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淄 齐 国 古 城
周代和西汉齐国的都城。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旧临淄县城)的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南有牛山和稷山,东、北两面为平原。《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六世“胡公徙都薄姑”,七世献公自薄姑徙于临淄,约当公元前九世纪中叶。一说营丘即临淄。传至桓公, “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田和迁康公于海滨,田齐代姜齐,仍都临淄,至齐威王,国势大盛。战国之时,临淄成为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国策·齐策》:“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因故城置齐郡。其后,项羽封田都为齐王。汉灭楚,刘邦封庶长子肥为齐王,皆以故城为都。北齐以齐郡治益都,临淄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故城西南复置临淄县,属青州,唐宋因之。
1964年春,省文物部门组织对齐故城进行系统勘探发掘,经过20多年的不断工作,已基本探明城墙的结构和范围,城内布局及地下文物的遗存情况(图1-2)。 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是郭城,年代较早,可能即献公所迁的临淄。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最长处4.5公里,东西最宽处近3.5公里。小城是宫城,在大城的西南方,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余,东北部嵌入大城。这种平面布局,可能形成于春秋时期。大城周长24公里余,小城周长7公里多, 大城东墙和小城西墙临河修筑,曲折多弯,城墙外有河流和城壕围绕。探明大城城门6座:东、西门各1座,南、北门各两座,门宽一般10米左右。东、西两面还应有门,但未发现。城内探出7 条主干道路,大多与城门连接,有的贯穿全城,路宽6~20米, 其中两条南北主干道路最宽,都是20米。这些纵横的道路,把大城分割为许多区。大城东北部有两周遗址,西北部地势低洼,遗址较少,其它部位都分布着东周和西汉遗址。东北部有春秋姜齐的“公墓”,东南部有战国墓地。东城与西城各有结构相似的排水系统。小城有5座城门:东、西、北门各1座,南门两座。东、北门均通向大城,门道外口两侧城墙皆向外凸出。探出的3条主干道路,分别与南门、西门和北门连接,路宽8~17米。沿城墙内侧,还有宽6米左右的“环途”。城内西北部是宫殿区,东、 东南和南部有东周、汉代居住遗址和战国铸钱遗址。
临淄齐国故城遗迹分布图
小城南部铸钱遗址出土的钱范,均为“齐法化”范。把铸钱机构安置在宫墙内,反映齐国对货币铸造的重视。小城西北部宫殿区地下有许多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其中南部的一片夯土基,南北86米。基址后部地面上有台基,俗称“桓公台”,高14米,顶部有3层,应是这座宫殿建筑的一个高台建筑的台基。其东、 北两面有宽20米的河渠,由南而北向西穿越小城西墙的石砌排水道口,注入系水。在台东北百余米处发掘了两层宫室建筑遗迹,上层属西汉时期,在一殿基周围有5 个砖铺地面的天井,其中有的用花纹方砖铺设。上层殿基之下20厘米,有东周夯筑殿基。小城东北部原有台基,俗称“金銮殿”,四周以自然石垒砌,与桓公台遥相呼应,周围地势低洼,当是台榭别馆遗迹。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战国、汉代冶铁遗址,东北部和北部有东周和汉代制骨遗址,中部阚家庄东南有汉代冶铜、铸钱遗址,中部偏南刘家寨周围有大型夯筑基址。齐故城有科学的排水系统,大城西城的排水系统南与小城东北角城壕相接,流至北城,分为二支:一向前在北墙注入北护城河;一拐向西北出西墙注入系水。东城排水系统的形制与此类似。在城墙处均有自然石垒砌的排水道口,已发掘的西墙排水道口,东西长16.7米,宽约7~8米,高约3米,有3层流水孔,每层5孔,各层流水孔互相错位。水孔大小不完全一致,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左右,排水孔两侧呈喇叭口形。小城西门外有泉,古为申池。这一带是齐国的苑囿,现存有高台基址“歇马台”,可能是《左传》中提到的“遄台”遗迹。西北10公里以外,有“梧台”,高28米,上部有花纹铺地砖、陶排水管等,是齐国别馆离宫遗迹。
1988年,在大城东北隅河崖头村西曾清理两座西周早期墓,出土有铜器,同出陶器具有当地特点。70年代在东北城外东古城村北,村民曾挖出西周初年嵌松绿石的精美青铜车器。在河崖头村春秋“公墓”区发掘的部分重要墓葬中,有1 座大型殉马墓,在甲字形墓室的东、西、北三面围绕一连贯的殉马坑,据已揭露的殉马密度推算,殉马达600余匹。该墓区还有70米长的马坑和一些小马坑。 墓地探出的最大墓葬,墓口约40米见方,有南北墓道。1990年,在城南后李又发掘春秋车马坑 1处,计车10辆,马32匹。南城外郎家庄春秋人殉墓,在墓主椁室周围埋有17个陪葬人,皆有墓坑和棺椁。其中未被盗扰的9个陪葬者均有丰富的随葬品, 据鉴定全是女性,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25~32岁,可能是墓主生前的宠妾爱婢。这种有大量陪葬人的大墓已不是孤例,为春秋战国齐国大墓的一种埋葬制度。
城内出土的陶器中,高圈足簋、豆、盂等类器较多。陶鬲有绳纹和素面两大类,绳纹鬲又有周式和齐式两种,绳纹鬲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东周陶器上流行戳印的陶文,内容多属作器者居地和人名。瓦当流行树木双兽、双目纹和树木卷草纹,偶见“天”瓦当和卷云纹、兽面纹瓦当。战国时期多半瓦当,汉代多圆瓦当。钱范有战国“齐法化”砂范和西汉“半两”、“五铢”石范。遗物反映的文化特征与鲁文化不同,而与燕赵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