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明自性与未明自性,烦恼有何不同
二麻子
月兄一问“已明自性与未明自性,烦恼有何不同”,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回答。
因所涉颇广,容麻子逐步将问题明确化。
首先,麻子想在问题中改两字:用“空”代替“自”,问题成为“已明空性
与未明空性,烦恼有何不同”。麻子特意这样做为的是,现时有太多的人以为已
明“自性”,实际南辕北辙(麻子在此绝非特指任何人)。对“人人本具的,众生
都一样的佛性”,不要说实证,观念上搞不对的都大有人在。试比较以下二例:
例 1:设,人人(你我)都有个皮球,皮球都一模一样,放到一起就不可分辩,但
你的球我的球必竟不是一个球。
例 2:又设,人人都有空气可呼吸,但空气不特属于任何人。
空性更象哪个?麻子的回答是,绝对更象例 2。那么“自性”更象哪个?自
性佛性空性只是同体异名而已,自性当然也是更象例 2。不幸的是,有许多佛友
不肯深入经藏,望文生意或人云亦云地,以为自性象例1!更有甚者,有人自以为
已找到了象“我的皮球”那样的“我的自性”,唉,苍天,苍天。 如果是这种
“明自性”,大家都会知道,烦恼没差别。
回到正题,明不明空性烦恼有何差别?世上已有一批“高人”做出各种高论,
麻子也听过不少,但赎麻子直言,都不可信。对此问题的正答是----没差别!不
可思议?有佛经为证。佛陀当年在世时,有毒刺扎脚,极痛一时的记载,又有头
痛三日的记载。佛当然彻明空性圆满福慧,然而,疼就是疼,不能说佛身上的疼
不是疼吧。依佛法,受就是苦,就是烦恼,疼痛当然是。所以就烦恼说烦恼,就
连佛陀他老人家示现在世,也不能不沾点边。
那全没差别吗?没差别还学佛干什么! 明空性是学佛人正修的起点。对修道
位以上人(真明空性并肯正修的人,世上有少数人能明空性而不肯努力前修)来讲,
虽然由过去因等业力所导致的烦恼痛苦与常人没差别,其后续反应大不一样。一
般人在烦恼痛苦下,其心纠缠于烦恼,因其纠缠,伴生的贪嗔不但大大增加了当
时的烦恼,同时种下更强大的将来烦恼之因,未来苦果正生生不已。道位以上人
在烦恼时至少会努力不让妄心纠缠下去,以离苦因,避免将来烦恼,所谓“菩萨
畏因”,又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进一步的会“以障碍为道”,借烦
恼加深对空性的体验(智慧),以痛苦加固慈悲愿力, 而于菩提道步步向前。
所以,明不明心,烦恼当时没差别,将来后果大大不同,当然前提是明心的
人要肯正修。
一管之见,仅供参考。
杂说“信愿行”
二麻子
信愿行的方法核心在行,浅点讲信愿是导入行的方便,深一点点,则信愿行
互摄,无法割裂。信愿行应用得极广泛,不只是净土法门,整个佛教,其他宗教,
以至生活,科学都离不了。小偷要信偷钱比挣钱省力(未必),愿冒被逮风险,才
有扒窃之行。科学家要相信人类有进一步了解世界的能力,愿意为增进了解努力,
才有学习研究的行动。宗教就更不必说了。既然信愿行所涉如此之广,不妨从信
谈起(很老套啊)。
信和信不一样。一个极端例子是,麻子相信道兄您家里窝藏了一架UFO!证据
没有,论证谈不到,麻子愿意信,这是迷信的典型:麻子对府上和UFO 都缺乏了
解,却信。另一相反极端例子是,不知道兄一定相信自己生有鼻子,这也用不着
证据,用不着论证,但绝非迷信:道兄对自己鼻子有足够了解。其他各种信大致
在两者之间,换句话说,都有某些迷信成份在内。迷信未必不对,吃阿司匹灵治
头痛就是,谁知道这药理?但迷信很可能不对,所以只能用在有限领域,且须十
分小心。使情况更复杂的是,既使信的目标对,信本身还可能错。例如数学定理
本身对,人的理解还可能错得离谱。
由此看来信得对信得正并不容易,只要未能透彻了解,出错的可能性很难排
除。对此,佛法要学人不妨带着迷信开始,但要在修学中逐步清除迷信成份,终
究彻底排除迷信:了解真理如同自己鼻子----这点与其他宗教颇不相同。方法是
修学正见:不是把正见接过来就算了,而是在修学中校正错误,真的把正见体会
扎实----如同你的鼻子,禅宗叫“脚跟要点地”。
实际上学人不可能等彻底清除了迷信后才开始修行:那就永无开始之日了。
佛法对这些学人(占绝大多数)的第二个引导是菩提愿,简说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
(包括自己),而不是利益自己(以及关系近的一部份众生)。菩提愿的伟大长远功
德不是二麻子说得完的。但它的眼前功效之一就是能使学人尽量避开自己迷信成
份可能带来的付作用。比方,一个有愿为一切众生的人不会为----至少知道不应
该为----所得心驱动,所以神通利益名望之类的东西就大大减少了诱惑力。于是,
什么大法讲的某某比佛高多少之类谬论马上就吸引不了人----反正你又不是为自
己修多高!
在正信和菩提愿下,学人可以学会正行,而解脱(自己与众生,不二)是必然
结果。佛法任何一门都离不开信愿行。
既使如此,现今能依信愿而如于佛法正行的人士并不多,说明如上所述的方
法也不容易。然而现今也没有更容易的办法了。但佛陀正法时代不同,那时存在
强大的以圣贤佛弟子为骨干的僧团,僧团中人多数都在正行。一个新学者投身到
僧团中后有样学样(境),可以相当快进入某种正行,所以证果也很快。当然,从
来没人能担保个个学人都能一生修成。
太长了,不知道兄如有兴趣,咱们下会再聊。
几处细微见上的差别
二麻子
1。普特嘎罗于轮回之中以何为“载体”。
此问题自部派时期就争论不休。然而,此非正问!问此问者,实际已将“自
性见”潜藏为前提了。轮回无需特定载体,轮回无根。如同一切万法显现,并非
需要某个“起源”,也非空性别生显现,而是为空性本具显现。轮回中的“个体”
究其本质,只是妄执少分显现为我所成,无自性!这有点象大海里的一个浪峰,
在海里相对独立移动好像是个“个体”。然而学流体的人都知道,其实这浪峰是
大量子波的迭加,在传播中,任一浪峰都会消失,特别在波列的前方更显著。浪
峰无有独立存在性,却看似独立,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在海边被浪打时,这点特
明显)。
2。“空”何意?
这是词义问题。有些人用“空”这字时,说的是“没有”。特别是指与“有”
相反的“没有”。然而佛陀教法之“空”不是指这种没有。愣伽经中佛说七空,
对此种“没有”的“空”痛加批判,称其为“凡夫恶取”,菩萨当远离。所以很
多人包括麻子提到“空”时多用“空性”以标区别。
3。两分说。
限于言辞思维,各宗说空性时,多有不得不分成几面来说的现象,例如,说
为三分:体相用。闻者当小心,分几面来说并不是意味着空性是由几分(如三分)
拼成的。如说手,需说手掌如何,手背如何。但手并非手心手背拼成。手心手背
不二,只是看的方向不同。空性亦如此。如果学人下意识地隐藏了几份拼成,其
实说明了见尚未准,细心行里常断不净。
4。“缘聚则有,缘散即空,空得要全无所有,才算彻底的空。”
此见显著偏断。
5。“业果不失,纵经百千万劫亦不能断又如何解释?若承认其不断,则此中必
有一物为业果依托之处”
此见显著偏常。不断为相似相续,不需别有依托处。见1。
6。涅磐寂静。
此寂静绝非“什么也没有”,而是当一切显现时,本来无生,欲污染即不得。
就连偏真涅磐也并非什么都没有,果真什么都没有,诸佛何能放光促其回入菩萨
道?然,偏真涅磐时因缘被伏,无有明显的因缘法现行。
7。身解脱与心解脱。
心尚若彻底解脱,身必解脱,身心不二故也。身尚若未能解脱,必心亦未尝
彻底解脱。这不是说大德们没证量,只是所证未能与佛齐。然而,何谓身解脱?
留下普通BODY就一定未解脱吗?
8。因缘所成法外,什么都没有。
且不谈真如非没有非实有。只这“无明”,由什么因缘所成?佛讲缘起性空,
不是说缘起外“没有”。
9。非缘起的是有(胜义有??)
这不是胜意有吧。非缘起就不能谈“有”“没有”。真如超越有无,为“有”
“无”及其折衷平衡所不能准则表述。对偏断者,谈其非“没有”以矫正,看上
去象说有。对偏常者,谈非“有”矫正,看上去象说“没有”。甚至无明都已超
越于有无对立等概念,无明非由缘起,是胜义有?
10。目的叫你对诸法不要执实,不是破诸法之存在。
将“存在”两字改为“显现”,可能表达得更准些。
11。谁成佛。
如来非来非不来,佛非成非不成。麻子只愿修学解脱一切众生之道,愿一切
众生示现成佛。
12。敦珠法王所判内外中观见。
于内中观,了义中观部份绝无错谬。然于判应成,它空二宗时,所举的应成,
它空见恐怕是学这两宗见没能学准学透,无有深入实证的学人所持的不准确见(
相似应成,相似它空)。二宗大成就者们的真实见未必能为语言所尽。真对上它
宗大成就者,大概就会如金顶兄当年所言:大战三百合,不分胜负,回头一看,
原是一家,游戏而已。然而,对自它宗未透学人,敦珠法王之判教大是良药。
麻子管见,不准确处,多多指正。
鉴心莫存有,上网不说禅。
二麻子
几位佛友在坛上终于玩起禅机来了,好,玩得高兴就好。不过千万别当了真,
这网上玩的禅就是玩玩而已,不大可能跟证量扯上关系。这与当年禅宗行人真刀
真枪见真家伙大大不一样。若不知不觉把阴界里捞得的玩笑当真可就成了自我陷
害,让金顶兄的预言成真----成了食尸鬼。禅宗公案古德留下几千个,到底今人
古人何处不同,为何今人可能会成食尸鬼?这要先看看古德是如何创下公案的。
公案的多数格式是,一个大彻大悟的堂头和尚,是为佛法化身;一个或数个
弟子,是为学人代表。和尚用些极混扰人的话引学人说话。如果学人心随话转,
落到能所对立,或名相,或常断见上去了,一句话,露了马脚,则具大手眼的和
尚会在电光石火这一瞬间一把揪住。不但揪住,还要向这错误再进逼一步,务使
错误无所遁形,而使学人能就此认识此错。更高明的大师还能在同时“拨”学人
一下,使学人有机会从心行上从此远离这错。所以公案之可贵,不在如何下一转
语,而在认识和改正错用心。
公案如何正用呢?古德也给了很好的例子。古禅师用前人公案的方法是“提
唱”,而不是讲解,或加转语。如何是提唱?禅师把前人公案拿来,添油加醋一
番,继续逗引在场的学人露马脚。马脚一露,当然揪住校正如上所述。
这里的关键是学人犯错时要在电光石火那一瞬揪住并校正学人的错误心行。
只稍一错过,“鹞子早过新罗国”,晚了,无效了。学人也要和盘托出,错不得
一瞬。如果思维半天再说一句半句的,错了不用说,表面上不错的也都不是当下
心行,而是阴界捞得----想阴也----半文不值。
学人的错误是随时间地点人物不同而改变的,今人的错用心不可能与公案所
表达的完全一样。把公案当教条真可叫作吃死人肉。
今天,能有如古代大手眼宗匠的地方(道场)很难得了。但公案也不是没用,
能正用的话,利益大得很呢。正用的方式之一,就是把自身放进去摸拟公案,随
时简点自己心行,一发现有错就校正。这当然不能象在大和尚面前那么有效,但
还是相当有帮助的。
回到网上。网上的环境使把握住电光石火一瞬成为不可能。由此使人无法亮
真家伙,也不可能当下校正。言语往还,扬眉竖目,棒喝交加,吃茶洗碗等等,
无非由阴界里捞来的,象是孩子们过娃娃家,如何当得真?若以此当真,待腊月
三十眼光点地时,必有啮脐之悔。
所以,不玩也罢。
禅宗提倡的顿悟到底是怎样的?
二麻子
对呀,禅宗提倡的顿悟到底是怎样的?是许多人心里偷偷以为的只要一悟,
就圆满了三身五智,啥事甭干就万事随心所欲,不落因果?嘿,邪见!
禅宗自二祖以下,包括六祖,各代大小禅师,有一例是一悟便罢的吗?六祖
也花了十几年护持才大成。
禅宗尽有不平凡事,只如平凡兄期望的不花力气顿悟,不消说禅宗没有,这
期佛法里麻子未曾闻。平兄果真能找到这法子,敬请指教麻子,咱麻子也好偷个
懒。
“无作”之法实有之,且是大密宗禅宗的顶尖法门之一。不过一般学人如我
等,轮回里呆久了,要无作还真不容易。要学会无作,着实得花些个大力气,不
是说句话就能会的。怎么学?老老实实渐修起来,到契入空性,体会的即相即空
(性),当体是空(性),才真个开始有点意思,这也差不多要“蛇结自解”了,不
是开完笑的。这以后吗,事多着呢,一时也不必详论。
从学佛角度看显密
二麻子
要比较显密,那文章大了,麻子哪有那分功力。假设读者对佛法基本知识已
有些了解,麻子将就着说些从自己的角度看到的显密异同。
对学对了路的人来讲,显密不一不异。不异者,显密都是佛法:都引导行人
趋于解脱,都以空性为解脱的根本,这是内外道不共的区分点,而显密对此毫无
二致。不一者,方便大不一样,因缘也大不一样。
从因缘说,一个宗教要站得住脚,甚至成为主流,其体制就不得不与当时当
地的社会具相容性。这相容性的最简单实现方法可能就是体制相似。佛法在东南
亚,中土,西藏的传播和延续都是如此。由此形成了佛法的三大分支:南传,中
土大乘和藏传佛教。佛教与社会的结合其实总是有利有弊,可以说是为全局利益
付出的必要代价吧。
佛法进入中土生根时(唐及唐以前),中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地区,社会是当
时世界最开放最自由的社会,人(知识分子)是当时眼界最宽广的人 (中国的封建
社会无疑是世界最高明的封建社会)。 佛法在这样的社会里传播必然发扬其关怀
广大人群的特点,而仅以个人解脱为主的教法难有广大信众,大乘教法就此占了
优势。密教上师制与中土社会差别更大,故密教数次传入中土均难以生根。当时
的中国人理性,思辩,善超越的特点提供了大乘佛法在中土光大的必要基础,甚
至产生了禅宗这样一枝佛门奇葩。然而付出的代价至少有二。一是尽管历代出了
许多高僧大德,行人实修的规范次第始终未能在中土建下个稳固而广泛的基础。
对每个人来说,法无定法;对人群来说,由浅入深有其定规(统计意义)。缺乏系
统次第也许不影响高僧出现世间,却无疑地对普通修行人极其不利。二是在对佛
法大有发展的同时没能全面保留原始教法的全貌。于是,当中土社会由盛而衰变
得不那么胸怀宽广,不那么超越时,佛法的衰落成为必然。虽然如此,由于大乘
佛教的精华仍然在中国灯灯相续不断,可以预期,中华重新腾飞之时必也是中土
大乘佛法重兴之日。
佛法入藏时,藏区是与中土完全不同的奴隶制。密教的上师制严格制约师徒
关系,与藏区社会制度极其相似,很自然地与当地社会结合并得到发展。密教对
藏区后来社会演变的影响是另一话题,但上师制与社会结合对藏区佛门行人修学
佛法无疑十分有利。政教结合使社会的精英进入僧侣,集中了人才。同时上师传
承制又将历代集累的佛法精华相当好地保留下来。而藏区教育落后,要学佛人上
来就理性,思辩甚至超越几乎不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反而是让学人服从甚至盲从:
上师怎么说就怎么做,以后会明白。有如此多的优势,密教在藏区能兴盛到今天
就不奇怪了。结果,许多在中土失传或缺乏的佛门教法在密教里得到保留。在另
一方面,除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外,上师制付出最大的代价是无法与开放自由的
社会相容,无法吸引大量具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过去,密教未能在非奴隶制的
印度,东南亚和中国扎得下根。今后,除非有体制上的根本变化,密教也不可能
在西藏外大规模扎根。当前密教在西方的迅速传播和发展,是一种凑合了大量短
期有利条件的短时期现象,很难期望能长期维持,成为社会主流。
南传佛教又是一段因缘,这里从略。
再谈方便。所谓方便是指引导学人趋向究竟解脱的过度方法。佛法的不共处
在空性,所以一切方便都要以引导行人趋入悲智不二的空性方为正法。其实依佛
法,一切一切都是真如显现,不过圣者如佛陀所见(不得不用这词,不很贴切)如
实,而未修的人一切所见均为无量劫串习所扭曲。行人契入本觉智意味着开始体
验到“如实”,尽管尚未能时时处处都如实(未圆满)。实际上多数行人都需先借
这方便而契入本觉智,再趋向大圆满(佛)。方便不可胜数,但无非三类:
1、思维;
2、相应(瑜伽);
3、因缘;
三类方便并不互斥,所有佛门宗派都是三类并用,然而随时间地点环境宗派不同
而侧重有所不同。
借思维为主的方法是初机常见常用的,因为这是大多数人已有的工具。逻辑
推理,传播佛法的道理等都属此类。无论显密都把这部份训练视为极重要的基础,
离此无以引向正道。所以显密在这部份差别不大。相反,不少挂“佛”字旗号热
闹一时的教派“功法”都在此部份故意含糊其词,甚或危言耸听不许人深究--
其实是假货的相当触目的标志,见到这现象时就要当心:避之则吉。思维的弱点
在以前的贴子里谈了,主要是思维无法穷尽真如,语言无法完全表达真如,此处
从略。
相应(瑜伽)是另一大类方便,这里显密的差别十分显著。什么是相应?从唯
识比较好讲。众生的内心与外境(世界)是如何形成的?“相由心生”只说了一半,
实际心境是互相加强,互为因果的正反馈过程。最后纠成一团打拆不开的强固执
着,表现为现行的“心”和“外境”。这样的心与境就是极其“相应”的。比如
“人”,就与“人境”(我们的世界)极相应。如果行人使自心不与“人境”,势
必大大有利于打破执着。瑜伽的修法就是针对这点而来。
最高明的瑜伽是:使自心不与任何外境相应,也不排斥与任何境相应:不应
亦无所不应。境既不应,心不自立,心境相融,能所不再,无住生心,这是上求
佛道的正途之一。显教的禅宗,密教的大圆满且却都是这类最高明的相应法。
禅与且却高明,但难学。不是所有人都上来就能学无住的。退而求其次,最
常见的是替换法学相应:让行人学会操控自己心与另外的境相应来代替这个串习
深厚的人境。显教里这类方法相当多,如净土的观想念佛,慈悲观,般舟三昧等。
而密教里,相应是主要的修行方法多得不可胜数。由密教次第的名称:事部,行
部,瑜伽部,大瑜伽(生起),极瑜伽(圆满),无上瑜伽(大圆满)就可想而知。用
哪境来替换人境呢?当然用较人类更善的,有天人境,菩萨境,金刚境,佛土境
等,其共同特徵是执着较人类少、弱,而品行较人类高。对同一境,如佛土,行
人又有相应于随佛学的菩萨和相应于主尊佛的不同,引导相应的手段有结印,持
咒和观想,所谓身口意三密相应。如果行人依法(于某境)相应得起来,就有一系
列效果:
1、相应于人境和相应于他境之间,别相当大,但又不是另一个心,行人很有机
会在其间体会到这些心境都属无自性无生,从而契入本觉智,进一步上求佛
道。如果尚未达到,至少:
2、由于已与更高的境相应,执着减弱,品行自内心提高。对人世的贪嗔等有极
强的清除作用。而在世间自然地表现出行为,品质,道德高超而成为榜样。
3、下次生命到来时,迳往所相应的佛土。
4、对佛法中与其相应境相关的部份不再有疑。
5、可能有神通。
如果化了很大时间精力尚未相应,仍有如下利益:
1、与佛土建立并加强了因缘,使在下期生命时往去佛土的可能性大增。
2、积累了大量福慧资粮。
3、增进了禅定力,于现世烦恼中得苏息。
修瑜伽相应也有若干需特别当心的地方,如果搞不对副作用很大。
1、不能坚持正见,如幻对待一切心境相应,而将相应于高于人类的心,境误为
“真实”或“真如”。如以天道为永恒,以永恒为不生不灭等等。由此对佛
法转生谬解,甚至诽谤。
2、因对更高境的接触而生巨大骄满,自认高于人类,此相应即成将来生于天道
之因,虽不恶,却失去菩萨道根本方向。
3、为神通境所惑而入魔。
4、为恐怖境所惑而发疯。
5、不能区分“感觉”,“觉受”和“相应”,进而而混扰颠倒人境他境,致使
行为怪异(入魔)。
6、贪嗔痴增长。
其中最后一条看来滑稽,因其与整体佛法相违,原因如下。许多菩萨都有寂
静,愤怒两种相,如文殊菩萨是寂静相,大威德金刚是同一菩萨的愤怒相。寂静
相表空性智慧,愤怒相表慈悲方便。空性智慧与慈悲方便本来不二,分开来讲,
就是空性智慧为本,慈悲方便为用。密教中有很多用法,其主尊现的是愤怒相。
行人理应先修对应的寂静尊相应后才可修愤怒尊,也就是说空性智慧要有足够基
础后才可由体起用,否则不能增长慈悲方便,反增贪等五毒。密教的用法常有不
可思议的灵效,许多人希求其效果试图妄修,这样是有严重危险和恶果的,希望
不要蛮来! 而为求钱财供养而滥传这些法的人将会有同样甚至更严重的因果。
由麻子个人看法,中国人较容易得法,较容易相应的反而是密法中最高的那
部份,如红教的大圆满且却,白教的大手印等,如能与禅参照相印更是利益无穷。
前提是行人须于正见、菩提心、禅定都有基础。否则,若真能有一口吃成个胖子
那样的便宜事,那位网友找到务必通知麻子一声!
防魔要诀
二麻子
凡夫都有些魔气。否则就根本无偏入魔道的可能性了。再添个小前提:麻子
是凡夫。这最简单的逻辑三段论就给出个结论:麻子也有些魔气。麻子知道自己
有些魔气(否则不早成圣了?),但麻子小心归小心,怕不是很怕,因为麻子有防
魔要诀。这诀是有传承的:源自本师释迦文佛。依之则远离魔事,心得安稳而行
得方正,离之则危。其要如下(千万别当作老生常谈):
1.发菩提心。能学着发菩提心就开始与魔背向而行了。随着在修学中菩提心渐
渐巩固,就离魔日远,不再怕误入歧途。菩提心之妙还在于连魔都不能为敌:菩
提心及一切处,包括魔。所以,菩提心没有敌人!其实再浅点,若能修学对一切
众生慈悲,也就难有敌人,魔事也就远了。所以这第一要诀就是发愿为利益解脱
一切众生(报括魔们)而圆成菩提。
2.修学正见。无论外魔心魔,要能影响人都要这人有执着、偏见作支点。正见
建起来,执着偏见就减弱,魔就渐无着力之处,同时自身的魔气也就减弱下来,
结果自然是离魔日远。
3.烦恼是魔影响人的具体支点。依佛法去断烦恼,魔也就无力可施。
4.如能体悟空性,则知心魔外魔其实不二:都由妄想起。但佛性本来不垢不净,
不能污染。
在此根本上,哪有“魔”这东西?只要能不被妄想复染,魔无起处。即使初
入行人不能时时不离,而致魔有可乘之机,但只要警觉到后契入空性正受,魔事
立如沸汤泼雪,当下立消。
5.在上述前提下若在能辅以正定有力,则魔躲你都躲不及。但若无上述前提,
入魔也速!
假设一个魔按照上述办法做下去会怎样?只要真做,毫无疑义,他将成为菩
萨!
谈谈生活禅
二麻子
生活禅一词,依麻子管见,其实人人想法不同。在生活中能看开些,洒脱些,
带些宗教情调,多当好人,多做好事。。。都很好,也都值得提倡。许多人以此
为生活禅。台湾有位耕耘居士就多少有这类的提倡。
但对实修派来讲,说实话,麻子以为,没打破那闷罐子以前,别想在生活中
就能轻轻松松地就真能修禅。或许别人会反驳:多少古德是在生活中破关的。不
错,不过那不是我们这种生活。例,香严锄地破竹,问声而悟,是在生活中:锄
地吗。但实际上,香严锄地时下的工夫怕比我们在座上还紧得多。
即使摔破得那闷罐子,多数人仍不能马上能在日常生活中护得住。此时,仍
不能真的在生活里修。直要到力量大到一般生活中的思想起落不能牵走学人对空
性的正受(此非麻子落两边,语言不得不如此)时,行人才开始能在日常中真修了。
此即在座下能由“识妄即止”到达“蛇结自解”,不是件容易事。
太轻松的“佛法”,如林清玄,无实际力用。
结婚了还能修行吗?
提问:
>我已经结婚了。没有魄力出家。
>但是,性确实对身体消耗很大。自己偶尔也会有点好的境界,明显感觉到打坐
>或念佛对身体有很强的补充作用,但是夫妻生活一消耗就要从头再来。连续打
>坐几天,腰就会疼,但是精神好,但逐渐欲望会强,一消耗,似乎又从头再来
>了。从我的理解,对于一般人来说,不持淫戒,连小乘的果位都证不到。以后
>的出路如何呢?中华佛教论坛
二麻子答:
若说有妻子就不能成就,佛法就不灵了!不是。维摩大居士不说,就依阿罗
汉道,佛明言在家人可证三果。兄弟,性事过多有损身体,不利禅坐是实事。但
未断欲前,强压久了也是大大难过,不利禅坐。不是吗?若想舒舒服服的,又有
利身体,有利禅坐,又能成就,好像有点腰缠万贯骑鹤上扬州吧?嘿嘿!
对能断欲的,麻子赞叹,没话。对还不能断的,麻子的建议是,对妻子女友,
正是修行时。别去想什么密中之密的事,能不能先做点前行,前前行之类呢?修
什么呢?忍辱耐性之类不用麻子再来说。多注意修点利人胜过利己好不好?如果
连至爱亲朋都不能去做利人声过利己的行,说修菩提心未免有不实的嫌疑。男女
之时,让“他/她”幸福比我痛快重要,能不能做?他/她的需要,比我身体重要,
能不能做?
兄弟,人人都关心自己身体胜过关心别人多多。身体又如何?除非你能实证
大般涅磐现虹身,身体总要坏的,过份执在身体上,并非有利解脱。为身体而强
压欲望,真是一锅,不,两锅糊涂账。增长执着呀。
当然,麻子重申,要有节。过犹不及。必竟那事是轮回的直接原因,多了将
来更难断。佛说“少欲知足”,哈哈,看来麻子有别解耶。身体重要也不会有人
反对。总之,生活一切处,那里不能用心修行,菩提心不是遍一切处的吗?
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越尘(二麻子)(原载于《禅》刊1996年第4期)
修学佛法是由生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愿开始;以圆满菩提心为道果。其间,
除少数极上根利器者外,禅定是必修的工具和手段。故经云:“一切清静慧,皆
由禅定生”。论述禅定的典籍数不胜数,颇易见到。然而其次第均是为出家人,
亦即专事修行的人,所设,即使从入手教起的九次第定也是如此。今日学佛人以
在家人居多,奔忙生活之余要完全依照古德所设次第来修甚是不易。如何充分有
效地使用有限的时间少走冤枉路,关系重大。禅定之要无非止观。如何止观?圆
觉经述及禅定基本方便有三:奢摩它(止),三摩钵提(观)及禅那(止观双运
不二)。从因地上看来,止有两种程度:俗义止于正念,胜义(姑云)止于空性,
高下不可比较;观也有两种程度:俗义分析臆度于空性,胜义(姑云)现量持住
于空性,高下亦不可以道里计;禅那却只有一种:胜义止观不二。这里将先讨论
俗义止,将来另文讨论俗义的观,胜义的止观要等对空性有真实体会后才能用。
止是定的基础,梵云奢摩它,意谓专注。未得一定程度的止力去做更高深的
修法,例如毗婆舍那(分析性的观),三摩钵提(等持的观),一心三观,大手
印定,且却等等,纯是沙滩上的楼阁,全无是处。所以止是偷懒不得的,非修不
可,非化上时间不可的。不过止是内外道所共法,具体的修法取决于方向,目标
及行人情况。佛法仅以破除一切恶习执着,明心见性直至圆满菩提心究竟涅般教
人。佛门行人的方向不是神通,不是长生不老也不仅是强身健体。佛门虽不排斥
上述效果,但明确指出此仅圣末边事。观诸当今,迷于神通追求神通已成了时人
通病,因之不务正业者有之,发神经者有之,倾家荡产者有之,其最小者为失财
耗时,实深可叹。究其根源,无非两处,一曰贪:欲得超人能力而获名利,或满
足虚荣心;二曰盲:于佛法无正知见,误以轻安或神通境为究竟。所以,菩提心
与正知见又是正定的基础,失此则无不迷于岐途。建立正知见是佛法修行最重要
的部分之一,非三五句话可了,有疑当反复研读经典并请教大德。人的知见对对
错错深藏内心,许多自己也不知道不清楚,但凡是一举一动,自觉不自觉地,无
不受知见引导。禅定也不例外,无法离开知见独修:有什么样的见就有什么样的
定。欲趋入正定者于此当三思。
修止,学习控制自己的心专注于某一事物,开始时要靠两支拐棍:正念与正
知。正念又叫‘所缘’,就是专注的对象,例如佛号,佛像,咒音,甚至小木球
等等。要控制自己的心只系念这个正念,叫‘缘于所缘’,而排除一切其他妄念。
作为凡人,我们百分之百的会有妄念干扰,会随妄念而去,这时要靠正知来觉察,
来发现。发现了就要转回到正念上来。这是个功夫,没懒可偷,‘自门而入者非
自家珍宝’。在这点上任何人声称可以‘加功给人’都是欺骗,借人贪心偷心另
有所图而已,要小心。但只要肯下功夫,人人都能学会,也不必要别人给。
修止有两类办法,难易相当:易上手者难实用,难上手者用起来却方便。难
易分别就在所缘上。因为凡夫心是生灭心、执着心、能所心,必须粘在个目标上。
这目标的相越粗重就越容易执得住,也就越容易专注得上。但佛门行人修定是辅
助用于破除能所、契入本心,所缘相粗重的止就要修到不费心力也不散乱昏沉的
程度,也就是第九次第定,才可能心念断处能所暂消,才得力。反之,如若所缘
之相极细微,甚至几乎没有相,则上手很难,用心找不到着落处,专注就更不易
了。不过一旦学会就极有利于破除能所对立而契入本心。无论是修到心念断处,
还是修所缘无相,能不能识得本心还要看行人的正见基础厚实与否,以及机缘。
如何分别相的粗细?身外之物较身体内部来得粗,有形的较无形的粗,动的
较静的粗。下列几种常见专注对象大致是由粗到细排列的:站桩,木球,观外在
佛像,运转河车(周天),数息,意守丹田,持佛号,持佛门咒语,观想。以木
球为例,为身外实物。缘木球修止不难,但佛门绝少见有教人系念于木球之类者,
因其能所既大又不见功德。那么在力所能及之内,是不是取最细相为所缘来修止
最好呢?一般而言,是。但不可一概而论。人人根性有别,难易与相的细粗并不
绝对一致,应选择自己可上得了手的各种所缘中较细者为修止的方便。佛门,特
别密宗有些修法相很大,却极好极殊胜。盖因其极善巧地用了因缘力,行人依此
可极快地积累福慧资粮,功德极大,是为大相大用。再特别要提到的是一个不太
常见的所缘对象:正知。一般书籍中很少介绍止于正知的方法,因为正知相极细
很难上手。要注意的是,止于正知是极高明的奢摩它,可以迅速趋于胜义,趋向
止观不二,明空不二。大圆满口诀部用之为前行。这种止于正知还可再分几种,
于极细微相中以趋于无能所者为上,直至突破能所入于大圆满正行。一般并不建
议初学者上来就取正知为所缘,但以明心见性圆满菩提为修行的行人当知这是一
条重要途径,将来可能要用到。
选好适合的方法后,学止要有耐性,朝三暮四必无所获。禅定的感觉时好时
坏是常见现象,切勿自生动摇。但也不是说食谷不化一成不变。一个方法试验一
段时间后如果实在没效果就要想一想毛病出在哪里。如果方法实在不适合自己,
就要换一换。渐修渐深到某些阶段,方法也要调整改进。在修学专注的过程中人
人都会遇困难犯错误,称禅病。病症虽然千变万化,根源有二:昏沉与散乱,散
乱病在丢了正念,昏沉病在丢了正知。
初上来常常遇到的是最粗的散乱,比如持佛号,不坐下来还好,一坐下不一
会儿,必是心不由主胡思乱想,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翻上来,只这佛号偏于
不知不觉中抛到九霄云外。此时无它,一方面提高正知及时觉察,另一方面用心
要狠,一发觉就马上转回到佛号上来。再丢再觉再转,如此反复,渐渐会好。其
中的一个诀窍是:持佛号持咒要如挽重物,如推重车上坡,要用上心力,同时还
要听着自己心里的佛号音咒音。有口无心是没结果的。胡思乱想克服后,最粗昏
沉又来:不知不觉睡着了。这要看情况处理,若是因疲劳,休息好了再来。打坐
不是代替睡眠的,硬坐会养成坏习惯,无法进步。若不是由疲劳引起,则要加强
正知,紧紧盯住自己,抓住佛号或咒音。以每日1-2小时计,果真如此用功,
几个月后最粗的昏沉散乱就能克服。这时,明显的胡思乱想不常有了,座上人也
不会困得要睡,感觉不错。麻烦的是腿脚腰背要痛,牵人分心,这除了多练减轻
外,要靠定力增长来克服。如果腰腿不太痛,那感觉就好极了。小心!昏沉和散
乱已经一块到来:许多小思想小念头正在起伏不已,正是散乱;不知道自己心里
有这样一堆小妄想,是昏沉。这是第二个阶段,此时仍属粗昏沉散乱,只要加强
正知集中心力,继续努力对治就可以克服,使禅定继续提高。
在这阶段遇到困难前进不得的人很多,多因对自己心不够狠,不舍得用力去
克服,反而以为佛法不灵。很多情况是听到佛友抱怨:“我这人心乱,不管用多
大力气在佛号上,妄想都停不下来”。尽管不是有意妄语,这话不真。关键在于
人不肯委屈自己,有力量不肯用出来。做个试验就明白:把腿盘紧坐好,坐到腿
很痛,坚持再坚持,直到浑身冷汗忍无可忍才下座。问:临下座前几分钟还顾得
打妄想吗?顾不得了。可见只要心力用得象腿痛一样强,妄想自会止息。心力能
用得象腿痛那么强吗,能!能坚持就是证明,问题是肯不肯用。话又说回来,软
弱是大家的通病,没什么可奇怪的。笔者自己当年也几乎在此退却,恰巧请教到
敏智老和尚,敏老道:此事如战场肉搏,你不杀它,妄想就杀你。有进无退,有
我无他,狠狠杀去,什么妄想不可调伏?自己想想,有道理:打妄想与止妄想的
是同一个人,其力相当。如人自割其疮,不容易却也绝非做不到。照此发狠几个
月,果然见效,粗重妄想被管住了。乃知佛门戒杀生,不戒杀恶念妄想,狠有狠
的正用,阿罗汉又名杀贼,必有它的道理。或许有人会问:“大德教人‘妄念起
时不止不随’,没叫人发狠呀?”前贤的话须知其言之所出,又不可割裂开来听:
不止不随是对细妄念而言,现在的人‘不止’容易,不学就会,‘不随’谁做到
了?若还不能不随,那就必须止,而且要狠才止得住。今日修止恰是为了明天不
随,从而不再需要止。
上述两阶段过去后,行人如继续努力,则禅定进入崭新阶段,而且是关键阶
段。说它关键是因为,在这之前行人如于禅病处理不对,仅仅没法进步而已,等
于没修,也不至于出大毛病。对治禅病,靠用心的技巧和坚毅也就大致可以应付
了。到了这个新阶段,禅病如果处理得不对,不仅不能进步还有危险。然而,若
处理得对,行人可渐渐走上佛门与外道不共的方向。在这阶段光凭技巧毅力不够,
还须要有正见。行人此时于禅座上已无粗妄想与粗昏沉,感觉真是好极了。如果
轻安境生起,那感觉好得非日常经验可比,甚至连座下都觉察不到有烦恼存在。
又如果持续得久,不由的会自以为修得很好证了什么位了,慢慢生起骄慢。若自
己没有高度警惕,或不得明眼大德棒喝指正,大麻烦由此启兮。其实,没有粗妄
想粗昏沉不等于没有妄想昏沉,细妄想正打得紧呢。许多人在这阶段时不时的见
仙见佛见神见鬼,时不时的出超常视觉他心等等幻境神通境,便不由自主地着上
了。轻者由好玩而沉入上瘾,渐渐步入歧途;中者以此眩耀于人谋取名利致使堕
落;重者立陷魔道如楞严经所说五十种阴魔。凡此种种皆因无正见,不为正定,
非佛门行人当为。佛门并非排斥神通,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云:有神通菩
萨一昼夜所积功德,无神通菩萨百劫所不能积。但须得体,方能由体起用。未得
其本的行人如果得了神通力则如幼儿持利刃,不能得其利反必受害,所以神通玩
不得。如何防止?先要有正知见,知道什么是歧路,要知道相由心生:种种境界、
种种神通不过都是禅定中细微妄念的显现,虚妄不实,若着其相即背觉和尘。其
次要能及早发觉自己的禅病,这要靠正知。不能及时觉察甚至不觉察禅病正是昏
沉的表现。所以这阶段正知变得更重要。正知本身也要提高,对粗妄念,行人可
以知道自己在打妄想,这个知道属正知。对细妄念,‘知道’不够——太粗太慢,
要及时‘体察’到细妄念生起。这个体察颇难以文字表达,有问题应当面请教明
白人。若强用文字,大约‘明照’二字差强可用,‘照’不是‘我知道’亦非不
知道;‘明’不是见佛见光的亮光光,而是一种无可遮蔽的透彻与明晰。到达这
阶段的行人,其修止主要力量应放在正知上。干脆以正知作正念,以‘明照’为
唯一着力点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此,则细妄念难以兴风作浪,较易趋入正定。
既使喜爱持佛号者也应在明照上多分配些力量;持密咒道者更应知‘大巧不工,
大咒无声’。相反,如果忽视了明照,既使不为神通境所惑,也极易在不知不觉
中落入细昏沉,偏向无记,也非正定。青蛙冬眠不为不定,但无明照,若死物然,
何益之有?
要学止于明照有三处难。首先,如何用心不易掌握,什么是明照?摸不到。
能所强了心用粗了就根本不是。禅密两宗于此都有些‘私通车马’的口诀,而且
两宗口诀十分一致,仅仅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这些口诀现今少有人传。但也
不必泄气,禅密二宗真正有修持的大德现时仍不少,努力修行寻找总找得到的。
经书佛典里也有论及,只是往往在字里行间,不用心体会不到。第二个难处是学
会用心后,因明照几乎没有相几乎无能所,故要用极大心力去持,难以持久。但
这也在于毅力,坚持日久自可达到。第三难难在放松,止得住后还要减弱所用的
心力,前提是不得落入散乱。只要不散乱,心力用得越小越好。这些地方都要有
人耳提面命方好,文字是说不明白的。学会止于明照又如何呢?假设行人正见已
具,这里距禅宗的破初关仅仅半步之遥,几乎探手可入。这半步极有讲究——讲
究如何远离误区。禅宗如古禅德语录,密宗如龙钦巴尊者著作,今人如虚云、来
果老和尚开示录,智敏、慧华上师开示录,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禅海
微澜》等等,均对跨越这半步大有助益。大略而言,朝破相、破能所,不执相、
不执能所的方向去,是正确方向。
修止听上去好象就是用正念止妄念。其实在因地,念即是妄,没有什么不妄
的念。所谓正念不过是正用妄念罢了。严格点讲,念不该断,也断不了。对应不
同程度,处理念的方法大有分别。对粗重妄念必须断、必须止,至少也要能做到
说止就止得下来,并能保持相当时间不起。非如此不能对治粗重烦恼,不能清除
外围道障,不能为进一步修持提供必要准备。对于细妄念,如神通境等,止断都
不是好办法,应以不随对应,以明照消融。还有最细念,上文未提及,通常人根
本觉察不到,也想不到这是念,表现为山河大地依正二报等。这些最细念根本不
用止断,唯不可执为实有。当我执松动,本觉智明显显现时自会体察到这一切均
是无碍,法尔自显现,法尔自消融。这是将来的事。
罗嗦了许多,以三句要点总结修止:一、止必须下功夫修。二、断妄想用心
要狠。三、止住粗妄想后,正知——明照是重心所在。如果止得质量好,见正,
机缘又巧,修止可以趋入本心。如果还没能达成,下一步应修观以期契入空性。
基本上,止是以‘静’为行,而观却不离动相——不是一般人所习惯的,六根为
执着所惑的动相,而是综合动静两相去体会其全为空性之显现。一般人为妄识复
染,常在妄动里,非止不见其静,如湍急之水流,混不见其底,故未止而观得力
者未曾闻也。如果说在修止阶段是隐含地使用了知见,那么修观就是深入直接地
去分析错见,校正错用心处及体悟心性——须得先有正知见才行!只要前行基础
打得好:菩提心愿,正见和一定的止力俱备,观并不难做,也并非只能在座上做。
光凭语言文字,虽长篇大论也未必能让人学会;真正去校正错用心处却可能一下
子就通,禅宗行人多有言下顿悟者即是证明。通不了的原因几乎全是前行基础不
够扎实,应于基础上补。常见的错用心是什么样子,如何校正?有机会再略作讨
论(见拙文“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愿此粗陋之文能如引玉之砖,带来大德们对禅定更深入精确的讲述;愿佛陀
教法如不灭明灯,引导一切如母有情;也愿一切读者获得利益于菩提道上不退。
吉祥圆满。
三际托空算不算开悟?
李逍遥(李逍遥系王少幡先生弟子,据说已开悟)
不是,那是意识的暂时平静状态,是境界,不是它,境界有生灭,这个无生灭,无不生灭.
一般是透过这个境界来体悟到自心,但是往往很多人指鹿为马,以为境界是,既然这状态
是由狂乱到平静,那么当然是个有生灭的东西,当然不是自性.
有个入处就是找到这个,找到这个,就知道这个与生死了不相干,
再仔细的说一遍,你仔细的观察你的内心: 一念断处,清清楚楚知道念断的,知道平静的,
是个什么? 是平静还是动乱,是断还是不断;再回头看,妄念不断生灭的时候,这个在
生灭吗? 然后你再体会我的骑驴找驴,就会豁然..
如果懂了,切不可再抓住那个灵明觉知,如果时时去返观灵明觉知,又成了能所对立; 放下
这个要找的心,其性自在,反正也跑不掉,则妄念顿如冰消. 有前辈圣人,能于此一念
顷,顿超十地三乘,但是多数学人,时时醒觉,时时又流转,因此有保任功夫要做.保任
不是要保住一念不生的境界,而是念念分明,不执不取,使妄念的作用不能连续的流
转下去,当对所有的业力因缘都是如此的话,则业力无法束缚你,轮回不再相续,有一
丝一毫的所执,即流转去也,也即是说自性还是要生起轮回相,当然自性本身还是无所
谓变不变.
那么既然自性不生灭,何有醒觉和不醒觉之变异呢?岂不是矛盾?非也,这种醒觉无时不在,
只是在生起执著的功能的时候,自以为被掩盖起来.
到这里是有个入处,知道无为法,无功用行是怎么回事,从此业力的相续才开始有消融,在此之前
行善行恶,学佛打坐,只是把霜变成雪,雪变成霜而已.
即使如此,由于般若不够的缘故,所见只是自性在自己身心上的一点影子,还是困在身心之内,严
格的讲,只是相似自性,相似般若,所以对物质世界如何是唯识所现,还是没有实证到的,慢慢
业力消融,心量就会越来越广大. 心里少不了疑惑,这可能是理入者的必由之路,至少我是这
样的.行入者前面吃的苦头大,弯路多,但是悟入时自性的用就大得多.一般来讲,唯有佛陀是
真正圆满的大彻大悟,其余都不够圆满.
如果没有由我的话领悟到,那么还需要扎扎实实的勤修戒定慧,培养福德因缘,反正就算悟了,也还
是转习气,所以你也不会吃亏
. 转习气,简言之我法二执,贪嗔痴慢疑,大言之八十八结使,
勤修戒定慧,或按儒家的做人标准好好修正自己的心行,心量放大,做事多为别人考虑,多为
众生考虑,是菩提心的基础,这样调伏粗重的习气,努力创造时节因缘,到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也.
最后强调一个菩提心,为了众生的解脱而求无上正觉.没有这个心,佛法就免谈了,见性也会下地狱
去的,而且可能下得更快.
******************************************
李逍遥的E-mail:lixy@bptechfu.ibp.ac.cn
祝
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