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阅读
  • 0回复

认识根本烦恼——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格力琼寺
 

发帖
171
开心币
171
好评度
0

【各别相中有十烦恼:贪者,谓缘内外可意净境随逐耽著,如油著布难以洗除,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
各别相中有十种烦恼。这句是总说,前面刚解释了总相,下面进入别相,其中共有十种,以下一一解释。首先是贪烦恼,指缘着内外的可意净境随逐耽著,就像油著在布上难以洗去一般,贪也是耽恋自所缘境,与所缘难以分离。
(一)体相
“贪者,谓缘内外可意净境随逐耽著”,贪就是缘着内外可意净境,心随逐而耽著其上。这里有所缘和行相两分,所缘是“内外可意净境”,即悦意的清净之境。贪是缘着悦意境而转,对它计执为清净。“可意”与“净境”是连在一起的,但凡执为清净的,内心就对它悦意;但凡悦意的,也都执为清净。如果是染污的,我们不会喜爱,心见染污就觉不可意,这是必然规律。
“内外可意净境。”“内”比如自己的容貌、才华、学识等等;“外”是其他人或种种物品,最明显的就是异性,对她心里以为极清净纯洁,非常悦意,就缘之起贪,此外种种人或物品也是如此。
行相是“随逐耽著”,即缘悦意境心随逐耽著。“随逐”是跟着它,“耽著”是心粘著在上面,执著不舍。合一起就表达了贪烦恼的行相,心会随悦意境走,粘著在上面松不开。比如贪一个人首先是把她见为“可意净境”,觉得特别纯洁动人、清净美妙,然后心就随着,见不到时心里想,她的音容笑貌浮现在心前,这就是“随逐”。浮现后心粘著不放,是“耽著”。没见时朝思暮想,心里时时浮现;见面时眼睛盯着看,舍不得放开,心也想靠近;等分开了还是想着对方,就是“随逐耽著”。世间说这是恋爱,很美好,佛法中讲是起了贪烦恼,是生死根本要断除的。
贪物品也一样。比如最近看中了一款手机或电脑,特别喜爱,没买以前就随逐耽著,心想买后用起来多方便、时尚等等,买了心也粘在上面,玩很多天还歇不下来。其余种种人事物都可以展开观察。
(二)喻显
再以譬喻显明贪的体相。“如油著布难以洗除”,就像油著在布上难以洗除一般。布上染了油很难洗掉,今天还有洗洁精,可洗除一些,过去没有洗涤剂,很难洗掉,油会一直粘在布里脱不下来。以此譬喻显明贪烦恼的体相。“布”好比“可意净境”,“油”好比自心。油进到布里洗不掉,好比心随逐耽著境,难以分离。
下面就讲此意。“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贪烦恼也是耽恋自所缘境,跟所缘难以分离。贪人或物时的状态叫“耽恋”,耽著留恋,即粘著不舍。“自所缘境”是贪的所缘,每种贪都有不同的所缘境,贪人、贪物、贪三宝、贪上师、贪佛法等,都是耽恋自己的所缘,不是其他烦恼也不是其他贪的所缘,这叫“自所缘境”。
“与彼所缘难以分离”,与之难以分离,心粘著不舍,随逐耽著在上面分不开,除非对治了贪烦恼,否则乃至没有息灭之间都不能分离。刚才已经观察,贪人或物时心粘在上面很难离开,自然就粘著,因为贪烦恼的性相或特征就是这样。
可以反观自心,如果心里浮现了某人或东西的悦意相,很喜爱,心缘着境分不开,时时现她的相,就要警觉:这是起了贪烦恼,应当对治!不管贪什么,人、物、事业等等,甚至是佛法、上师、三宝,都要断!因为贪是烦恼,是染污性,是生死之因!我们缘殊胜境起信心是对的,但不能起贪。以前分辨过,贪的所缘主要是有漏境,但也可缘无漏境。殊胜的三宝、佛法,缘之可以起信,也可以起贪。由信发起的欲乐是清净的善心,贪是烦恼,二者很像,但本质完全不同。现今多数人缘上师、三宝、佛法起的欢喜可能是贪,不是信、欲。这是顺带一提,比较微细,须长期观心才能认识。贪主要缘有漏境,这是现在可以观察的。
下面再依《成唯识论》解释:
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取蕴生故。
什么是贪?对有和有具染著为体性,能障碍无贪,出生苦为业用,这是指由爱力而生起取蕴之故。
这里对贪的体相做了精微的解释,首先讲体性,其次讲业用。首先体性,“于有有具染著为性”,同样是所缘、行相两点。
所缘是“有有具”。“有”是后有,“有具”是后有的因或资具,《唯识述记》解释为:“中有、烦恼业及器世等,或无漏法。”首先“中有”,即中阴,经过中有才有后有,所以包含在“有具”中。其次由“烦恼业”推动才引生生死,这是集谛。再者还有“器世等”,即整个外器世间。有和有具合一起就包含了一切的苦集二谛,即一切有漏法。“或无漏法”,无漏法也可算在有具中。为什么?缘无漏法可起邪见、嗔恚、贪爱等烦恼,以此导致后有。证入无漏法会截断后有,但缘无漏法未必起善心证入,也可起烦恼,那就引入生死,因此摄于“有具”中。
这样贪的所缘就有一切有漏和种种无漏法,既可缘生死有漏法,也可缘无漏法如三宝、佛法、涅槃等。这是大乘法相中的不共讲法,小乘说贪只能缘有漏境,大乘讲可缘无漏境,所以不要自欺,说我的是信心,是否是信心不能单从所缘上看,要从心的状态看,三宝、佛法、上师等境虽然殊胜,缘之照样可以起贪。
贪的行相是“染著”,染污耽著,心粘著在上面随逐不舍,前面已举例。
其次是业用,“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贪能障碍无贪善根,出生苦为业用。业用有两点:一、障碍无贪善根,有贪,无贪的善心就起不来;二、出生苦,由贪会出生生死众苦,所以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为何生苦?“谓由爱力取蕴生故”,由爱的力量而生起取蕴之故。“爱”即贪爱,贪爱有发业润生的功能,发业是由烦恼推动会造业,由业感生死;在业感生死时,贪爱又润业种而有后有的生,即受生,因此有了贪爱生死就无边际。入于生死只有受苦的份,没有安乐可言,所以生起取蕴就意味着受苦,即“贪以生苦为业”。
《成唯识论》圆满抉择了体性、业用两方面,此处宗大师依《集论》等只解释了体性。看清业用就知道每种烦恼的过患,加深对烦恼的认知,有时也能辅助理解体性,所以有必要补充。
在贪烦恼上可广为观察自身,现今几乎是不离贪欲,接触种种人事物时,一不注意就由非理作意引生贪烦恼。这时要醒觉!没学时会把贪视为功德,比如世人都鼓吹爱情、美好生活等,实际是说要起贪而追求。我们长期串习贪烦恼,最初入佛法修学时,也会以烦恼缘取清净的无漏境——三宝、佛法等,经论中也说:“爱佛贪灭。”我们都认为自己对佛很有信心,可能真有一点,但很多时是贪烦恼,因为把佛执为亲友,缘佛起贪爱,对涅槃灭谛也以是贪心想求得,对种种教法等更有贪欲。所以不要以为缘上师、三宝等的喜爱都是清净的。
有些开示中也说:贪世间法不可以,贪佛法没问题!这种讲法要细辩,缘佛法的喜爱不能叫贪,按标准法相讲,那是信和欲,先有信心,再以信心推动产生善法欲。这跟贪不一样,贪是烦恼态,善法欲是清净的善心。体相上一点不能混,要辨清,否则学法多年可能吃亏了,一直认为缘佛法可以贪,因为只要喜爱就会一直趣入;事实不然,喜爱如果是贪,当下有杂染成分,会导致生死,而信、欲不会。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