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28阅读
  • 2回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讲》--------盐亭袁焕仙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4321
 
发帖
1
开心币
0
好评度
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6-30
《维摩精舍丛书》之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讲》
  讲授 盐亭袁焕仙先生
  记语 内江冷笑岑
  中江林梅坡
  资中周竹虚
  盐亭范天笃
 缮稿 安岳徐代元
  校讹 盐亭邓岳高
  广汉杨光代
   营山杨志坚
  校书 盐亭李自中

  引言

  引曰:是编也,民国三十三年冬十月吉日,先生应内江诸仁之请,
普讲者矣。洋洋千言,妙叶圆通,义该别藏,趣的旨于一音,权径趋于
万派。若曰智人,固属严寒拂扇;倘在浅机,宁曰盛暑当炉者乎?佥议
付梓数,而先生不可其请,于是搁置,今之明贤不知其有此编也期年矣。
此岁之冬十二月吉日,维摩精舍同仁,内集参众,外偕至心信受缁俗到
老幼诸贤等,就本舍敷座,恭请先生再予讲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七
日。数请得许,一时听众口记者有之,笔录者有之。潜心内讨不依口笔
者亦有之,都为先生摒斥,术同艺学记语,允非入德上阶。于是众寂,
不复记也。事已,中江林梅坡先生出去岁内江所记三讲,会众争读之,
都曰:“希有哉!得未曾睹也。”乃谋印行,藉资会众研讨,名其编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讲》.再请于先生,先生无语,爰付印。
  成都传养怡监亭范天笃 谨言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冬十二月吉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讲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月吉日,四川内江伍心言先生、曾佐廷先生、
雷雨三先生等敷座于内江城东坝街讲堂。集道俗绅众,恭迓先生讲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盐亭黄人俊、中江林梅坡、资中周竹虚、罗
公甫、林翼如、万县萧奉来侍。
  先生拈香已。踞坐,四众礼毕。以目顾视大众良久,手木击案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首释名。”

  第一讲 释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诸名无常,皆因假立,立假即真,苟至于真,假亦虚名。假不立,
真何寓?真假两忘,绝待体彰。绝等之体即彰,而名立,而道行,而教
兴,而用显,今此之会,于焉焕然而有,巍然而峙也。名果寓乎哉?台
宗依名、体、宗、用、教五玄义而说者,盖无言之教,非言莫诠,黄叶
止啼,因指认月耳。若曰智人,闻而知,见而得,抑亦未矣,况津津拾
人齿牙奈慧者乎?唐圆测以四门分别说此经,四门分别者,一教起因缘,
二辨经宗旨,三训释题目,四判文解释,亦此也,余之旧释,个人目击
者五十三家,都难罄及。今释此经,概离乎此,概即乎此,不立一家之
言,不袭他人之说,不蕴自己之私,不依古德之则,不从同,不越异,
不津津,不默默,有时用经作我,有时用我作经,有时经我两用,有时
经我两不用,有时皆用而皆不用,有时皆不用而皆用。今曰名,曰宗,
曰教,曰四门等,悉同此说。而出没卷舒,丝忽迹相不留;去来任运,
而毫厘名实齐显。所以者何?要在当人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明得行得
证得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耳。然则是经也,六百卷《大般若》之精
髓,三世诸佛一切圣贤之胜行,而蚩蚩者众,究从何明?何行?而何证
耶?
  语已,先生以目顾视大众良久,手木击案曰:“分付河山开曙色,
明朝游子动归舟。”久之寂然,乃释曰:
  般若,此云智慧,梵语也。波罗蜜多,亦梵语,此云到彼岸。烦恼
喻中流,智慧喻船筏,生死喻此岸,涅槃喻彼岸。涅槃者,亦梵语也,
此土释不生不灭义。静则现毁十方而常寂,动则不立一尘而遍行,曰心。
经,常也,道也,路也。又训法义,盖十方同遵曰法,三界不易曰常,
无所不由曰道。路者,行人践趋之的途。人虽万殊,于路则一,约言智
慧到彼岸。心行躬践之常道,三世一切圣哲之共行也。此存梵语音,盖
华言义不能尽,恐陋者谬燕石而曰玉,乱真泯理,益滋遗误耳。《般若
波罗蜜多心经》八字即一字,且一字即八,非离八而别有一一也。既一
也,不但无八,而此一字亦无,实则无亦无也。今曰一者何?
  心也,假名安立也。当人苟识自心,动静虚通,显密共见,一切现
成,曰般若波罗蜜多,曰心、曰经,曰佛,曰生,曰人,曰我,乃至风
云雷雨,一切一切,神通妙用,功德海等,何假外求?都不从他得也。
古德曰:“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信心铭》曰:“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修多罗曰:若人欲
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一切皆假名安立,而一
亦不有也。既曰不有,然则说此经者,释此经者,听受此经者,又胡焉
有所倚?曰:诸名无常,皆依假立,立假即真,非离真而别有一假,亦
非离假而别有一真矣。故曰:“分明一片闲田地,过去过来问主人。”
  当人当下了此,不但此经义尽,而孔老耶回,诸子百家,乃至一切
事,一切理,一切事理非事理等,义无不尽,尚何絮絮叨叨而曰讲说此
经,听授此经者耶!说已,默然。
  久之,众无语。先生乃曰:“风回花送窥帘月,雨后云开带笑天。”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法,通达一切义,详如下释。师,表范
也。唐代名,标时也。法师陈姓,袆名,玄奘其法号也,汉太邱陈仲弓
之裔,后徙河南洛川堆缑氏。
  少穷苦,三学早该,年十五,与兄长捷法师住长安庄严寺,游道基
之门。慨然有西求圣典志。年二十九,诣阕表陈,有司不为通引。贞观
三年,京师灾,敕道俗随丰四出,乃厉然独举,取道罽宾,西达竺土,
遍游五印,论抗诸邦。
  以贞观十九年还京,敕住弘福寺,及玉华宫。翻译经藏七十二部,
一千三百三十卷。此经授自罽宾国老僧,盖师初滞简罽宾时,虎豹阻道,
险不可通。乃闭户瞑坐,计莫所之。旋开户,有老僧头面疮痍者,危身
独坐。异之,乃拜恳,得授此经,令口诵,遂得山川平易,安然抵印。
凡有五译:一、罗什译,名《摩何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二、唐利言
译,名与今同;三、唐法月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
宋施护译,名《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五、今名,玄奘师译也,
今昔传诵,多崇此本。

  第二讲 正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抉择法慧,正觉直照,曰观,独立非他,曰自;动毁十方而不逾,
曰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
  观自在菩萨者,于过曰正法明如来,于现曰观世音。今称观音省世
者,讳唐大宗名,于未则继补弥陀而成佛者也。
  反止曰行。不浅曰深。波罗蜜多如上译。深般若;权对广立;现释
六度,前五曰广,后一曰深。曰广,曰深,曰大,曰实相,口方便,曰
观照,曰文字等等名,一期行言之便耳。原无实法,讵的义哉?时,断
代之虚言也。照,同上观释。见,现也。蕴,藏义。五蕴者,色。受、
想、行、识也。皆,普也。都也,一切也。空,非塞也。度,脱也。
  苦,非真乐而有多种义。佛云世间相苦而已也,约言苦三,曰乐、
曰苦、曰受,简称也。经论所诠,笔难罄及,今略言三,一、苦苦,二、
乐苦,三、非苦苦,非乐苦,一切如上释。厄,灾也,阻也。
  观自在菩萨者,于自则已度一切苦厄老也,自已度,而蚩蚩者众,
流浪生死,轮回六趣,头出头没,历尘沙劫,而荡不知归,达者悯之,
乃以菩萨已度,而示人度。曰五蕴皆空,盖五蕴本空,本元自性,何有
苦罹?既无苦罹,从何曰度?若云度者,五蕴不云空也。今不空者,非
本不空,实因妄执。执则计有,野马阳焰,渴鹿趁狂也。五蕴既不空,
诸事各俨然,非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五蕴何空!
  苦厄何度!般若如大火聚,能烧一切种,彼菩萨者, 既度苦厄,必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必矣!
  菩萨度一切苦厄,犹必借径于照见五蕴皆空,此蚩蚩者众,欲远离
苦厄,而不空五蕴者得乎?欲空五蕴,而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又得
乎?况显示受领彼苦乐者五蕴也,今既空,不但苦无所寄,乐亦何居?
苦乐既不受,则一派圆成,逢佛说佛,逢祖说祖,逢天堂说天堂,逢地
狱说地狱,逢一切说一切,不历一尘而遍行河沙国土,遍行河沙国土而
不历一尘,尘尘刹刹,刹刹尘尘,无不该法尔之圆,胜行之至。果尔,
深般若那?广般若那?行那?时那?度那?
  抑亦否耶?是当人即观自在也。尚何孜孜而问入耶?虽然,毕竟一
句究如何乎?曰:“夜来每启吴钩看,闻道有龙在碧潭。”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智慧第一,释尊首众高足也,母舍利女,舍利子因号而名。
“色不异空”至下文“无智亦无得”句,都言论法空相义。论曰:诸行
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了此,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度、
四谛、十二因缘等,无疾而呻,雪上加霜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意分明,何等捷要?陋者之言曰:众生执有,
故以色不异空破之。二乘滞空,故以空不异色破之。权乘菩萨著二边,
或中道,故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破之。噫!果的义,果有如是阶位哉?
如有,则以实法与人而不云空也。岩头曰,以实法与人,食土亦消不得,
然则果无如是等的义阶位乎?曰:否。途有千差,到家则一。况实际理
地,不立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法既不舍,是的义阶位者又乌
乎其可舍哉?盖为半途者投一方便剂耳,非实也。若然,是法也果何说
乎?
  先生以木击案曰:“向汝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
  先生说已,一众寂然,伍先生起,礼而问曰:“如师上说,单提直
指,上根易彻,中下茫然,愿为此众,开演色空二义,云何曰色?云何
曰空?色有多名,空有多种,如何了彻?如何契证?”
  先生曰:广开则八万四千,历尘沙而莫数;约言则一物也无,痴人
说梦。今以略言蔓解。色者,术语,变坏义,又变碍义,又质碍义。变
坏者,谓其转变破坏也。变碍者,谓其变坏质碍也。质碍者,谓其有形
质而互为障碍也,从五根五境之极微而成。又示现义,诸色法中,独取
五境中之色尘而名色者,以彼有质碍、示现两义,色义胜故也。
  种名乃一期行言之便,随处立名,立名即实,要在当人依指认月耳。
若津津食人口头余唾,纸上名言,惑矣!《宗镜录》立内外二色,内者,
眼耳鼻舌身五根也,外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也。《俱舍论》立显形二色,
显者青黄赤白等,形者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也。又立五根、五境、无
表色等,权为十一色。《唯识》十一色,以五根、五境、法所摄色,法
处所摄色中第五自在所摄色。有假有实,其他四者为假,皆一期行化之
便。至《成实》立十四色者,五根、五境,及地、水、火、风也。余之
经论,口所难言,笔所难书,当人苟识一切法空,空亦虚立,自合开口
大笑也,遑问人乎!
  空,术语,因缘所生之法也。盖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
无因生,缘生,缘无所生,故曰空。若以对言,非塞也。若以种言,种
言者,数言也,曰二空,生空、法空也。生空者,言众生之空无;法空
者,言事物之空无,具《智度论》。又我空、法空,具《唯识论》。又
人空、法空,具法藏《心经略疏》。又内空、外空,具《般若经》。
  又一但空,小乘之空,但见空也。二不但空,大乘之空,不但见空,
而空亦空也。曰三空,三空者,一我空,二法空,三我法俱空也,具
《金刚经刊定记》。四空,四空者,一法相空,二无法空,三自性空,
四他性空,具《大乘义章》。乃至十八空等,十八空者,内空、外空、
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
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
空,具《智度论》。一切一切,经论所诠,口所难言,笔所难书。当人
苟契,一切法空,空亦虚立,何必问人?自合开口大笑也。
  明此即契,了此即证,讵有他法曰明,曰了,曰契,曰证那?若有,
则不空也,二法也,邪法,妄法。非我法,正法矣。故永嘉玄觉曰:
“二十空门原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本经曰:诸法空相。余固曰:
诸法本空,非汝空诸法,盖汝亦空也。荐此,即与三世诸佛,一切圣哲,
同一鼻孔出气,把手偕行。懋矣都哉!幸闻此法,幸得此法,倘龙成而
怖,自陷涂炭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等四法,释如上色义。如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
即是受。想、行、识等,例同此释,故曰:亦复如是。盖不有而有,缘
会乃有,有实妄有,不空而空。
  即缘即空,空乃真空。既曰缘会妄有,色斯显也。领纳此色曰受,
思维此色曰想,取舍此色曰行,分别此色曰识。
  了此,色、受、想、行、识等五法,一而五,五而一,且一亦不有,
不有亦不有也。经意澄明,何等简要,谁要汝千里决玄,茅山牧道!诗
曰:“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自把梅花嗅,春在枝头
已十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重呼舍利子名,示诸法空相也。诸,众也,种也。
  法,梵语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谓大小、有无事理等,一切一切
皆法也。《唯识论》以轨生物解、自体认持二义解之。相,《大乘义章》
云:诸法体状谓之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状空相之至德,
启当人之胜行,当人敬跻于此,则空生宴坐岩砌,天帝雨花,维摩掩室
毗耶,灯王借座也,倘恣情外计,或潜心内讨者,尘劫不至,何也?诸
法空相矣。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蕴空也。是故者,是诸法相空故也。诸法相既空,空复何有?若
有有者,不说云空。既无有说,则不云是也。
  既不云是,故从何故?今日是,曰故者,是诸法相空故也。
  盖诸法相本空也,本空何有?既无有有,彼色、受、想、行、识等
依何而有?夫有有则有蕴。蕴,藏义也。今既无有,蕴依何藏?了此,
则三藏十二、孔、老、耶、回、诸子百家,一串穿却矣。吁!皓首穷经,
青灯对读者,悲乎悲乎!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六入十二处空也。何曰六?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也;
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境,亦曰六尘也。旧曰六入,新曰六处,
即十二入。十二处也。六境对根言,为外之六入,六根对境言,为内之
六入。入,释涉入义,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识,故名曰处。处。
  释所依义,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名曰处。曰入,曰处,一
言再言,盖恐行人执一而不通余,刻舟求剑,劳他大士一说再说,津津
焉,谆谆焉,倘了诸法空相,不但此举为赘,当人万事了毕也,何假多
闻!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十八界空也。六根六境,互涉而生六识。根六、境六、识六,十
八界也。界,限也,别也,判也,盖言诸界本空也。何也?识性原虚,
根尘无体,大士谆谆,众生梦梦,但了诸法空相,何用不臧?还家尽属
儿孙事,祖父由来不出门。尽法界空相矣。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十二因缘空也。十二因缘者,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
缘老死。众生依妄执有,逐境生心,于是轮回六趣,虚荣苦乐,永没生
死,大士悯之,诸佛悲之,为说空相:彼相既空,苦乐何寄?既无所寄,
则今此之会,亦焕然巍立,而毫忽不寄也。彼十二因缘者,又乌乎有?
语曰:洞口阳斜无棹放,桃花流水笑渔人!
  先生语已,伍先生起,礼而问曰:“是十二因缘者,余不论也,惟
此无明,义当何释?名有多种,依何法修,得断无明,而契至道?愿为
此众,谆切开说。”
  先生曰:广说则八万四千,历尘沙而莫数,约言则一物也无,痴人
说梦,今以略言蔓解。无明,术语,谓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也。
又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云: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也。《圆觉经》
云: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换言之,无明者,不
明也,又不觉也。种名,乃一期行化之便,随处安名,立名即实,要在
当人依指认月耳,若津津拾人口头余唾,纸上名言,惑矣!《起信论》
立根本、枝末二无明,迷于法界理之原始一念曰根本元明。根本无明,
亦名无始无明,因根本元明而起三细六粗之惑业,曰枝末无明,小乘局
于此。又台宗圆教判微细、障中二无明,《胜鬟》所说,五住地中之无
明住地,即谓此也。而此障中微细无明品数虽为无量,姑分为四十二品,
于初住以上至佛果之四十二位断之,其中第四十二之无明,为始觉之智
最后所断者,谓之最后品无明。迷于真如之原始无明,谓之元品无明,
即根本无明也。乃至《毗婆沙论》立十五种无明:一根本无明,二枝末
无明,三共无明,四不共无明,五相应无明,六不相应无明,七迷理无
明, 八迷事无明,九独头无明,十俱行无明,十一覆业无明,十二发
业无明,十三种子子时无明,十四行业果无明、十五惑无明。余之经论,
口所虽言,笔所难书,当人苟识一切法空,空亦虚立,自合开口大笑也!
遑问人乎?又无明者,烦恼也,惑也。曰断惑,曰证真,曰转烦恼成菩
提,曰修,曰契者,讵有他法、异法、胜法哉?了此诸法空相而已矣。
了即证即契,非离了而别有一证一契,亦非离证离契而别有一了也,了
无明体空,何一烦恼而非菩提?执真如体实,何一菩提而非烦恼?
  若曰了属知见,惟证乃亲,庸讵知一了即证,求证非了也?
  知见矣,何也?不见诸法空相也。

  无苦集灭道。

  此四谛空也,四谓苦集灭道之四支。谛,当也,真实也,又明当也。
谓此四者真实明当,炯示俨然。苦如上释。
  集,集聚也,谓集彼烦恼诸因,感此生死苦果。既感苦果,思离此
苦,道斯尚也。道犹路也,谓离苦心由道也。灭者,苦乐不系,有无非
居,了此即证,证此即了,果了果证也,不但苦集道为虚声,而灭亦假
名安立也。何也?诸法空相也。经义分明,何等简要!陋者妄标门户,
自诩精深,曰禅,曰道,曰教,曰宗,津津拾人余唾,数他珍宝,不亦
冤乎?亦可悲矣!

  无智亦无得。

  此六度空也。六度者,梵语六波罗蜜也:一、檀波罗蜜,此土布施
义;二、尸罗波罗蜜,此土禁戒义;三、羼提波罗蜜,此土忍辱义;四、
毗梨耶波罗蜜,此土精进义;五、禅波罗蜜,此土禅定义;六、般若波
罗蜜,此土智慧通达一切法义。此曰智,举一而该五,省略也。无智亦
无得者,盖得基于有,有源夫智,智且空,得何有?为不有也。万德齐
彰,一丝莫系,此第一究竟处。千万千万,毋忽毋忽!诸佛出世,提此
一法,诸祖出世,述此一法,一切众生,共行共讲,共出共入,共荣共
苦,共在此一法中而不自知,遂尔轮回六趣也,悲乎悲乎!诗曰:“蝴
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此蕴、处、界:谛、缘、度之总结。毕竟无得,无得则空,诸法空
相也。诸法空相,菩萨之懋德妙行果称也。
  盖诸法本空,惟佛悉了悉知,菩萨了知而不悉,众生则颠倒不知。
曰众生,月菩萨,曰佛,讵异人哉?此而已矣。
  旧释以无所得故句启下文,今以菩提萨埵句结上义,非好奇嗜异,
盖一期行化之便。须知诸佛妙义,非关语言文字,《金刚般若波罗蜜多
经》曰:“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夫
色相声音且不可求,况文字语言那?又文字语言亦不可诬,何也?文言
苟诬,必瞎却人天眼目,迷惑行者路途也。然则如何而可?曰:苟得其
道,破句《楞严》犹型楷则,若失其途,善星比丘生身陷堕,可不慎乎?
此君子之所以为法惧矣。总之,前之,后之,左之。右之,上下出入之,
要在当人明得、行得、证得此诸法空相,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也。又行
深般若波罗蜜多,即诸法空相,诸法空相,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何也?体空不二,用形多德。且一切法空也,无所得也。
  证此,即菩提萨埵也。此固曰结上义。喧!余欲问曰:果何心哉而
为是说那?余亦欲代余而答曰:古德云:世尊脱体风流,迦叶满身卖俏,
当时百万人天,只见破颜微笑。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
想,究竟涅槃。

  依,术语梵语,腻地之译。疏所依也,对于亲所依为所依而言。盖
云为物之依止或依凭也,梦想依颠倒而有,颠倒缘恐怖挂碍而生。倘无
挂碍,颠倒何生?况梦想耶?
  然挂碍实依心有,一切过患基此,一切功德亦基此,一切为与不为
无不基此。当人苟识自心,一切了毕,三藏十二部衍文也,何假多求!
佛之为佛,祖之为祖,众生之为众生,了与不了,证与非证,觉与不觉,
识自心不识自心之判也。识得自心,即佛即祖,即了即证,究竟涅槃也。
不识自心,非了也,非证也,众生也,不觉也,挂碍颠倒梦想也。然则
是心也,识依何识?了依何了?证依何证?曰依般若波罗蜜多,华言依
智慧到彼岸。舍此大径不由,胜行莫履矣。经义分明,何等亲切!今之
论主讲主,一言再言,千谈下谈者何欤?“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
认得声。”
  先生说已,伍先生起,礼而问曰:“涅槃之义上已明闻,此曰究竟
涅槃者何欤?又师云识得自心,一切具足,究竟涅槃亦具足耶?若即具
足,经论名立多种,位阶多级,岂一明心便能得耶?愿为朗说,开此巨
疑。”
  先生曰:“本来具足,有何阶级?名依假立,多少皆权。当人只愁
不识心,莫计不得位。苟识心也,何位不具!
  只愁不作王,莫愁王无阶。苟作王也,率土皆王所有,何阶不足?
《呈槃》曰究竟者,盖对有余无余等而立,即大涅槃也。一切皆假名安
立,黄叶止啼,依名显实耳。倘明自心,何用问人,出没卷舒,一切皆
本诸乎已,取舍权实,繁兴宁曰依他?梵语摩诃涅槃那,此土言大入灭
息,或大灭度、大圆觉等,《大乘义章》十八云:摩诃般涅槃那。
  摩诃为大义,般此翻为人,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
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亦名为灭。那者,名息,究竟解脱,
永苏息故。息何等事?息烦恼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诸行事故。《涅
槃玄义》上云:摩诃,此翻为大。般涅,此翻为灭,槃那,此翻为度,
是为大灭度也。余谈笔所难书,但了诸名无常,假依真立,立假即真,
真亦虚名,则破颜大笑也。何也?诸法空相矣。永嘉玄觉曰:数他珍宝
有何益?又曰:入海算沙徒自困。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佛,觉义,梵语佛陀,译名极多,
此不具及,盖随处立名,依名显实,义含多有,德配无边,今此之称,
简言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此土无上正等正觉义。依等如上
释。盖谓过去佛如是,现在佛如是,未来佛如是。如何等是?依般若波
罗蜜多而照见五蕴等空,度一切苦厄也,了诸法空相也。诸法空,苦厄
度;苦厄度,诸法空之果,无上正等正觉也。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德也。
恐行人痴钝,执一而不通余,总以诸法空相示之,别以蕴、处、界、谛、
缘、度等法空相示之。
  结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信之。吁!如此慈忱,而我何堪?若犹
不荐,讵曰负他,实自负深深矣!记曰:百花落尽啼无尽,又向乱峰深
处啼。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遍含空有而不遗曰大。隐显莫测曰神。破暗曰明。上对下言。等,
齐也。咒,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能持。
  能遮义。今略开为四:一、法陀罗尼,于诸佛法闻持不忘义,亦曰
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义持而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
力,持秘密语,收不测之神验曰咒,谓于咒总持而不失义;四、忍陀罗
尼,于诸实相难忍能忍、持而不失义。上已显示度一切苦厄,总也,别
也,结也,如圆器倾珠,如大海翻浪,何等澄明!何等亲切!逆知有为
之士,点眼之灵,讵曰拿空飞去?亦必欣欣其来,复恐嗜痴之徒,好玄
者辈,探玄尚密,滞不得通,且曰如是显易,贩走犹知,岂以佛乘平淡
如此?于是妄毁大乘,遂陷涂炭。大士悯之,诸佛悲之,为说密言。云
何有密?盖朝三暮四,暮四朝三,原以慰乎狙怒也。讵的义哉?今欲说
密,预赞密德,曰大神,曰大明,曰无上,曰无等等者,赞之至也。赞
之至,所以启行人信之至,信至而行,行至而证,依般若波罗蜜多,了
诸法相空,苦厄度也。苦厄度,法相空,究竟涅槃,无上正等正觉,一
时瓦解冰消,不但无密,而显亦不可得也。显密不可得,而无所不得,
坐水月道场,行空花佛事,今此之会,焕然而有,巍然而峙矣。
  此至真至实,非诬非诳,百千三昧之王,一切诸法之胜,故曰真实
不虚。吁!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
谛,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即咒,咒即般若波罗蜜多。非离咒别有一般若波罗蜜
多,亦非离般若波罗蜜多而别有一咒。然则说此咒者,赘说衍文也?曰:
否。体固不二,用实非一也,三世诸佛皆于此而转大法轮,何也?有奇
必有偶,有显必有密也。一木不成林,一言不普众也,摄机矣。经律论
显说也,陀罗尼密咐也。非离显而别有一密,汝不会显,显即密也。非
离密而别有一显,汝但会密,密即显也。显密之立也以人,迷悟之判也
在己。昔一尊宿问一尊宿曰:如何是世尊有密语,迎叶不覆藏?答曰:
汝会,即迦叶不覆藏;不会,即世尊有密语。又明上座者,趁六祖于大
庾岭,既闻法已,乃启问曰:上来诸佛诸祖,莫有密语密意乎?
  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边。似此,显密之义,
俨然判然也,宁有偏倚?而陋者不荐,劣彼优此,自是非他,长年戚戚,
不躬己行,肆数他珍,于是永没生死,长劫沉沦也。悲乎悲乎!先圣哀
之,为设檀度,广开则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透法尔之圆、胜行之至。约
言则一物也无,无无极妙用之显,大有之全,曰显,曰密,曰五蕴,曰
六入,曰十八界,曰十二因缘,曰四谛,曰六度,无疾而呻,无韵而哦
也。何也?诸名无常,皆依假立,诸法空相也。了此即心矣,经矣,般
若波罗蜜多矣,当人即观自在也。”语已,久之,乃曰:“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三讲 问答

  先生踞座,瞑目无语,于时最久,四众讶之,莫岸其涯。伍先生乃
起,礼而问曰:“如师上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语如洪波激海,义若
圆器倾珠。今此会众,契者有之,证者有之,得胜解者有之,未契似契,
未证似证,未解似解,且或全无了解者,都实有之。愿为此众开演,未
契者依何而契?未证者依何而证?未解者依何而解?”
  先生曰:“一物也无,契从何契?一切具足,证从何证?一派圆成,
解从何解?若有证、有契、有解者,人天小乘法、魔外法、邪法也,讵
曰大乘法、我法、佛法耶?
  上已明言悉剖,此犹兴疑,今依三法,如说力行,一切必办:一戒,
二定,三慧。”
  问:“如何曰戒?”
  先生曰:“莫妄行。”
  问:“如何曰定?”
  先生曰:“莫妄想。”
  问:“如何曰慧?”
  先生曰:”莫妄分别。”
  问:“是三支者,兼工乎?抑专工一支,便能成办乎。”
  先生曰:“亦专亦兼。”
  问:“一心无二用,两程不兼趋。如何说言亦专亦兼?”
  先生曰:“体固不二,用实非一。以戒言,能持即戒,知持即慧,
常持即定;以定言,知定即慧,能定即戒,恒常不迁即定。以慧言,知
戒知定即慧,能戒能定即戒,恒常不迁即定。说言一专一兼。”
  问:“经云五蕴等乃至无智亦无得句,支段繁多,亦有法专修,或
兼工乎?”
  先生曰:“有。若以专言,今以古德八镜要门示之,诸仁随尝一脔、
全鼎自悉。”
  问,“如何曰八?”
  先生曰:“一、见色眼明镜,谓色空双融界内净也。
  盖色心不二,舍色无心,舍心无色。了此,眼净如镜矣。
  二、听声耳明镜,谓声空无生界内净也。盖声性本空,空性即声,
依缘乃有,缘寂斯泯。了此,耳净如镜矣。三、闻香鼻明镜,谓香空双
融界内净也。盖香体虚无,本无自性,何有实法?了此,香空双融鼻净
如镜矣。四、了味舌明镜,谓味空双融界内净也。盖味性原虚,觅无实
体。了此,味空双融舌津如镜矣。五、涩滑触明镜,谓触空双融界内净
也。盖触性无实,藉缘乃显,离缘无触。了此,身净如镜矣。六,有念
意明镜,谓心境双融界内净也。盖念无实体,攀缘乃念,苟了念空,心
净如镜矣。七、无念界明净,谓无生法身界内净也。盖生本无生,无生
故生。了此,有念无念双融,无念净如镜矣;八、无生法身明镜,谓超
意果界内净也。盖大圆智性,无斯不具,一物也无。
  了此,无生法身如镜矣。上此八法,随工一法,都能成办,说言工
专。”
  问:“如何曰兼?”
  先生曰:“诸法空相。”
  问:“亦有舍上诸支,离专远兼,而顿超宜入者乎?”
  先生曰:“有。”
  问:“如何是顿超直入?”
  先生曰:“清明时节雨纷纷。”
  问:“此语滞涩,益增迷闷。祈师兴慈,详为朗说。”
  先生曰:“本有之性,一切具足,当人苟上不祈求佛祖,下不疑怖
轮回,于一切处,如如平等,人法两忘,不作妄想,即实际理地也。若
思有,则非实;若思无,则非灭;若思俱足,则非二。果如是也,乃知
当人由来成佛成道抑亦久矣。曰顿,曰超,曰直,曰入,都是虚声,悉
为谤论。”
  问:“闻诸硕彦,趋此一途,须依禅定。若言依者,何殊小乘?若
不依者,定法虚立。界此两歧,祈师剖说。”
  先生曰:“乘无大小,依智愚而有等差。定有浅深,权履践以标工
运,概属一期方便,都非及寝良规。若以此言,意不系缚诸法,是法身
定;明空不二,是法身定;彻了诸法之理趣,是法身定;了达本心,是
法身定;不随幻境,是大手印定;不缘体性,是大智定;于自本心不修
整,是俱生真智定。若曰禅定,以止以观,非此所急。”
  问:“修习行人,或有失道者否?若有,缘何而失?”
  先生曰:“今依古德捡掇,略开四目、十二支。”
  问:“云何说云四目?”
  先生曰:“四目者,一、见失道,二、定失道,三、行失道,四、
果失道。”
  问:“云何说云十二支?”
  先生曰:“见失道三:一、忻求胜境则失道,二、疑怖轮回则失道,
三、不解一切法平等则失道。定失道三:一、昧著湛定则失道,二、谈
说鉴慧则失道,三、憎恶妄念则失道。行失道三:一、行取舍二相则失
道,二、了悟人行未了悟人行则失道,三、未了悟人行了悟人行则失道。
  果失道三:一、不了轮回是圆寂则失道,二、不了五毒烦恼是五智
则失道,三不了自心是佛则失道。一目三支,说言十二。”
  问:“如师上说固也,然亦有不依上行而专体认。既专体认,有何
方便?若有方便,当依何种,乃能期至?”
  先生曰:“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至。今依古德九法,擒六去三,
依而体认,必能证入。擒六者,以当人日夕易接,倘一会心,自可契证。
去三者,本欲显真,反至晦实,惧繁冗也。”
  问:“云何曰六?”
  先生曰:“一。调习时,因宿熏习,堪成正觉。经师一语,或于经
论一句一义,于一刹那,了明真智,人我顿断,而证入者;二、喜乐刹
那时,大喜大乐,忽然人我顿断,彻了自性本空而证入者;三、睡眠时,
欲睡未睡时,人我顿断,了体明净,得法性空,而证入者;四、临命终
时,四大离散,于一刹那,人我顿断,了彻自性本空,一切具足,而证
入者;五、醉时,人我顿断,了彻本来清净,自性本空,而证入者;六、
闷绝时,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现念无有,人我共断,彻知自性本空,
而证入者。”
  问:“诸方趣道,艳称话头。是话头者,为戒,为定,为慧?为止,
为观?或等非为,或兼摄,或节取?行人趣此,或必参,或不参,或随
参等,其德、其效、其用如何?
  祈师沛慈,为众开说。”
  先生曰:“话头法门,至为希有。戒定慧齐彰,空假中并显,遮照
互炫,显密同时。以言乎德,罄口难宣。以言乎效,罄竹难书。以言乎
用,尘沙莫数。曰戒、曰定、曰慧、曰止、曰观、曰等非为、曰兼摄、
曰节取、曰必参、曰不参、曰随参、曰德、曰效、曰用等等,如如意珠
然,方方显色,色色透圆,今欲说之,尘劫不尽。”
  问:“参法依何?”
  先生曰:“参阅《维摩精舍丛书·灵岩语屑》王午辑、《黄叶闲谭》
参话头支。”
  问:“师云显密不二,今此四众,普愿吾师演说密法。”
  于是先生踞座,肃然久之,以木击案曰:“明听明听,我此密法者,
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四类含生,必由之径,共载之程。诸人依而行之,
力而持之,国家兴隆,世界和平,无有战伐,所至之处,鬼神敬悦,不
罹苦恼,有求必得,有感斯通。此实语如语,不妄不诳不戏论语。千万
千万,勿自狐疑,各摄身心,谛听谛听。”
  一时四众肃然,渴欲闻密。
  先生乃振威说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说已,
瞑目不语。一众愕然,莫知所谓。
  伍先生起,礼而问曰:“师说此语,显言也。人人能知,即在贩走,
义无不了。今此曰密,古有如是神力,无乃泄乎?或有玄义,祈师直示。”
  先生曰:“瞎!无一人不知,有几个成办?悲乎悲乎!”
  挥木下座,一众礼谢。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6-30
不可多得的资料~~~~~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离线光明引见
发帖
671
开心币
0
好评度
23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6-30
晕~~!!我怎么这几天走到哪里都看到心经阿
女人是种凶器,再也不敢放在心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