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界线,又名“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改日线”。地球表面上180度经线附近的一条假想线。地球上各处因东西位置不同,日出时刻有早晚的差异。向东航行的人去迎接太阳,绕地球一周后,会感觉多过一天;向西航行的人去追赶太阳,绕地球一周后,会感觉少了一天。为避免这种日期上的紊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将经度180度的子午线作为日期变更的界线。日界线由北往南通过白令海峡和阿留申、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而达新西兰的东边,需要注意的是,这条假设的日界线,并不是直线。向东航行过这一线时需减去一天;向西航行过这一线时需增加一天。(见下图)
对于一天的开始,邵伟华先生“古时将子时分为夜子时和早子时,现今证明,其推算四柱不甚合理并且没有实例可作沿用,故去其分别。”“凡国外朋友预测,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出生时间,均须换算成我国的北京时间后,再进行四柱预测,否则不准。”宋英成先生更干脆:“中国地区以外的地方时间都比中国慢、后,八字的干支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以中国当地的时空背景为主,因此日本、美国,欧洲的时空都在中国的后面,比较细致的讲法是中国本土时间的优先”。而由世界地图我们可看到,日本1/3的领土,从经线上看在东经134度即中国的乌苏里江以西,其讲法根本站不住脚。邵伟华先生给外国人算命要将其出生时间换算成北京时,更离开了时光准则。
由此可见,日的起始线是人为规定,且相当混乱,我们在运用时,要将直的人为子午线作为一天的开始,合乎时光规律,且每个国家的日期皆按当地日期为准。据文献资料记载,干支纪年在中国商代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用于记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有2600多年的历史,从未间断,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应用时间最长的记日法,那么第一个甲子日又是怎样得来的呢?无从考究。但为什么运用人们的附会且人为规定能够预报人的过去与未来?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神共振、天人相应”吧。尽管中国的六十甲子记日是六十天一循环,看不出年代,但从第一个甲子日开始,从不因为政治或国界改变甲子至癸亥的排列顺序,不象公历,公元325年,尼西亚宗教会议决定以儒略历为宗教日历,并以3月21日为春分日。儒略历历年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积累到16世纪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于1582年命人修订,而成现今的公历。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为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
由于公元500年以前的历书,在市场面上多难见到标注节气,我们将每一阶段的春分日大致求出,以验证古人起运年龄。从公元325年3月21日到1582年3月21日共1257年,包括起始年的3月21日变为3月11日,共11天,即每114.27272年差一天,于是得出结论:
公元325年3月21日——439年3月,春分日为3月21日左右;439年3月——553年6月,春分日为3月20日左右;553年6月——667年9月,春分日为3月19日左右;667年9月——782年1月,春分日在3月18日左右;782年1月——896年5月,春分日为3月17日左右;896年5月——1010年7月,春分日为3月16日左右;1010年7月——1124年11月,春分日为3月15日;1124年11月——1239年2月,春分日为3月14日;1239年2月——1353年6月,春分日为3月13日左右;1353年6月——1467年8月,春分日为3月12日左右;1467年8月——1582年3月11日,春分日为3月11日。
2:东西半球
本初子午线以东的半个地球为东半球,以西的半个地球为西半球。在制图学上,通例把自西经20度向西到东经160度的半个地球,称为西半球,以便把欧洲和非洲全部归属东半球。从而有了东西方国家之分,皆为人为行为,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南北的方向是绝对的,除了南、北极点,只要你站在地球上,太阳升起的地方一定是东、日落之处一定是西、N极一定是北、S极一定是南。
3:南北半球
A:南北半球分界线
赤道线以南的半个地球为南半球,赤道线以北的半个地球为北半球。问题是生在赤道线区域的人士很难确定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2003年5月7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送的中国科学家,在赤道带国家厄瓜多尔,用玻璃圆桶流水法精确的检查到底你处在那个半球,即,将盛满水的玻璃圆桶下端木塞抽掉时,旋涡按逆时针旋转即为北半球,旋涡按顺时针旋转即为南半球,无旋涡即为真正的赤道线,如果正好生在赤道线上,本书将无法为你作出预报。
B:南北半球之区别
南半球冬至日一般在6月22日,(或21日)是全年白昼最短的日子,北半球夏至日在此日,是全年白昼最长的日子;南半球夏至日在12月22日,(或21日)是全年白昼最长的日子,而北半球是全年白昼最短的日子。(日照时间相差五个多小时)气候统计学上多以1月代表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7月代表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北热南冷,北半球是南热北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