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分为八种类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无法分类型、按瘫痪部位又分:单瘫型、截瘫型、偏瘫型、双瘫型、三肢瘫型、四肢瘫型、
双重性偏瘫型等。
1.痉挛型的临床特征:
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征,人类能够灵活动作和保持姿势,是借助适当的伸张反射来维持的。如果肌
肉伸张反射性收缩过强,则手脚不能灵活地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而给人一种痉挛性硬的感觉,
下肢尤为明显,腱反射亢进,伸张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由大脑支配调节。大脑损伤失去控制脊髓功能
,就出现脑的运动指令不能很好完成,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这就是痉挛性脑性瘫痪。一般
低体重儿与围产期缺氧儿易患本型,约占脑性瘫痪儿的60%-70%,表现为伸张反射亢进、起立步行
两腿呈交叉肢位、呈尖足、膝关节屈曲挛缩,踝关节内翻变形。
2.手足徐动型(不随意运动型)的特征:
以肢体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征,包括颜面肌肉、发声、构音器官也多受累,故常伴
有语言障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为其常见病因,上肢损害多重于下肢,病损部位在大脑深部基底核
,锥体外系部分为主,约占脑性瘫痪的20%。患儿表现为非对称的不自然姿势,做不出完整的灵活动
作,反而表现出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全身动作。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紧张时颜面、颈部、
上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可见皱眉、手臂后背,手和指尖出现不随意运动,称为“紧张性手足徐动型”
。本型智商高者较多,但属于独立生活最困难的类型。
3.共济失调型的临床特征:
由于小脑、脑干损伤而失去平衡功能的病型,不但肌张力低下,而且肌收缩的调节也不准确,从而不
能完成正确的动作,手和头部出现震颤,呈醉酒步态,语言呈缺少抑扬声调、徐缓为特征,眼球震颤
较常见,肌张力低下,触觉异常和深部感觉异常。故患儿的肌肉收缩速度较慢与收缩能力低下同时存
在,距离测定能力低下、定向力低下,意向性震颤,躯体的旋转幅度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小脑的
器质性病变,还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和深部感觉系统的病变。
4.混合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特征: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型混合的脑性瘫痪,多见的混合型有手足徐动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失调型
,手足徐动型+痉挛型+失调型,失调型+痉挛型等。
5.弛缓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特征:
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能力低下为其特征,该型患儿几乎没有维持姿势功能,在无外界因素
刺激下,处于完全瘫痪软状态-呈青蛙姿势。一旦受到外来的刺激,患儿的肌张力就会迅速升高,出
现肌张力的亢进,以背部伸肌为主,呈现角弓反
l联系电话:80503988
电子邮箱:zygf8@.126coml l
[em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