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71阅读
  • 0回复

慎谈“正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月晓风清
 
发帖
26
开心币
0
好评度
53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5-23
慎谈“正宗”         汪朗

  仓廩足,餐饮兴。这几年,中国人吃的选择越来越多,口味也变得倍儿精,甚至有点朝三暮四,闹得城市中各地菜肴的排行榜,比流行歌曲换得还快。以北京为例,河南红焖羊肉刚红了几天,东北小鸡炖蘑菇便叽叽喳喳跟了上来。如今小鸡已然打蔫,满大街爬的是四川香辣蟹。外地亦然。
  近来,杭州菜的势头也凶猛起来。有消息说,仅上海就有2000多家杭菜馆,北京也很有一些。又有消息说,这些餐馆中鱼目混珠者居多。上海的“正宗”杭菜馆只有区区二十几家,其余都是混混儿。于是,杭菜的老家有人着急了,商量着成立杭菜研究会,为杭菜正名。同时对杭菜馆进行考核认定,合格者授予牌匾和证书,承认其为正宗。
  要保证杭菜不衰,避免重蹈一些菜肴“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复辙,这些措施无疑很有必要。只是,“正宗”二字,慎用为好。
  所谓“正宗”,原指佛教各派的创建者所传下来的嫡派,有什么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律宗、禅宗、密宗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各有门户,各有传承,各有所道。后来的正宗,则泛指有别于杂牌的正统派。因此,凡事一称“正宗”,便有些一览众山小、惟我而独尊的味道。而中国之所以成为举世公认的饮食王国,恰恰在于不以“正宗”自翔,勇于兼容并蓄、博取诸长,如此方成就今日菜系繁多、精馔纷呈之局面。
  以杭菜为例,当家菜肴之中,不少即为“宗”外人士。“宋嫂鱼羹”据说源于北宋都城汴梁,原创者宋嫂是逃难到杭州的,本属“盲流”,只是同样逃难到此的宋高宋赵构在西湖之上吃了鱼羹之后,大加赞赏,遂在杭州流行开来。“东坡肉”的发明人苏轼老先生,只不过当太守时在杭州呆过几天,领的是暂住证,原籍本是四川眉山。再如,排南一菜之主料――火腿,全部取诸金华;干菜扣肉则索性从绍兴连锅端来。如果论起“宗”来,这些菜品与杭州的关系似乎都不够“正”,而杭菜正是因为勇于破除门户之见,接纳这些外来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才形成了今日的南料北烹、口味交融的特色,受到世人喜爱。若是一味侈谈正宗,盲目排外,今天的杭菜所能剩下的大约只有龙井虾仁、炸响铃、西湖莼菜汤等不多的几样。正宗虽有之,食客却无矣。
  慎谈正宗,还因为中国餐饮业的兴旺之道,不但在于开放,更在于创新。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固然有许多美味,但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提高,如此方能永葆活力。周代的“八珍”是专供天子享用的,有几千年历史,算得上美食正宗之正宗了,但其实也不过是些酱渍生牛肉、肉酱盖浇饭、网油烤狗肝之类的东西。今天看来,不过尔尔。倒是“炮豚”还能说上几句:先将乳猪掏去内脏,以枣填满腹中,再用芦苇把乳猪缠裹起来,外涂带草的泥巴,放在火上烤。烤毕剥去泥巴,将乳猪表面清洁一下,再用稻米粉调成糊状涂在上面。然后,在小鼎内放油没过乳猪煎熬,鼎内放香草。再将小鼎放在注水的大鼎中,用火加热,大鼎中的沸滾的水不能进入小鼎。连续烧火三天天夜之后,这炮豚才算做好。吃时再蘸以肉酱和酸汤。区区乳猪费得如许功夫才能入口,繁琐不说,也实在不经济,且味道也未见得好。如果今天还有哪家馆子拿这样的“正宗”说事儿,大约只有砸锅的份儿。
  近些年来,川粤等菜系能够在各地大行其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敢于突破“正宗”,根据食客的口味不断创新。以食蟹为例,过去的正宗吃法是清蒸之后佐以姜醋食之。不假任何调料品,其原味则更为高级。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便明确指出,吃螃蟹“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掏水益河,冀其有俾也,不亦难乎?”可现在四川却有人不理权威那一套,不但要和以他味,而且是前所未闻的辣,结果竟然开出一片新天地,也许日后倒成了正宗。四川还有一道新创凉菜“红油雪梨”,非但难称正宗,简直就是左道,竟然把红彤彤的辣椒油和白生生的甜梨肉搀在一起吃。但品尝之后你却不能不慨叹:“硬是要得!”微辣之中,便能凸显雪梨之甘脆,绝妙之至。
  曾经风行大半个中国的鲁菜,如今却似乎有些式微。这恐怕与“正宗”意识过浓不无关系,至今还拿着九转大肠、锅烧肘子看家,不免过于油腻。杭州菜这两年能够走遍大江南北,所打之招牌也是“新派”而非“正宗”,像神仙老鸭煲、富贵猪手、八宝牛腩等菜品,大都是老树新芽,而不是宋高宗赵构当年在临安吃的玩意儿。与时俱进,事业方能兴旺发达。所说的当然不止是杭菜。

财经杂志05-20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