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072阅读
  • 56回复

《简明智能气功学》之第三章《混元气理论简介》第一节、第二节(一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叫花子
 
发帖
297
开心币
0
好评度
134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14
第三章 混元气理论简介

混元气理论是智能气功的根本理论。这一理论是根据我学练气功时各位前辈讲述的混元气的口诀,如“混元气,神贯通;散则无影,聚则成形”、“混元一五行,有形亦无形”、“中寓阴阳造化机,开合聚散万物生”、“内混元、外混元、上混元、下混元、中混元、种种混元一浑元”等,结合我对古代有关生命的理论,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气化论”、“经络论”等的学习体会及现代科学、医学理论,于1980年初建成的。当时,由于还没有经过广泛的实践检验,故未公诸于世,只和很少几个人谈过点滴内容,如“混元气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气”等。1981年写《气功探邃》时,也只披露了部分的人体混元气。直至1985年春,才对北京气功研究会的鹤翔庄辅导员讲述,在尔后的形神庄学习班上,也相继讲授。1986年与1987年,北京天安门形神庄辅导总站与河北省石家庄气功学校都分别整理过我的讲课录音。由于那些讲课材料多是即兴之谈,故欠完整。为了使学练智能气功的同志对混元气理论有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简单介绍:什么是混元气;混元气的层次;人体的混元气;混元气的性能;智能功对混元气的练法与运用。

第一节 什么是混元气

混元气一词,又称作浑沦、混沌、一字混元气、混元一气、先天混元一气等。对它应作怎样的理解呢?从字面上讲,混有混合、混成、混化的意思;元是一的意思,《春秋繁露》曾谓“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也”;也有把元释为气的,如《公羊传》中则说,“元者,气也。”不过,我变为元在这里,还是释为一更为合适些。气字,不是空气的气,它是宇宙中的一种无形无象的物质,可以生长万事万物。《太平经》中曾说;“夫物,始于元气。”综言之,混元气则是混化而成的一种属于气的一种物态。对于这种物态《道德经》中曾说,“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里的“混而为一”就是混元。《列子·天瑞》中也说过:“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混沌都与混元同一含意。对于这种物态,《道德经》中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这种物态在气功态中是可以察知的。后世张伯瑞在《金丹四百字序》中则明确指出:“抱一守中,炼元养素,采先天混元之气。”在明、清两代的气功著述——尤其是武术气功中,提到混元气这一名词就比较多了,本世纪初叶,虽然有一本文图并茂的《气(上边是无字,下边是四点水)经》,可惜是用寓言形式写出,而且只讲了练功中的部分混元气,而未将混元气全部内容和盘托出。因此,练混元功法的虽然很多,但混元气理念却付诸缺如。

本文讲的混元气理论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与古人的论述不尽相同,这可能是时代的缘故吧。我们所讲的混元气理论(用现代语言叙述)是从事物的整体性上论述事物的特征的。混元气是由物质的形、气、质(在人则是精气神)三者混化而成的一种特殊的整体物态。这里的形、气、质是指的有形物质的三个根本要素,其中的形可比附于现代科学称述的物质的质量(质在英文中是material,原是材料之意),气可比附为能量,质则比附为信息。因此可以用现代语言做如下的比附说明,即:混元气是由物质的质量、能量、信息混合而成的一种标志该事物整体特性的特殊物态。它集中、充斥于该物质的内部,也弥散于该物质的周围,这一物态练气功入静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体认到它的性状(详见本章第三节、四)。



第二节 混元气的层次

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混元气(如上所述),而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分别隶属于不同层次,所以混元气也就相应的可分别出不同的层次来。

一、物质层次及其混元气层次

宇宙中的物质层次古人分“形而上谓之道”与“形而下谓之器”两大类。若细分,则是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儒家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个层次。其中“道”与“无极”是一层次;“一”与“太极”是一层次;“二”与“两仪”是一层次;“三”与“四象”是一层次;“万物”与“八卦”是一层次。古人认为,这些物质层次之间,既可以依次相生,又可以逆次返还(详见第二章“人体整体观”一节)。智能气功把宇宙物质分为三大层次:一是有形的物质层次(即古人所说的有形的器世界);二是无形的阴阳二气的物质层次(即古人的两仪层次);三是无形的淳和一气层次(即古人的太极、元气与道的层次)。这里的二、三两层次都是古人所说的“形而上谓之道”的层次,只不过前者是有性质对立区别(阴静、阳动)的无形物质,而后者则属于没有区别的无形物质。这三个层次也是可以依次相生或逆次返还的。

不同层次的物质有着不同层次的混元气,有形物质层次的混元气,是由形气质三者混而为一,包容了形气质三者的特性;阴阳层次的混元气是由阴阳二气混而为一,包容着阴阳两者特性。一气层次的混元气,由于没有混合过程,混元气与一气层次本身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在这层次里,就无所谓混元与不混元了。应该知道,阴阳层次的混元气并不是阴与阳的简单迭加,而是有其自身的整体特殊性质。宇宙中的混元气实际上只有这两个层次。

二、混元气层次的形成

1、阴阳层次的混元气是在一气化生阴阳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两个层次的物质虽然都是无形的物质,但两者之间有质的差别。如果我们把一气用圆圈来表示,阴阳则可用阴阳鱼来表示。当一气已开始衍化,而阴阳二气的特性尚未形成的那一刹那,既不同于一气层次的特性,也不同于阴或阳,这一物态我们则用圆圈中央加一点来表示,这圆圈中的一点是生化成阴阳的肇基,因而它含有阴阳两者的特性,这是最根本的混元气。它可以在一气化生阴阳过程中呈现,也可以在阴阳化合成一气时呈现,由于一气与阴阳两者无时不在进行生化、化合,所以这一层次的混元气,也就充斥于整个宇宙中。

2、有形物质的混元气是在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相当于过去道家所说的“三”。阴阳二气这一层次,阴阳之间只有性质的差别。当阴阳二气继续按各自的规律进行运动,就进一步进行分化,阴中又分出阴阳,阳之中也分出了阴阳,于是形成了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四种形态。于是,阴阳二气在原来只有性质区分的基础上,产生了量的差别,这正是从无形向有形转化的开始。阳中之阳集中了阳动的特性与规律,此即有形之物的“质之始”;阴中之阴集中了阴之静敛特性而使阴气更加凝聚,此即有形之物的“形之始”;阴中之阳与阳中之阴于阴阳之性兼而有之,两者结合成为阳中之阳与阴中之阴的连结枢纽,此即有形之物的“气之始”。这时候虽然与原来的阴阳二气已经不同,但有形之物尚未呈现出来,因而“形之始”、“气之始”、“质之始”三者仍是混在一起的一种无形气态。这一气态包含着形气质的根本特质,它就是有形之物的混元气,这一混元气将进一步衍化为有形之物。当具体的有形之物生成后,该混元气集聚于该物质中以体现其整体特性,同时也弥散在该物质周围与外在客观世界连为一体。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有形之物的器世界又可分为若干物质层次,即无机物世界、有机物世界、生物世界。在生物世界中又可分为植物世界、动物世界、人的世界。在这些层次中混元气也是不尽相同的。譬如无生机层次的物质(包括无机物、有机物),由于它的独立存在不需要和外界发生作用(如果发生作用就改变了自己的性质),所以它的混元气就是生成该物质的混元气的原有的性状。生物界的物质则不然,在其整个生存过程中,需要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因此,这一层次物质的混元气,是生成该物质的混元气与该物生成后进行代谢(这一过程也是在前述混元气作用下进行的)而产生的特性混合而成的(也就是说生物的混元气不仅仅是生成该物质的原始混元气)。由此可以看出,生物界的混元气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生成该物质的原始混元气,古人称此为先天之气;另一部分则是该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的物质之气,古人称此为后天之气。这一特性在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中又有所不同。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虽然有形气质的变化,但它的生化过程完全是和外界自然进行的,主要是气影响及形的变化。而动物则有了主动性,有了神的活动(主要指神经活动),所以对动物的根本物性不再称为形气质,而是称形气神了。至于人这个层次,由于有了意识活动(包括语言、文字),整个生命活动和高级神经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混元气也就有了更大的特殊性。不难看出,混元气随着物质运动的繁杂化发生相应的变化,直至人类意识的出现,把混元气也引上了高峰。(未完待续)

——摘自庞明老师《简明智能气功学》1991年1月第1版
离线叫花子
发帖
297
开心币
0
好评度
134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9-14
《简明智能气功学》(91版)之第三章之第三、四、五节(一校)
第三节 人体混元气

人体混元气是自然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混元气,它是随着人的生成逐步发展起来的。为了便于讲解,我们把混元气的形成、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加以论述。

一、受精卵的混元气

受精卵的混元气是精子和卵子结合过程中形成的,它属先天之先天部分。古人认为:只有真正无形之气,才是先天之先天。

现代医学科学认为,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子直接结合而成的。精子和卵子所以能结合,是由于精子和卵子都只有23条染色体,各是正常细胞的一半,两者相合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细胞。这种通过观察试管婴儿的受精过程得到了证实的论点,似乎与我们的混元气理论相抵触,其实不然,因为现代医学是从宏观上观察与论述的,我们是从微观上论述的。无论是从古代的气功观点,还是从当代的科学的观点,都认为任何物质的变化均涉及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的变化。一物质变成另外一物质都有原物消失(从有到无)与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过程,受精卵的形成也不例外。试详述之:精子和卵子所以能结合,如果仅仅是由于精、卵各有23条染色体(各占正常细胞的一半)的话,那么两个精子或卵子的结合不也同样可以形成正常细胞23对染色体吗?实际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说明了精子与精子、卵子与卵子各分属于同一性质,不能结合,甚至是相互排斥的。而精子和卵子之间则有不同性质,是互相吸引有亲合力的。实验中也观察到,一旦精子和卵子结合,它们就不能再和其它精子或卵子结合。这就说明了,精、卵结合后,精、卵各自原有的亲合力等特性消失了,而受精卵的特性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在这里,从精、卵特性的消失到受精卵特性的形成之间,有着一定时、空关系的,在宏观世界中虽然未能把这个前后因果关系展现出来(而且是难以置信的),但在微观世界中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当时间量度进入了10ˉ34秒的领域、长度量度进入10ˉ44米的领域,物质的变化就分不出过去、未来、现在的差别。因此在受精卵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精、卵特性的消失(从有到无)的过程和受精卵特性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而且在消失与生成之间还存在着一段空间,这个论点是站得住脚的。不过这一空间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无形无象的特殊物态,它是精、卵相互作用及其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特殊物态就是先天之先天的混元气,由此气衍化成有形的受精卵。所以我们说此混元气不是精卵之气的简单迭加,受精卵也不是精子和卵子的机械的融合。

二、胎儿的混元气

受精卵形成后,混元气就不复单独存在,而是凝集在受精卵中。受精卵不断分化,从一个单细胞逐步发育成一个五脏六腑俱全、四肢百骸齐备的胎儿,重复了人类种族发生史的全过程:单细胞生命体、多细胞生命体,这一阶段属于仅进行新陈代谢的低等生物范畴;待到神经系统形成以后,生物就发生了层次变化。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神经系统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占有整个身体,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组成整个身体”。因为在脊椎动物中,整个身体都聚集在神经系统周围(见《自然辩证法》),于是人的精(或称形)气神开始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发育为成熟的胎儿。在这些过程中,混元气从中也随之发展:从仅包涵一个受精卵整体特性的混元气进展为包涵了完整的胎儿整体特性的混元气。此气即旧称的人的先天气,它是处在混沌状态的胎儿的整体性的体现。

胎儿具备了人的精气神的特征,但他们并未行使各自的独立机能。首先来分析一下“神”,虽然现代科学的脑电图已查获到六、七个月后的胎儿有周期出现的θ波,但实际上脑细胞并未对外界起能动反应,是无识无知的。胎儿的神经活动主要是下意识的肢体运动,更多的是心脏自律神经的活动。而这一神经活动的控制点在心脏的窦房结中。中医的心藏神之说,也许这就是其先天根据吧!胎儿的神经活动(心脏自律神经的与脊椎神经的)都是服从于胎儿发育的需要,而不是对周围环境进行调节。其次来分析“气”:胎儿肺不呼吸,气主要来自母体,通过脐带中的动脉血液进入胎儿。由于从母体来的气是混元气,胎儿没有独立(或称特殊的)神经活动与形体运动,所以该气主要是直接供胎儿发育之用。也就是说,胎儿的气,基本上都用在胎儿的生长上,这就保证了快速分裂繁殖的细胞(受胎仅仅10个月就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胎儿)的充足营养,使之发育成正常的细胞。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下胎儿的形:胎儿期间,整个身体的躯体与内脏(内脏除心脏外),基本上都处于宏观不活动的宁静状态,它的运动主要表现在细胞层的新陈代谢上,亦即组织与器官的生长发育上。

综言之,胎儿期的精气神的功能,都集中体现到胎儿的形体发育这个层次上。三者的功用似乎是一致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体的。对于胎儿的这种昏昏噩噩的整体性状态,称为混沌,又号先天。它的特征是神寓气中,气寓形中,形气神不即不离,无所分别。古气功中所说的返先天大概即指此状态而言。胎儿的这一整体特征就是胎儿混元气的特殊性的体现,它均匀地充斥在胎儿各部分,保证胎儿整体发育正常进行。

三、婴儿的混元气

胎儿出生后,开始了独立的生命活动,身体的各个系统尤其内脏开始行使着各自的不同职能,胎儿时期的各系统各脏器处在不活动的均衡的宁静状态被破坏了,于是混元气发生了从先天到后天的混化,进入了婴儿混元气阶段。它是怎样变化的呢?

胎儿生下来以后,脐带剪断,脱离了母体,成为独立的生命体。进行自身生命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哇地一声哭,通过这个哭把自己的气呼出去,然后再吸入空气。于是改变了在母体里的生命形式,人体生命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是气的来源从肚脐升到了肺;神经兴奋点从心脏上升到脑。脑子原来是不动的,里面有很多脑脊液。脑子一活动,随着人体的直立,脑脊液开始下流。于是发生了精、气、神先天到状态后天的变化:胎儿期间气藏于脐,神藏于心,精藏于脑;生下来以后,气上升到肺,神上升至脑,精下流至肾。不过这一先天到后天的变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都完成的,神和精的后天变化要逐渐完成。小孩生下来开始了肺呼吸之后,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内脏活动都发生了变化。脐带剪断后,原先的废物排泄通道没有了,需要从肺部排泄二氧化碳,于是肺部最先发生作用;其它的废物需通过肾脏排除,肾脏接着发生作用;再接着是需要肝脏来完成自身的解毒;然后是心脏需要接过本身动力——血液的输送,形成新的血液循环。最后活动的是脾和胃肠,脾胃受输送过来的胆汁刺激之后才开始消化活动,所以小孩生下来两、三天才吃奶。经过这一系列的变化,小孩体内的五脏从先天的静止状态,进入后天的活动状态。

人体五脏发生后天变化,就形成了人体与大自然的联系。肺通过呼吸空气,肾脏通过排泄尿,胃肠通过饮食和排泄,肝脏通过分泌胆汁到肠胃,分别与外界发生联系。心脏虽不与外界联系,但它通过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其它腑脏与外界间接联系。输送到皮肤使皮肤与大自然进行交换,五脏与大自然的交换就使得全身经络的作用形成。虽然吸进去的自然之气和吃进去的水谷之气,进入各经脉无大差别,但由于内脏与各部组织的活动产生了差异,故与内脏相连的经脉中的气也就慢慢单经的特性,这一特性是由胎儿带来的先天混元气,与内脏及各部组织的后天功能特性,加上从天空之气不水谷之气混合而成的。虽然经脉在全身循环,把人体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然而限于经脉单经特性与路线的局限性,并不能完成濡养周身各组织的作用,更不能使人形成一个混元体。不过人体的构成非常精巧完善,每条经脉之气可以通过络穴、络脉放散出来,在各组织中融合到一起(这些部分近乎古医所称的“气街“)充斥在周身各部,供人体生命活动之用。这种气是由各具单经特性的经脉之气形成的,所以它具有人体的先天特性与后天特性,所以它标志了人体的根本特征。

四、人体的混元气

上面讲的仅是作为一个自然的人的混元气。而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我们所谓的自然的人是指人的生命活动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所谓的社会的人是指人进行生命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活动。人刚生下来就进入了生命活动,这个时候还不能成为真正的人,还需要接受人的信息、语言等等,慢慢建立起第二信号系统,产生意识活动才称其为真正的人。如果小孩生下来之后,长期不让他接触人,只能有人的形体,没有人的语言,不具备人的意识,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了。现在国外发现狼孩、虎孩、象孩,我国东北发现猪孩,就是这个情况。小孩生下来的时候,大脑细胞里的树突不多。需要通过外界的刺激来促使其生长、变化。小孩与外界接触后,经常接受能量、信息等外界刺激,使大脑细胞兴奋,脑细胞里的树突慢慢生出,增强脑细胞功能。前面也讲到,各种后天变化需要逐渐完成,神从心脏上升到大脑皮层,才能产生思维活动。初生婴儿哭起来手脚一块动,还没有改变胎儿那种整体的混合状态,受周围事物的刺激之后,各部功能才逐渐分化出来,这个分化过程,既使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具体化了,同时又和意识的开展结合起来。比如,婴儿刚出生,神还没有上升到头,还不能看东西。有了视觉,还没有空间感,看见远处的东西也用手去抓。经过反复实践、认识,建立了距离的意识,知道要过去拿,但是拿的动作也不准不稳,这是因为意识和动作结合得不够准确和密切。而且从气功的角度来讲,身体各种运动的产生,不仅要有神的活动,还要有气的作用。要完成一个动作,光有意念与动作的配合还不够,还要能做到意念与气的结合。因为只有当人能够用大脑神经去支配身体各部分进行活动,还能够使脑神经活动与气的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意念一动,身体里面的气就动,才可以说形成了真正的人的混元气,这个气因为加进了意念,已经不是单纯的气,而是气与意念混合的混元气了。更确切地说,意念统帅气机的关系建立起来了,意动气就动,意行气就行。自然的人(婴儿)的混元气一旦听命于意识,就成了真正的人的混元气了。由此可知,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有着不同层次的区别。

综言之,人体混元气是人体的先天混元气及由它产生出来的整个人体与人体在后天生命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性相合而成的。具体到身体的气机来说,混元气是由各条经脉之气散入到人体组织中混为一体,而且意识渗入其中并统帅之。对初练功的人来说,能掌握这点就够了。



第四节混元气的性能

一、混元气的总体特性。

混元气的总体特性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也有称作散则无影、散则成风)。无论是人体混元气还是自然界的混元气,只要具备一定条件都可以按此规律变化。聚散的关键在于意识,当意念和气结合后,意念凝聚可使气凝结为有形之体;反之,意念渗入到有形组织中,意念疏散可以使有形之体散为无形之气。智能功主要利用混元气这一特性。另外,混元气还可以按照物质的自然构成规律凝聚成有形的物质(这属于气功气化论的内容,这里不赘述)。在每一个体物质(包括人)中,混元气凝聚于形内——是该物混元气的密集存在形式。在该物质周围,有稀疏的混元气存在,而且其密度随距离外延而减弱。练功后,其强度与密度及其范围均可增加。

二、混元气的功用

混元气散存于人身组织之中,更多的是贮存于丹田之内(不练功的人,丹田中的混元气与丹田气没根本的区别。练不同层次的功法,丹田气就发生不同的变化)。混元气可以转化成能量,供形神活动之用,这就是中医说的“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意。混元气能生成有形之体,此即气足形丰的表现。也可以生化为精,这个精包括脑细胞与周身细胞的遗传工程,在胎儿期间就起作用——称为先天之精,至出生后性发育成熟才变成后天生殖精。如果生殖之精丢失多了,混元气就消耗太多了,人的生命力就随之降低了。另外,混元气可以直接和大自然沟通。人体的穴位、毛窍、腠理是其通道,人体内的气散于体外,形成体周的“气场”,自然界中的混元气也可从上述通道进入体内,改变了人体混元气中的水谷之气(属浊气)的比例,境进人的身心健康。

三、人体混元气在各部组织中的分布

人体混元气在各部组织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如前所述,在胎儿期间以及早期婴儿的混元气,在体内的分布基本是均衡的。随着人与外界接触的频繁,使人的各种反应趋向于外,因之人的意识活动也多是外向的。随着意识活动的深化与完善,随着混元气与意识活动的紧密结合,混元气在体内原有的匀态分布受到破坏,而随着意识的外向而趋向于外。多用的器官,如手、脚、皮肤、各感觉器官随着功能的增强,混元气逐步充盛。在这大的趋势下,大至整个人体,小至在内的各器官甚至深入到细胞,混元气都从内而趋向于外。因此处于外表的膜(如内脏的膜、肌肉血管、神经、、骨骼的膜)混元气都比较充斥。当意识支配混元气运行时,亦多表现于膜络部分,这是膜与外表功能旺盛的内在根据。此论点虽然与现有的中医理论有别,但是练过“膜”功的人是有切身体会的。这一论点在《卫生易筋经·膜论》中也有近似的描述

诚然,人体各部气机的调节有经络之气与混元气两途,但其机制有快慢之分与随意不随意之别,这又属于气化论的范畴,故不拟详述。

四、混元气的兼容性

各层次间的混元气可呈现出兼容性,低层次的混元气可以在高层次混元气或实体物质中畅行无阻。包容阴阳特性的混元气是宇宙中最原始、最初的混元气,它能在宇宙中各层次物质中畅行,它可以成为构成各层次混元气的原始材料。人体摄入此气后,生命力就能旺盛。


第五节 智能气功对混元气的练法与运用

一、练混元气的指导思想

在气功界各门派,由于立足于不同的物质层次,就有不同的功理和功法。立论于万物层次的,其功理、功法便非常具体。拿人来讲,人体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十二经脉和气血等等。从这些立论,就有不同脏腑的练法和寒、热、虚、实的不同练法。立论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三个的层次,对于人来说就是精、气、神,道家功就有聚津生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不同阶段的练功内容。立论于阴阳层次,又更为简单,只讲阴阳平衡,有升阴和降阳的不同练法。智能功立论于混元气,只要人体的混元气充足,生命机能就可以增强,什么病也都会好,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于这个层次的混元气是最原始、最根本、最精细的,阴阳、五行(五脏属五行)、八卦、干支和万物都可由它生化。它可化为阴,也可化为阳,进入人体后阴不足则补阴,阳不足则补阳,哪个脏腑有病就去补哪个脏腑。所以对智能功来说,练功也好,治病也好,不需要辩症施功,也不需要选择方位和时辰,练功就是使人体内外通达,更好地和大自然这个混元气进行交换。治病不管是给自己治还是给别人治,都是把大自然这个混元气送入体内,功理和功法都很简单。我们通过气的交换将大自然中的混元气收到身体里面,这个气在丹田可以转化为先天之先天气。人的混元气中先天之气增多了,就可以使人的生命力旺盛。使生命活动从一个量级升入到更高一个量级。

二、智能功对混元气的练法

怎样才能更多地把大自然的混元气收为已用呢?其实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与大自然进行气的交换,只是不练功的人摄入的气比较少。要能更好地进行气的内外交换,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把意识开放出去。如果整天只想着自己,就是用意念把自己的身体封闭起来,外界的气就不容易进入。只有意识开放,经常想着别人,打开气机,外面的气进来的就多。这个问题在第五章有详细说明,这里从略。另一方面就是按照智能功的功理和功法去练,其中关键是意识的运用。大自然存在各种层次的混元气。人体内也并存着(包容)阴阳的混元气,阴阳产生形、气、质的混元气,形、气、质产生有生命物质的混元气,有生命物质产生自然的人的混元气,还有加上意识的混元气。那末怎样才能和外界的包容阴阳那个层次的混元气去交换呢?我们讲过有形物质的混元气不遍存于虚空,而存在于具体物质中及其周围;无形物质的混元气,即包容阴阳这个层次的混元气则充斥于宇宙,处处皆有。人的意识和哪个物质层次的气结合,就强化了那一物质层次的气的功能和特性。所以当我们把意念与太极生阴阳这个层次的混元气结合,与虚空结合的时候,就强化了这个层次的混元气,然后再用意念把那个气聚集起来收于体内。人的混元气具有人体的特性,非常复杂,自然界的太极生阴阳这个层次的混元气的结构非常简单,不具有人的混元气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但它是供应构成人的生命活动的动力的原料。要把它加工成为人的混元气,也要靠人的意念,人的意识里有着人的生命信息的全部内容,用这个带有人的全部生命信息的意识去凝聚大自然的混元气,聚起来的这个气就有了人的混元气的特性。所以,采集自然界阴阳这个物质层次的混元气,以及将外界的这个混元气转化为人自身的混元气,关键都在于运用意识。这个意识能不能运用好,就在于人的功力了。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练智能功来提高运用意识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使大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混元气为我们所用。

这里附带讲一下,有的同志问:智能功立论于阴阳这个层次的混元气,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规律和对采花草树木之气是否都排斥呢?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都是由太极生阴阳那个层次的混元气化生出来的,它们各自的规律不能支配化生它们的那个混元气,也就是说,它们的规律对阴阳这个层次的混元气不起作用。而人则是生活于万事万物之中,它们的规律对于人是起作用的。所以我们练混元气对于诸如每月十五、卅阴阳消长,对于练子时功,对于练功的方位等等,不去着眼,也不有意去回避、排斥。对于采花草树木、山河湖海之气,我们也不反对。但是这些气较之阴阳层次的气层次繁杂,颗粒比较粗(当然它也有一定的优点),进入人体不如颗粒细的混元气易于加工成为人的混元气。打个比方,太极生阴阳那个层次的混元气是点状的,人的混元气是圆形的,树的混元气是方形的,点状的气进入圆形物不需加工,方形物进入圆形物就要加工。而且无形物之气属于先天,有形物之气属于后天,我们这套功是直指先天的,所以我们主张采天地虚空之气。

三、混元气在智能功中的应用

我们这套智能功的动功分为六步功。第一步练外混元,以意引气,使身体里的气和外界的气更好地接通。捧气贯顶法里有很多推、揉、贯的动作。推时意念到天边,意念往远处放,与虚空结合,体内气就冲开穴道和毛窍,周身穴道、毛窍都打开,就能更好发与大自然进行气的交换。收时意念气回体内,外界的混元气就收入体内。收时意念要加重,但不要想收到体内的某一点上。意念只笼统地想到天边和体内,不要想怎样出去,怎样进来。我们讲过人的混元气没有一定运行路线,哪儿好走,就走哪儿,我们不要以意去领气。通过练捧气贯顶,一推一收,使人体内外的通道更加畅通,加强了人体内外气的交换。由于外混元气交换层是在膜上,练外混元后膜的功能和体表的功能得到加强,皮肤和各感觉器官的敏感度就提高了,就可以产生看气、透视、遥视等特异功能。在练外混元时,不要怕内气外放,不练功的人内气也外放。内气不放,内外交换的通道冲不开,外气就不容易收进来。只有让体内之气外放,畅通与外气交换的通道,大自然的混元气才能进来得更多。外混元气多存在于人体比较浅表层,气的容量比较少,气的力量也较小,它一般只走组织比较疏松的地方,多走皮、肉、筋、骨、内脏、细胞的膜层,而不能深入体内。所以待练到膜层的气量大了,就进一步练内混元,使气深入。有病的人练了外混元,一般的病就可以好起来。不过外混元毕竟是通于外,而内透力要加强就需要练内混元。智能动功的第二步功形神庄就是练内混元的。通过练形神庄增强气的强度,使气往深里走。在气走膜络层的时候,如果需要三个压力的气,那么往肌肉和筋骨里走,就需五个压力或十个压力了。所以只有气的强度增大,才能穿透更深的地方。练形神庄时,先要求形与神合,以形引气。练到一定程度,动作合度了,就要求把意念集中到有关部位,去感觉和体会气机的变化,这样精神就更集中了。但只能是去感觉和体会,不可用意念去领着气走。我们智能动功的六步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练。先练外混元,做到能够内气外放,外气内收之后,就提高气的质量,增强气的强度,使气往深走。然后再增强气的强度,使气再深钻。然后又练内脏之气,使气的交换追达深层,而内外交通。最后一步功叫混化归元,可以达到人和大自然浑然一体,天人合一。不懂得这番道理,就无法安排各步功法的内容,势必盲人引盲走上邪路。这套功从第一步功到最后一步功都着眼于人天混化。这就是智能功的目的和特点。古人练功要结胎、出神,然后把神收回来,再搞人天混化,工夫才能到高层。我们则是一开始就搞人天混化,一层一层地入深里化。所以我们不去搞周天,也不搞通经络,因为我们不仅仅要通几条经络线,而是通全身。

四、混元气在治病的应用

用混元气治病,也是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混元气“聚则成形,散则成风”的道理,用意念把外界的混元气聚起来。给别人治病,把聚起来的气往别人的身体有病的部位推,给自己治病,把聚起来的气往自己病所里贯。聚起来的混元气进入病所,就可以把病气、邪气化为正气,病就好了。所以我们发放外气给人治病,并不是用自身的丹田气,而是用外界的混元气,不会损耗自己的气。用混元气治病,关键在于意念的运用,通过意念把气聚起来,运用意念把气送入体内,送时可配合用手“弧拉”,也可以只用意念不用手。气送入体内后还要用意念给以聚、散的治疗信息。用意念聚气,开始练时气量不多,气的密度不大,功力提高后,聚起来的气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进入体内聚散的能量就大,可以将体内有形之物散掉。治病、治瘤子、治骨刺就是这么用意念把气聚起来,送到有病的部位,同时加上意念让它散化。混元气散则成风,瘤和骨刺就可以散化成气流通开。骨头断了,也是这样把聚起来的气送到骨部,同时加上意念让它聚合,混元气聚则成形,骨头就可以接上。当然做到意念使体内有形之物散化成无形之气,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需要有一定的功力。意念的作用至为重要。施术者意念力量大,气的聚散的力量就大。被施治的人在病和瘤子散化之后,如果总怀疑病还有,总去想那个病的部位,就不自觉地起到了用意念把自己已经散化了的病又聚回来的作用,瘤子还可以回来。

组场也是用意念把大自然之气聚起来,往里面推。用混元气组场和发放外气治病,可以用手去比划,也可以用眼睛的神光去比划,闭着眼睛用意念去比划也行。混元气进入人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混元气的运用就是这么简单。所以,我们说我们这套立论于混元气的智能功,功理简单,功法简单,发入外气治病、组场也简单。

懂得并且相信混元气的道理,认真用混元气的理论去指导练功、组场和发放外气治病,功力就可以很快提高。(第三章完)

输入:margie
离线叫花子
发帖
297
开心币
0
好评度
134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9-14
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未校)——请细细品味之
《精义》第一章·主动运用意识
第四节 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

智能气功的意识运用,是在分析了古气功运用意识的实质,综合了多种模式的长处,结合当代的练功需要而提出的。
I、积极主动地运用意识
主动运用意识是智能气功与传统气功的圭臬。气功的主动运用意识就是把练功者的意识活动,主动地指向练功的内容、目的,使之符合练功的规范,达到练功的目的。综观古今中外的气功,莫不如此。从前一节介绍的运用意识模式中不难看出,导引模式是典型的主动运用意识,通过意识的主动导引,达到改变身心素质的目的。意守模式,似乎不像主动运用意识,其实不然。守体外对象或守体内对象,都有主动选择对象的过程,都有驱使意识集中于所守对象的过程。在练功时,要时时注意调整意识活动,使之符合练功要求。每到一新的层次时,都有特定内容,都需要调整形神。古语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是枉然。”止念不正是主动运用意识吗?丹道正宗开始都必须“凝神气穴”,使游移不定的意识活动贯注于气穴,不也是主动运用意识吗?以至于往后的每一步功法、功诀,诸如采药、封炉、运周天、沐浴、育婴、开天门、演神……不是都在主动运用意识吗?因此,那些把主动运用意识视为小道的正宗大师们,实际上他们却处处没有离开主动运用意识。或谓曰,虚静模式——尤其是自然无为法门是不能主动运用意识的,否则就违背了虚无自然之性。或可引《淮南子》之“常欲在于虚,则不能为虚矣,若夫不为虚而自虚者,此所慕而不能效也”为据。《韩非子》中也曾说:“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是不虚也。”其实,这两段话的意思是指有了为虚的念头就不是虚,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练功时总想着要虚,这就不是虚,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练功时总想着要虚,这个要虚念头本身就背离了虚的要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练功不主动运用意识。只此一点,历史上不知误了多少气功学者。他们认为清静之道就是返于无为,于是整日无所事事,还以王重阳的“诸公只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含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是凡事摒除,只用心中清静二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为据。然而“凡事摒除”,若不主动运用意识如何摒除呢?有的人则“任其自然”而整日莽莽撞撞,这实际上是放任自流。岂不知自己意识自有生以来,已经被各种思想所占据,人的所谓自然之性早已不复见,依据自身习惯绝非是自然之性。佛家禅宗的某些狂禅者,任其所为以为得道,实是大错。这也难怪古人,因为意识活动复杂程度古人尚不难言喻,致使修炼者难以领会。如本章第一节所述,意识活动包括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感觉运用思维、体察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练气功主动运用意识,首先是沉伏逻辑思维,使之融合于形象思维,进而融合于感觉运用思维,再进而融合于体察思维,这一切无一不是主动运用意识的过程。由于概念活动的停止,呈现无思无虑的清明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意识活动和体察、感觉运动思维融溶,如是则时时事事都处在气功状态中。然而不是每个练功者——尤其是初练功者所能达到的。这也正是清静无为自然法门高不可攀之处。但是如果能认识到自然无为法门也是通过主动运用意识来完成的这一诀窍,就比较容易了。试分析之,旧云,清静无为法门必须从理悟入,这实际是通过学习而掌握与运用其功理,了解其境界,并内化到自己意识领域里。由于强烈的信念作用,会下意识地主动地使意识活动符合清静的规范。虽然脑子里没有要清静自然的念头,但这一念头作用却已溶化到实际行动中去了。试以匆忙准备看精彩表演为例说明之,当我们准备去看精彩表演时,由于时间仓促,需抓紧时间做饭、吃饭以及快速驱车赶往剧场。在这过程中,虽然没有时刻想着去看表演的念头,但这一切行动却都是在去看表演的这一主观愿望支配下进行的,即是在去看表演这一意识活动的能动支配下的表现。明了这一过程的实质后,就容易了解清静无为法门的意识能动作用了。不然的话,为什么修该法门者,在未接受该法门的理法时,不能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完成其修炼过程呢?这可以从反面证明清静法门也必须按其法门要求主动运用意识才能达到练功目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古气功家把主动运用意识视为小道或直称其为术,并说小道(或术)练功见效快而成功难,而正宗大道是见效慢而成功易呢?这不仅仅是门户之见的缘故,还由于人的生命活动是多层次的,而每一层次又由很多组元共同形成。对如此繁杂的生命活动,如果抓不到它的根本,而着眼于局部去练功,通过主动运用意识,只能很快收到改善局部的效果,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生命运动,是难以想象的。鉴于此,正宗大道谓其为小道或术是有其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上述的结果,罪过不在主动运用意识,而是未能抓着生命活动的根本。如果从生命运动的关键处着手练功,则能很快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命运动。
II、智能气功主动地导引生命运动的升降开合
一、生降开合是万物的——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运动形式
升降开合是气功学中的术语,指的是人体的形、气、神的总的运动规律。在中医学中叫做升降出入,以此描写气机变化以及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人和宇宙万物一样,要保持其生机,必须进行自身的出入升降运动。《易经》中称做“阖辟往来”,其实都是一致的。开、辟、出是一个意思,阖、合、入是一个意思。两者表征一事物与外界的关系,通过开合出入保持与外界的平衡。每一个不练气功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这样自然地进行着。《性命圭旨》中说:“天人一气,联属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锯焉,天与之我,能取之得其气,气盛而生也。”练气功则是把这一过程强化,从而强化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即使丹道正宗开始虽封闭自身之精气神而内练诸己,但到一定程度(结丹以后)也必须借助自然界之灵阳。《性命圭旨》中说:
“凝神静坐,虚以待之,内舍意念,外舍万缘,顿忘天地,粉碎形骸,自然太虚中,有一点如露如电之阳,勃勃然入玄门,透长谷,而直上泥丸……”
尔后的开天门,婴儿出窍则是进一步的开合出入,直至最后粉碎虚空、人天浑化。由此可见,开合出入这一运动,从万物到普通不练功的人,以及练功至最后阶段都普遍地存在,只不过不同层次阶段开合出入的内容不同罢了。智能气功抓住这个最根本的规律,主动地运用意识,强化这一过程,所以可以快速地完成练功的过程。或谓曰:练气功是使生命获得彻底的自由解放,如此主动运用意识,岂不是强制吗?又怎能获得自由呢?这里用得着恩格斯的一段话: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125页)
综观古人论述与我们的练功体会,认识到人体生命运动的升降开合主要体现在人体混元气的升降开合聚散上(升降统于开合之中),而气的升降开合又借助形体的升降开合与意识活动的升降开合辅助。智能功针对这些环节,有效地运用意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模式
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方法,是在古典气功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神与气合,以意引气。这是第一步功运用意识的主要方法。这里的“气”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大自然的混元气,一是人体自身的混元气弥散在身体周围的部分。因此,这里的意与气合,以意引气也就有两种内容。
1、意念与大自然界混元气结合。大自然的混元气可视为旧说的元气或太极,或直称为道,它的体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意元体有同一性。所谓意与气合,就是要用体察思维去认真体察混元气的无形无象的恍惚之体性。这是直指虚无根本的妙法。因为具体运用一开一合,开则向天边,实则是虚空,合则收入体内之中。人的中在哪里,能找到真正的中点吗?是找不到的。真正找到了中点,则一定是一个虚无,而且是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若真能从此悟入证得,则可直达人天浑化,出入无间。但能此者,举世罕见。多数是随着意识的开合,引动自然混元气的出入与人体的混元气,借此强化人体混元气,增加人体混元气的通透能力。
2、意念和弥散在身体周围的自身混元气结合。把意念集中在自己身体周围,或轻轻晃动身体仔细体会之,或用手慢慢拉气体会之。由于意念和身体周围之混元气结合,一方面可把自然界中混元气凝聚到自身混元气中来,另一方面随着意念的开合,可以牵动人体混元气开合出入,意念外开时体周的混元气加大了向外弥散的范围,从而牵动体内混元气经毛窍、腠理、经络穴道外出到体外。当意念内合时,又可带动体周混元气与裹胁自然混元气内聚,并经毛窍,腠理以及经络穴道进入人体,从而畅通了人与大自然混元气的联系,增强人体膜络的功能与人体混元气的“纯度”,使人更加健康。
(二)神与形合,以形引气。这是智能功第二步功主要的运用意识的方法。这里的形指形体,神指意念。要求形体放松,精神集中合于形体,念头一动,形体随之而动,以此引动人体内气流动。所动之气有二:一是体内的混元气,多是从丹田调出,经由膜络至运动着的形体;二是动作牵动了经络,从而增强了经脉之气的强度。因之,经由络脉散出到气街的混元气也就相应增多,从而改变人体的生命功能。在此过程中,若神着于形,功能改变则落实到形,虽然能筋韧骨强肉丰,但若再想上进较困难。若神不着于形,而是形隶属于神,形随神动,则不仅气机灵通,而且神主宰能力相应提高,灵敏度也将会大大加强。
或问曰:形神庄动作不一,形与神合则必须随动作不同而转换意念,这样还能精神专一吗?还能收到练气功的作用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所谓的精神专一,是指意识活动的诸层次合而为一,这样可以对生命活动产生巨大影响。若能把合一的精神活动的指令自觉地和生命活动结合,产生的效用就更大。当每一指令(可以是感觉运动思维或体察思维的指令,而非一般逻辑的思维指令)和生命活动结合时,精神活动都是专一的。因此,内容的转换并没有改变专一这一特性。这和佛家古代大德说的“吃饭只知吃饭,睡觉只知睡觉”的练功是同一旨趣。
(三)神合音声,音声导气。发音发声对人体的气机、内脏、组织以及情志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乐书》中说:
“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志。”
为什么音声会起到这些作用呢?这和音声的产生及基本身的体性直接相关。《吕氏春秋》中说:“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这就是说音声的产生和人的精神活动以及人的发音器官振荡都有密切关系。对此《礼纪正义·乐记》中有着进一步的表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口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又说:“情动于中,故形于改朝换代,声成文,谓之音。”正是由于声音关系到人的情志、脏腑、气血等,所以声音又可作用于人,使脏腑、情志、气血发生变化。《乐记》中说:“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使民思忧;(口单)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使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使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使民肃敬;宽裕、内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使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使民淫乱。”
《黄帝内经》则进一步把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声(呼、笑、歌、哭、呻)分属五脏。智能气功根据音声对脏腑、气血、情志的彼此的依附关系,主动地根据不同需要发不同的音声,以达到深化练功目的。音声导引气机是智能动功第三步功的主要方法,是在第一步功以意引气,第二步功以形引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动内在气机的开合,强化情志和气机的相互激荡(志一而动气、气一而动志)能力。在五元庄中,不仅将音声导引和动作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和五脏穴道紧密结合起来,和意念结合起来,故能使内气通透度大大加强。
综观上述三种运用意识方法,都是适应练动功的方法。这种练法能使人达到高级静境吗?能达到高级练功境界吗?对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怎样才称高级静境,怎样才称高级境界?需知高级静境、高级境界决不只是静中求静,而应该静时固然要静,而动时也要静,所谓动静一如,才是高级静境,高级境界。若谓不然,试看儒释道之大德论述,儒家大德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往,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又说:“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佛门六祖慧能说:“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见《六祖坛经》)此即古德所谓:“担水搬柴皆圣法,洒扫应对尽通玄”之意。道家全真派祖师王重阳说:“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的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见《重阳立教十五论》)由此而知,智能气功于动功中练意念专一,若能于此,练得精神内固,则可直达上乘矣。
III、智能气功运用意识要求意念专一、集中
一、意念集中、专一的含义
意念集中、专一,是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根本大法。意念专一与集中虽然是两层意思,是练智能气功不同阶段的运用意识的内容,但两者又是统一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意念专一指意识活动只有一个念头;意念集中指意识活动从繁杂的念头境界中,指向一个特定的思考内容,并使之成为意识活动的中心内容。由是而知,意念专一是意念集中后达到的目标;意念集中是意念专一的准备阶段的意念活动。然而在实际练功中,两者又是交相递进的。开始时,主要使意识活动摆脱游移不定、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思绪,进入练气功的角色,使练气功的意识活动成为思考的中心内容。这个过程,就是精神(意念)集中;当意识活动中仅有一个练功所要求的念头,就是意念专一。这是意念集中、专一的第一个回合。当意念专一后,又要使意识活动的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合而为一体,即使感觉运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体察思维合为一体,这是意念集中与专一的又一回合。试以捧气贯顶法的收、推动作说明之。在意念专一的基础上,发出推、收的命令,仍然是概念性指令,应该属逻辑思维的范畴。如果推、收的指令发放时,沉伏掉推、收的概念活动,直接使推、收的指令和动作结合起来,即融合为运动思维。若于动作的同时,体察体内外各种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和推、收运动紧密相关的,于是融合为体察 思维。这时就达到了高一层次的意念集中与专一。我们这里只讲专一,是否有悖于传统气功的要求?答曰:否。《道书一贯真机》中说:“道家之无念,非寂灭之谓,乃心专之谓,只有正念现前,并无别念纵横也。”
二、气功的意念集中与心理学注意的区别(此节略)
总之,练气功精神集中的目的非常明确,旨在使精神进入宁静状态;而一般的心理活动的注意,则是提高脑神经兴奋度,或是用以应付环境的变化,或是用以高效率的紧张的神经活动。对此,每个练功者都必须仔细玩味,只要对两者所进行的心理过程的异相有所了解,就一定能收到运用意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意念集中、专一的作用
问者曰:传统气功认为,练功时人体中发生的重大变化,皆需赖真意之作用,这里只讲集中精神,专一心意,岂不是后天作用?能发挥作用吗?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试把两者作一分析。古法练功真意呈现的过程是,由杂念丛生的常人状态到一念不生的宁静状态。再从宁静背景中产生一个练功的念头,称做道心即真意。由于真意是在静的背景中呈现的独一念头,所以真意之动可以波及整个宁静的意元体,也可以说统帅了全部意识活动,所以对人全生命活动有极大影响。而集中精神,专一心意的过程,不经过虚静状态,而是先使概念活动(念头)集中,而后使各层次意识活动统一起来,所以说,达到的最后结果是一致的,只不过较前者更直接,更容易些罢了。所以,我们认为意念专一、集中,是运用意识的捷径。怎样理解这一点呢?不妨打个比喻。大家知道激光是相干性很强(信息量大),能量很集中的一种光,当物质受激励,原子里的电子从高能级的轨道向低能级的轨道跃迁时放出光子,形成光辐射。光的波长决定于原子的性质和跃迁的能级;光的相位决定于跃迁发生的时刻。一般说来,原子内的电子不是同时跃迁与跃迁同一能级的。一般说来,辐射光的相位不同,可相干性就较低。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所有原子里面的电子,在某一时刻发生同步的跃迁,跃迁同一个能级,这样辐射出来的光,波长相同,相位一致,相干性强,能量集中,这就是激光。发生这种同相跃迁的条件,一是受激发的材料特性,二是一定的输入能量阈值。H·哈肯研究了激光的机理,提出了协同学,并试图把它应用于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协同学如何应用于生命现象,能不能应用于气功现象,等等,且置而勿论。我们认为可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认识气功现象,理解气功中运用意识的道理的类比。气功生理效应的实验表明,气功态下脑细胞活动的有序程度大大提高了,这是脑细胞协同作用的一种表现。单一的意念活动利于引起局部区域脑细胞活动的同步化,而单一意念的集中将促使这种有序活动的泛化,从而导致整个大脑细胞的协同运动。这种协同运动将产生高度有序(信息量很大)且能量凝聚的信息能流,它与体内之气相合后就会形成强大的混元气流。智能气功(甚至全部气功)的神奇效应,都是在精神集中条件下完成的。前面讲的意识作用的内在变化也只是精神集中、专一后才能体察。
另外,智能气功不强调入静只讲集中精神,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因为初练功者,不可能达到完全入静的要求,而是要经过一个由杂念多到少的过程。鉴于此,若把入静强调得太多,反而会给这些练功者带来一定压力而影响练功的效果。强调集中则不然,练功时有了杂念,思想开了小差,再集中精神做动作就是了。集中精神既是功法又是行动的指令,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而无流弊。
实践证明,集中精神,专一心意的主动运用意识,无论是对智能气功的练功,还是对疾病的诊疗,都收到了迅速、良好的效果。
四、意念集中、专一的锻炼层次
意念集中与专一,贯穿于练智能气功——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全过程。乍一看来,意念的专一与集中,似乎是很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智能气功科学里,意念的专一与集中,包括了常态思维与超常思维的运用意识,在不同练功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并且有与之相应的锻炼方法,只有按步就班地认真刻苦锻炼,才能达到高级境界。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现将意念专一、集中的意识锻炼过程勉强分为若干阶段介绍之:
(一)意念集中阶段。练功的初级阶段,对意念专一、集中的要求是精神集中(或称集中精神),使练功的内容和要求成为意识活动的中心内容,此阶段虽然未把非练功的意念完全排除,但它不居主要地位。实际上也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练功内容上来。
然而有很多人不能自如地集中注意力,因之需要借助一定的锻炼方法。
1、观球法:端身正坐,正前方一米处(与目等高)悬一球(最好是青色或黑色,金黄色亦可),直径约1cm,两目凝视之,不眨眼。此过程中可能会有流泪或流鼻涕现象,不要理它,任其自然,持续5—10分钟即可。初视球时,会不自觉地不断地眨眼,练几天后就能习惯。尔后观球时,或觉球体变大,或觉其变小,颜色也会发生各种变化(实际上没有变化)。最后会觉得球体消失,空无所有。此时,精神就达到了初步集中的境界。
2、观线香法:端身正坐或直立,手中拿一支点燃的线香,臂似直非直,靠指腕的旋转力,使点燃之香火头做环形运转,所画图球直径不超过一市尺,两眼凝视点燃的香火头。紧随其运动轨迹,不能有瞬间脱离。香火头的运动速度要由慢至快,而后由快至慢。一般5—10分钟即可。练此宜在黑暗的屋中,光线越暗越好,这样可以看不到香体本身,只见点燃的香火头,对凝炼精神效果好些。
(二)意念专一阶段。这是练功中级阶段的要求。把意念活动完全集中到练功的内容上。这就是传统气功中所说的收视返听阶段。
1、何谓收视返听:常人的感觉功能多是感受外界刺激。练功至中级阶段,务必使各种感觉机能指向自身的体内,尤其是眼看、耳听的机能都要集中到自身之中体察体内变化。就称为收视返听。
2、收视返听的锻炼方法:此练法必须建立在意念集中之基础上,开始多从静功入手,如练三心并站庄,把意念专注于特定部位,如混元窍(腹中脘穴深处)或上丹田,一般不守下丹田,意念想着该部位,闭着眼“观看”该部位,耳听着该部位,舌尖指向该部位。把周身的感觉也引向该部位。若选混元窍,则默念“灵”字音(由一声转二声),细心体察混元窍内的动触感。那个难以名状的感触部位即是收视返听的目标。若返上丹田(神机宫),则默念“神(shen)机(ji)”二字,细心体会印堂深处的动触(动触部位的高低因人而异),体察到动触后,把它做为收视返听的目标。在驱使眼、耳、舌、意集中于目标时,要遵从“似守非守”、“若有若无”的原则。古人告诫,“不可以有心守,有心守则着相;不可以无心守,无心守则落空。”当收视返听达到一定程度后,先是意念专一,继而进入一种“豁豁然空”的特殊感觉(当时除此感觉外皆无所知),这时意念活动已返回到了意元体的参照系自身(但尚未穿透参照系),亦即佛家旧说中的“明心”。
当“明心”境界呈现后,再收视返听就非常容易了。因为在未“明心”以前,收视返听是逆常人习惯——意念驰于外——而动,即从外向里压;“明心”之后,已经认识到意念的发源处,因而收视返听是从发源处向里“牵拉、收引”,从而形成感官至“中心”的意识流。与前相较,可以用“负压”作喻,所以容易进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意念集中与收视返听在实际锻炼中往往是相辅为用的,并不一定是达到意念集中后才进行收视返听。不啻如此,收视返听也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的习练,不能正式练那收视返听,而是加强对眼、耳、口的控制能力,如眼视物,注意力转向目的物不可急骤,而要徐缓转移;耳听音时,不要倾神而听,尤其是众音相杂时,勿顾及太多。视物、听音都不要移神于外,保持神守于内,口勿多语。尤其勿戏谑语、无亵渎语。因这类语言不唯乱气,而且乱心,言谨则气定心一。言之专一,易使心意专一。若能于生活中致力于耳目口的锻炼,使心神安于内,则一身之精气神自然趋向内,此即古说:“神返身中气自回”之理,苟能如是,则收视返听也就不难了。
收视返听的效果,随意念集中的目标而异,有的强化气机,有的强化形体,有的敏锐感知机能……智能功所选的混元窍(或神机窍)则与性功的玄关窍相近。收视返听之结果,开始可导致眼、耳、鼻、舌、身、意都集中于一处,达到意念专一。尔后意念专一过渡到“明心”境界,有一个质的变化,传统气功认为这是一个从事到理的变化。即从收视返听这个有形迹的事入手,达到体认到空洞无涯的虚明之理的境界。有两种情况:一是上述的从渐变到质变。收视返听的锻炼按意识指令进行,当视、听“收”、“返”到极点后,收返的意识指令对视、听即失去作用,若继续“收”、“返”,就将返回发放意识指令自身。因为意识发出去的收、返指令,与往回收,返的意识动作合二为一了,此即古说的“能收”、“所收”合一。如果意念专一以后,不继续进行收返,则很难进入“明心”境界,然而此时的收返切不可着相着意,若着相着意于收返,则易出现幻觉,即古说之着魔。如何恰到好处,即要收返,又不着相着意,首先要停止发放对视、听“收”、“返”的驱使意识指令,使视、听等功能进入自然状态,指令不再外放到各效应器官,使意元体恢复其本具之虚灵之体性。尔后,意识发出的指令是指向指令自身,从而体认到“能发”、“所发”、“能收”、“所收”本是一如,了无二致。此过程是从事到理的渐法。另一情况则属于顿法。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人,听老师讲述“明心”的实质是意识收归意元体本身,当即体认到那种“虚灵”的状态。这一过程不是经收视返听锻炼得来,而是当下开悟,所谓“一说即是”。有收视返听的指令,就达不到这一境界,因为人已形成的旧习惯是意元体发放的任何指令都是指向意元体体外的,而“明心”却是要体察意元体自身。只有在发放指令处与发放指令时,使意识指令受到控制不外放而是指向自身,只有意识活动在萌动的一刹那,就形成体察意识,而不是运动思维或逻辑思维,不能达到这一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能在进入“明心”境界时,同时达到“见性”(关于“见性”的景象将在第四阶段中叙述,此不赘)。
(三)内视阶段。这里所说的内视,不是一般练功所说的收视返听的内视,亦不是有透视功能的内视,而是达到“明心”程度后,神居于内,从内向外视自己周身各部,此即古人所说的“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心视也”(郭庆藩注《庄子》引俞樾语)。这是练功进入意念专一、集中的高级阶段的开始。这时意元体的功能正经历着向高能级的跃迁,意识力的穿透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进入身体各组织,“观察”其内部变化。
(四)收视意元体阶段。当内视自身肉体内部比较清晰后,又当收神而视意元体自身。此时的视与内视阶段又有不同,内视阶段尚未完全摆脱常人的视物的心理感觉。此时的内视,只是意念的趋向微细变化而呈现的结果,它与“明心”时的内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质的差异,不仅意元体的体和用都已发生了变化,而且收视进入了意元体之中,突然呈现出内外无别、质地均匀的特殊状态,人体自身亦成了一个无分别的整体与虚空结合在一起。若说它是一种实在,则人体内外都是一种无分别的实在,但又难以名状其实有特性;若称其为虚灵,则人体内外皆灵通无碍,但又非一无所有。此即佛家所称的“见性”之功。古德一句“圆陀陀、光灼灼”,不知贻误了多少修炼者。道有炼养派把结大丹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圆陀陀、光灼灼”谓之见性。密宗则把修成之明点谓之见性,实则都尚在我执中翻筋斗。
当意元体的察知功能查获到意元体的质地均匀无别的特性时,其察知功能达到了无微不入的境地。对意元体这种通透力,任何客观事物均不能拦阻,似乎万物之区别已经消失,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至此,功夫尚需高竿进尺,只有把意元体再充斥于自身毫末之内,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之境地。
离线叫花子
发帖
297
开心币
0
好评度
134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9-15
有朋友问及智能功的混元气理论及运用意识方法,这些内容转自智能论坛网站,对功友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9-15 0:01:30编辑过]
离线ss
发帖
11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2-09-16
好文!
离线叫花子
发帖
297
开心币
0
好评度
134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2-09-23
紫气东来请看
离线叫花子
发帖
297
开心币
0
好评度
134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2-10-15
没办法,再顶一下
贴了智能功的东西没人看,争论的时候又说智能功的说法不对
离线紫气东来
发帖
234
开心币
0
好评度
202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2-10-16
谢谢叫花子。我的看法:
我说的没错。
实际上庞老师在一开始就很清晰地说过了,他的学说是建立在古代的阴阳学基础上的再加上自己的个人实践而已,这点不是有许多朋友反对我的吗?现在看看庞老师的文章就知道我的推论没错了:他的学说是建立在古代的阴阳学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个人实践而已
实际上如果大家真的学过阴阳学的就知道:实际上庞老师是完全忽略了阴和阳的过程,而专注于阴阳未判(即混元)的过程的运用,这是庞老师教学的特色:“把精力放在最简便和好用的地方。”这也是一些“大”家的特色。但是如果你完全忽略了阴和阳的过程,这对于你的水平的广度和深度却又是一个障碍。我发觉练智能功的许多人喜欢把庞老师说的看成是死的定律,甚至觉得庞老师的学说是独立于阴阳学说而存在,这是大错特错的。
另外庞老师说的不需要辨证,呵呵,大家很容易误解庞老师的话,实际上庞老师只是针对于运用混元气的过程不需要理会体内的阴阳变化,对此庞老师讲述的方法是如何发出混元气的;而对于如果你发出的是阴阳之气(有暖热寒凉的),那还是需要辨证的体内的阴阳变化的。比如你运用热气去治疗炎症,你就不能够说你是在运用混元气去治疗了,因为你调出来的气已经不是混元气了,而是阳气。这点庞老师讲的不是很严密了。可见庞老师讲的也不是完全的对,所以大家还是辨证地看待庞老师说的话。
上边说的有点复杂,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真正意思。
另外本人由于这几个月工作繁忙以及也希望在继续深入研究潜意识的力量,不能够呆在网络里拉。有问题欢迎来信。
ziqidonglai@sohu.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0-16 4:41:24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0-16 4:42:10编辑过]
离线tongling
发帖
547
开心币
0
好评度
2896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2-10-16
[I][U]比如你运用热气去治疗炎症,你就不能够说你是在运用混元气去治疗了,因为你调出来的气已经不是混元气了,而是阳气。[/U][/I]

这不是智能气功治病的方法,用它来否定混元气治病没有道理。牛头不对马嘴,你家对门的伯伯当然不是你父亲。
和谐 欢畅 自然 端庄
离线ldmldm
发帖
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157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2-10-16
修炼应更重实践、实证。
我并不否认“气”的存在及“气”的物质性。请不要用空洞的理论进行说教。
其实古人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但这套学说把修炼的外延扩大的太多了,或许对人类文化和人类社会有某些启发,但说实在话,确实不太适合个人或人体的修炼。人体的修炼有其固有规律,古人讲“不二法门”是有道理的。
宠明的学说回避了人体修炼必须解决和回答的一些关键问题,这套学说理论上很完美,实际上对人体而言,还不是真正的修炼。古人说“顺则凡,逆则仙”,宠明的学说还属于“顺”的范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