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25阅读
  • 0回复

庄子听息法——陈樱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xbt2000
 
发帖
161
开心币
0
好评度
286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8-31
庄子听息法——陈樱宁
《庄子听息法》这一种静功,导源于庄子著作。陈樱宁先生根据自己六十多年的经验创导而成,并写成册子,但未刊印发行,后经阎海整理而成。本书摘用其中慨述及庄子听息法部分。
一、概述
所谓听息法,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这种听呼吸的方法是庄子书上的妙法。初下手时,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是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两乳间的膻中穴),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而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就算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它。这样听息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了,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才是神经得静养和神经衰弱恢复到健康过程中最有效的时侯。这时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这对病和健康有损无益。
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息法,则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几次,不想再睡了,则不妨起来到外面稍激活动,或到树木多、空气新鲜的地方站着做几分钟吐纳(深呼吸),也可做柔软体操或打太极拳,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过劳。然后,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息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时听息一时不能入睡,只要坚持听息就对全身和神经有益处。一般说来,听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症,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的“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按黄帝《内经》“灵枢大惑篇”载日:“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阳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这一专门术语,但多未说明.如何依法。苏东坡主张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见《东坡志林》卷一)。朱子则主张用《楞严经》“观鼻端白”法(见 《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但数息法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观鼻端白法要开眼去观,时候久了,两眼难免疲劳。只有庄子听息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做也不会疲劳,才真正能合于心息相依这个规则。
庄子听呼吸法原为性命双修的基础,古今注《庄子》者,几乎没有一人把这层工夫全部明白开示于后学,他们多数是由于不懂,少数是出于保密,遂致此法埋没两千余年,几乎灭绝。这是道家学说的优秀遗产之一,应该发扬继承下来,若仅用以疗病,似乎未尽其用,老年人如有条件在闲暇时,可进一步深造,探讨这门高深的修养学术。年青人由于知识不足,条件不备,切不可冒昧急进,蛮练,以免弄巧成拙,贻
害自己。年青人治好了病,适当坚持练功,保持精力充沛就可以了。
二、庄子听息法
《庄子》“心斋法”(《庄子》第四篇“人间世”篇)上载道:“颜回日: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这段话说的完全是静功的做法。这里试解各句含意及其做法如下。
(一)“若一志”——当开始练功时,意念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否则功夫很难做得好。
(二)“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意念归一就开始用听字诀做功。普通所谓听,系指用耳听音,此处所说的听,却不是此意。关于这点,在古今各家注释的《庄子》书上都得不到明确的回答。
这里所说的听,是指听其中呼吸之气。大家知道,凡是呼吸系统正常,呼吸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无听之以耳”(“无”意为‘吻”)。虽然没有声音,但自己却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慢或快,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所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三)“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上面说过,心所听的对象是鼻中呼吸之气、而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呢?若说用气来听气,在理论上说不通。究应做何解释?
这里是指听息工夫做得时间久了,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已不能再做为心的对象了,亦即再不能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了,所以说“勿听之以心”。
这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但尚未达成混沌境界,还稍微有点感觉。这样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短暂过程中,与其说用心听气(“听之以心”),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听之以气”了。这里虽仍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了。俗话说“听其自然”、“听之任之”等等,这几个“听”字含意已非用耳听,正是庄子这几句话最好的解释。
(四)“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练功夫时,要注意在“一”字诀(“若一志”)上。等意念归一之后,就注意。听”字诀。此后再进一步就要用“止”字诀,就是要停止听。
这时的功夫,渐渐进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作。神”解)。这种神气合一的境界是无知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做功最后进入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全部功夫都是后天还到先天的。这一步工夫应该从先天境界去体会。一般做静功,只要做到这一步,亦即神气合一(“心止于符”)的境界也就足够了,不必再进一步追求先天境界了。
梦中日月长,袖中有乾坤. 可惜不懂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