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96阅读
  • 0回复

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萱草
 
发帖
133
开心币
0
好评度
65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7-21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 《佛说四十二经》


人有二十难之四 —— 得睹佛经难
□□□□□□□□□□□□□□□□□□□□□□□□

人生好像难的事情很多!比如说:曰常生活中常会碰到『难』,就连
口头上说话,也常会出现这个『难』字;例如地上弄湿了,正巧看到一个
人要走过来,细心的话,我们会提醒他:『地上湿湿的,很「难」走,你
要小心哦!』或是想打开一个瓶盖,可是怎麽用力也打不开时,也会说:
『这个盖子很「难」开呀!』反正,举手投足之间,常常就有难走、难提
、难开..等等类似的事。而现在我们所要说的『难』,才是人生真正的
大困难。

  虽然如此,我们果真有心想去做,即使是很难的事,也不成其难;反
之,若根本无心要做,那人家只说了一句:『地板湿湿的,很难走。』我
们便停於原地,怕地上湿湿的会滑倒,就不敢走过去。这麽简单的事,若
能稍加注意,小心地跨步,很容易就走过去了,那有什麽难?如果我们的
人,时时都放在这个『难』字、那我们这段人生怎能顺利过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字不足是一难 □
~~~~~~~~~~~~~~~~~~~~~~~~~~~~~~~~~~~~~~~~~~~~~~~~~~~~~~~~~~~~~~~~

  现在,来谈第四『得睹佛经难』。能看到佛经很难?有些人一定会说
:『有什麽难呢?经常接到热心人士助印的佛经,经书这麽多,都已经造
成收存放置的困扰了呀!』的确!数量这麽多,怎麽说「得睹佛经难」呢


  就现代人而言,「得睹佛经难」,其实是难在经文深涩。平常的人,
想要深入去看佛经,且加以完全体会贯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现代人对文学,文字较轻忽,已经看习惯了白话文,对古文经书的
接受力很弱,「文字代沟」的距离很大,自然无法体会古文经中的文义。
因此,这些经典对我们来说,就不容易看懂。

  佛陀在世时,他说『得睹佛经难』,因为当时并没有佛经!佛陀是配
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他所遇到的人与事,然後以他自身的智慧来观机逗
教。不管遇到什麽样的人,他都可以运用智慧思想去教导人们:佛陀并没
有先拟稿、或先做好一篇文章才讲话,完全是依智慧的观察,照当时社会
背景需要、依智慧观机逗教。等到佛灭度後,才由弟子将口口相传的资料
结集而成。

  当时,迦叶尊者、阿难尊者虽然结集佛法,也只是将所记忆和所听闻
的,由阿难重述宣讲。而有些记忆力较好的人,就把阿难尊者口述的法,
再以简单的短句方式传诵,再为他人宣讲。就像法华经里所讲的,如果听
过法华经後,能够以口宣说,让其他人也有机会听闻;不但说的人有功德
,听的人若再把『法』传播出去,如此辗转相传,直到第五十个人,他的
功德和佛陀在世时,当场听闻的功德一样。意思是说,我们要利用各人的
记忆,用心去听,然後再去教导其他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空阻隔也是难 □
~~~~~~~~~~~~~~~~~~~~~~~~~~~~~~~~~~~~~~~~~~~~~~~~~~~~~~~~~~~~~~~~

  慈济志业也走由『无』到『有』,逐渐创立而成。在还未建立慈济之
前,根本就没有一本慈济的范本;只是凭著理想,辛苦地把它一一建立起
来。慈济建立之後,大家来看、来听,再把由看到、感觉到的那份心得,
一一口耳相传,让其他的人也觉得很欢喜,因此大家同心摄受在一起,共
成慈济志业。

  佛经的结集也是由『无』到『有』,佛灭度後只有口头的传诵,直到
後来再以梵文记录於贝叶,但也是非常简单的记录。可见佛说『得睹佛经
难』的原因:第一、佛灭度後一百年问,根本就没有佛经可看;第二、口
耳相传的经文,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呢?这也很难说。以我为例,我现
在用台语说话,你们用文字记录下来,也无法百分之百,一字不漏的写下
来。因讲的是方言、记的是文字啊!何况佛经留下来的时间已经很长远,
因此,想要体会佛陀当初的语言意境,自然更难了!

  台湾的佛经数量很丰富,但其他地方可不一定看得到:就如,现在慈
济在美国已设立分会,每个月寄过去的慈济道侣和月刊,或是其他文章,
他们看到都非常高兴,为什麽呢?因为『难得』啊!要得到那些文物不容
易,因为从台湾寄过去的数量有限,所以,他们把它当成宝贝一样,而这
麽有限的东西,到底有几人可以看得到呢?所以也是很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行放逸难上难 □
~~~~~~~~~~~~~~~~~~~~~~~~~~~~~~~~~~~~~~~~~~~~~~~~~~~~~~~~~~~~~~~~

  我想即使有无上妙法排在前面,如果无心去看,那怕是伸手可及,而
且只要花一点点时问,便可看完,却仍然不会动手拿来看,这是不是难呢
?总而言之,佛所说的难,是难在我们的心。心若没有这份企求妙法的倾
向,就不会有所行动。世问没有不劳而获的便宜事,况『出世妙法』呢!

  佛陀说『得睹佛经难』,我想现代的出版社那麽多,三藏十二部经都
甚齐全。除了三藏十二部之外,还有许多学者用心研究後,再杷经文译成
白话文,但是我们若不想去看,不去了解它,那即使坐在经书堆里也是『
得睹佛经难』呀!

  经者,道也;道者,路也。我们不只要看经,还要去『行』。如果不
肯去行,凡夫与佛的距离,毕竟是几十万亿佛土之遥呀!学佛者应该心领
神会,身体力行,要不然真的是『得睹佛经难』。也希望大家都能站在『
经』的道路,不要畏惧,若听了人家说『路湿湿的很难走』,我们就不敢
前进,这短短的路都走不过去,如何去走十万亿佛土的路呢?能够把心调
整好,时时刻刻,步步向前精进,就能到达千经万论的路途尽头——诸佛
的圣域。

  除了佛经之外,现代人的知识水准都已提高了,但真能用功读书的人
却不多,能用功读书,并且又能实际运用书中的理论者更少。有些年轻学
子最初选的科系是农业系,到後来却是经商;有人选商科,毕业後却从事
工业。总而言之,世间的一切学问,能专心去学习而且能学以致用的人的
确是少之又少,更何况要以出世的精神,来研究佛陀的教法,更是难呀!
如果做人的行仪和世间的学问不能圆满,不能用心,如何能做好一个学佛
者的本分?虽然当今的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能看到佛经,但能够了解佛
经的教理,且运用於生活中的并不多,所以说『得睹佛经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贵在实践□
~~~~~~~~~~~~~~~~~~~~~~~~~~~~~~~~~~~~~~~~~~~~~~~~~~~~~~~~~~~~~~~~

  不说现在,就是佛陀在世时,也有一位叫二十亿的弟子,他是一位很
富有的长者之子,又是独生子,父母很疼他,他一生下来,父母就请了很
多仆役来侍奉、照顾他,平日把他侍候得足不著地。小的时候是这样,长
大了也仍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到大,脚底不曾踩过土地,那要如何生活呢
?当然是时时刻刻都有人侍候著他,而且在家中也时时坐著轿子,让人抬
著走,以致他的脚底都长了细毛,从这点我们就能想像得出,这位『二十
亿』在家里是如何的享受,亲族父母又是如何的宠爱他。

  有一次,佛在只园精舍讲经时,这位年轻人,虽然很少外出,但他曾
听说——佛是超世间的觉者。他从心中起了仰慕之心,所以,就向父母请
求,要去见佛。他的父母也认为这是一项增加智识的好机会,就派人用轿
抬著这位年轻人到佛的住处。

  佛陀看到这麽多仆从簇拥著一位小主人,扶扶抬抬地来到他的面前,
佛陀就为这位年轻的长者之子讲经,讲了很多人生道理,和生命功能的使
用价值观,也宣说生死的无常。这位长者之子听完之後,深深地觉得自己
从出世到今天的生命根本就不曾发挥过功用,他心里非常恐惧,因为生命
无常啊!他觉得自已不适合再於社会上生活,便请求佛陀让他皈依,甚至
求佛度他出家。

  但佛陀提醒他说:『出家必须和大众过著「六和敬」的团体生活,要
能和睦相处才行。』这位富家子,因出家之心殷切,他很愿意过这种生活
。於是他勇敢地站立起来,跨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把脚踏在地上,
迈开脚步,走到佛陀的面前皈依顶礼,并且对佛陀说,他愿意在僧团里,
付出这一、二十年当中所没有发挥的生命功能;他要做人家所难做的事,
要修人家难以忍受的苦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命如琴弦 □
~~~~~~~~~~~~~~~~~~~~~~~~~~~~~~~~~~~~~~~~~~~~~~~~~~~~~~~~~~~~~~~~

  出家之後的二十亿很勤奋,也很用心。祗园精舍前前後後,僧团所住
的范围,他都很辛勤地打扫,处理杂物;有空的时候就不断地背诵佛陀的
教法。人们每次遇见他,总会听见他喃喃诵念的声音,甚至睡眠的时间也
一直减少,直到连眼睛要阖一下,他都觉得浪费时间,认为分分秒秒均不
能让它轻易消逝。

  有人向佛陀说,长者子——二十亿比丘,已经发愤忘食,托钵的时间
不出去,甚至晚上该睡的时间也不睡,再这样下去很危险啊!佛陀听了,
就到这位比丘的住处向他说:『你修行这麽用功呀!你在家最喜欢的嗜好
是什麽?』二十亿比丘说:『我最喜欢弹琴。』佛陀问道:『琴弦如果太
松了,琴音如何?』二十亿比丘说:『弦太松,就弹不出声音。』佛陀又
说:『如果弦绷太紧呢?』比丘说:『那很危险,琴弦很容易断!』佛陀
又问:『什麽情况下,琴发出的声音最美妙呢?』比丘回答:『弦的松紧
调得适度,弹出来的声音最好。』佛陀说:『修行也是像调弹琴一样,不
可放松,但也不能太紧,否则过犹不及是很危险的,最好是行於中道。所
以,你应该调节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作息要正常,而用功的时候则要很专
心,切不可放逸。若能把生活调节得恰当,再用心去体解道理,把所学的
法和实际的生活配合在一起、那你的修行就成功了!』

  现代人学佛也应该依照佛陀在世时,所教化的方法来学习,不要把时
问浪费掉。要学得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能够清楚为人的道理,才能
体会出世间的实相。如果,学佛只是光看而不做,不把道理和生活融合在
一起,那麽事与理就完全脱离了。所以,『得睹佛经难』,意思是指:能
真正去体会,实践佛陀的教理很难,而不是要得到印刷精美的经书难。现
代人的智识水准提高了,不只是文言的经书多,白话文的经书也很多。不
过,看佛经和运用佛经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因此,不能只看经书
、背经文,背得很熟稔而不思考经文意义;看书而不见理,那是没有用的。

  『得睹佛经难』。总之,一定要真正身体力行才能受益啊!



人有二十难之五 —— 生值佛世难

□□□□□□□□□□□□□□□□□□□□□□□□□□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人海茫茫,何处是归程?』这表示人生在世
间,心里茫茫然没有一个皈依处;佛经中有『一眼之龟,适逢木孔』的比
喻—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块浮木,中间正好破一个洞;有一只独眼之龟
每隔一千年才会浮出海面一次,就在它浮出海面时恰恰好穿过这个洞,把
头伸出来,这种机会多难得啊!在人生的大海中,要找一个真正的皈依处
,就像那只独眼海龟千年後浮出海面,正好把头穿过木孔那般的困难,机
会是那麽的少,所以佛陀说:『生值佛世难』。我们的生命,虽然不断地
在六道中轮回,但我们要得人身确实很难;既得人身,又能和佛同一个时
代更难;与佛同世,又同住一个地方,更是难中之难;能与佛同住一个地
方,又能见佛,那更是不容易啊!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生於印度,而我们
是否也曾与佛同世呢?纵然与佛同世,但地球这麽大,我们不知生在那个
角落,也不一定能与佛同生於一处;即使以上两个条件都俱足,是否能见
佛面,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说:『生值佛世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换我心为佛心 □
~~~~~~~~~~~~~~~~~~~~~~~~~~~~~~~~~~~~~~~~~~~~~~~~~~~~~~~~~~~~~~~~

  虽然佛陀在世的时间距离我们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如果现在的人能依
著佛陀留下的教法修学精进,必能深入佛陀的精神;只要心中时时有佛,
那我们就好像与佛同世一样啊!若听闻了佛法,却不知好好去运用,即使
是与佛同住一处,也是离佛很远。

  佛经曾记载,佛陀到了一个只有九万人口的小城;有三分之一的人,
曾见过佛,听过佛说话。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只听说佛已经来到城中,
并没有见到佛。其馀的三万人,不只未曾见到佛,就连佛名都不曾听到,
怎会了解什麽是佛法呢?虽与佛同世,但要见佛仍是很难!小小的一个只
有九万人口的城市,也只是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机会听闻佛法啊!何况我们
离佛已经二千多年了!佛陀告诉我们『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仔细想
想,九万人中有三万人连佛名都不曾听过,虽然与佛同世,却如同隔世,
那有佛法可言;其他三万人,虽曾听闻佛名,却没见过佛面,那又有什麽
受用呀!剩下的三万人,虽见过佛,但是否能把佛的道理领纳於心呢?如
此再三过滤,又剩下多少呢?这麽说来,只要能接受佛的教化,『与佛同
世』和『与佛不同世』,也是一样啊!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以心念佛,则佛在己心,把自己的心换成佛心,如
此不只可以『与佛同世』,而且还可以彰显佛的智慧,及启发我们的佛性
。我常说,不要轻视自己,因佛常在我们的心识里,我们的心如果时时将
佛的心,佛的行为运用於生活中,佛已伴随我们同行,怎会『生值佛世难
』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法修学善巧运用 □
~~~~~~~~~~~~~~~~~~~~~~~~~~~~~~~~~~~~~~~~~~~~~~~~~~~~~~~~~~~~~~~~

  现代的人,若有仰慕贤人的心,他自然会用心寻找明师,但要想找到
一位真学实德者,却也不是易事。因为『真学』与『实德』不是在任何人
身上都能找到的。佛陀就是一位具足真学与实德者,他的教法,我们已听
过很多;佛的事迹,我们也知道不少,若能把听来的道理用行为表现出来
,那麽佛就时时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生活行动中了!虽说『生值佛世
难』,但只要佛心与我常在,即与生逢佛世无异,也就不成其难了。

  就像前面说过的『得睹佛经难』,我们要听佛经,了解佛法,是不是
很困难呢?以现在而言是很容易啊!因为到处都有人在演讲,而且往往是
场面盛大的佛法演讲。听讲者也很踊跃,有时侯是几千人,几万人。但是
这几千,几万人当中,到底有几位真的把佛的教法牢记在心中,再拿来应
用呢?如果人人听了佛经,都能把它应用於日常生活,那我们的社会早就
已经净化了!可惜的是,听了以後没有实际应用;像这样,即使听过佛法
和不闻佛法又有什麽差别?

  现代人的知识水准提高了、看佛经那会有什麽困难。学识这麽普遍,
如果看了经典,能如法修学,又能把它拿来日常生活中应用,那麽我们的
眼晴所看到的,无不都是佛的行动;耳朵可听到的,都如佛的声音一般;
那我们『值佛世』怎麽会有困难呢?不过现在的社会,偏偏就是离正法很
遥远,离圣人、贤人、像是隔了遥远的世代一样,不容易求得佛的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见佛闻法一念间 □
~~~~~~~~~~~~~~~~~~~~~~~~~~~~~~~~~~~~~~~~~~~~~~~~~~~~~~~~~~~~~~~~

  佛陀常常说:『适值佛法、旷劫难遇。』的确,我们得遇佛法是旷劫
(长远的时间)难遇的呀!不过佛陀又说:『瞬息之间,可以见佛闻法-
-谓见佛闻法一念间』,瞬息之间和旷劫难遇,这两者是不是差别很大呢
,如果我们不好好面对佛的教法真理,去身体力行,即使是与佛同世,也
和隔世没有两样。反之,虽然我们生离佛世已有几千年,若听到佛陀的教
法後,当下就能爱惜教法,拳拳服膺;在日常生活中去行佛所行之行,说
佛所说的话,怀佛所怀的心,如此,则我们瞬息之间所遇的,都是佛法真
理啊!

  得遇真理,且能体会真理,并不一定是要在几岁的时候,或在什麽特
别的环境。比如说我去参加护专开学前的会议时、我听到一位懿德妈蚂说
:『星期天,我要回家时,在车上遇到我们的学生,我就问她们去那里?
她们说:「我们去散播慈济的种子!我们和花莲师院的学生去参加救国团
的活动,和另外的一些学生,大家登山之後,我们发现慈济的学生非常受
大家重视,我们一切的行为、言语、动作,都很让人肯定,我们现在才知
道,身为慈济护专的学生是光荣的!」又说:「在谈话当中,我们都会把
握机会,告诉他们慈悲喜舍的精神,也告诉他们上人的话——要缩小自己
、扩大心胸。在外面参加活动、大家都很爱我们;有些女同学就吃醋了,
我们就告诉她们不要不平,也不耍吃醋,因为我们散播的是大爱,是清净
无染的爱,你们不必担心。」』

  看看,这些同学们在这里只有短短的四个月——一个学期的时间,她
们就能把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付诸行动;甚至和其他学校的人接触时,也
能表现出慈济的形象,并且散播慈济的种子,散播慈悲喜拾的大爱。她们
年纪轻轻的,就能接触到佛法,是因为念了慈济护专。在学校上课时,她
们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知识,很少接触佛法,但是她们的心却能在潜移默化
中,融入慈济精神和佛法教育,因而处於人群中会使人人敬爱,她们接触
的时间并不很长呀!只要有心且能用心地接受,便是:己心和佛心互相融
通,身意会合,这叫做『见佛闻法一念间』。

  学佛闻法不在时间久暂,一旦离了佛心就旷劫难遇啊!若能会合佛心
,瞬息便能见佛。所以『生值佛世难』,我想并不难,只要我们专心,便
能於瞬息之间见佛闻法。这完全只在一个『心』字、有心学佛的人真正要
多用心,听了法要真正吸收,记在心中,然後表现於行为,那麽,见佛闻
法并无困难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7-21 7:18:24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