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遁翁,沧州病叟。谥文,故又称朱文公。祖籍婺源县(今江西),生于福建南剑尤溪。家世“以儒名家”。祖辈历代为官,但到了父辈衰败下来。其父为程门三传弟子。在父亲的教导下,朱熹自幼就攻读圣贤之学,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无间断。他青少年时期是以儒学经典为主要
学习内容并广泛涉猎禅。道。楚辞。诗。兵法等。
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二十二岁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廿四岁时师从延平李侗
真正成了程门的四传弟子,成为理学家“道统”谱系里的重要人物。
三十六岁时,差监南岳庙,三十八岁访长沙张拭(此是形似字 该是木字边旁),探讨
“太极”和有关“中和”的问题。三十九岁时,朱熹编成《程氏遗书》。伺候七八年间,他集中精力进行学术活动,著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程氏外书》对北宋理学家的著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编写了最早的力学史著作
《一洛渊源录》,确立了理学的历史统绪。四十六岁上,与吕祖谦共编《近思录》,从本体论.方法论.立身处世.辨异端等方面为理学思想体系确定了范围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基本思想。此后两年,朱熹集理学大成的代表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编成。同时也标志着他思想体系的完成。他这一年完成的著作还有《诗集传》《周易本义》。至此,朱熹的思想已经完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