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静功
(一)前言
五行静功是大雁气功的基酬静功。它是统一的一套功。但在行功中可运用五种方法,包括:自然沉气法、默念养气法、空静养气法、调气散气法、体外周天法。这套功既浅既深,效应全面,自然行气,主练三丹田、大小周天和阴阳五行,形成整体的人体气场,并与大自然沟通,采收天地阴阳精气,并排散人体的病气浊气,濡养和净化全身。
五行静功配合动功修练,因为动功结构全面,功力很强,所以基本上取代了其它功派所采用的意导和吐纳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静功行功过程中气机的自然激导和形成,只要一旦松静,内气就生发激导,自然而易练,既可较快地提高功力,又可取得理想的治病效果。此功主治心脏、胸部病症,降肝气,提胸气,升清降浊,气贯“内行”、“外行’和“手行”。打通足“跟后海”。此功效应十分广泛而全面。它与“前六十四式’动功一样,必须坚持“天天练”,练的总次数越多,功效越显著。
(二)功法
五行静功行功的姿势取平坐式,坐在凳上三寸,露出“会阴”(功力上升后,则不受此限),上身与大腿成90度或稍大,大腿与小腿成90度或大于90度,两脚垂地平行与周同宽。颈项和脊柱端直,舌舔上腭,牙齿轻扣,嘴微闭,睑肌放松,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收心入静,双手放在膝部“梁丘”穴上,中指端在迎面骨,大指和无名指按在左右膝眼,小指端按“阳陵泉”,拇指扣“血海”穴,手心虚空。然后运用下述五种方法,练“五行静功”。
1.自然沉气法
按前述体姿,首先双手捧气从头前上方往下贯气,气沉在下丹田或涌泉穴,接着垂眼帘,眼慢慢往下看,先看鼻尖,再内看膻中,最后内看到下丹田,将双眼轻轻合上。双手回落在前述膝部的位置,开始做功。行功中不意守,只轻松、微弱地以目光内照膻中和下丹田“气穴”,尽量做到“勿物勿我”,排除杂念,逐渐也使意念消失,内照停止,进入自然的清净空忘态。内气自然激导,天地气自然收入体内,内外气在体内自然循环,最后敛聚收入三丹田。
练自然沉气法,也可以不用目光内照,而在行功之初,以微弱意念配合轻柔的调息,即形体放松、收心入静后,以鼻轻松吸一口气,呼气时微弱默默念一下“气往下沉”,而不管气沉到哪里,也不管气在体内怎样走,但必须沉到脚和地面;这样,反复做三次,第三次沉气后,意念也沉到地面,随便微弱默念一下“没有意念’,而使意念消失。深度入静、气意下沉,激发了“地场”效应,在“脱意”之后,受激的“地气”从双脚和体后侧上升到头,这时天气也慢慢进入头部穴位,沿体前侧下行,天地气和自身气自行混元运化,沿全身自然旋转,最后还丹,下丹、上丹以至中丹都有气旋转凝聚、这样。整个行功实际起到‘意不注,而无所不注”、“不守丹而丹自守’的奇效。内气自然激导,经络、周天、脏腑自然沟通,并与大自然沟通,天地精气自然进入体内,全身机体得到营补调养,内气不断清纯,气质提高。
2.默念养气法
这种方法主要帮助初学练静功和在练静功中不能很好入静的练功者放松入静,进入练静功的状态。为此,在行功初时,采用默念法,默念口决“功——成——’二字。这二字是道家昆仑派静功的基本默念法,“功成”实际上可激导人体天顶、下丹的上下穴窍的气机,初学者可不管这些窍位的具体位置,会自然出现内气激导的感应。口诀默念一定通数(例如三遍或七遍后,便静坐“脱意”将空。口诀默念要“弱、细、匀、长”,潜音若有若无,切不可音重、意重,也不要追求效果,令其自然产生。
3.空静养气法
与前述不同的是,只是静坐练空,脱身、脱意、脱气,内外两忘,一切皆空(空即清净而不借外缘之意),真气自动“生发、起火”蓄养凝聚、正如吕祖所说“养气忘言守,降(降伏)心为不为(无为),使自身深度入静,静得越深,身、神高度有序,气场就越强,整个“人体场’的能量不断跃升,经久而不回退。功能层次越来越高。道家讲“道法自然”所以“脱意练空”是道家静功之妙用。但这样练,对初学者而言,进功之初,有个“存思”问题,然后使意念逐渐自然消失进入“空忘态”。存思于玄窍,大雁功以印堂穴体表穴位为此窍既不守内也不守外,这样,入功不久,全身气场即被激发,不须用意念去助或照顾、存思是为脱意,随着入静深化,存思也自然消失,转入高度清净之境界。
4.调气散气法
在前三种方法的基础上,小周天打通之后,能主动掌握气的运行,方可采用这种方法。此法在五行静功中被用于通经化滞。所谓调气,即丹田和经络气充足之后,把内气、周天气调集到淤滞部位或病区,调气时只须以微弱意念配合轻柔的呼吸极轻松地贯注到该部位,稍停留片刻,再做“散气”即以微弱意念配合轻柔的呼吸驱散淤滞,或排散病气。化滞可以向淤滞部位周围散化,而病气则须从劳宫和足涌泉穴排出体外。此法没有一定功力的人,最好不要使用,尤其不要往脏腑调气,以兔难以散消。
5.体外周天法
体外周天也是在五行静功行功的基础上,待内气充实圆足后,进行体内外的气场循环,这是大雁气功一种独特的功法。也是气功的一种妙用。此法须带轻松的意念,进行内外导引。即利用前三种方法入功,待内气盈足后,用意念导引内气从涌泉放出,沿身前外侧上行到百会,从百会收入,使气同时沿任督二脉下行至涌泉(到关元和尾椎后分行于两腿前后侧),再放再收。用意志导引进行数次循环后,气便可自动收
放,自动循环,体内体外形成统一的回路和气扬。从涌泉放气谓之“阴转阳”从百会收气谓之“阳转阴”,即把人体作为“阴”回大自然作为“阳’,阴阳转化,使气的质能得以速效跃升。也可以反方向运导,即从百会放气,从涌泉收气,但主要用前一种正向的行气,反向行气只是为了通经使用。这种内外阴阳互转的功法,较之体内周天功为优,原因是内气与外气相互作用之后,气场得以快速加强,随同外放之气也收进天地之气。这种功可以练收气和排气,加强人体与大自然沟通的能力。此法练功有素之后,还可作对别人“带功”使用。但练此功法须在
功力增长,具有扎实功底后才能运用。
以上五种方法的收功动作都是:两手合拢搓掌七次后,用手指或手心揉眼七次,然后双手自然梳头,慢慢睁开眼睛后,两手捧气经过头前上方向上、中、下丹田贯气导引下行。最后收气于下丹田,稍停片刻,方可起身活动。
上述静功除垂腿坐外,还可盘腿坐,其要领是上身竖直,舌舔上腭,牙齿轻扣,嘴微闭。左腿盘在里,左脚置右大腿下,右腿弯盘在外,右脚放在左大腿下,形成自由盘式。两手心分别轻放在膝盖的梁丘穴上,大拇指轻点在血海穴上,肩要放松,两臂要圆,尽量做到进入“勿物勿我”的状态,开始练功。
一次静功练多少时间,没有具体规定但初学练静功者时间可短一些,一般一刻钟到20分钟左右,随着功夫加深,如果入功后效果甚佳,尤其在初一、十五等宇宙场较强时,可以增加练功时间到40分钟左右、如果环境允许,也可以时间更多一些;如果条件不许可,练的时同宁可短一些。以练功后舒适和有效为原则,注重于质量而不追求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