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61阅读
  • 0回复

[原创]放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健康无价
 
发帖
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04

放     下

 

                                                                                                                        ——2009714网络讲课内容
 

 请大家按要求坐好,两脚与肩同宽,保持小腿、大腿与上身互成九十度,两手手心向上放于两腿之上。收腹,整个腹部而不仅仅是小腹略略的往内收一下,下丹处有四面八方向内吸的力使你的小腹自然而然的收进去。两肩略略的向后展一下,然后放下,把你的肩膀和胸打开。收一下下颌,保持脖子的一线正直。做好唇齿舌轻接,上下嘴唇轻轻的闭合,上下牙齿轻轻的闭合,整个舌头的前沿软软的抵在上牙膛里,不仅仅是舌尖,不要太后以免腹泻。轻合眼任眼前景象及脑中思虑来去自如,自生自灭,整个人被一股强大的神力和光明把你定止在那里,定力如山,清醒透爽。

我们今天的讲课内容是放下,在当今社会这是个比较流行的词语。但什么是放下,又不是三言两语能谈清楚的。或者说从逻辑上能够说得明白,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你要做到也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对于今天这堂课,我们也并没有想你听完以后就可以做到放下。如果这堂课能够对你产生一些触动,并且能把你之所思所得运用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在循序渐进中达到某种状态,那么这堂课也就具有了一些意义。

放下这个词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比如在你手上有一个东西,把它放到地上,这就是放下。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这里面涉及到几个问题,首先不管是在你手上、身上或者心上,这个东西对于你来说已经是一种存在。第二点是你到底需要放下什么,判断放下它的标准在哪里。如果你能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也许你就有了某种方向性的路径可以琢磨。

放下是从身、心两个方面来展开的,而你放下的标准是什么的呢?比如很多时候你说要看淡,要放下,往往到最后你会发现在实际的工作生活当中并不是那么回事。比如单位里有些同事喜欢对人评头论足,喜欢对你的工作指指点点。你说你要放下,他评他的,你做你的,最终你发现其实很难做到,总是很在意这些东西。还有作为修真来说,身形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你发现你很难改变,很难真正把你端正过来。所以道理看上去虽然都懂,但实际上很难达到。但是如果你留意观察一下小孩子,你就会发现1-3岁的小孩子这个阶段往往很快乐,无忧无虑。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只要看他一眼,就会感觉到他的朝气蓬勃,一种精气神所在,看起来非常舒坦,叫天真无邪的那种状态。如果你把他惹哭,他生气的时候会哇哇大叫,但是过不了两分钟碰到高兴事他又会笑起来,刚才对他好象根本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还有当小孩子慢慢长大,小孩与小孩之间发生冲突,当时双方都是一幅很在意的样子,但过不了一个小时又会和好如初。所以如果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只有小孩子是一种真正的放下状态,身形极度舒展,心情极度快乐无邪。所以对于放下来说,身体和心理其实是一体的。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正形和正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只有你身形端正以后,身上才可能会出现神力。而只有你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才不会胡思乱想,才会进入一种静的状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小孩子的那种精气神,那种朝气,小孩子的那种无邪的心态,也才能够真正做到放下。也就是《道德经》里面所说的:能婴儿乎。无论是身形、精气神,还是你的胸怀能够回复到婴儿的状态。也只有你到达这个状态的时候,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放下,在此之前你说放下是不算数的,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人出生时是一种放下的状态,但是当他长大成人,被环境被家人被社会所影响,在身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习惯,使你的身形慢慢的懈怠,使你的心渐渐的蒙蔽上了各种各样的灰尘,在身心方面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这个时候当你身上有这些东西以后,你才能够说你需要放下,是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当你谈放下,当你需要去放下的时候,你所要做的第一件事用《论语》里面曾子的话说叫需要三省吾身,时时刻刻的反省自己,正形,看你哪些地方没有做到位。或者你从他人的身上,从其他事情上照见了你之自心,然后你才能够找到目标去改变它。因此作为禅道养生的系列修习来说,如果我们以这个标准来谈放下,就有了一个参照系,知道在你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是需要放下的,有哪些东西可以不必去理会:凡是不符合身心伸展中正的东西,不符合开阔广大的东西你都需要通过自我的努力去改变它完善它,达到正形和正心这样一个目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以后,你才能够说你真的放下了。

如果从方法上来说,放下的过程也就是《大学》里面的几句话,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叫“止、定、静、安、虑、得”六个字。很多人认为儒家的经典仅仅是一种说教、说道,佛家讲求的是无为看淡等等,头脑当中有这样一些固有的概念。而我们一再强调,作为中国古人称为经典的东西,作为《道德经》、《黄帝内经》、儒家经典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和谐统一,都是告诉你获得超凡的体能智慧的很好的方法,关键之处在于你能不能看懂,能不能学到。具体到放下这个命题,如果我们用儒家经典展开来讲就是“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字,这六个字也正是教你一个人怎么去做到放下的心法所在。

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止”指目标。“知止”即知道你的目标所在,你要放下什么东西。而如果你只是泛泛的来谈放下,你会发现无从下手。因此这个“知止而后有定”就告诉了你首先要三省吾身,切已反省,以正形正身的标准、以小孩子的身形身心标准来发现你的不足。找到这个目标以后才讲怎样去改变,才可能使你修真这条路能够真正的走上正途,能够坚定你的志向,叫知止而后有定。然后接下来讲“定而后能静”,一旦你发现目标志向坚定以后你才能够静下来,不浮躁,不为外物所惑,所转。这里面也有很深刻的含义所在。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有些人往往会关注其他人,喜欢评头论足,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同时如果你抛开他的这些谈吐,你往往会感觉到他内心的某种浮躁。就是虽然他对任何事情,对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看法,但是你往往也能感觉到他一种浮躁的心情,而且这种人很容易被外物所转,外面一点细小的事情都有可能引起他心情的烦躁。这种人归根到底是他还浮在表面,还没有明白他自己需要什么东西,他的位置在哪里,没有沉下去。在工作当中,如果你遇到一位比较开明、水平高的上级,你就会有这种体会。当你议论公司政策的好坏、或对某起事件发表看法的时候,他往往会说你不要浮在事情的表面,你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静下心来做事情,他往往会这样要求你,开导你。而当他这样要求你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庆幸,庆幸你碰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如果你在这种领导的手下工作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前后可能会判若两人,你的处理问题的能力、看问题的角度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道理也就在于你的领导知道怎么来让你放下,怎么来让你做到定而后能静,找到你自我。所以有很多人当他走到这个位置的时候,他往往找不到自我,做不到定而后能静,而停止于此。因此不管你看过多少书,拜见过多少名师,用过多少功,只要你还是浮躁的,被外物所转,不能够定而后能静,那么你所做的一切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精力,蹉跎岁月。接下来“静而后能安”,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只有你把你那颗浮躁的心去掉,能够镇定下来,有了一个确切的目标需要你去达到,你才能够心安理得的花心思去做事情,有了泰山崩于前而不为所动的气度。然后“安而后能虑”,当你把问题一旦确定下来以后,就要考虑怎么去达成这个目标,制定长期的计划,叫“安而后能虑”。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要做到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昨天在群里面我们就发过一个事情,有一些学员在学了半年后能够感知到周身太极的运化,能够感知到神力作用,但他发现自身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协调解决,他问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说“正形、正身、正意、正心、正道”,就是你做好这几点要求以后,才能够如我们所说浑灵元以成球,获得一个健康的体能智慧。如果你做不到这几点要求,虽然也可以感知到它的某种存在,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但是你要彻底的根治你原来的问题,你发现它并不如你所愿,问题也还是或多或少的会存在。如果从心法的角度来看,你连第一点正形都没有做到位, 那么无论后面做了何种努力,或者你心里面的愿望如何美好,其实也还是一种妄念,没有实际的东西支撑。比如以前喜欢弯腰,当你知道正形的重要性后,现在端正一会却发现会很累,于是放任自流回复到以前的状态,也就没有真正做到正形,没有做到放下以前的习惯。然后接下来是“虑而后能得”。你把思考的计划一步步去落实,也就是儒家倡导的知行合一。而常人往往是知道这个事情的原由,却很难真的把想法落到实处去做,叫知易行难。所以你会发现在工作上、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他在这一点的体会都是很深的。曾国藩在《挺经》里以切身的经历说万事知易行难,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所收获。如果只是在思维的层面上,而不去做,你会发现最后一事无成。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口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叫虑而后能得。

“止、定、静、安、虑、得”说的就是教会你怎么去放下你自身不好的习惯,很具体的一套心法。从参习过程来说,你要真正做到身心的放下,开始它往往仅是一种模仿、假装。就是当你开始端正身形的时候,其实不是你要做的本身,并不能真的做到放下,它只是给了你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机会。在模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忽然一下子知道你想要达到的那个状态。而如果你不去做的话,则永远也没有机会经历。比如在端正身形的过程中开始你会感觉很累、倦痛。然后过了这个阶段后,可能在某个时刻你一下子体证到了某种东西的作用,知道了神力之所在,然后以此练此,而进入神力自在的境地,也就放下了以前体弯的习惯。叫功到自然成,一切都是生而之知。我们在群里也发过这样一个事情,一名学员当他开车从山上顺着一条小溪往下走的时候,忽然之间就体证到了小溪对它的一种作用力,然后当他到山下水库的时候,那种作用也就随之消失。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已经有了对外在环境的某种感知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他端正身形身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状态。所以我们讲三省吾身,讲“止、定、静、安、虑、得”,讲知行合一,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够通过一套系统的方法,通过自我的努力,以正形、正身、正心为标准,把不好的习惯去掉。然后你自然而然进入一种神力自在、光明自在的境地,养成好习惯成好自然,亲身体证到什么叫道法自运,什么叫从此健康无病把把疾病看破放下,从此上善人相聚把俗事看破放下,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境地。

 

 下面请大家做收式,两手沿体侧缓缓飘起自头顶百会缓缓下按至下丹,左手在内、右手在外静默片刻,搓搓手、擦擦脸、收式不收功。

 

禅道养生:http://www.chandaoys.com 

禅道养生:http://www.chandaoys.com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www.chandaoys.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