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97阅读
  • 0回复

〈养生蠡测〉之〈养生论丛〉(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海音
 
发帖
41
开心币
0
好评度
22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7-14
养生论丛
张义尚原著
终南海印子整编
《胎息经》注释
《胎息经》
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气。胎字是指神之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息字是指粗气绝灭,外气不行,气既不行,自然百脉冲和,一片光明。气犹水也,神犹月也,月动由于水漾,神摇由于气牵。水澄则月明,气定则神慧,神气相抱,达于大定,而内丹自成,故曰“胎息”。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神犹人也,气犹马也,马载人驰,犹之气牵神动。故欲神定自在,有如孕妇之怀胎者,舍降伏其气,使气能归根蛰藏,莫由致也。《抱朴子》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朱子《调息铭》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调息者,须似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举凡生物,莫不有气,而命即寓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知觉、运动者,莫非气之运用也。无气则不能动,自成死物矣。凡蠢蠢者莫不含灵,灵者神也,而性即藏于神之内,无神以主,则有如木石,非死而何?故知人身之所以生者,气与神也。惟是此气与神,禀之于天,而又受天之陶铸,《阴符经》所谓天地万物之盗,及古哲云,天与之,天复取之,失其气,气尽而死也,皆指此。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此乃本经最要之诀。盖虚无者,即是致虚守静,更立玄牝之法。虚者虚其心,无者无其身,虚其心则神自清,无其身则气自静,能清能静,神气自养矣。然此非一蹴可几者,必朝斯夕斯,动静一如,方能有成。故曰固守,言不可须臾相离,一刻怠忽也。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此言神之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神既为主,故神动即有气动,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经虽明言神气并举,阴阳两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阴阳合一,而固守虚无,即是致虚极,守静笃,又为合一之手段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神气合一而定,即是此节之旨。盖神行气行,气行精败,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气定,形随以泰,自然长生。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曰:“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矣”。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岂特无来无去,直须绝对待,离二边, 空三际,如如长住,住无所住方是。心不动则气不动,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气无出入,息灭尽定,心气不二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经》自始至终不离神、气二字,有神有气则相守,忘神志气则入虚,功夫由浅入深,而效验则步步不同。学者如能恪守勿失,勤而行之,则柔气功之道尽在是矣。(《气功》1982、1)
就《胎息经注释》答读者问
张义尚
1982年第3期《气功》杂志载拙作《胎息经注释》一文,多年来不少人来信赞我注释,比之《云笼七签》中葛洪所论和王文禄、幻真诸前辈所注超胜,但经中有些语句,尤其入手二句还不无疑义,希望我能更进一步地解释。其次,认为《气功》所载非全豹,希望我能把原作全稿复印出来,分惠于同好。回答如下:
《胎息经》是我国古代气功文献中的精品。胎息二字,胎是圣胎,乃真神所结:息是真息;乃内外呼吸气停(真息无息)所成。只此二字,已明明指出神之与气,互相对待,互为其根。神属阴,喻之为汞;气属阳,喻之为铅,此是本身之阴阳。神是性。气是命,性不离命,命不离性,二者是二是一,即是性命双修。故虚靖真君曰:“神是性兮气是命”。曹文逸仙姑曰:“我为诸公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经首二句,“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话是两句,事只一端。前句言神(胎即是神之喻),后句言气。而神气合修之主旨,专在“伏气“二字,乃是修习之手段。气如何伏?又专在“凝神”。故虚靖真君说:“神不外驰气自定”。并且经中言神气之重要, 有“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句;言神气之互根,有“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句;言修习之方法,有“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和“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句。虚是虚其身,无是无其气;曰养则不是勉强造作,而是自然而然,两者相注如水乳交融。反反复复,都只是神气二字,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也。
总上可知:“胎”是比喻心神能安住不动,也就是出生定力。道家谓之为内丹或阴丹,须已摆脱了身外的呼吸和身内脏器功能,即一切气化之气的干扰方能形成。到了那个境界,是为“伏气”。就是自然地不觉有内外呼吸之痕迹,而唯一神独耀,故曰“胎从伏气中结”。在此圣胎凝结之同时,内外气息亦自归于寂灭,故曰“气从有胎中息”。古仙曰:“脉住气停胎始结”,陈泥丸祖师曰:“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脉已息气归根,有一婴儿在下田,与我形貌亦如然。”皆可为证。
还有必须知道的,玉蟾仙翁曰:“昔日遇师真口决,只是凝神入气穴”。 气穴,一般都指为脐下之下丹田。实际上所谓气穴,我得真师指授,乃是在静定之中,真神与真气相依相抱而合一;换句话说,即是以气为穴而神凝之,所谓“神入气中, 如在深穴之内”者是也。善乎闵一得真人之言曰:“圆虚圆寂,圆清圆和,何内何外?何有何无?生生化化。一付如如,还返妙用,如斯如斯,成身内身,是名真吾”。此种高级层次功夫的行持,是不拘行住坐卧,只要能祛除一切杂念妄想,不思过去未来,惟用现前一念,将全身放松,与整个宇宙太空法界融为一体,则气自养。如是熏习既久。自见“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矣。
总之,《胎息经》之所指示者,乃是直接从神气入手,而不是在后天幻躯上去纠缠。这符合于老子“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之旨,亦符合于《谭子化书》“忘形以养气”之诀,故在古代气功中,乃是比较高级的层次,除了真正人元丹法乃依同类阴阳而修外,此则是本身阴阳亦通虚空阴阳之唯一可靠而无偏倚之大道,至简至易,至圣至神者也。
至于拙作《胎息经注释》之原稿,本名《胎息经笺疏》,乃辑入了各门各派有关入门之语句作印证而成,将来如有必要,考虑修订单行。若就真实修持、真实受用而言,则正如白真人所云“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 若就最高境界而言,则“举心便错,动念即乖”!总上所述,皆是葛藤,应早承领三百痛棒去! (《气功》1993、1)

金家功夫
——蜀东稀有拳种形意拳支派

金家功夫是由金一望先师(金道人)在川东万县地区的梁平县留传下来的一种功夫。金道人在梁平,一直当作神话人物传下来。据说他平时行踪隐秘,很少和人交往。金道人原籍是蒙古方面的人,拳谱上只记载他是六月二十四日午时生,作为纪念他的月日,但生平为何?没有记载。他在梁平逗留的时间,从传代推算起来,大约是距今一百二十年前后。
他为什么到四川来?相传是因师兄弟间的不和而逃来的。据我揣想,他很可能是参加太平天国反清运动失败之后,不敢回原籍,跑到四川避难的。
他在梁平,前后一共传了八个徒弟,但除李少候外,其余的都没有传人。

金家功夫的特殊风格
金家功夫和其他拳种最大的区别,是反对打桩、插沙等借助外物为道具的蛮练,其次是练功的时间和量不能过度,绝对禁止苦练,把人搞得筋疲力尽。要顺乎自然,始终保持神经清明,精力充沛,每个单式动作的锻炼,有左即有右,左右各一动为一数,每动不得超过十数。
我曾总结金家功夫的特殊风格为两个秘密,五个特点,今略释如下:
两个秘密
第一为开合劲气功。它只有一开一合两个动作,但内容深密,既是吐纳法,同时又把全身的头、肩、肘、手、臀、膝、足各种打法完全包含在内,这是比形意拳更为超胜的地方。它是否因金一望是道人,把道家玄门的炼气方法和姬家武术动作融合而成,不得而知。
第二为操劲五次第。金家练法,都是单式样子的反复操作,由浅入深。第一个阶段为疲劲:是指初学入门,经老师示范,一步一趋,但身手不协调,气浮不沉,两脚无根的境界。第二阶段为抖松劲:是指经过老师不断纠正,手眼身步渐渐协调,全身渐渐松开,气自下沉,两足渐渐稳实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响声时。第三阶段为急劲:是指身手更进一步协调,动作活泼,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时。第四阶段为灵急劲:是指作速度更进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灵敏程度也相应增加之时。第五阶段为快利沾连随合劲头:此时动作更快速利落,脑子里的灵敏程度如明镜无尘,高悬空中,无物能逃其鉴照。动作中具有莫可计数之可变性,能与人不即不离,或攻或守,丝丝入壳,恰到好处之时。
以上五个劲次,从头到尾都要全身松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驭气,以气催形,以心神灵明为主,以气血形质为辅,这同形意拳的先练明劲再转暗劲化劲不同。
五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打人如走路:一切拳种,都有一定的姿态,使人一望而知他是经过某种训练的。惟有金家功夫的脚步动作,与平常走路一样,既自然,又灵便,一点不露形迹。
第二个特点是打人不现形:因为金家功夫的动作本身,即具有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之巧,每一个手法都是这样,所以使人挨打过后也不知道是怎样被打的。
第三个特点是逢人须夺位:金家功夫与人对敌时,仿佛对方就是一块活磁石,自己则是一个铁铸的人。自己总是很自然地紧紧直逼对方,利用物理学二物不能同时并存于一点的原理,直接夺取对方的位置,取而代之,使他无有立足之地。
第四个特点是两手不空回:按与人角斗之时,敌如攻我,最普通的办法,是遮架或避过对方的攻击,再向对方还击;其次,是招架与还击同时并行,连守连攻,连攻连守,但空间上仍有攻守的分加别,不过攻守同在一个时间而已;其三,一出手便是攻击,以攻为守,无须另行防守,而防守已寓于攻击之中,一击不中,二击、三击、四击以至无穷击俱因势而生,绝没有把手收回来再出去的笨办法。这最后一法,便是金家功夫的打法。
第五个特点是奇穷变化、变化无穷:当金家功夫一出手,绝不意味着孤注一掷,而是同时寓有无数可变之势紧跟着,除非敌人已经溃灭,这个态势一点不能放松。
这五个特点,必须在理论上能够彻底明白,知道它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上完全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才可算是真正金家功夫的传宗接代人。

金家功夫与形意拳
金家功夫与形意拳是同源异流。学金家功夫的人不知道,北方学形意拳的人更不知道。这个渊源,是我学金家功夫后,再与学形意拳的人接触并看到了形意拳谱才知道的。
证据在哪里呢?
第一、 形意拳是由山西姬隆丰传出的,金家世代相传,也说金家功夫原是姬家功夫,是由金道人向山东姬家学来的。考山东并无姬家传拳的事,山西说成山东,显是年久讹所致。
第二、 姬隆丰后的重要传人,山西戴龙邦,河南有马学礼。周师传金家功夫时说,金道人向姬家学拳,是同马龙、马虎弟兄一道的。马龙马虎同马学礼、截龙邦蛛丝马迹,明显可见。以此可以推想金道人与马学礼戴龙邦是同时代的人,也很可能还是师兄弟。
第三、 形意拳传到河南的马学礼一支,叫心意六合拳。金家功夫拳谱明明标上,“心意六合第一家——金家功夫”。
第四、 从年代上考查,形意、心意和金家的初期,都是距今约一百五十年至一百七十年前的时代,三家的后学到现在,也都是七、八、九、十代之间。
第五、 两家拳谱上,都有七拳、十二形、四把捶、倒打紫金关、玉门单清,遇敌好似火烧身等说法和词句,不是同一来源,哪有这样巧合呢?!
第六、 河南心意六合的四把捶、是一个八九手的简短套路,金家功夫的四把捶,也一共只有九个动作。
第七、 两家的身法、步法,几乎完全相同,其锻炼方法,以单式动作为主,不大重视套路,两家都同。
金家功夫和形意拳的不同处:
第一、 是金家功夫有开合劲气功作为整个功法的枢纽,形意心意里面没有。
第二、 金家练功的五次第,始终强调用意,讲灵巧,是一贯相承的,特别反对明劲的做法;形意练劲,分明劲、暗劲、化劲三个次第,明劲是刚劲,暗劲化劲属柔劲,是先刚后柔,与金家的由纯柔而刚不同。
第三、 形意心意的六合,是外三合、内三合共为六合;金家功夫的六合,则是外内各有六合。
第四、 心意十形,形意十二形,都是仿不同动物的小套路;金家功夫的十二形,实际都是开合劲的注脚,一开一合之中有十二形,十二形不出一开合。
第五、 形意开拳,各有歌诀,但实际锻炼时,仍以拳为主;金家功夫则专门在七拳上做文章,
由于诸师的嗜好领会不同,有以把和拿法为主的,有以膀子(即肩峰,但不拘于肩的部位,是连整个上臂在内的)为主的,有以气功头峰为主的,有以肘法为主的,有以足击为主的,也都各有千秋。
第六、 形意拳多偏重功力深厚;金家功夫则更强调变化莫测以制人。
综上金家形意既有许多不同,我为什么断定是同出一源呢?因为以上的不同,仅仅是功夫内容风格上的差异,这在各派别中都是有的,即就八卦掌说,同是董海川传出的八母掌,程延华、尹福、梁振普三人的动作,都有明显的差异,何况金家形意到现在已经历了一百年以上呢!
金家功夫,外有上虽不受看,然朴质无华,别具一种风格,有它的精深内含。你若真正掌握了它,在强健身心与自卫御侮两方面,都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之妙。但我从来不愿传人,因它的技击性太强,若武德不好或青年气盛,很容易动手伤人,同时它的内容比较深奥细致,也不是一般心性浮躁、浅尝辄止的人可能学好。鉴于目前知道金家功夫的人很少,间有关金家功夫的报道,也存在着错误,为了不负历代祖师留传这一功夫的苦心,故乐于写此简介,请同志们指正!(《武魂》1987、2)






杨氏首徒武汇川及其门生

我读了《武魂》杂志一九八五年二期孟正源同志“谈太极拳推重手”一文,内中讲到他在二十五年前曾从杨氏太极拳传人澄甫先生弟子武汇川之侄武云卿老师习杨氏太极拳,武老师颇重视推重手的练习。应不应当推重手?怎样推重手?如何掌握重的程度,时间和运动量等问题,这里姑且不谈;由于他提到了武汇川及其侄武云卿(即武贵卿),触动了我久已蓄积在心中的有关杨氏太极拳重要传人武汇川先生及其弟子的一些轶事,在各个武术杂志上还不见有人报道过,可以说是在太极拳传播史上的一个不小的漏洞,故特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报道如下: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七年一段时间,我在上海江湾读复旦大学高中部(预科)和本科。一九三三年,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带领他的学员来我们学校表演武术,随后我校由吴剑岚教授(他是武汇川的弟子)带头成立了国术研究会,并发贴请上海各武术社来校表演,共到五十余人,都是武林高手,武汇川先生和他的入室弟子张玉、吴云倬都在场。各门各派的精彩表演,当然胜过中央国术馆的一般学员。其他门派不说,在太极拳方面,张玉和吴云倬表演了武当对剑,武汇川先生则和吴云倬表演了太极拳活步推手、大履和散手。他们二人的身体重量都在一百八十磅以上,看起来似乎不会怎样灵活,谁知二人一搭上手;四脚如蝴蝶穿花,落在体育馆的地板上,一点没有声音,而身手翻腾起伏,如神龙天矫,尽管变化无穷,却似胶黏膝附,不即不离。每当武一发劲,吴则惊惶失措,辄被抛掷寻丈以外,其失重落地之势,犹如山崩地裂,地板下面的楼板子嚓嚓作响,如摧折一样,使观众大开眼界。所以事后学校即聘请吴先生来校担任太极拳教授作为体育的一课。我的太极拳就是从他入门的。
当时上海武术界一致公认杨式太极拳功夫,除了澄甫先生本人,就要推武汇川先生为第一。武在上海所办的拳社榜其名为“杨氏首徒武汇川太极拳社”。武先生原籍河北昌平,为澄甫先生早年入室弟子,身体伟岸,技艺精湛,教徒严肃认真。他的门生很多,主要的有张玉、吴云倬、武贵卿三人。张玉是上海的推手名家,过去曾有报道,吴云倬与武贵卿二先生,功夫也不在张玉之下,吴在上海办有“用中太极拳社”、可惜在解放后的灾荒年月辞世了。现在张玉和武贵卿二先生还健在,我一九八三年到上海,还特别前去拜望了武贵卿先生,这三人都是得到了杨式太极拳真传的人,与一般徒有虚名的人不同。
至于武汇川先生本人,由于多种原因,只享年四十七岁,急病暴逝(大概属于急性肝坏死)。我当时曾参加吊唁,与陈微明先生同席。我还记得陈先生说:“大师兄像金刚一样的身体,我们这些人谁也赶他不上,然而他竟这样早逝,真是武术界中不可补偿的损失,这也只能说是死生由命了”。一九四二年,我在成都入杨式太极拳澄甫先生另一重要传人李雅轩先生的门墙。李师与我多次闲谈,于其师兄弟中都少所赞许,惟对于武汇川先生则谓其真有本领,功夫既深湛,又全面(指太极门中所有推手、散手、刀剑、枪等无一不精)。当澄甫先生在世时,只有武可以同他对练。虽然也免不了要被挫败,但比起其他师兄弟在杨师面前就强得多了。李师又说武的徒弟张玉功夫也不错,曾在杭州国术馆与该馆推手很有水平的杨某较量,一出手杨即被打得腾空飞起,跌出一丈以外。可惜李师和吴云倬、武贵卿未接触过,尚不知他们二位的功夫与张玉是伯仲之间否。(《武魂》1987、2)


论峨眉宗气功方法

——周潜川《峨眉十二庄释密》浅评
从周潜川所著《峨眉十二庄释密》、《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二书来看,峨眉宗,传自峨眉,虽然不一定真是峨眉山上,但一定是川南峨眉附近的一个偏重养生实践的派别。其内容是道、佛、药饵与武功的合一论者。静功中的周天搬运法与归一清静法,前者是纯道家的,后者则是佛家也参有一点道家的,如五色反映五脏的说法。二者都讲得很细致切实,这证明他们有真本领,是值得参考取法的。不过舍气从脉的说法,与道家北宋的见解有点两样。
中国武术,很早就是南北派的区分,而南北派中,又各有其内家功法。此内家指具有高深的内功而言,与过去所说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有别。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金家功夫等内家拳法,完全是北派的东西;峨眉十二庄的内容,则完全是南派的作法,与杜心五传达室万籁声的自然门功夫,有些接近,它虽然强调属于内家功夫,同样的讲究柔道,但与北派内家功夫的以心行气,从内到外,从下到上,则完全不同,而且恰恰相反,专讲以外引内,不过内容繁琐,不如太极、八卦等有汇总诀窍。
其六大专修功的虎步功、指穴功周氏书中已有介绍;重锤功当是纯纯功当是纯用以制人的;缩地功当是轻身术;县囊功是收缩睾丸的;涅磐功当是定法,所谓静功的前奏。至云纽丝拳是综合各式的练功方法,比较“推手”一类的方法要精细些,则显是抑他扬己,同时也证明他不懂什么是推手了。因为纽丝拳不管如何复杂精细,终是自己的造作,与握手听劲的舍已从人,根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动功多模拟动物,如金家功夫中之熊出洞、鸽子入林、鸡形步、白鹤亮翅;形意中讲鸡腿、龙身、熊膀、鹰把并十二形;八卦中讲龙形、猴相、虎坐、鹰翻皆是。故峨眉宗亦有鹰爪、虎爪、游龙、翔鹤等,盖同例也。又动功中有兼技击者,有不兼技击者。如金家、形意、八卦,皆偏重技击者,太极则养生技击并重者,峨眉派则偏重养生者。他如五禽图、八段锦、易筋经,则是专以养生见长者。鄙意动功终以太极拳为最高妙,其次金家功夫的开合劲,法简效宏,是鲜有其匹的。峨眉派功中虽亦兼技击作用,但远不如北派之内家拳法也。
峨眉宗讲内外九气,确是分别精细,炼气功夫由浅及深,由粗至细,是有这亲的历程的。在太极功夫中,讲自然呼吸,虽不强调划分九气,而九气已寓于其中。金家开合气以传授不同,初功口呼口吸、鼻吸口呼、口吸鼻呼都有,至鼻吸、不呼不吸、神阙呼吸、呼吸无碍,则到静功时方有之。专讲静功者,则入手最低的只讲鼻吸,以至不呼不吸,化神还虚,极少用口者。
峨眉宗说佛家不重气功,其实也不尽然。我们可以这样说,禅家是不重视气功的,因为他已把握住了本地风光,无修无证。如天台宗的六妙门,是把气功视作达至佛果的重要入门的。尤其是密宗当中的无上瑜伽,将气脉功夫列入二三灌顶修法之内,认为舍此不能即生即身究竟成就,是非常重视的。不过佛家的气脉功夫,是建筑在高深的禅定之上,不似道家建筑在生理物质同基础之上的自然,那是事实。峨眉宗认为锻炼筋骨脏腑,以祛病延年为目的,则佛家不及道家,尤以结合炼功和药物服饵的方法,更以道家为优胜,这是很正确的。
峨眉宗自认得佛、道两家之长,查丹道家的极顶功夫,当推三元丹法,万其龙虎并用,三家相见,金鼎火符之道,确能夺神功,改天命,但此宗尚未足以语此。而佛家的极顶功夫,如禅宗之见性,密宗之大手印、大圆满,非定非不定,一得永得,一修百修,也不是此宗所难望其项背的。但在他新气功诸书中此二书要算比较高深的,这也就很难得了。所以我除了节录其气功的精粹作法与重要理论观点而外,特作浅评如上。(《气功》1987、6)



纵谈道家柔气功

我国古代讲究养生的人,大都特别注重气的因素,所以人们称养生家为炼气士。炼气的方法,随派别传承的不同而有异。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它分为医疗的、武术的和宗教的三大类。三大类中,又可以分派、分系、分门,各各不同。我想强调一下宗教类中的道家柔气功。
我为什么不强调医疗、武术的气功,宗教中又不强调佛教或印度教中的气功,而着重强调道家柔气功呢?因为医疗气功,偏于治疗的消极面,不够积极;武术气功,偏于技击的辅助面,于养生有距离;宗教当中的佛法密宗及印度教的瑜伽气功,则是以修刚气为主,于年迈体弱者,均不适用,远不及道家柔气功的细致精深而自然,不拘年龄大小,体质强弱,都可以实践修习而无害。
为什么叫柔气功?柔是与刚相对而言的。佛法密宗称深长吸气而久住丹田的宝瓶气修炼法为修刚气,用于年壮体强,气血旺盛之人,能迅速获效。反之,任气自然出入丹田而不用住气之法,曰修柔和气,见效虽慢,但无流弊。其在道家,修气以救助衰残。衰老之躯,唯柔气为宜。涵虚真人云:其为气也,至小至柔,以曲养而无害,则聚乎虚空之中。是明言柔气功的修法特点了。休道柔气功效力缓慢,实则气功之中,柔气最为深密,亦如武术之中,刚猛者多粗浅,而柔软之内家拳法,则每高深精微,其中大有无穷之秘奥在。
过去的道家,受时代的限制,同时也受道教的影响,故在思想言论方面,不可避免的有不合科学的地方,当用一定的历史眼光去看待。其中还有一些说法,应持客观态度,暂时保留仁智之见,以待他日事实之证明。
世界宗教很多,最盛行的,如基督教、回教,完全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真主、上帝、死后升天之上。唯有道家不同,他们讲盗天地、夺造化、“我命在我不由天”,种种修法,都是与天争衡,要即生即身兑现的。佛教大乘也与此相似,讲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教主与信仰者之间,是平等的。不过佛教的气功,倒是小乘禅定和大乘天台止观,多有可供参考处,至于无上密宗的诸多方法,观修甚难,对学者的年龄体质有严格的限制,就养生这个角度说,是有距离的,所以我不取它。
道藏分三洞、四辅,号称五千余卷,其中伪造滥收者十居八九,能够作养生参考资料的,实寥寥可数。然即此寥寥可数之资料,研究大不容易。不问著述或注疏,由于各人所事不同,所证不同,各凭所事所证以立说,隐语譬喻,异说纷坛,矛盾重重,莫衷一是,不因师指,此事难知,故古语云:“饶君知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缘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阴阳大道有种种分别,同类阴阳、虚空阴阳等法,因已超出一般养生范围,故不论及。本身阴阳的修法,即修习柔气功,一般虽也称为内丹术,但严格地来说,只是清静修法,也就是所谓修道(也称清净丹法),与真正内丹术,亦是有区别的。真正内丹,亦称内金丹,乃相对外丹或外金丹而言的。清静修法的所谓内丹,乃是北派之学,而真正内丹,则是南派功夫。此二者的分别,过去只有陈撄宁先生谈到过,其他知道的人是不多的。
清静修身之道,也有小药、大药、小周、大周、三车、三田、百日、十月、三年、九载、结胎、脱胎、温养、沐浴、乳哺等说法,但只要真正掌握入手门径,犹如欲赴北京,辨明方向,自然走一步,近一步,虽是迁缓,终有到时。其他种种比喻说法,不要管他;因人身气脉不同,行功巧拙不同,绝不能按图索骥,机械以求。至于真正内丹之法,则好比乘火车以赴北京.虽也有一定的程途和站次,但迟速大异,并且自身是不大费力的。
道家的主要经典《悟真篇》有数种注解,都不是指的一个事情,但理是相通的。吾师常说,丹经有理、事与法,一定要分辨清楚。理虽一贯,事与法则是随门派传授而有分别的。理可自悟,事与法非师指难明。故云“性由自悟,命假师传”。因性中即寓有理啊?
性是性,命是命,神是神,气是气。然古哲为何又云:“性命非二,神气一物”?气与命是物质基础,性与神,实即物质所发生的作用,所以佛家也有“心气不二’的说法。就养生角度说,道佛的所谓心、性、神等,都是指物质在大脑的反映,与一般所说的唯心的心,是大有区别的。在两家做功夫当中,往往有种种境界出现,古哲谓之魔事,实即气脉幻化,因其都有物质作基础,故云“虽幻亦真”。
道家的所谓至人、神人、真人、仙人,实际就是因修气功而能发挥一般人所不能具有的能力的超人,不要把他看得过分高远神秘,而是任何人只要肯下功夫都可做到的。因为人身即是物质,凡物质都具有一定能量,不过一般人只知不断发挥他现有的能量(如视、听、言、动、思考等本能),而不知含藏、蓄聚、扩充、变化,以发挥更大的能量;道家则能利用身内之丹田、脉轮等犹如锅炉、管道、反应堆,能够把身内的某一些材料锻炼加功,发挥出比常人更大得多的能量。从理论上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道家柔气功的修习,是以气为药,以神为火,以丹田为鼎炉的。陈虚白《规中指南》的玄牝、药物、火候三论,即是此法的注脚。可惜内容有点拉杂,反使学人有不着边际之感。
关于养生的积极措施,专赖锻炼,而锻炼之法,上者炼神,中者炼气,下者炼形。大概炼神者,可以兼摄气形;炼气者,可以兼利形躯;但若专炼形质者,不一定能养气,专以炼气为主者,也不一定能安其神。若就功效之快慢难易而言,则又下者较易较快,上者较难较慢,但也不是绝对的。
中下乘气功,有内壮、外壮之分,内壮气功,炼气入骨,功成之后,外形多瘦削,甚至枯瘠如柴,但内脏坚实,精神充沛,确有延年益寿之验。外壮气功,大都肌肉臃肿,神气外露,过去走江湖,耍杂技者,十之八九是此类,虽然也有气贯全身,承受重压,睡卧钉床等功效,但从养生角度看,不是正途。
武术当中的易筋经、五禽戏、童子功等,都是属于中下之流的内壮功夫,故见效都比较容易。但是这种功法,总以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龄以内去锻炼为宜,超过了三十五岁去炼就难了。故有“童年炼气功,一直向上冲,成年炼气功,老是不见功”的说法。
这里必须指出,以易筋经、五禽戏为名的功法很多。此处所指的易筋经,有三十二导引,外有推揉、拍打及炼功器械等,此功是我在大学时代,从黄克刚老师处得来,当时曾辑著《易筋经真传》一书,油印了百多本,可惜在十年浩劫中,原稿与油印本都荡然无存了。此处所指的五禽戏,与上述易筋经同出一源而更精练,此功由巴县王礼庭传出。吾友张觉人君曾将其法写成《五禽气功》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礼庭,平江不肖生恺然在近代《侠义英雄传》中曾大肆渲染,虽不免言过其实,然治好沉疴,且变成了重庆地区的一代气功名师,确是事实。其书不是泛指一般的所谓易筋经、五禽戏功法。它的行功方法,都是着重内敛而不是外张的。
真正最上乘的同类阴阳法,对年龄是没有限制的,而且专门是为救治衰残而设,古称百二十岁皆可还丹,又说只要有一口气在就可返还,正是指此。但此种方法,条件最难具备。另一种是真正掌握了本地风光,可以一了百了,但这是有关智慧的问题,也勉强不来。
即中下乘功夫如易筋经、五禽戏等练成,骈指可贯牛腹,恻掌可断牛颈,寒暑不侵,刀剑不伤,世人无不目为奇迹。然在真正养生家看来,皆艺成而下之事,不足为法。唯至德成,方是上乘境界。如何是德成?慧而不用,含宏光大,积累长久,与道合真,司马承祯已言之矣。
道宗诸书,至难辨析,我前已言之。纵然穷理已至,然人我之见不除,此山彼山屡迁,朝秦暮楚,徒延岁月,一曝十寒,效验不著,所以闵真人有“好为苟难,耽误一世,作异矜奇,全不济事”之戒,宜三覆之。
此道见理明彻,可以头头是道,无入而不自得;若未得真旨,则又触途成滞,障碍重重,所以穷理之功,极为要紧。
我在1965年3月,总结养生研究之后有感,曾作俚歌,到今天还是适用。今附如下,作为本文的结束吧!歌曰:
“养生之术广无边,深则入圣浅延年。研穷法理四十载,不离阴阳是真诠。本身同类虚空别,精气与神总相连。真假先后须细辨,毫厘差错隔天渊。”
此上总起,下分述。
“六度之禅最为高,养生极则难比肩。铅汞阴阳都扬却,人心不起道心圆。先天之先唯此是,法身炼就色身全。同类虚空皆可摄,体用动静相循旋。”
此上论佛道二宗最高之法。首句指佛法,次句指道家法。
“龙虎并用大丹法,身外阴阳颠倒颠。南宗真秘赖福德,缘浅智劣隔万千。此唯吕祖丰翁辈,逍遥自在伴花眠。”
此上论道宗特别不共法。
“除此之外是渐乘,由后及先次第迁。炼精化气气化神,还虚合道亦通元。唯是见低行多阻,转舍转得要志坚。若无明师亲口授,半途而废莫怨天。”
此上论渐乘,明六妙门、五忘诀等皆是。
“太极拳法本武技,松匀稳静尚自然。此中高低大不同,高者养生兼寓焉。动静浑融神气忘,无象之象势翩翩。于此若能契至理,何必逐末问汞铅。”
此上专论太极拳法之高者。
“我生缘遇特胜人,彻研大法追古先。不是师尊默辅佑,岂能豁悟比高贤。誓当奋起答圣德,一心直证未生前。”
此上自庆自勉之辞。 (《气功》1987、10)







中国丹道真正筑基法
一、引 言
一九八八年三月,《气功》杂志发表申自强先生的《筑基原有阴阳法,金丹不与一般同》一文以纠正刘化冬先生《金丹真传释秘》之谬误,敢于对中国丹道高级养生气功的敏感问题畅所欲言,空谷足音,令人振奋!但据个人管见,撇开现在一般借用的不是丹道家筑基的所谓筑基不谈,在丹道家的筑基,实有两途:一途是栽接法,另一途是清静法。应当说是“筑基原有两段法,清静栽接本不同”根据申自强先生的提示,明显地把栽接法错说成阴阳法,并以它为正宗,带有轻视清静法的意味。实际上,栽接法只是专指三元丹法中的人元金丹之学。按丹道家本有天元、人元、地元之三元和栽接清静之两途,而阴阳二字则是贯穿在整个三元丹法与栽接清静两途的。故吕祖《指玄篇》云:“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本人在《纵谈道家柔气功》(《气功》1987年第10期)中,把它分为本身、同类、虚空之三种。
有关天元、地元之学,目前已成绝响,此间特将栽接清静两种法门的筑基概况扼要叙述如后:
二、南宗接命,利用身外同类阴阳不断添油法
此是丹道家最高深、最隐密的以术延命之术,也是丹道家入门下手修习人仙的第一步,与后面的得药一步功夫相比,是很粗浅的。但它同时也是入道的铁门坎,这个门坎过不了,后面的一切高深功夫都无所依据。如勉强为之,必招致丧身失命之险!所以说:“筑基未毕,不敢得药”。又由于这段功法历时较久,耗财较巨,故又有“得药容易,筑基最难”的说法。
本法利用身外同类阴阳,以我家为阴,彼家为阳,性在我家,命在彼家。本法的主要根据是《内经》的“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上阳子陈致虚曰:“只此二语,尽露金丹。”(上阳子参同契分章注第三十二、法象成功章引黄帝岐伯问对)其次是《参同契》、《悟真篇》、《入药镜》、吕祖三丰著作。但这些著作大都满纸铅汞水火,比喻说理的多,而未谈实事,且节次不明。惟孙汝忠《金丹真传》,把整个金丹功夫如画龙一般将金龙画出,只欠明师口诀指出实事,作最后之点睛而已。所以此道高明的老前辈说:“若能经高人指示,了解《金丹真传》的内容,许你是人元金丹功夫的真知者。”我们且看他是怎样说的。
《金丹真传》第一节即是筑基。歌曰:“若问筑基下手,须明橐龠玄关。追他气血过丹田,正是填离取坎,血辨爻铢老嫩,气明子午抽添,功完百日体成乾,到此人仙不远。”注曰:“筑基者,身为丹基,筑之使固也。橐龠者,筑基之具也,古云筑基先明橐龠,炼己须用真铅是也。玄关者,丹之门户也。血属阴,气属阳,俱从外来,必须追取,乃过丹田,己为离,离之中爻,虚而为阴,彼为坎,坎之中爻,实而为阳,追彼气血,入我丹田,是为填离取坎。血之老嫩,关乎时日,故当辨爻铢,气之抽添,防其寒燥,故当明子午。百日功完,则离得坎之中爻,实而成乾矣,此人仙之事也。”由此上溯,则有张三丰《玄要篇》后天筑基歌曰:“气败血衰宜补接,明师亲授口中诀,华池玉液逐时吞,桃坞琼浆随日吸,绝虑忘思赤子心,归命复命仙人业,丹田温暖返童颜,笑煞顽空头似雪。”又《无根树》词曰:“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还有医书《寿世保元》癸集中,原有神仙接命秘诀一节曰:“一阴一阳,道之体也,二弦之气,道之用也:二家之气交感于神室之中而成丹也。万卷丹经,俱言三家相会,能知三五合一之妙,尽矣!概世学仙者,皆不知下手之处!神室、黄道、中央,戊己之门,比喻中五,即戊也。真龙、真虎、真铅、真汞,金木水火四象,皆喻阴阳玄牝二物也,炼己、筑基、得药、温养、沐浴、脱胎、神化,尽在此二物运用,与己一毫不相干,即与天地运行日月无二也。《悟真》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即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此诗言尽三家矣。”(按此道前辈云:医书《寿世保元》之作者龚云林与《金丹真传》之作者孙汝忠之父孙教鸾本为安祖思道之门人)──这都是道家南宗初步筑基功夫的明白说明,可资参证。
此栽接一法,我还必须指出,自古及今,千千万万学道者之百分之九十九俱错认定盘星,以彼家异性之暖气为药,实行三峰采战之术,所谓铸剑筑基,此是假阴假阳,金木间隔,水火不交,吕祖斥为泥水丹法,所谓“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之类。凡以此为道者,不罹国法,必遭天殃,与古哲所指之真正南宗筑基法,风马牛不相及,大宜注意!
总之,人元金丹的筑基法,是把人体生命当作一盏明灯,除了扭小灯芯,节约灯油,严防外风,不被吹灭之外,还不断向灯中增加油源,使灯长明不灭的办法。可说是最具体最科学的人体化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筑就丹基,达到发白返黑,齿落重生,恢复到十六岁精神气血充足而未泄之乾体。可惜欲修此道,法、财、侣、地缺一不可,其条件之难,张三丰谓必福德过三倍天子,智慧胜七辈状元。末法时代,福薄缘悭,千千万万学道人中,又难得有一真知此道者,何况纵得真法,因缘不偶,亦只好望洋兴叹,抱道而终,反不如北派清静功法,利用本身阴阳,修一步,算一步。曹文逸仙姑所谓“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之为优也!这是本法的不足之处。
三、北派清静功夫,利用本身阴阳,将性立命,摄取宇宙之精华法
本法理论根据,主要是《老子》、《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学说:“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变六十四卦”。《黄帝内经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们都认为天地人三才一贯,宇宙是大阴阳、大天地,人身是小阴阳、小天地。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世间万事万物,皆合具阴阳。顺而行之,从无到有,则愈衍愈繁,若逆而行之,则从有入无,“万物皆备于我”(孟子语)。故学人下手立基,首须收摄六根,调息入定,则返本可以还原,归根即可复命。
栽接法与清静法相比,前者是顿法,后者属渐法,前者行功,纯赖外力,非有福德因缘不行,后者行功,只要勤奋,大可自力更生;前者的行功层次,是筑基、得药、结丹、炼己。后者则必先炼己,始可筑基、得药。前者是术,如作化学实验,故差毫发,不成丹;后者是道,道法自然,故入手即要还虚。此两者讲阴阳虽同,外表名词也一样,实际上内容迥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途径,两种法门。
在清静法门中,以性为阴,以命为阳。所谓性命双修,炼精化气,性是指先天元神,命是指先天元气和元精,必须人由后返先,在静定之中,玄关显现,六阴之下,一阳来复,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始能招摄先天之一气以为吾用。这种精气神,乃是宇宙之精华,与淫欲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大有区别。
栽接法的筑基,是没有周天的。必须筑基已成就,就才有药可得,为了迎外铅以制内汞,方行开通三关于前。其通也,亦纯是外力作用。北派将性立命,则首须性功圆成,即《天仙正理》所谓“最初还虚”,于虚寂之中调药采微阳,真至小药发生,方有河车之验,即是小周天。如是不断产药运行,日集月累,精气愈炼而愈精纯,元神愈炼而愈灵明,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从量变到质变,方有基成之验。即此最初还虚入定之功,西派称为“钻杳冥”,以李涵虚真人之姿禀,犹言在洞天中学钻杳冥七八年,然后稍有把柄。今之所谓周天者,则小周大周,俱可于数十日甚至数日完成,以正统丹道家眼光视之,直是痴人说梦耳!
四、结 论
两种筑基法既然不同,自来清静栽接,互相水火,后者且谓清静法门,哪怕已到入定出神,得有多种异能,然亦只是玉炼之功,空中楼阁,命非己有;若是金液还丹之法,基成无漏,铅来制汞,结成内丹,人仙事毕,天目自开,自有神通,这种神通,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从《金丹真传》看,虽强调身外同类阴阳栽接为捷法,然亦承认身内阴阳清静修法为正途。
至于功验,由于方法不同,其在身上所发生之感应,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在最后还虚合道,一般都是最高级的性功,所以《悟真篇外篇》,与禅宗一鼻孔出气,而张三丰《大道歌》也说:“如是十月功夫毕,器皿丹房一撒空,入深山,抱元一,万事皆空不费力,寒暑饥劳不可侵,巍巍九载面墙壁。”
以上筑基功法二种,我闻如是,是否有当,敬质高明。(《气功与科学》1989、2)

海印按:尚师又有另外一文《也谈筑基》,内容大同小异,不重复与上文同者收入如下。
什么是筑基?用道家的话说,也就是以“身为丹基,筑之使固也”。身如何能固?尚赖“添油接命法”。
自来丹道家重实事作法,不重空论虚华,所谓“侥君口似悬河水,终为阎王殿上魂”。笔者学道多年,根据诸师秘授,接命之术,约有三途:一是一般养性练气,尽其天年之法,二是真正南宗的利用同类阴阳不断添油法,三是北派、东派和西派的深功将性立命,收摄宇宙之精华法。此上三途,每一途中复分种种门派支流,兹为略示其内涵如下:
一般的养性练气,尽其天年之法:这种修道方法,古哲称有举为“以道全形”。其主要关键是清心寡欲,固守后天精气神三宝,勿使浪泄,使饮食起居有常,净除一切不良嗜好,避免自然界虚邪贼风,则肉身可以安舒自在,身安则气调,气调则心静,自有不同于一般世人的终日奔忙,逐利争名,醉生梦死的境界,再能修习适当气功,如种种以静为主的静坐法、调息法,以至太极拳的动静交修法,更或以精妙药物、丰富食品为补助,人身生命好比一盏明灯,所有这些修习法,好比把芯灯扭细,不使灯油有一点儿浪费,将四周遮护起来,不让风吹熄灭,并以一定后天之物增强生命力,则自可达到却病益寿,尽其天年而去之效。但是所修的精气神,仅仅是后天三宝,没有不断转化增进的办法,不管你怎样节约防护,总有油干灯熄之一日,故只能是以道全形之事,这个道是指后天之道,与大修行人的先天之道是有根本区别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