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55阅读
  • 0回复

文殊菩萨道场-金色世界五台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4-09-23
文殊菩萨道场-金色世界五台山
《清凉山志》载:“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凌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护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屈窃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他山莫比。”这是对五台山地理位置与自然风光的美丽描写。但五台山名扬国内外的更重要原因,是因为五台山被奉为中国佛教名山之首。
据佛教经典《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佛(释迦牟尼)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时称震那国,佛教徒认为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地理位置和形势都与佛经中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极其相符,这是五台山被视为佛教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据佛教《华严经》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这又与五台山最大气候特点清凉一致,因而佛教徒认为五台山就是佛教华严宗大典中说的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故自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传教,在当时帝都洛阳建白马寺后,了解到五台山情况,便专程赴五台山朝拜,此后又向汉明帝奏说,五台山似印度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的地方),文殊菩萨曾在此山讲经布道,请求汉明帝拨出专款,建造大孚灵鹫寺(即显通寺)。从此五台山便开始传播佛教。
文殊是梵文普译“文殊师利”(或作曼殊宝利)的师利,意译是妙德、妙吉祥等,在佛庙大殿里,他专司“智慧”,与右边司“理”的普贤菩萨立于释迦牟尼佛像两旁。他的塑像,多骑青狮,表示智慧威猛;手持如意钩,表示智慧锐利。密宗文殊像,顶结五髻,表示大日如来(即释迦佛的法身)之五智,又表童子天真之意。所以佛经中也称他为文殊师利童子,亦有附会五台顶像征文殊五髻之说。五台山定为文殊菩萨道场,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建寺最早的佛教名山。
五台山的寺庙多为历代帝王所敕建,继东汉之后到北魏,围绕灵鹫山兴建了12座寺庙,如著名的真容院、碧山寺、清凉寺、佛光寺等差不多都是在这时期陆续兴建的。北齐皇帝也笃信佛教,短短20多年,就扩建大小寺院200余座。至唐代广德年间,五台山的庙宇已多达360余座,僧尼3000多人,规模盛况空前。
五台山邻近内蒙古、青海、从元代起,在朝廷的支持下,藏传喇嘛教已在山上兴起,西藏族的胆巴帝师,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金刚上师”,命他住在五台山寿空寺。这是五台山有喇嘛教肇始,也是五台山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被封为大宝法王的西藏名僧哈立麻进入五台山。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又请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大弟子蒋全曲尔计来北京,第二年蒋赴五台山圆照寺弘扬黄教佛法。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清政府派喇嘛驻五台山,喇嘛迅速发展增多。从此五台山寺庙主要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汉传佛教的和尚主持的僧庙,又称青庙,僧尼多来自汉、满等民族;另一种是由藏传佛教的喇嘛主持的喇嘛庙,又称黄庙,喇嘛多来自蒙古、藏等民族。
清朝统治者原来国号称为“满洲”,在满语、藏语和蒙语中,“满洲”与“文殊”读音相同,都读作“曼殊”。乾隆皇帝说:“竺兰宝号(文殊菩萨的称号)与我国朝号相符,用徵亿万年无量福祚也。”(五台山菩萨顶《乾隆御制牌》)因此,清王朝对五台山和文殊菩萨怀有特别浓厚的感情,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很重视用鼓励蒙古佛教徒朝拜五台山的办法来搞好民族关系,以加强蒙古地区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史称“以黄教绥柔蒙古”。由此,五台山佛教,特别是喇嘛教,在清朝达到鼎盛。清圣祖时对五台山大部分寺院进行修葺,并破格允许五台山寺庙能使用只有皇家使用的黄琉璃瓦,后又敕命“于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田”。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