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演说与意译
江山闲人著
一九九八年三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般。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苦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各种《心经》译文,断句有所不同。本文作者另有心得,希读者细察。为使初涉佛学者容易理解一些佛教名词及术语,以及为此阐述一些观点,特重点解释一些《心经》中的名词术语。
一、般若波罗蜜多:
梵语(古印度语种)音译。汉语的意思是指: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也是度的意思。总言之是大智慧到彼岸,是大乘佛教的学说总称。
二、菩萨:
梵语音译:菩提萨缍的简称,又称觉有情。汉语的意思是修行有大成就的已获得很高果位的修行者。
世俗上也指一种所谓的“神位”,在佛教中次于最大神“佛”。在菩萨以下为“罗汉”。其实这只是世俗的分别心造成的。例如文殊师利一菩萨为众佛之师,早就成就佛果,在释加牟尼佛传法时代,辅助世尊而行菩萨道。著明的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其实佛、菩萨、罗汉都是指已经觉悟的修行者,乃至达到很高等级和为完成教化任务的众佛。
三、五蕴:
内容为:色、受、想、行、识。泛指人的五种感觉。
色:是人对外部物质世界一切和认识。也是对物质世界的总称。也指眼睛所看到的。
受:人的触觉能力以及各种感觉能力。
想:思想、思维。头脑进行的一切思考活动。
行:指行为,也指修行方法。泛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支配下的行为准则。
-1-识:指判断能力,识别能力。这是建立在个体认识水平上的。
①舍利子:
⒈成道的人死后火化所得到的彩色结晶物被称为舍利子或舍利。
⒉成道后的法身。
⒊在《心经》中也指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徒弟舍利弗的另一称呼。
五、苦集灭道:
佛教教理的四圣谛。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对人生的总结,是佛学的基本教理,也是佛教看待物质世界的方法。
六、涅般:
梵语熄灭的意思。修行的高成就,达到一个无任何烦恼、痛苦的境界。具有多种形式。在《心经》中是指不论肉体是否存在,解脱后的“佛性”到达彼岸是必然的。
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修行者所能达到的一种修行高境界。
八、咒:
指一种具有特定力量的语言。
九、色:
五蕴之一。指物质世界。感觉到的一切。
十、空:
指精神世界。生命体所能察觉到的一切。
-2-《心经》演说
佛教经典,实在是多不胜数。那些具有一般常识但又对佛教产生兴趣的人,读经典是多么艰难,即是佛学专用名词、术语,又是古汉语等难关。
每一个对生命本质意义感兴趣的人;每一个对人生要探索的人;每一个对医学高层次研究的及所谓“气功学”高等级研究探索的人;每一个对哲学有研究的人;每一个与佛佗在世时一样对人生产生重大疑问的人,等等,要想达到高层次,达到真理的彼岸,都必须研究、学习佛教经典。
《心经》是佛经中比较短小的一篇,是从《大般若经》中摘录出最精华部分,共有二百六十字,五十四句。是一部众经之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据说口诵即能消灾避祸。
修行者的必读之书,证悟之书。
自唐朝的高僧玄奘大师翻译后(也有许多翻译的版本),历代都有许多高僧大德讲述学习心得与注释。因为《心经》简短明了,容易记诵,贤愚共赏。但是懂得真实意义是相当少的,讲解者、注释者众多,各执己见,其实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层次的认识及修为的不同的表现而已。随着开悟程度的提高,对《心经》的认识也随之加深。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第十九回中全篇记载了《心经》,但一般读者大多不会注意作者的用意。
《心经》讲了些什么? 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 描述了一个大开悟修行者的修行体验,参照物质世界的境况,描述超越物质世界、因果世界的境况。
第二,描述了“佛性”,也称“本来面目”的表现形式和修行到此的意义。
第三,当时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传授心法与咒法。
题目《心经》的心字,突出了“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主题思想。修行就是修“心”,所谓“达磨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
世尊在此经中赞叹“般若波罗蜜多”,是成佛的门径,又称是无等等咒等等,在开头却讲是“行”字,而且是“行深”;过去解释大多是直译为智慧,笔者结合本经的第三句“照见五蕴皆空”。一个“照”字,说明了这个智慧是出世间的大智慧,它有光!否则不会“照”!
《心经》中用的佛教特有名称“智慧”结合现代文化背景,这个词较模糊,通贯全篇,因为是描写三种不同的智慧形式,因此显得不容易理解。这个智慧,笔者以为可称作“佛性之光”。
笔者根据修行的体会认为,以“佛性之光”论及意思较为贴切,对全篇毫无障碍。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体会,有待大德指教。
自在菩萨,有人说是观世音菩萨,笔者以为是指一切获得这个“佛性之光”的修行者,他的佛性之光显现,即能照见五蕴皆空,这是获得自由自在境界的大修行者的体验,结果是能度一切苦厄。
《心经》描述,在“佛性之光”观照下,修持者发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得到了统一,即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由于物质世界(色)作用至于人体(色)所产生的受、想、行、识,都改变了意义,这些是论述“佛性之光”与外在的关系。
释迦牟尼佛进一步论述“佛性之光”本身的意义,他说“佛性之光”是一切修行法门修到佳境的现象(是诸法空相),它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性质,所以在“佛性之光”本身的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是纯精神方面的,是一切的本源,它本身既不是物质样的显现,也不存在受想行识的感受与活动,同样也没有那些色声香味触法……等等。世尊用了许多字来描述和称赞这个“佛性之光”的效果。
菩萨要靠“佛性之光”达到自由王国的彼岸──涅般。
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也是依靠这个,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世尊再三强调“佛性之光”是最高级的修行成果,称赞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修行到“佛性之光”显现时,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这“佛性之光”就是真理的显现,这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不能和物质世界的有限方法去理解去解释、表达,人们对物质世界还远远不能深入理解,何况去解释世界的本源。因为“佛性之光”实在是只可比喻,直接是说不清的。那些用五官不能直接认识和表达的事物,只能用间接的方式表达。
在《心经》最后部分,世尊传授修“佛性之光”的心法。心法是不立文字的,师父以心传心才能得到,这是个两相情愿的事情,所谓“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这传心法的师父,即“在世佛”,也称为“明师”。只有他才能传法,再加上他对徒弟传的特定语言的咒语,以保障徒弟的修行成果。咒语本身意义并不重要,师父传咒的能量才是主要的。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他传授给徒弟的心法和所谓的“咒语”,六祖慧能大师的“传心印”等,其实质是佛(也称作明师)的光在帮助徒弟打破被业障包裹的“佛性”,使徒弟的“佛性之光”充分显现,超越业障。
-5-真正在“佛性之光”的照耀下,修行者才成为真正的修行者,这时候他才能真正入定而不会走火入魔,才能把所谓戒律当成生活的必然性。才可实行真正的六度和戒定慧三学。否则那是用泥水洗澡、越洗越脏。
《心经》描述了一个光明美好的境界,每一个修行者修持的一个目标。在修行的各个阶段可以对照这些境界的状况去证悟,是否有个人主观的那些欲望、愿望;物质世界的利益等,对苦集灭道是否不执著,对生老病死还有无恐怖的感觉,对于智慧(因果世界)是否还感兴趣,得到什么果位作为成绩等等,这些都是修行的阶段性境况,都是渡河的船。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河,需要坐各式各样的船,但不能执著这些船,到达彼岸才是目的,渡过河后就不能再坐船了。所谓“得鱼忘筌”,得到鱼后,把打鱼的工具放下,手才有空去拿鱼。
人生的苦恼来源于“五蕴”,归于一点即是无穷无尽的“欲望”,“欲望”即是苦恼,欲望像风,苦恼是浪,无风不起浪。
对于有无限欲望的人来说,佛有无限多的法去克服它,每条法门都是通向真理之路。但是,路是为要走的人设立的,法门是为要进的人敞开的。
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不同的修行课程,《心经》描述的课程是最终课程、最高课程。
每一个人都在修行什么呢?通俗的讲是要修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如人生观,有的人认为人活着是向社会索取,个人占有物质财富越多越好,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欲望为目标,个人效果为目的。另外有的人则认为人的一生除了维持生命基本需求外,就是把其余的一切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其他需要的人,包括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理所当然,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改善自己的人生-6-观,最终达到后者的境界。而佛学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一切物质财富都不是永远存在的,谁也无法占有,只是暂时使用而已,说到底,到死的时候,一个人能占有什么呢?
再是价值观:有人认为黄金最贵重,最有价值,他就艰苦奋斗地积累金钱。而有的人则认为百无一用是黄金,一不能吃,二不能空,它与人的生活,生命活动毫无关联。
世界观方面:有的人妄图把自己的思想置于别人,强迫人们接受他的理论与思维方法(世界观),人为地划分是非界限。须知是非界限也有其阶段性、地域性,符合外在的条件材呈现合理性,若失去存在的条件,是非概念也非是非标准。
宇宙间的法则之一因果律,是佛教教理之一,非常简单的解释因果律即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有生生世世的果报(业障),所以在六道中轮回,不能解脱出去,所以只有佛(明师)才有能力使人解脱轮回。
世尊及成就佛道的修行者,他们已经驾驭了时间和空间,超越了因果律,即《心经》描述的“远离颠倒梦想”,“无智亦无得”。不会改变别人的思想与生活。除非他人需要帮助而且有要求才去介入别人的因果。
所谓“佛法无边”,佛的力量是最大的,即可以为任何需要的人打开被业障包裹的本来具有的“佛性”,从而露出“光”来。
当然要按照因果律承担徒弟的因果,不然的话,徒弟的果报不会消失,到什么地方去了?修行的目的就是解脱轮回、超越因果、修行成佛。成佛即是开发出“佛性之光”而已。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7-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时代,经典的力量可用一百年。所以,当今要借用当今在世佛的力量才可得度,开悟、成佛。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世尊向他的徒弟们传授心法及“咒语”,其实是传他的力量,传他的光。在当代,要找现代的佛──明师才能解决问题。接受在世佛的能力──佛性之光,打开修行者的“佛性之光”,走向大道、永不退转。
愿修行同道早遇明师,开悟大道,成就佛性之光,早日成佛。
由于佛教经典是佛灭度后及一百多年后,由弟子们根据记忆记录下来的,在加上这些经典是我国古代高僧或古印度僧人翻译成汉语的,中间难免记忆的内容不通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距离较大,全篇照读《心经》或拘泥于原文而不能领会其真实含义是不行的。笔者以为用现代的语言,加上修持的认识去翻译可以是一个行得通的方法,敬请大德指教。
……………………………………………………
《心经》意译
释迦牟尼佛在回答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的问题时,以行菩萨道为例,解释修持的目的及方法,他说:
大修行者当他已经开发出自己的“佛性”的时候,在入定到极深极静的深度,“佛性”以强烈的“光”的形式显现时,在这个“佛性之光”照耀下,大修行者觉察到宇宙的本源,感觉到真理光芒。在此状态下,物质世界及由物质构成的人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功能,都溶化在真理的海洋里,世间的一切痛苦在此已经都不算什么了。
这个众生都有的“佛性”,用任何物质世界的语言都无法说明白,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但是它与世间的一些以及已经知道的事物比较起来,具有不可思议的效能。
它是从来就存在的,即是从来没有生过也没有消失过;任何事物都不可以将它污染;也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说与物质世界比较,它是生命的最高形式。它没有物质世界的一切意义,同样也没有人体的功能。比如感觉、思想、行为准则、识别及判断能力等,也没有那些五官的感知能力,同样的感知功能的效果也没有了。
甚至指挥身体的能力;一切思维能力;所谓的聪明才智及聪明才智的来源;不存在衰老和死亡,同样也不存在衰老与死亡的因素。
没有了初入道的教义和规范,也没得到世间的智慧与财富。
由于得到了“佛性”,行菩萨道的大修行者,从此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执著,对物质世界的利益得失都毫不在意,因为他已经明白物质世界的一切都不是真正永久的,它们的来龙去脉都-9-清清楚楚的明白,已经知道人的最终目的是修行,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到达真理的海洋,那是所谓的“佛国”,是“佛性之光”的归宿。
释迦牟尼佛进一步强调说:
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所有的一切修持佛道而最终能达到最高成就的修行者,都要通过开发“佛性”而得到“佛性之光”,最终到达佛性之光的海洋━━佛国━━真理的海洋。
综合上面所讲的,充分说明修持“佛性之光”的必要,是成佛的方法和目的,是无比神圣的,是最高等的智慧,是最无上的法门。能解决一切问题,一点虚假都没有。
学习开发“佛性之光”的方法是,在场的有愿望学习的弟子,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光下,释迦牟尼佛同时行不言之教传授心法,再而传授怎样在修持中保护自己而不被魔障所困扰。
释迦牟尼佛传授了他带能量的“真言”: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真言是不需要理解它的意思,因为它主要是一个大力量。等修持到一定境界时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义,它会保护你的修行。
修持者在打坐入定时,在脑海中有所谓的魔鬼的形象,神佛的形象来指导,如果没有佛(明师━━ 在世佛)亲传的真言, 此时最容易走火入魔。这时就需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念诵真言,有驱除形象的作用。用心念,真言的效力最大。
(完)
-10-