是果是内在心?这个果是六识中的哪一个?自证现识见不了意识?(……)昏沉的结果有分别才能分别出来,所以是分别识,不是现前识。

四、瑜伽现识,是通过修定生起的现前识。可以说明佛的一切种智。如,已得大乘见地义的圣者,入定时现量所知一切法本性是空。

关于现前识有四种,应该是说不多不少,只有这四种,少了就不够,多了就是重复。有外道说,他心通就不属于这四种。有的说,意识可以包括这四种,为什么不是重复?有的说,意识中还有很多区别,为什么不可以分成那么多?(开始讨论后尚未有结果,讲座结束的时间就到了。)

 

发布于:2001.11.10 16:48:34修改于:2001.11.10 16:50:54


 

时间:2001年11月16日星期五晚7:00-10:00点

地点:宣武门再往南一站,校场口,路东,招商银行806室。

(说明:这次讲座有多处没听明白,参考了一位师兄的笔记也改善不多,只因已经公布了五次,不好意思中断,硬着头皮把这半通不通的笔记抄上来,大家批判。)

今天讲现量(品)中的四个现前识:一、根现前识,二意现前识,三、自证现前识,四、瑜伽现前识。

一、根现前识。分根现前识,和根现量两部分。

(一)根现前识定义:各自增上缘有色根中所生的对境识。

解释定义。(各自是六识各自)增上缘,缘有四种,1、因缘,2、增上缘,3、所缘缘,4、等无间缘。增上缘,是帮助识加强影响力的缘。如,眼根的主要作用,能加强眼识对外在事物能看见的力量。增上缘,必是有色的根所生的,而且必是针对外境的识。

(二)根现量定义:各自增上缘有色根中所生的,离分别心、无有错乱的耽著识。在根现前识定义的基础上,加上离分别心,无有错乱,和必是具有色的,也就是必是具有实体的。

解释定义。定义就是性相,有三个特征。

1、根识如何脱离分别心。

先看是明里,还是暗里。明里,是可以用现量所得的事物,比如,我现量可见桌子上这个瓶里有多少水。暗里,是必须用比量所证的一切事物。比如,他的包里有没有糖?我不能现量看见,只能根据他现在正在吃糖,推测可能他的包里还有糖。

还有一种非常暗里,比量都不可证,必须通过圣者言论比如佛经来暂时成立。

现前识无法知,必是比量知道的?

两种回答。(1)现前识可知的现量的名词必须通过比量所证。(另一位师兄的记录是:具不具备分别心,只有现量可知,这个名字只有比量可知。)批驳:不一定。现量的内容必须通过比量才能知道,而名言也可以现量可证,不能绝对化。或说,现量的内容必须通过现量才能知道,但名是比量可知,所以不矛盾。

(2)分别心和根识两个对某一事物产生认识时,现前识是离分别心,现前识才能知道。单独的根识见对境时,则通过现量才可知。就是说,分别心和根识一块儿看时可知,是离分别心。批驳:因为分别心和根现量同时见水时,也有时能现前识直接察觉是否具有分别心,根识也有通过比量知道见水时无有分别心,所以不一定。

批驳之后,立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学过外道因明,但有相当智慧的人,一见现前识见水,通过意识的现量就可分别,眼见水的情景是离分别心的。但如果学过外道因明,已经具有现前识不离分别心观点的人,就脱离不了习气,见水时就没办法产生没分别心的念头,因为他一直认为一切现量是不离分别心的,所以就没法显现。必须用比量说服他,根反映给意识,意识直接识别出,没有通过比量。对没学过因明的人是明里,对学过外道因明的人是暗里,所以是不矛盾的。

现前识,现量直接知道的,不是推理、幻想。虽然比量是量,还是分别心,因为是推理出来的,当然不管是正确不正确,推测,思考就是分别心。

有人说,看色体的根识是离分别心的,因为它是能明显地(明确地)知道对境的一种识体。因为如果是分别心,对境不会是明显的,而是模糊的。如,通过见烟知有火,因为未见火,不知火的具体形态,比如是火的宽窄高度等都不知道,只是推测有火,所以是模糊的。而现量所证是明显的,明确的。时间关系下面的就不再说了。

2、无错乱之心。

见色体的根识是不错乱的,因为所见的对境,就如所见对境之像那样存在着,如实有故。如,这个东西是绿的,我不会看成是黄的,是长的,我不会看成是短的,这叫不错乱。他是怎样看到的,他所见的对境就如那样地存在着。

(1)根现量是离错乱的。不同看法:见色体的根识所看到的色体是不是它所看到的现象?(是。)所见的(显现的)色体是不是色体?(是。)难道不是识体吗?难道所见的不是颜色、形状吗?(……)所见对境是色体,如果看色体的根识本身也是色体,这样的话,即是识体,又是色体,难道有两种实体吗?

见色体的根识是不错乱之心,因为所见对境如实存在着。胆囊炎病人所见一切都是黄色的情况,是不是错乱的?(是。)(说这个错乱,用什么标准?)所见到的,与所见的对境能对上号。

3、依靠有色之根(才能明白识相)。
此问题上,有经部与唯识两种不同观点。先说经部观点。现前识,依靠根来分辨,识不是单独见色。根,用现在的说法,好像类似于感觉器官的神经细胞之类,这只是个让现在的人想像的比喻,指一种我们看不到的很细的色体,在眼眶内形成椭圆形的形相,帮助眼识收集外境的形相,以让它认识明白。

依靠感觉知所在的根,才能看到色。依经部观点,要靠三个缘。1、增上缘,2、所缘缘,3、等无间缘,才能生起根识。1、增上缘:对于生果能增强力度者。2、所缘缘:能使心识生成境像(对外境现象的模拟),这个境像,就像我们看电视转播的足球赛,并不是真正球赛本身,而是生成的境像。看到色体后,使心识能感觉到的一种形相。3、等无间缘:前识灭后,第二刹那识马上生起的功能,就是能接班的心识。就好像我们上班的换班,站岗的换岗一样。任何有为法都是刹那生灭的。刹那的长短,依经部说,是打一响指时间的六十五分之一,中观认为,可分无数分,物质大小无边,时间长短也无边,本质上是虚空。中观认为经部说的微尘,那是太大了,一毛孔中能够容纳所有微尘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现象是可变的,但本质是虚空。

眼根见色时三种功能。1、能感觉到色体的一种形态。2、能(在眼根中)显现出色体的模样、图像。眼根看到的色体不是直接的外在现象的真相,而是化到眼内的假象,眼睛以这个来判断外在事物。3、能抓住现象直接转移汇报给意识来了别。

等无间缘,眼根见色时,立刻产生的新意识,是由前意识演变过来的,前识是因,所以有相续。

没有增上缘,等无间缘和所缘缘能否看见?偶然也能生起,但无力度,所以要靠根加强力度,才能正确肯定地反映事物,汇报给意识。根现前识就讲这些。

二、意现前识。分四部分:(一)能说明意现前识的量。(二)性相,也就是定义。(三)三个缘。(四)如何可以生起意现前识的方法。

(一)说明意现前识的量,是通过现量可以知道的,因为自证现前识是专门观察内在六识的现前识,所以可以知道意现前识。反驳:很难说。自证现前识能了悟意现前识,自证现前识所知的,不是量本身的状况(外境是什么相状),而是知道量看了或说感觉了什么东西,这两个不是一回事,对不上号。

这个列在非常暗里当中,没法用周遍来说明,只好通过佛经来说明。如,有些很细微的因果关系,用佛经说明叫“信任比量”,以此说明叫非常暗里。

(二)性相(定义):自因意根所生的,能了别外在事物的,离分别心,无错乱之心的意识。怎么理解根现前识所生起的等无间意识所生的,而且离分别心无错乱之心?自己的增上缘是意根,类似于现在说的脑神经细胞,是意识所在处的根,能力是能直接了别、识别外在的一切事物,它又必须是离分别心无错乱之心。什么叫有分别心?一是推理的,二是现前认识不清的。比如,我现在看到瓶,反映给意识,判断很精确,就不是有分别心的。而如果我猜测这人门后有个凳子,也不知是什么样子,十分模糊,这就是有分别心。错乱不是意现前识,如胆囊炎病人所见的黄色。

(三)三个缘。1、所生的前一刹那意根是等无间缘。2、同时意根所识别的对境是所缘缘。3、前一刹那所发生的意识就是增上缘。有因果关系。

意现前识不是非常暗里,因为它是自证现前识所可以看到的识体。回答:不周遍。自证现前识能看到的,不一定是非常暗里。因为角度不一样,意识怎么看,不是意识本身,不是分别心,不能推理,因为是现前识。反驳:如你坚持这样,具有无我特征(特点)的凡夫的意识,难道自证现前识知道?

(有人问:如果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有眼病的人,一个是正常人,一个见是黄色,一个见是白色,算谁对谁错?怎么叫与对境相合?)相合的标准是共许,对错不过是人们共同所定的,本质也是空。比如,印度的四种姓,在印度就是对的,在我们就是错的。再如老鼠如果看东西都是黑白两色的,那它们就在这个共同基础上建立它们的标准。(见色容易定标准,要是比较抽象的,比如,我可以信基督教、伊斯兰教、或者是佛教,哪个算正确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学因明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了因明你能看出破绽,识别真假。比如,宗教都说是为了减少痛苦,增加快乐。你可以考察它们能否达到这个目的,用的方法正确不正确。其它宗教用的是母亲对孩子教导式的(善权?角度的)办法,孩子不懂甚至想强迫他这样做那样做,佛教用的是寻找苦的根源的办法,是从道理上找到造成苦的原因,

为什么有苦?苦有三种:行苦,坏苦,苦苦。

一、行苦,就是不自在的苦,生死不自在,没有自由,生到哪里去?没自由,遭遇灾难也没自由,科学不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对一个国家的强大力量的外部干涉,意外事故等,科学无法摆脱困境,很多问题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二、坏苦,人们说的快乐并不是快乐,全是苦。人们站久了,就觉得坐下来是快乐,可坐得久了,又觉得站起来活动活动是快乐。如果是真快乐,就应该越积累得多就越快乐。比如吃东西如果是快乐,就应该越吃得多越快乐,但实际上不是。两个人爱得死去活来,可父母就是不同意,于是就喝毒药殉情,结果在医院救过来了,父母第一句话就是同意你们结婚,好,幸福来了,可过了两年,两个人又闹离婚了。所以人并非是追求一种事物,而是追求新鲜感,神秘感,越难得,越模糊就越想追求。

三、苦苦。像生老病死的苦,有希求而得不到的苦,喜爱的人或东西要离开的苦,不喜欢的事情非要来的苦等。要想脱离痛苦,就必须找到痛苦的根源,能找到原因,就有了脱离痛苦的办法。痛苦的根源实际上是业力,造业的根源就是六大烦恼:贪、嗔、痴、慢、疑和邪见,自私,嫉妒,狂热的心等,都能直接带来痛苦。贪,得不到就是苦。嗔,别人对自己有点伤害,如果想,这是正常的,人就是自私的嘛,也就没事儿了。可是受不了,非要加以十倍的报复,对方更受不了,又回以百倍的报复,你又发誓要回以千倍的报复,……痛苦也就在跟着加倍。痴,不知道该不该贪、该不该嗔,该不该在乎。自私,本来是越自私越得不到,越为他人着想你就会得到的越多,但人们就光想沾便宜,所以就感到痛苦。像嫉妒,人家越乐他越苦,不是自找倒霉吗?傲慢,狂热,本来可能做成的事,起傲慢,一狂热,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没有种就没有果,所以去苦就是要拔根。前面这就是讲的苦和集,苦和造成它的原因找到了,要断集,就要有个去处,否则就没果了,所以灭是果,灭的是人我执和法我执,灭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二执二障一灭,就不会因此受折磨了。因为执着有我才有我的,执着有我的,才会想到要好的我的,否则不会为我奋斗。我,有没有?为什么要成立个我?“我”就像什么什么集团,什么什么公司一样。这个公司的来源就是非常荒唐的。这五六个人本来就是有的,没什么公司,这几个人互相说了一些话,写了一篇字,到一个(负责批准的)地方交上去,那个人在上面又写了几个字,这几个字要是写成这个样子,这公司就还是没有,要是写成另外一种样子,这公司就有了。然后这几个人就开始没完没了了,为这个公司拼搏,为公司受苦,公司有损失了,就像剐自己的肉一样疼,公司要好一点儿,就发狂似的高兴,一切喜怒哀乐就这样来了。要是有一天,那个人又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这个公司就没了,破产了,人也还在,纸也还在,就因为多了一篇字,公司就又没了。

“我”也是这样,五蕴,就像五个人,集合到一起,其中最狡猾的是思,他觉得有个我好,连文章都不用写,就成立了个我,然后就为我开始拼搏,追求,报复,一旦有了我,一切喜怒哀乐又出来了。真正说起来,色是不是我?这胳膊是不是我?不是。腿是不是我?不是。骨头是不是我?肉是不是我?感受是不是我?也不是。想、行、思等也都是每刹那在变,如果它们是我,那就有无数个我了,而且也已经有无数个我灭掉了。月称论师说,首先在五蕴上成立了我,又成立法,就是我的,为了我的多一点儿,他的少一点儿,我的好一点儿,他的差一点儿,贪嗔痴等都出来了。所以要破了人我执和法我执,就没有了为我的苦乐,也就不会有受等,就是得到了涅槃。

要得到了灭的果,就必须有方法,这就是道。一、要改善不良的思维、行为,就要对灭果产生兴趣,这就是出离心,生出离心的方法,就是要真实见到六道的苦。二、不仅自己要脱离苦,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也要生起解救他们的心,这就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成就不了大觉佛陀的事业。三、除了布施持戒忍辱等,还必须有坚固的定,至少初禅以上,否则就无法彻底断二执。因为人常常想的东西就会产生兴趣,比如有一个朋友,常在你面前提某一个人好或是坏,每天提两三次,一个月一共提了大约30分钟,你自己想了也不过20分钟,可你就会对某个人产生好或是坏的印象,造成先入之见,再见到这个人的时候,就会受到这种先入之见的影响。而我们入定,一次就可以达到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力量有多大。

如何破我执,思维五蕴不是我,到处都找不到我,完全落空了的时候,就入定一段时间,出定后又思考无我,落空了又入定,观察和入定合二为一,事实确是这样,很多事实可以证明,谁也说服不了他是实有的,这样对习气影响的后果是不可思议的,一切万法本性空的情况下入定,下坐后也能这样见一切,心已经没有实有的状态,有正确的思维,入定中形成习气,见到任何事物都是假的,还会为它去执着吗?这只是谈的资粮道的感觉,证道就不是这样了,是完全的证入。要得定必须持很清净的戒律,管不住手脚就更管不心。

比如,一群特别喜欢马的人看到一匹变出来的幻马,有一半人知道这是变出来的,有一半人不知道这是变出来的,不知道是变的幻马的人,就可能喜欢的不得了,如果有人抢走了就会起嗔心,甚至会不惜代价把马卖下来。而知道是变出来的人就不会起贪图心,也不会因此而受苦,谁把这马杀了他也不心疼。人们感觉疼不是身疼,而是心疼,比如骑了个新摩托,擦着了一点儿也心疼得不得了,甚至一条胳膊都跟着疼起来,因为他把车当成我的一部分了,成了我的了。如果是骑个破车呢,他就怎么骑都很舒服,坏了也不心疼,他就觉得这车不是我。再比如,有人扭了他一下,就觉得很疼,而他去按摩,把皮肤都扭红了,他还觉得很舒服。所以心疼就是疼,不是身疼。

我为什么出家?因为不相信科学能比佛法消除痛苦,其它宗教不知道苦的根源,所以只是起一种精神安慰的作用,追求快乐,不是追求真正究竟快乐的方法。

 

发布于:2001.11.17 21:15:43修改于:2001.11.20 15:05:06
大千 2001.11.17 21:15:43 (202.106.143.*) 来自:北京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