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总的概括。
“蕴”指同类事物和元素的集合体,“色”指有形状,有颜色,占居一定空间的实体,是物质世界的总称,对人则指肉体。
“受蕴”是指人的感觉功能。
“想蕴”指产生表象,认识事物的功能,分为直觉型和思维型两种。
“行蕴”指除受想以外的一切感情和意识心理活动,具舍论中分为四十九种。
“识蕴”指五官之识和心识,受想行是从功能作用上分的,识是从性质上分的。
“色”指物质存在。
“识”指精神存在。“六识”是佛家统一的说。“八识”“九识”都是唯识派的说法,中观派不承认“八识”“九识”之说。无论六识,八识,九识,都是指精神现象。
阿赖耶种子是生活经验在意识深层种下的一种印象,绝不是指物质的东西。说什么“蕴藏在一切空间和物相里的阿赖耶和阿摩罗种子”之类的说法,纯属不懂装懂的瞎说,与佛学毫无关系。佛家把存在分为有形有色物质存在和无形无色的有感知功能的精神存在两种。前者称“色”,后者称“名”,如十二因缘中的“名色”指的是胎儿阶段的形体和意识,“五蕴皆空”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意思。藏译梵文本此处有“一切法法皆性空”。
宗咯巴大师说“一切皆性空”一句概括了心经的全部内容,别处虽然从文字上没有提到“性空”二字,但凡是有“空”字和“无”字的句子,都应该按“性空”之意理解。“空”和“无”是“性空”的省略字。
五蕴皆性空是《心经》开头的一句话,也是心经全部内容的概括。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浩如烟海,但归根结底只是说明一个“字”字。
梵文中的A(啊)字代表性空,所以称为“一字波罗”。
“空”是佛法的最根本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佛法修练所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懂得了“空”的道理,就是获得文字波罗,不仅从道理上懂得,而且在定中真实体验到“空”就是进入真波罗境。所以我们首先从道理上正确理解“空”的概念至关重要。
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误解堕入歧途,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误解和不能正确理解空观的原因。
有的人把“空”当做空洞无物,坠入虚无断见。
有的人把“有”和“空”看成对立的矛盾,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
唯有龙树一派中观大师参透般若中观之理,区别真俗二谛,破除常断二见,提出俗谛意义上缘起之物并非“无”,以消除断见,真谛意义上的自性并非有(空),以消除常见。同一事物既是众缘和合的缘起之物,又是本无自性的性空之相——进入中道。
俗谛是指世俗习惯所形成的见解和事物的现象。
真谛是指波罗真见和事物的本质。
缘起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与其他事物毫无关联的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与其它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众缘和合的关系中形成和存在的。
每一个单独的事物本身既是多种分子和元素的组合物,又是其他事物的因果关系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缘起”。
这种缘起关系主要有三种:
一是因果关系,如种子与禾苗,客观对象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
二是相对关系,如大与小,长与短,好与坏之间的关系,若相对的一方不存在,则另一方也就无从说起。
三是名物关系,如事物和名称,事物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名称是事物 的代号,名称与事物之间并没有确定的本质关系,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名称,一种名称也可以指多种事物 。
一个玻璃杯在盛茶可以称作“茶杯”,盛酒时可以称作“酒杯”,除了名称赋予它的物性外,它本身哪有“茶杯”、“酒杯”之类的自性呢?
各种条件关系形成的缘起物的存在谁也否定不了,“空”也绝非否定这种形式的存在,如果否定这种存在,十二因缘,苦集灭道都成了自相矛盾的空话,还有什么密法可言?
“空”是指事物的另一方面,就是缘起现象后面的性空本质,这里所指的“性”并非指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独立自存”的“人性”和“物性”。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不依任何条件 的、绝对独立存在的自性。
印度数论派所谓永恒不变的,遍及一切事物的,不依任何条件绝对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和人的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都是一种愚昧无知所产生的虚构。这种虚构的自性自我意识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这种自性和自我意识产生自私和自利的欲望和自私自利的欲望不可能满足时的怨恨。
贪欲和憎恨心理掩盖人们的光明本性,扭曲人们的思想情感,使人们产生烦恼,干出种种蠢事,造成种种恶业。
一旦获得正见,彻悟自性本空,就能从虚妄梦境中觉醒,铲除烦恼的根源,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