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56阅读
  • 26回复

厌离今生之歌——森林杜鹃妙音 ---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芷草
发帖
16
开心币
0
好评度
94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2-06-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6-5 22:31:54编辑过]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离线芷草
发帖
16
开心币
0
好评度
94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2-06-05
嘻嘻~~修行修行,不要偏执成了苦行僧!
厌离怎么还成了佛法值得歌颂的?妹妹我不懂佛法,但是我想,同样的事物,美好不在于是否厌离,而在于境界和态度!你这样的论调会弄得佛门冷清,而且抛开红尘谈佛法能得圆满吗?不好意思,我乱讲话的。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离线芷草
发帖
16
开心币
0
好评度
94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2-06-05
而且原来我还以为佛法就是教人了悟的同时怎样幸福生活呢!抛开世间的一切谈佛法还有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离线笑笑生
发帖
163
开心币
0
好评度
1146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2-06-05
哈哈哈哈!就像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突然出来个广告,真是扫兴!!
法王多了,连活佛都一样跑~~~~,最好还是听释迦牟尼佛的吧!
还说没强迫看。你贴出来,我就不得不看,因为这是在公共场所,没法不看。
就像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突然出来个广告,真是扫兴!
没办法!
哈哈哈!
离线139
发帖
200
开心币
0
好评度
1443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2-06-06
依你之见,修法当先证空性,再修菩提心,最后修出离心?
这个次第,我第一次听见。宗喀巴大师所教的次第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此贴子已经被139于2002-6-6 0:18:24编辑过]
139
离线139
发帖
200
开心币
0
好评度
1443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2-06-06
各有所求,人天乘的佛法较适合大多数人
139
离线139
发帖
200
开心币
0
好评度
1443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2-06-06
若是与你斗嘴对修法有帮助,我一定陪你。但这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你饶了我吧。
139
离线笑笑生
发帖
163
开心币
0
好评度
1146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2-06-06
哈哈哈哈!谁和你斗嘴了?~~~
若是与你斗嘴对修法有帮助,我一定陪你。但这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你饶了我吧。..(空) ── 「作者:139」[ID:65901 点击:4 2002-6-6 0:29:00]

佛弟子,什么时候学会:“修法”了?
佛法什么时候请您老人家修理呢?
哈哈!真是和你斗嘴,真不值得。主要是看在你宣传什么什么的,误导广大佛学爱好者。
以正视听!哈哈
你要是不愿意,我就闭嘴了。人家都吗我了!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2-06-06
“五乘齐入”!(附:五乘)
【五乘齐入】
五乘齐入净土之意。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根机,皆藉弥陀广大本愿力之强缘而齐入真实之报土。[观经疏玄义分、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二、卷六]


【五乘】
乘,梵语ya^na。指道、船、车,即运载之义。为教化众生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之五种法门,称为五乘。(一)通常指:(一)人乘(梵manus!ya -ya^na ),人以三归五戒为乘,运出三涂四趣而生于人道。(二)天乘(梵deva -ya^na ),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三)声闻乘(梵s/ra^vaka -ya^na ),即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四)缘觉乘(梵pratyeka -buddha-ya^na ),即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槃而成辟支佛。(五)菩萨乘(梵bodhisattva -ya^na ),即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盂兰盆经疏卷上、法华玄论卷七]

 (二)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所举之五乘为:(一)天乘,即以十善法运载众生,使其得以生于欲界天。(二)梵乘(梵brahma -ya^na ),即以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运载众生出生死海,生于色界、无色界。(三)声闻乘,即以生灭四谛之法运载众生出离三界。(四)缘觉乘,即以生灭无生之十二因缘法运载众生出离三界。(五)诸佛如来乘(梵buddha -ya^na ),即以事理之六度、次第之三观等诸法运载众生同至涅槃彼岸。[入楞伽经卷四、楞伽经义疏卷二下、华严五教章卷一]

 (三)华严宗所揭示之五乘为:(一)一乘(梵eka -ya^na ),即以一乘实相之法为乘,至涅槃彼岸。(二)菩萨乘,即以六度万行为乘,出离三界。(三)缘觉乘,即以十二因缘为乘,越出三界。(四)声闻乘,即以四谛法为乘,超出三界。(五)小乘(梵hi^na -ya^na ),即人天乘。以五戒十善为乘,出离四趣。[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卷一、华严五教章匡真钞卷二]

 (四)据称赞大乘功德经载,佛以随类音而为有情类说五乘法。此五乘指:(一)声闻乘, (二)独觉乘,(三)无上乘(梵an -uttara-ya^na ),(四)种种乘(梵na^na^ -ya^na ), (五)人天乘(梵deva -manus!ya-ya^na )。

 (五)真言宗以五大配于五乘,此五乘皆为毗卢遮那(大日如来)法身中之自体,故别立五乘成佛。即:(一)人乘,即地大。以人皆住于地之故。(二)天乘,即水大。水以鍐为种子,鍐,离言说之义。水从方圆之器自在而转,与天自在之义相应和。(三)声闻乘,即火大。以声闻自心发火,而灰身灭智之故。火大之种子为啰,啰为语菩萨之种子,声闻依言教而得度,故配于火大。(四)缘觉乘,即风大。风大之种子为诃,诃,因缘之义。缘觉观十二因缘,故二者之义相应。又缘觉之开悟以观缘起无常之理而证悟,如由风缘而观飞花落叶,遂体悟花叶毕竟随风飘零之无常,故以缘觉配于风大。(五)菩萨乘,即空大。因菩萨以二空为观之故。[秘藏记卷末、秘藏记钞卷十]

 (六)净土宗则认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皆得蒙受阿弥陀佛广大之愿力,而往生净土,称为五乘齐入。

 (七)又天台宗将声闻、缘觉二乘合并为一,再加佛乘,则亦为五乘。

 总之,教导、运载众生生于人、天乘之世间法门,称为世间乘;教导、运载众生生于声闻、缘觉、菩萨乘,以超越生死迷界之法门,称为出世间乘。

 五乘之外,另有所谓四乘之说,系指:(一)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乘。(二)人天乘、小乘、三乘、一乘等四乘。(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乘。(四)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等四乘。依声闻、缘觉、菩萨、佛四乘所说之观法,其智慧有所分别,故有下观智、中观智、上观智、上上观智(四乘观智)之别。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2-06-06
菩提心
【菩提心(梵bodhi-citta,藏byan%-chub-kyisems)】
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

(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

(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

(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另明四种缘,谓︰(1)思惟诸佛而发菩提心,(2)观身之过患而发菩提心,(3)慈愍众生而发菩提心,(4)求最胜之果而发菩提心。

又,《大乘义章》卷九〈发菩提心义〉揭出︰相发心、息相发心、真发心等三种;元晓《两卷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为菩提心,谓其有随事发心、顺理发心二种;《大乘起信论》说信成就、解行、证等三种发心;《维摩经文疏》卷七分别名字发菩提心、相似发菩提心、分证真实发菩提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一则称发菩提心为菩提心,行六波罗蜜为无等等心;卷五十三谓佛菩提有发心、伏心、明心、出到、无上等五种菩提之别。《菩提心论》谓有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

关于菩提心之体性,《大乘义章》卷九谓知菩提之性是己体,归心自实名为真发心。此系以如来藏性为菩提心之体。《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云(大正18·1c)︰‘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盖菩提心为求菩提之心,即无上菩提之正因,故应为本有之自性;《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云(大正30·888a)︰‘菩萨依种性,必定堪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若无菩萨种性,虽有一切诸方便行,终不得成无上菩提。’

菩提心乃愿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萨悉以发起此心为要,随而求净土往生者亦应发此心,如《无量寿经》卷下说三辈往生之人皆当发无上菩提心。依此,昙鸾等中国诸师及日本·源信等人,皆以发菩提为净土往生之正因。然而,源空《选择本愿念佛集》依废立之意,以菩提心为余行而废舍;证空《观经玄义要义释观门义钞》卷一谓菩提心有行门与观门之别,行门菩提心应废舍之,而观门菩提心即三心,为往生之正因,良忠《观经序分义传通记》卷三立净土门菩提心与圣道门菩提心之别,净土门菩提心系在此土发愿而在彼土修行,圣道门菩提心则于此土愿行具足。

[参考资料] 《大品般若经》卷九;旧译《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十住毗婆沙论》卷三、卷四;《大日经疏》卷十四;《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摩诃止观》卷一(上)、卷一(下);《观经疏》〈序分义〉。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