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30阅读
  • 24回复

突然感觉好喜欢范蠡~~~现实与理想的完美实现者~~(大家讨论一下他的人生轨迹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羽士
 

发帖
250
开心币
1
好评度
323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8-1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线瑶琴
发帖
1285
开心币
4
好评度
588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8-19
好我准备资料 呵呵 北海呢?你手快,再来点资料!好吗?
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众人察察  我独闷闷 以众人之有余 补我之若遗
离线羽士

发帖
250
开心币
1
好评度
323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8-19
喜欢的理由!
1 怀经世治国的学问,助国君雪辱复国!
2 有激流勇退的明见,不做那鸟尽之弓!
3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英雄气概,问古今有几人能及!

————————————等等`~

大家补充!
(还有他和西施MM的事,呵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8-20
范蠡
http://comic.sinchew-i.com/fanli/
再来一篇小说: http://www.yesho.com/wenxue/ls/flyx/flyx.zip

范蠡

  春秋后期越国名臣。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勾践三年(前494),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偕妻等入吴称臣。范蠡亦作吴国人质两年。归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经过10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今江苏苏州),杀吴太子。勾践二十四年,越军在围吴都三年后破城,夫差自杀。越国终于吞并吴国。

  范蠡在灭吴后,决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改称鸱夷子皮,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2-08-20
子曰诗云:范蠡带着西施快活的启示
子曰诗云:范蠡带着西施快活的启示
2002年3月10日12:42 世界体育周报 寿紫贾

--------------------------------------------------------------------------------



金庸我并不欣赏,但他平生最佩服的两个人却正合我意。

  朋友问他:“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谁?”金庸脱口而出的回答是:“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

  金庸酷爱围棋,自然对震古烁今的一代围棋泰斗吴清源充满景仰之情。这一点,作为棋迷的我感同身受,而且我相信普天之下的围棋爱好者没有人不折服于清源先生的奇才以及他在这门胜负之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境界。

  至于为何佩服范蠡,金庸语焉不祥,我猜想与他俩都是江浙人有关系。我之钦佩范蠡则迥异金大侠因同乡之谊而生的亲切之感,我佩服范蠡匆匆一生,前半生从政,后半生经商,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都做出无与伦比的成就。

  范蠡生于群雄争霸的春秋时代。早年范蠡在越王勾践手下当差,文武双全,有经天纬地之才,是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最初勾践不听他的劝告,贸然兴兵伐吴,结果在会稽被吴王夫差大败,曲服求和,最后连勾践都“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在这次屈辱中,范蠡还到吴国做了两年的人质。

  后来勾践用范蠡之计,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整顿国政。勾践在范蠡的辅佐下,历十年寒暑,最终卷土重来,一举灭吴,逼夫差自尽,得以一雪前耻,并大会诸侯,成为霸主。范蠡也因此达到自己政治生涯的颠峰。

  霸业成就,范蠡不居功自傲,向越王坚请辞官,甚至以死相“胁”。这是范蠡聪明过人之处,勾践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同意他带着绝代佳人西施“遂乘轻舟以浮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越王勾践不知他去了哪里,范蠡自己则周游天下,最后看中了陶地,改名换姓曰陶朱公在那里定居,做起买卖来,并成为天下首富,为万世商贾楷模,名符其实是创造了新的辉煌。范蠡与西施组成的巨富美女图,想必是当时盛景,钱、色相依,古今一样。

  吴清源先生七岁学棋,毕生不搏二兔,成一代宗师,“异国而为百世师,一着而为天下法”,这种境界这种追求我佩服。范蠡前半生从政成霸业,后半生经商成巨富,这种本领这种作为我同样佩服。吴先生的启示是,凡事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范先生的启示是,凡事在为与不为、想为必定有所为。

  从头再来、重新开始的事情经常会发生,特别是吃青春饭的运动员。我们时常认为,人生如梭,青春易老,人过中年,犹如落日,此时改弦易张更为畏途。这时候真应该想想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许多事,非不能为也,只是不为、不敢为而已!倘若运动员都能有范蠡之为,头疼的后顾之忧何成忧?倘若我们能法范蠡之为,人生当有更多色彩。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2-08-20
范蠡功成身退
范蠡功成身退


  勾践灭吴之后,率兵北向,渡长江,越淮河,与齐晋诸侯会盟于徐州。勾践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受勾践名号。此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
  越兵北上时,路过吴都,勾践早把为越灭吴立下汗马之功的西施、郑旦、陈娟丢置脑后,连问都没问一句。范蠡阴使西施、陈娟葬埋郑旦之后,速速离开姑苏,返回故乡。西、陈不解其意,范蠡曰:“如今不便多讲,不出两月,便知缘故。”范蠡为西施、陈娟备得两匹快马,催她们火速离去。
  勾践从徐州还于吴,将行之时,问范蠡:“何子之言,皆合于天?”
  范蠡曰:“此天人合一之功,《金匮至要》有载,习练素女、童子之功,无一不知,无事不合。”
  “原来如此。吾不称王,其可悉乎?”
  “不可。昔吴之称王,僭天子之号,天变于上,日为阴蚀;今君遂僭号不归,恐天变复见。”勾践听后,颇为不悦。
  越军至吴,大办酒席于文台,群臣大悦。勾践仍未提及西施、郑旦、陈娟之事。只顾自己饮酒作乐,还命乐师作伐吴之曲。乐师说:“臣闻即事作操,功成作乐,君王崇德,诲化有道,有兵有方,诛无义,伐有罪,复仇雪耻,威加诸矣,受霸王之功。功可象于图画,德可刻于金石,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臣请引琴而鼓之,遂作章畅辞曰:
  其旅浩浩兮惊天动地,
  其旗猎猎兮遮天蔽日。
  所伐无道兮畅行无阻,
  所诛无义兮天地合应。
  其功扬扬兮人臣共见,
  其德翰翰兮触天载地。
  天人共鉴兮名垂千古,
  万寿无疆兮日月同辉。
  大夫文种兴致所至,向越王祝酒,辞曰:
  皇天祐助,吾王受福。
  良臣集谋,我王之德,
  宗庙辅政,鬼神承翼。
  君不忘臣,臣尽其力。
  上天苍苍,不可掩塞。
  觞酒二升,万福无极。

  越王听其辞,默然无语。
  大夫种接着祝辞曰:
  我王贤仁,怀道扫德。
  灭仇破吴,不忘返国。
  尝无所说,群邪杜塞。
  君臣同和,福佑千亿。
  觞酒二升,万岁难极。
  随着文种祝辞,群臣纷纷举杯祝贺。
  但是,勾践闻辞,皆是劝他返归越国,这与他想僭越周天子名号而称霸的愿望大相径庭。因此,很不高兴,面带愠怒之色。
  范蠡听着文种祝辞,看着越王表情,感到深深忧虑。
  范蠡本想从吴国离勾践而去,找到西施,隐名埋姓,匿居山林;但恐勾践未返越国,有失人臣之义。
  刚刚回到越国,范蠡找计倪不见,找到文种,对他讲:“在那天你祝酒时,注意到越王的表情没有?你我快快离去,否则大难临头!”文种不信,劝范蠡:“你不要想的太多,大王还不致于如此绝情。他只不过是想称霸而已。”范蠡笑而不言。
  范蠡绝顶聪明,料事如神,他有“础润而雨、月晕而风、防患于未然”的超人本领。他收拾好东西,从柳厩牵出一匹马,连夜兼程而去,临走,留给文种一封推心置腹的信:
  文种大夫:
  多年相交,知已知彼。知遇之恩,终生难报。汝善图始,蠡能虑终。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哀,泰极否来。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人无远虑,必有近优。智者千虑,尚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蠡虽不才,尚知进退之机。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将烹。子胥托梦所言,吴王夫差临终所讲,汝不会忘记吧?越王为人,长劲、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欢乐,可与履危赴汤,不可与居安共福。这一点蠡已看处一清二楚。望你见信,火速隐匿;否则,勾践将加害于子。计倪比蠡先行一步,望汝三思,切切此言。恕蠢不辞而别。
  情同手足
  范蠡顿首
  文种见信,仍然不信范蠡所言。他没想到勾践会如此忘恩负义,也没有想到身居高位的勾践对其下臣的手段会如此狠毒。文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忘记了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历史教训,为王为帝为皇者,最忌讳大臣的功劳超过他,最担心大臣威望在他之上。因为这种大臣篡权越位,杀君为王的可能性最大,也就是说对王位的威胁最为严重。这是历代帝王最敏感、最提心吊胆的事情。范蠡劝都说到这种程度,文种仍执迷不悟,其可悲,他愚忠到家了。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文种就应该这样终其一生。
  范蠡走后,勾践很快知道了,徒然变色,召大夫文种问曰:“范蠡还能追回来么?”种答曰:“不及也。”越王曰:“为什么?”种答:“蠡去之时,阴画六阳,神莫能制他。玄武天空,成行无忌,孰敢止之?度无关,涉天梁,看都看不见,还怎么能追得上!”
  勾践无奈,乃命文种为相国,使良工依范蠡之形铸金像,置于王座之侧,以示对范蠡的思念。
  然而,范蠡隐匿的消息,在朝廷传开,计倪失踪也很快为群臣知悉,曳庸、扶同、皋如亦日益疏远勾践,不亲于朝,越女、孙武、冯大光、陈龙、陈虎、杨来金、杨来铜、徐喜凤等都纷纷离朝而去。
  文种见为越立功之臣纷纷离去,内忧染疾而不朝。
  有人乘机谗于越王曰:“文种弃宰相之位而令君王霸于诸矣,如今官不加增,位不益封,乃怀怨望之心,愤发于内,色变于外,故不朝耳。”
  勾践忧文种有不轨之图。
  隔不多久,越王召相国文种问曰:“吾闻知人难,自知更难。相国,你说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呜呼哀哉!大王何出此言耶?大王知臣勇,不必知臣仁也;知臣忠,未必知臣信也。臣诚屡屡以报声色、灭淫乐、绝奇说怪论,尽言纳忠的犯大王。此乃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臣非敢惜命不言,昔子胥于吴遭夫差之诛,曾谓臣曰:狡兔死,良大烹,敌国灭,谋臣亡。夫差临终,亦讲此言,范蠡临别,亦有斯言。大王所问,犯玉门之第八,臣见王志也。”
  勾践默然不语。
  文种回到家,吃饭的时候,他的碗端的不是饭,而是粪便,其妻大惊失色,以为他神经错乱了,问道:“官人乃一国之相,奉禄不少啊,为什么不盛饭吃,而端一碗粪便呢?官人已至相国之位,难道不满足,有更大的野心吗?否则,为何如此神志恍惚?”
  文种实话告诉妻子:“悲哉!子不知也。吾王脱离苦难,已雪耻于吴。我们千里迢迢,从楚之越,尽八术之谋,对越王不为不忠吧?然而,越王不知情,不报恩,反而对我说:“知心易,自知难。吾答之,越王无他语。这说明越王已怀疑我图谋不轨,大难临头了。我再走出这个家门,就不一定能再走进这个家了。现在恐怕是生离死别。”
  妻子问道:“何以知之?”
  文种曰:“吾见王时,正犯玉门之第八也。食克其日,上贼于下,是为乱魂,心害忠良。今日克其辰,上贼下止。吾命在须臾之间耳!”
  越王复召文种而言曰:“子有阴谋兵法倾敌取国八术之策,今用其四已破强吴,其四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
  果不出文种所料。文种仰天长叹道:“嗟呼!吾闻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恶。”
  越王选赐属镂之剑,种得剑而叹曰:“南阳宰而为越王之擒,自笑曰:“后百世之忠臣必以吾为喻矣。”遂伏剑而死。此属镂之剑,昔为子胥夫差自刎之剑,今为文种自刎之剑。
  越王葬文种于国之西山,亦名重山,后易名种山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2-08-20
范蠡葬于肥城陶山?
范蠡葬于肥城陶山?
李军  2001-02-27 09:20:11



  据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幽栖寺村近日出土的三块明代石碑记载证实,被誉为中国商家鼻祖的范蠡死后确实葬于肥城陶山。

  范蠡,中国战国时期越国大夫,善于经商,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退出官场,遁世经商。据《史记》记载,范蠡“浮海出齐,止于陶”。陶即陶山,战国时期属于齐国。

  出土明代石碑的幽栖寺村位于陶山之阳,因临古寺幽栖寺而得名。今年春节过后,该村村民在村后水库边的一口井中发现并挖掘出了明代、清代及民国三个时期的石碑共八块。经专家考证,其中三块系明代重修幽栖寺时所刻。

  据悉,这批石碑是“文革”期间幽栖寺大殿被拆时从寺里运出修砌井壁的。其中一块为明崇祯七年立,碑上刻有“太史公纪范蠡避地居陶,陶为通衢……”;另一块上刻“幽栖寺何为而名世,以越大夫范蠡自春秋迄于今也”。这些石碑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专家学者关于范蠡死后葬于陶山和范蠡墓在肥城陶山的论证。

  一九九七年四月在肥城召开的全国范蠡研讨会上,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原山东大学校长吴富恒、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杭州大学教授陈桥驿等权威人士一致确认,范蠡死后葬于陶山,范蠡墓在肥城陶山无疑。石碑的出土,对于两千年前范蠡在陶山一代隐居经商、死后葬于陶山之说,提供了又一证据。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2-08-20
善用计谋的范蠡
善用计谋的范蠡


文种识贤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有圣人之资,然而不为世人所识。他便愤世嫉俗,装疯卖傻,佯狂颠痴,浪迹江湖。越国大夫文种曾到宛县访求名士,听到了范蠡的情况后心中诧异,便派了一名小吏前去看他,小吏回来报告说:“范蠡是狂人,生来就有此病。”文种笑着说:“我听说,一个贤俊饱学的能人,肯定会被俗人饥笑为狂人。因为他对世事有独到的见解,智慧超人,非寻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毁谤,这是你们一般人所不懂的。”

于是,文种亲自乘车前去拜访。范蠡不知文种有否诚意,故一再回避,后来,范蠡看到文种不见到他绝不罢休,为这种求贤若渴的诚心所动,便对他的兄嫂说:“近日有客人来,请借我一套衣服、帽子,我准备见客。”

不久,文种又扣门拜访,两人竟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商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邻里十分惊奇。

文种认为范蠡是个奇才,回府后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很器重他,封为大夫。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2-08-20
范蠡三迁
范蠡三迁
据考证,在史籍中有名可查的越国大夫有十几位。而 在这众多大夫中,太史公司马迁最为欣赏的无疑是范蠡。 他不但别出心裁地在《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中为范蠡立 传,还把他与句践相提并论,称赞说:

禹之功大矣!渐九州,定九州,至于今诸侯艾安。及 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 称霸王。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 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县人。因自以为家世衰落,地位 低贱,就披发佯狂,倜傥负俗。当时文种担任宛令,却慧眼 独具,多次亲自往访,并结为知交。他们都认为东南地区 的吴、越二国有条件成就霸王之业,遂相邀东游,先到吴 国,因有伍子胥在,难以施展才能,又转道赴越,在越国受 到句践礼遇,于是就安顿下来。此为第一迁。

他们到越不久,越国的生存便产生了危机。公元前 494年,句践在获悉吴王夫差日夜勒兵,欲复父仇的消息 后,企图先发制人,遂不听范蠡的劝谏,贸然出兵伐吴,结 果大败而还,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中。此时,范蠡进臣服求和之策,句践就派文种行成于吴,终于使吴王“赦越”,罢兵而归。

接着,句践夫妇留文种守国,带着范蠡一起入吴为质,被吴王夫差囚于石室,服了三年贱役。范蠡忠心耿耿,与句践患难与共,还设计让句践取得了吴王的信任,最后一起被释放归越。

句践返国后,范蠡与其深谋二十余年,对越国的复兴、灭吴和称霸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根据“立霸王之业”的需要,在今绍兴市区修筑越国都城,一为句践小城,一为大城,人称“蠡城”;选西施,郑旦经训练后送去吴国,促使了夫差的腐败;进善射者陈音,进善剑者越女,精心训练士卒,组建起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实际上不到二十年,越国已取得了“生聚教训”的巨大成功。在从公元前482年至公元前473年这长达十年的对吴战争中,范蠡又以其出色的军事谋略协助句践步步实现了覆灭吴国的计划。此后,越国“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范蠡为上将军。

此时,范蠡却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难与处安”,因此决然隐退,浮海出齐,此为第二迁。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 身戳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 以为相。(《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此时,范蠡又叹息着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又辞去相位,尽散家产,只带着一些贵重的财宝秘密地离开了齐国。此为第三迁。

最后,范蠡到了定陶,认为这里处天下之中,交通便 利,是个经商致富的好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候 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没有几年,果然又“资累巨万”,从 而成为后世商人的崇拜对象,敬称为“陶朱公”。

范蠡的一生,从楚到越,从越到齐,大起大落,由布衣到上将军,由隐逸者到大富翁,堪称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司马迁还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 成名。”范蠡的成名,无疑是由于他的勇而善谋,明知进退, 能屈能伸,而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千年来一直 给人以启示和教益。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2-08-20
范蠡湖
范蠡湖
范蠡湖因2000多年前历史名人范蠡而得名。根据史料记载,“蠡为越上大夫,竭智灭吴,报会稽之耻,勾践尊为上将军。蠡以盛名难久居,自李韭溪泛五湖去即今范蠡湖。清俞樾《春在堂集》载“国朝无名氏述民记云:康熙四十一年(1702),嘉兴开河,新桥下开出船一艘,深埋河底,不敢掘而止。金明寺范蠡湖内亦有船一艘,半在城内,半在城外鸳鸯湖,相传范大夫之舟也。”
范蠡湖原湖面广阔,明代有人考证,南湖是范蠡湖一部份。故有“范蠡泛五湖,从此发棹”之说。唐代筑城,湖一角围入城中。遂以范蠡湖独称。明万历《秀水县志》中记载。“范蠡湖周围数百丈,水清见底。湖水缫丝,丝质白。”至清未湖南已小,周约20亩。湖经澄海门通京杭大运河,范蠡桥通西南湖。随着沧桑变迁,湖面缩小,现存湖面东西全长200余米,平均宽约16米,面积4100平方米,陆地面积1251平方米,目前范蠡湖公园总占地面积5351平方米,为嘉兴历史悠久的一处古迹。
范蠡西施的传说,始见于东汉人袁康著《越绝书》和唐代人陆广微著《吴地记》,至宋淳熙年(1178)间状元姚颖筑圃湖畔,名“景范庐“。元代其地称范蠡宅,明称范蠡祠。曾筑有祠宇,设范蠡、西施塑像。明万历年间立有“陶朱公里”石碑,清光绪八年(1882),里人醵资,重建范蠡祠,并筑水阁于湖上,重立明嘉兴知府龚勉所题“凭虚揽胜”额,供范蠡、西施像。宋人张尧同早有“少伯曾居于宁代已闻名于世,为嘉兴旅游名胜之地。目前经整修后的范蠡湖有新八景,即“蠡湖春晓”、“古刹幽径”、“西施梳妆”、“槜李添痕”、“越女望吴”、“茅庐怀古”、“西施沉鱼”、“凭空揽月”。每景配有传闻小故事,更增添了游览情趣。
范蠡湖是嘉兴历史最悠久的文物古迹,是旅游风景名胜之地。历代方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美范蠡湖风光有范蠡、西施之诗词。现经开发挖掘,推出范蠡湖新八景将使景区焕发新貌。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