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20阅读
  • 0回复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2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水郎
 
发帖
20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17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白鵝往生

雲南張拙仙次女出嫁時婿家送雙鵝行奠雁禮,彼即放生於華亭山雲凄寺,已三年矣。彼二鵝每於晨昏上殿做課誦時,站殿外延頸觀佛。今年四月,雄者先亡,人

不介意。後雌者不食數目,彼來觀佛,維那開示,令求往生,不可戀世。逐為念

佛數十聲。鵝繞三匝,兩翅一拍即死。拙仙因作雙白鵝往生記。噫,異哉。一切

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鵝尚如是,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

 

情愛一起正念即失

有淨業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屬助念,何慮不生。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

,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淺。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

故也。

 


--------------------------------------------------------------------------------

 

華嚴大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如來初成正覺。稱法界性。與一切破無明證法性之四十一

位法身大士。說如來自己所證。及一切眾生性本自具之菩提覺道也。以故華嚴一經。王于三藏。而一切諸經、皆從此經流出。彼凡夫二乘。雖同在菩提場中。場中。畢竟不見不聞。以非彼境界也。雖則凡夫二乘不見不聞。實為普度人天六道

眾生之根本法輪。何以故?一切法門。皆使自力。斷或證真。方了生死。念佛法門。但具信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斷惑證真。末世眾生。 頗

不易到。捨此念佛一門。則芸芸眾生。出苦無期矣。此經於入法界品。善財以十

信滿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最初於德雲座下。即聞念佛法門。及至末後。至

普賢所。普賢以威神加被。俾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名等覺菩薩。

普賢乃為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生欣樂。隨即令其發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并勸華藏海眾。一切法身大士。夫華藏海眾。皆十住十

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諸大菩薩。尚須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親證即心本具之菩薩

覺道。況其下焉者乎。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

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數聲。亦可往生西方。得預末品。若非華嚴所說。一生

成佛之法。末後歸宗。歸於往生西方。彼世之禪教諸知識。能不以念佛法門為權

小方便。非究竟道乎。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現前。由聞此義故。一切凡夫。當不至高推聖境

。自處凡愚也。是知此經。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

究竟法門。無論何種根性。皆當依之修習。而其最切要者。唯在念佛一門。良由

全性成修。故上上根不能 踰其閫。全事即理。故下下根亦臻其 域。此經乃一大

藏教之本源。一切法門之歸宿也。




--------------------------------------------------------------------------------

 

謢教

一切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為囑。流通之法。最初須以建立塔廟。印造經像為始

。以若無塔廟經像。則無由奉尊儀而修淨行。闡佛道以導群迷。而一切含識。俱

無由瞻禮聖容。培植善根。聞法修持。開發心地也。流通之人。須真修實踐之僧

。及有勢力財力之王臣紳商。一名內護。一曰外護。內護則嚴持禁戒。篤修淨業

。於禪教律密淨土。或專主一門。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顯蒙庥。陰翼

治道。潛淑民情而後已。外護則不惜資財。廣種福田。普令同人發起信心。內外

相資。法逐流通。若無有道德之內護。則師表未立。人將安仰。若無有勢力之外護。則資 斧無出。外侮莫禦。以故如來將入涅槃。以法付囑國王大臣。并及諸天

善神。令於後世乘願示生。一切國土。流通佛法。

 


--------------------------------------------------------------------------------

 

論禪淨之權實頓漸

權者,如來俯順眾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證入

,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彼參禪者,謂參禪一法,乃直指人心見

性成佛之法,固為實為頓。不知參禪,縱能大澈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

之理性佛。若是大菩薩根性,則即悟即證,自可永出輪迴,高超三界,從 茲上求

下化,用作福慧二嚴之基。此種根性,就大澈大悟人中之論之,亦百千中之一二

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則縱能妙悟,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仍須在三界中,受生

受死,既受生死,從悟入迷者多,從悟入悟者少。是則其法雖為實為頓, 苟非其人,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仍成權漸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

十分具足,則何幸如之。稍一欠缺,則止能悟理性,而不能親證理性。今時則大

澈大悟者,尚難其人,況證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

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此徹上

徹下之謂也)如來為眾生說法,惟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惟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於現生往生西方,則生

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漸。雖其有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

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凡

禪講之人,若未深研淨宗,未有不以為淺近而藐視者。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宏揚。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 謬論而自誤誤人哉?

 


--------------------------------------------------------------------------------

 

禪與淨土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澈悟澈證,不能超出生死。故

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

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

辨謂頓性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

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於諸聖故也

。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

。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墾心。

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

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

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

音反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 孰妙於是。

 


--------------------------------------------------------------------------------

 

四料簡

若論自力他力,禪淨難易,講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

照四料簡說來,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亦要念。雖通沒

有證,總要念佛了脫生死。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大慈大悲,開化眾生。其

四料簡是:「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無禪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

前,督爾隨他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以上

十六句四料簡偈真是慈航。望大家注意些呢!要明白這四料簡的意思,先要明白

怎么叫做禪?怎么叫淨?怎么叫做有?怎么叫做無?拿這禪淨有無四個字看清楚

,就明白四料簡的意思。所以將禪有無。略為抉擇一下。所謂禪者,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如教中明。大開圓解,澈證一念靈智,本覺理體也。所以要親見本來

面目,方能算有禪。否則不能算有。所謂淨者,是淨土三經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

法門。要信得真,願得切,行得精進勇猛。所以須有決定不疑的信心,至誠墾切

的發願,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淨土。否則不能算有。世人每以為枯坐看

看死話頭,就算有禪,悠悠揚的念幾句佛,就算有淨。乃是大錯而特錯了。總而

言之,有禪,乃是有明心見性的功夫。有淨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這是最

要緊的道路。然而明心見性,只是開悟。還沒有證。總不能了生死。「悟得就無

生死。」非門內語。當知悟是開眼,悟後才有真修實證的徑路。不悟者未免盲修

瞎練,墮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須開悟。這是初步功夫。若論要證到家,正須

火上添油,加功進步呢。四料簡第一句有禪有淨土者。既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的功夫,更能真信切願,求生西方。大徹大悟,力猛如虎。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豈非如虎生角麼?曰:「猶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

來教化眾生。開眾生眼目,做人天師範。故曰:「現世為人師。」以明心見性人

,念佛求生,臨命終時,上品上生。一彈指頃,花開見佛,便證圓教初住位。百

佛世界,分身作佛,隨類應現,化度眾生。故曰:「將來作佛祖。」第二偈料簡者,謂未曾大徹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難望了生死。所以發願求佛接引,修行淨

土法門。故曰:「無禪有淨土。」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無論

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

求富貴,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淨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發願,

不能怪彌陀慈父不接引。若能發願求生。總是能去的。既得往生,親見彌陀,聽

受妙法,一生便證阿鞞跋致,不退轉位。故曰:「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從此看起來,淨土法門,真是再好沒有的了。第三偈料簡謂雖能大徹大悟,若不

發願求生淨土,因未證道,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

蹉路。」夫所謂十人九蹉路者,謂雖能開悟,而未能實證。故云蹉路。或云:

「十人九錯路」者,錯路二字誤也。豈有大徹大悟之禪家,而錯路者乎?大徹大

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關頭,未必確能作主。臨命終時,循

業流轉,隨多生之善惡業而受生去。可懼可畏!誠不如求佛接引,為最穩當,最

靠得住也。故曰:「陰境若現前,督爾隨他去。」此陰境指無始以來善惡業境,

非指五陰魔境,第四偈無禪無淨土者,謂一般不知修持的人,既無明心見性的功夫,又無發願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罪報難逃,地獄難免。萬劫輪迴,誰

為依靠?

 


--------------------------------------------------------------------------------

 

淨土法門大要

原夫眾生與佛。本性原無二無別。衹以眾生不守自性。為塵勞所污。習所染蔽。

致迷悟攸殊。生佛迴別。惟眾生迷有淺深。根有大小。如來乃隨機設教。對病發藥。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於一乘法。作種種說。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覺岸。

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漸頓半滿之教。隨其種性。

施以教化。宗教法門。多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澈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

未盡。則生死輪迴。依然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覺。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

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脫。是誠不易。惟念佛求生淨土

法門。專仗彌陀願力。無論善根之熟否。惡業之輕重。乃至五逆十惡。但得生信

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接引。往生淨土。善根成熟者。固頓圓佛

果。即惡業深重者。亦得幸預聖流。較之仗自力者。其中難易得失。不待煩言而

解。故此淨土法門。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諸大乘經。

咸啟斯要。歷代祖師。莫不遵行。或以淨土法門。至簡至易。雖愚夫愚婦。亦能

為之。遂藐視淨土。不知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十法齊收。華嚴入法界品。善財

菩薩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令其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夫善財立登等覺。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

。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無明證三德之人。尚爾回心念佛。願生西方。又華藏

海中。淨土無量。而必回向西方。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妙門。成真之捷徑也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

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在佛在世時。眾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

。或可證道。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希少。若捨淨土。無由解脫。永明禪師

。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誠迷津之寶筏。昏後之明燈也。修持淨土念

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

。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

。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

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

。迥然不同。雖有餘師。稱贊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

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

。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行者真實依

教起行。大勢至念佛三昧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

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

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

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紙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要字句分明。不假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

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寫經者。至誠寫經。專心一意。祇管寫經。別無

情見。迨天已黑。仍抄寫不輟。忽有人告以天黑。云何能寫經。爾時寫經之人。

情念一動。遂不能寫。夫明暗之分。眾生之妄見也。眾生之凡情也。故當專心一意。妄盡情空之際。祇知寫經。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則無光。而不能寫經

。迨至為人提破。無明動而情想分。妄念一動。光明黑暗。頓時判別。遂致不能

寫經。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那有邪見。邪見既無。

即是正智。又修淨土者。當提倡因果。是上智之人。固本乎倫常。了知其所當為

。與其所不當為者。對中下之人。若不將因果之說。詳細剖明。報應事跡。昭然

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為人道之初門。且篤信因果。亦自不易

。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篤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還。一遇違緣。

殺盜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業隨之。而聰明之士。猶或小視因果。以為此不過

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稱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實踐。亦不足稱為信也。惟初果初地。預流聖人。乃能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人

。乃能稱為篤信。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

必大明乎心性。顧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死者少。紙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

非但無益。且有損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以無正智故。則愚癡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

位富貴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惡。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惡業。應受惡報。此所謂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

。為了脫生死之妙法。故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

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又云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賅八教。甚哉一句彌陀。微妙難思。惟佛與佛。知其究竟。等覺以還。尚有未盡。所

謂菩薩少分知。若我輩凡夫。尤當信而行之。

 


--------------------------------------------------------------------------------

 

臘八粥因緣

臘八粥是何等因緣?須知即是慶祝佛成道的意思。但是應該昨天啜,(十二月初七

日)何以故?因佛成道以前啜乳麋故。釋迦佛未成道前,為悉達太子,十九歲出家,

五年修習世間禪,知非究竟,乃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以

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出山以來,浴欲尼連禪河,攀樹而起,身力不支,時諸

天人,知悉達太子將往菩提道場成道,佛須相好莊嚴,乃化作牧牛女,獻佛九轉

乳麋?何謂九轉乳麋?先從千牛榖乳以飲五百牛,次榖五百牛乳以飲二百五十牛

,次榖二百五十牛乳以飲一百二十牛,次榖一百二十牛乳以飲六十牛,次榖六十

牛乳以飲三十牛,次榖三十牛乳以飲十五牛,次榖十五牛乳以飲八牛,最後乃以

八牛乳和以香稻煮成粥麋。太子啜此乳麋,形體復原,相好圓滿,乃赴菩提樹下

,端坐思惟,斷盡煩惱,於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時,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鏡開朗,得正等覺,即今日成道之事也。臘八粥即仿乳麋,佛啜乳麋而後成道,我等

即以啜臘八粥為慶佛之成道,其因緣如此。

 


--------------------------------------------------------------------------------

 

偷心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

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下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心中無主

、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

 

持戒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剋論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攝

互融、不容獨立。而初心入道、則持戒一事、尤為要務。故楞嚴云。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

 

修行第一大忌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實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虛名。以故設種種法、妝點粉飾、成

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稱讚而己、其心行己汙濁不堪。

 


--------------------------------------------------------------------------------

 

臨終

病者臨命終時、搬動臥處、更換衣服、實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

忍出此。若謂死於臥床、後人臥之不吉、則是以寇仇視其親矣。若謂衣冠不整、

為鬼將籃屢裸裎。果如所言、則何不將食物塞滿其腹、免彼為餓鬼乎。臭皮囊且

無用、況衣物哉。氣絕之後、亦當任其側臥、不必矯正。(任他臨終時,或座或臥、或側或仰、或直或曲、均當聽其自然、不可移動。)因此時仍有知覺、略一觸動、

便生瞋恚。一生瞋恚,將墮入毒蛇猛獸道中。須待週身冷透、神識完全脫離、用

熱手巾搭 肋膝等處、即可轉軟更衣。

 


--------------------------------------------------------------------------------

 

佛化兒童讀本

孝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

便是榮親。

友愛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

家庭之福。

敬師

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養我蒙正。教我嘉謨。不敬其師。

何能受益。

擇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處。有損有益。益者近之。損者遠之。勸善規過。

端賴乎茲。

布衣

衣取遮體。兼以禦寒。大布之衣。惜福養廉。莫羨綢緞。錦繡華美。折了福壽。

自暴自棄。

蔬食

蔬食衛生。肉食傷生。殺時恨心。其毒非輕。勿貪喫肉。喫了須還。還的時候。

真箇可憐。

惜字

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

所異唯名。

惜榖

田中五榖。以養人民。愛惜五穀。即是善心。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榖獲福。

殄榖遭殃。

惜陰

七十古稀。彈指即過。過則己無。何敢懈惰。努力勤學。立德立業。自利利他。

為世作則。

仗義

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之所在。無往不利。小人見利。即忘其義。雖得小利。

究竟喫虧。

清廉

人生福澤。前世所修。非義而取。是食毒物。清而不汙。廉而不貪。世所崇敬。

榮無加焉。

知恥

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慚恥之服。無得暫卸。我佛訓誨。

莊嚴第一。

盡忠

一秉真誠。不被妄侵。事親接物。了無二心。祗期盡分。不計人知。如是之人。

堪為世儀。

守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

不如牛馬。

仁慈

仁愛慈悲。心之生機。此心愈真。福澤愈深。若無此心。勢必殘刻。縱有宿福。

折盡受厄。

不殺生

凡屬動物。皆有知覺。貪生怕死。唯命是惜。若戲頑殺。及殺而食。現生後世。

決定報復。

不偷竊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喪品。偷大招禍。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

反喫大虧。

不邪婬

婬欲為害。傷身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制。若是邪婬。更非所宜。古今志士。

無一犯之。

不說謊

言為行表。是本心術。心既不真。行何能正。望爾後生。切勿妄語。口是心非。

終無結局。

不喫煙

煙俱勿喫。以傷衛生。口氣常臭。熏天熏人。鴉片香煙。其毒極烈。花錢買害。

癡人可憐。

不飲酒

酒是狂藥。飲必亂性。醉則反常。越禮犯分。最好勿喫。免致大喝。聰明智慧。

常保清白。

不賭博

賭錢博奕。喪志失時。專心於此。正事棄遺。有限光陰。送之兒嬉。破家蕩產。

罪無了期。

不奢侈

奢侈誇富。買禍買賤。君子下看。盜賊來劫。布衣蔬菜。聖賢儀式。現生後世。

人各取則。

不傲慢

傲慢輕人。實自呈短。明人知伊。學養俱罕。縱到聖位。猶不輕人。絕無凡聖。

念存於心。

不妒嫉

人有才德。我當讚歎。彼於社會。必有貢獻。若生妒嫉。是謂愚癡。業報奪汝。

宿世慧思。

不偏見

人有小智。未聞大道。每執己見。以為最妙。坐井觀天。所見者小。若登高山。

前見自了。

不遷怒

有富貴人。氣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騷。遷怒無益。自他煩惱。海涵寬恕。

是無價寶。

不恥問

能問不能。多問於寡。冀人從己。故先自下。若是無知。尤當問人。博學審問。

造詣方真。

花別漫宿掀列祈欣板





--------------------------------------------------------------------------------
回【淨土法門】目錄 | 回【佛陀教育】
 

 
谁家少艾颜如玉,钟情故意迎人目。多少贤豪善检束,到此关头便失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